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雍正夺嫡继位以后,重用了四个人,分别是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臣马齐和隆科多。

这四人在雍正甫一继位时,就被封为总理事务大臣,负责朝廷重大事务和雍正谕旨的颁布。

其中,允禩是八爷党的首脑人物,雍正夺嫡后期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另一个是十四阿哥允禵。

十三阿哥允祥和隆科多是雍正的主要支持者,特别是隆科多,身为步军统领衙门的步军统领,也就是九门提督,在雍正夺嫡成功的当晚,起了巨大的作用。

而隆科多所在的佟氏家族,其他所有有分量的人物,都支持八爷党,包括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和从兄弟鄂伦岱。因此之故,雍正更加看重隆科多对他的忠心。

马齐则是康熙朝的老臣,一开始支持八爷党,太子允礽第一次被废时,他跳出来要求立允禩为太子,后被康熙帝严厉打击,于是变成了墙头草。

那么,雍正立此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有何用意呢?

其实很简单,对于自己一党的允祥和隆科多,因为拥立有功,自然会重用。对于老臣马齐,还需要他继续统领百官,维持朝政的井然有序。对于允禩,则是充满了帝王术,只是暂时的安抚而已。

雍正刚刚继位,内外还不稳固,必须先安抚势力强大的八爷党和允禩。

很多看过《雍正王朝》电视剧的人,想必已经领略到了八爷党势力之强大,可是,那毕竟只是电视剧,讲的都是明面上的东西和戏说,历史上暗中涌动的权势起伏没法表现。

在正史上,八爷党及其支持者势力有多大?大到让康熙帝都有点害怕的地步。

在皇亲贵胄中,支持允禩的不但有大阿哥允禔,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䄉,十四阿哥允禵,还有康熙的哥哥裕亲王福全。

在皇亲国戚及八旗大家族里,支持允禩的则有以佟国维为首的佟氏家族,以遏必隆之子阿灵阿为首的钮祜禄氏家族,以马齐为首的富察家族,以明珠次子揆叙为首的纳兰家族等等。

这些大家族,家家都是皇亲国戚,在朝廷里,门生故吏家奴遍布各个衙门,可谓盘根错节,只是一个佟氏家族,就有佟半朝之称。

在汉臣里面,则有工部尚书王鸿绪等人支持允禩。

这还不说十四阿哥在雍正继位前,担任西北大军的大将军王,八爷党在军中的力量也非常大,人也非常多。

面对八爷党这么强大的实力,雍正在刚继位时,岂能立刻就跟老八允禩撕破脸?

雍正不但不能撕破脸,反而要给老八加官进爵,着意安抚才行,因为此时雍正不但有内忧,还有外患。

西北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不平,雍正只能以帝王术暂时安抚八爷党和老八允禩。

雍正刚继位的时候,面对的可谓内忧与外患俱存,内忧是八爷党的结党倾覆威胁,外患则有西北青海的叛乱。

内忧前面已经尽述,雍正可以靠帝王术暂时安抚。外患则不同,靠的是国力的雄厚和真枪真刀的大干一场。

外患不平,则内忧必然会加剧,内忧不安抚,则无法安心平息外患,雍正帝无奈,所以必须先稳住八爷党和允禩,所以,雍正不但让允禩做了总理大臣,还加封允禩为亲王。

同时,雍正还要牢牢抓住西北的兵权,因为西北的兵权原来是在八爷党另一个首领十四阿哥允禵的手里,所以雍正一边提拔允禩,一边打击允禵,将允禵圈禁在康熙帝陵墓守陵,然后派自己的人年羹尧和岳钟琪等人到西北统军。

允禩清楚地知道雍正给自己加官进爵只是帝王术,是暂时的安抚,他不知道是,年羹尧刚平息西北叛乱,雍正就要对自己动手了。

对于雍正刚继位时对自己的重用和厚爱,允禩并不觉得高兴,因为他知道这只是雍正玩弄的权术而已。

允禩加封为亲王时,他的手下都向他祝贺,结果允禩却说:“何喜之有,不知死在何日?”允禩还曾经跟朝中的大臣说:

“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又说:“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可见允禩清醒地知道雍正对他加官进爵的意图,不就是暂时安抚八爷党,先清理外患嘛。

就连允禩的福晋,也很明白,允禩的妻子乌雅氏的亲戚来祝贺,乌雅氏说:有什么可喜的?不知道哪一天掉脑袋哩!

其说辞跟允禩如出一辙。夫妻二人都明白这种日子不会长久,雍正早晚会对他们动手。

结果,他们所料不错,雍正二年年羹尧平定西北,雍正三年雍正就开始动手了,先是搞了八爷党的十阿哥允䄉,接着就拘押了允禩。在此之前,允禵已经被圈禁在皇陵,允禟则被发往西北大军看管。八爷党的骨干人物被一网打尽。

对于八爷党的结局:

允禩:雍正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同年,亡。允禟:雍正四年,削宗籍,令改名塞思黑。同年,亡。

允䄉和允禵被圈禁,直到乾隆年间相继被释放。二人算是善终。

所以,雍正继位以后,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允禩,都是暂时安抚之计耳!雍正一旦腾出手,就把他做掉了。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不是不计前嫌,而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权宜之谋。一,在以前的夺嫡之争中不看好的四爷,突然上位当了皇帝,他上位的合法性倍受质疑,加上其它皇子、特别是八爷党的蛊惑发难,四爷上位就成了阴谋上位,篡权上位,四爷控制大局、稳定朝政还需假以时日;二,八爷胤禩人称仁义王,门人、亲信满天下,四爷要稳定朝政,就得先稳定这些人,这些人的头儿就是八爷,不先把八爷稳住,这些人受八爷驱使一呼百应,政局就是乱局;三,八爷同四爷,内心里势同水火,可明面上还是亲兄弟,刚上位的四爷对八爷动手,即使能稳住朝局也动不得,那样会落得个诛杀亲兄弟的名声,对自己不利。结论:对亲兄弟的政敌八爷动手,要等大局稳定之后,要有动手的理由使天下人口服心服,所以,四爷当了皇帝,首先重用了八爷。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雍正登基以后,不仅重用胤禩为总理事务大臣,还将他的爵位由多罗贝勒升格为和硕亲王。究其原因,雍正有那么点稳定政局的权宜之计,但我认为:雍正在本心里是认可胤禩的办事能力,希望老八的朋友圈好好地为新朝效力。

登基之初,雍正意欲成全老八来成全自己。然而,老八及其朋友圈完全没有把雍正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藐视皇权,雍正也只能对他们动手了。



雍正爷勤政爱民,但得罪官绅,很多文化人执笔抹黑他。即使是他的儿子乾隆,也不理解他,认为他执政严苛。乾隆即位之初,就官宣“效法圣祖、以宽为政”,还否定前朝的政策和能臣。这样,就更加纵容了诋毁雍正的行为。以至现今,很多历史研究者都从最坏的猜测来分析雍正爷的为人行事,这对他老人家是十分不公平的。

为了这位好皇帝,我有话要说。

雍正对胤禩是很有兄弟之情的

胤禩这人,夺嫡闹得太出格,连康熙都十分讨厌他。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指责他:“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后来他又说:“凡朕所宽宥者及所施恩泽处,胤禩俱归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之?”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骂他:“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隔了一天后又骂他:“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胤禩时称八贤王,让老父亲如此伤心,其德行是有亏孝道的。反观雍正,对父亲卧病“侍侯汤药”,是多么有孝心。在生活中,讲孝心的人普遍反感没有孝心的人,雍正并没因此歧视他,仍旧提拨他。

康熙一过世,雍正就让老八做了总理事务大臣,当时只有四个人,其它三人是:隆科多、马齐和胤祥,不久后又加爵他为廉亲王。

雍正对他的家人也很好。老八的母亲良妃出身卑微,终康熙朝,老八的亲舅噶达浑都是贱籍。雍正为噶达浑削除贱籍,抬为旗籍,还赏赐他世袭佐领的职位。

雍正对老八的独子弘旺也很好。他赐弘旺贝勒衔,这在当时的侄儿辈,只有弘皙有这么高的爵位。

后来,虽然老八垮台了,雍正也是很客观地评价他的才能。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起居注》记载雍正帝在二年四月初七日对诸王大臣论说胤禩为人:朕之此弟较诸弟颇有识量,可资于理,朕甚爱惜,非胤禟、胤礻我等可比。

上文可见,雍正对胤禩是顾及兄弟之情的。

胤禩一众人对雍正很绝情

胤禩其实并不仁慈。

雍正三年,宗人府参奏称:廉亲王胤禩因其护军将士鸠石陆不听从其指挥,命令三名太监将其打死于杖下。这是典型的滥用私刑致人死命案,可见老八并不是什么“八佛爷”。

胤禩办事并不实心。

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

老八当时管理工部,对雍正交待的事情十分敷衍,最起码他是不尊重雍正。结合当今看,哪怕是个现管的小领导,都要把他侍侯明白,何况是拿油漆熏皇帝,就更不合适了。

老八的福晋郭络罗氏不是个好女人。

史料记载:老八封王当日,郭络罗氏的娘家戚属前往祝贺,她却道:“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允禩亦无喜庆之色,反“向人出怨望愤激之语,且向在廷大臣云:皇上今日加恩,焉知未伏明日诛戮之意!其目下施恩,皆不可信。”

面对雍正的加爵,老八两口子不知感恩,反而以最大的恶意来猜测雍正的用心。不管后来发生了什么,至少在当时,雍正对他们是怀着善意的。可见,老八至始至终把雍正看成是“假想敌”。

除了老八和他的家人敌视雍正,他的朋友圈也敌视雍正。

胤䄉是老八的死党。看看他是怎么蔑视雍正的!

史载:雍正元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诣京师,谒圣祖梓宫,病卒。上遣送灵龛还喀尔喀,命允䄉赍印册赐奠。允䄉讬疾不行,旋称有旨召还,居张家口。复私行禳祷,疏文内连书“雍正新君”,为上所知,斥为不敬。

翻译成白话就是:雍正让老十送灵龛到喀尔喀,老十走到张家口就称病不肯走了,还上疏说雍正是个新君。

老十抗命不遵先放到一边,就凭“雍正新君”四个字,就饱含侮辱的意思。换成如今的说法,就是“生瓜蛋子”、“生贩子”、“新兵蛋子”、“生荒子”。总之,就是辱骂雍正刚上台,不懂规矩。老十后来被抄家,仅现金抄出七十万两金银。而康熙过世,国库仅存银七百万两。可见,老十做人不干净。

老九胤禟就更不用说了。

他的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最受康熙的宠爱。雍正当了皇帝后,她仍旧摆出一副母妃的架子,完全不尊重雍重。

胤禟在西宁劳军的期间,为了秘密地联络老八和老十四,就发明了一些类似西文字母的符号编为密码,并将信纸缝于骡夫衣祙之中,暗中传递消息。

老九这种行为,可谓是为了对应雍正绞尽脑汁,居然发明密码。现在有些学者,好像还刻意解读了那些密码。

作者心语:雍正初年重用老八,释放出来的是善意。然而老八及其团伙,根本不珍惜这种互动的机会,一条道往黑路上走,最终误人也自误。究此中原因,雍正有责任,但小;他们定位错误,也可以算作绺由自处。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成功登上了皇位。

而在雍正登基后,任命了四位总理大臣,即十三爷胤祥、八阿哥胤禩、隆科多以及马齐,而这四人中,在当时雍正的支持者或者说死党,只有胤祥和隆科多两人。

胤祥自不用说,自始至终都是雍正的坚定支持者,两人是自幼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在康熙“一废皇太子”期间,胤祥由于表现过于活跃为康熙所察觉,而在康熙的审问中,胤祥更是将责任全部归咎于自己身上,成功的保全了雍正,而他自己不仅为康熙下令圈禁了一年,他的身体也在这期间开始逐渐变差,而他也因为得罪了康熙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甚至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需要靠兄弟们的接济。

正是因为胤祥的巨大付出,让雍正非常感动,因而在雍正登基的第二天,立马加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命为总理大臣,在整个雍正朝,胤祥是长期处于“二把手”的位置,而凭借他的能力、品行以及与雍正的关系,胤祥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至于隆科多,他则是扶保雍正顺利登基的首功之臣。康熙去世的时候,守在康熙身边且不是康熙皇子的,有且只有一人,那便是隆科多。而当时担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后,立马关闭九门,在京城实施戒严长达七天,直至雍正顺利登基,以至于甚至可以说,没有隆科多,雍正就是无法顺利继位。

而雍正也非常感激隆科多的付出与贡献,不仅将隆科多委以总理大臣的重任,还在公开场合称呼其为“隆科多舅舅”,以示尊重。

至于另外两人,八阿哥胤禩以及在“九子夺嫡”期间,胤禩的坚定支持者马齐,被雍正委以总理大臣的重任,特别是胤禩,还被封为了廉亲王,而雍正这样做也是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安排。

雍正重用胤禩,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胤禩的势力太强大了。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康熙皇帝的各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朝堂内外的大臣们,也纷纷选择站队,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支持不同的皇子,在这期间,八阿哥胤禩网络了一大批官员的支持,形成了在众位夺嫡皇子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八爷党”。

“八爷党”的成员中,包括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等多位康熙皇帝的皇子。而在官员层面上,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地方官员,“八爷党”也是影响力巨大。其中八阿哥最为核心同时也是权势地位最为显赫的支持者就包括,康熙皇帝的亲舅舅同时也是康熙老丈人的佟国维,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的儿子阿灵阿,内大臣、佟国纲的儿子、康熙皇帝的表兄弟鄂伦岱,翰林院掌院学士、明珠的儿子纳兰揆叙,以及在汉族大臣中享有颇高声望的户部尚书王鸿旭,以及其他朝中担任重要岗位的官员。尽管这些权臣中,大部分已经在雍正登基前去世,但是相应的官位继承人和要害部门的官员,也均支持八阿哥胤禩。

相对于八阿哥胤禩,雍正的势力可谓是势单力薄,除了已经远离政治舞台的十三阿哥胤祥,就剩下了远在川陕总督位置上的年羹尧,以及直到最后阶段才押宝雍正的隆科多。

所以雍正在登基之后皇位并不稳固,他不仅要面对的是康熙去世后留下来的国库空虚、内忧外患的烂摊子,还要面对朝中大部分关键部门和要害职位全部被“八爷党”把持的尴尬政治局面。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登基后,立马将其封为廉亲王,并且委以总理大臣的重任,还命其担任理藩院尚书,同时署理工部事务。

而雍正这样的安排不得不说,充分显示了他“腹黑”的一面。

首先,雍正这是充分利用胤禩的人气和威望,稳定朝局。

胤禩的势力太过于庞大,短时间内雍正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进行变革和处理,于是他的首要目的就是稳住胤禩及其党羽,优先稳固住自己的皇位,至于其他的事情,找时间找机会再进行处理。

其次,雍正也需要这些“八爷党”的大臣们继续署理政务。

前文中也说到了,这些官员长期担任重要岗位的官员,很容易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而雍正也需要暂时将其稳定的同时,让其继续帮助自己完成政权交替的过渡,也算是人尽其职,物尽其用了。

再次,这是雍正制造的一波舆论攻势,以便树立自己的形象。

雍正这样做,也是为了昭显自己的宽仁与大度,给官员们留下不计前嫌、不公报私仇的印象,从而获得官员们的支持,在提升自己政治形象的同时,对八爷党的内部进行分化和瓦解。

至于马齐,雍正也同样有着类似的考量。

马齐是当时的满洲首席大学士,是满洲人当中难得的学贯古今、学识丰富之人,可以说在满汉大臣之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因而雍正对于马齐的感情相当的复杂,那是既尊重又有些痛恨。不过雍正还是对于马齐更多的还是拉拢,特别是让自己的儿子弘历迎娶了马齐的哥哥李荣保的女儿富察氏,这也就是后来的孝高纯皇后富察氏,建立了与马齐所在的富察氏家族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马齐在这个雍正朝时期的表现是中规中矩。

可以说,雍正这些举动,收获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这终究是雍正所采取的的权宜之计,在一切归于稳定后,雍正对于胤禩等人报复行动开始了。

雍正一朝,包括八阿哥胤禩在内的一众康熙皇子,都遭到了雍正的打击与迫害。

实际上,早在雍正登基之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兄弟们的迫害。

最先遭到迫害的是雍正同父同母的兄弟,十四阿哥胤禵,在被雍正夺下兵权后,雍正直接将其发配去看守皇陵,彻底排挤出了政治统治的中心。而与胤禵关系交好,同样与雍正争夺过皇位的三阿哥胤祉,也被发配到去看守皇陵,尽管期间有过短暂的付出,不过马上又被雍正幽禁,不久后去世。

至于八爷党的另外两位康熙皇子,九阿哥先是被发配到了西北军中,随后又被圈禁了起来,最终被折磨致死;而十阿哥胤䄉则是在高墙中度过了整个雍正朝。

尽管雍正将八阿哥胤禩委以重用,但是日常对其的打压和排挤也是从没有停止,甚至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便对其进行严重的惩罚,所以八阿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雍正的清算是迟早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八阿哥胤禩的福晋郭络罗氏看的是一清二楚。就在雍正加封胤禩为廉亲王,所有朝臣都在向胤禩表示祝贺的时候,只有郭络罗氏说道:

“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果不其然,雍正四年(1726年),皇位已然稳固的雍正皇帝开始动手处理八阿哥胤禩等人。胤禩不仅被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还被治罪圈禁、折磨致死,他的名字也被改为了“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对于八阿哥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雍正也是同样的残忍,先是勒令与胤禩离婚,遣返回了娘家,进而又被雍正下旨:

“令允禩之妻自尽,焚尸扬灰。”

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胤禩等人才被平反,重新恢复了身份。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老四登基以后,晋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并非是不计前嫌,而是权宜之计罢了。

因为老四需要稳住八爷党,同时给人一种自己宽容大度的感觉罢了,说句不好听的,更多是为了博取名声罢了。

我们可以看看当时雍正的布置,晋封老八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但同时将大将军王老十四胤禵召回北京,剥夺了老十四的兵权,还将老八的心腹加智囊老九派往西宁。

这样一来是使八爷党一蹶不起,老八看似颇有一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但实际上只是位置高而已,雍正早晚会收拾他,只不过以提高他的地位,来稳住其他人,并且博取名声罢了,智囊老九外调回去,老十四兵权又被剥夺,等于断了老八的左膀右臂。

等到了雍正二年青海平叛胜利以后,雍正帝彻底坐稳了皇位,就开始收拾老八等人,先后将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还有老三,是或是幽禁或是圈禁起来。

通过雍正坐稳皇位以后干的这些事来看,雍正压根不是不计前嫌,而是先稳住老八等人,再一个一个的收拾罢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雍正登基以后,为何不计前嫌重用“九王夺嫡”中的政敌皇八子胤禩?

雍正成功登上帝位后,为什么不计前嫌重用胤禩,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兄弟感情和个人名声的考量。

雍正与胤禩为同父异母的皇子,“九王夺嫡”中尽管明争暗斗,但那时的关系除了兄弟外,还有就是竞争者关系。刚刚登基就对亲兄弟下手那会让天下人认为雍正不是仁善之辈,另外作为一个胜利者,也不需要立刻对失败者赶尽杀绝,此时重用胤禩,就能向天下人展示其宽大的胸怀。

其次,平稳朝局的需要

新帝登基,往往求稳,办求营造一种上下同心的气氛,此时苛求为难八爷是不明智的。另外八爷党人数较多,此时重用胤禩,可以减少自己施政的阻力。

最后,没有修理八爷的理由

八爷素有贤名,“九王夺嫡”也只是竞争者的关系,雍正登基以后尽管对其比较忌惮,但还没有到那种恨之灭之的程度。后来在胤禩串通关外王爷逼宫失败后,才对其深深痛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