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南宋和南明不是同一个概念。

南宋主要是北宋被金国占领首都开封以后,建立的南方政权。

北宋之所以灭亡,根本上是在于北方的防御存在问题。

北宋将首都建立在开封,本来就是一个昏招。

因为当时燕云十六州控制在契丹人手中,后来又被女真人占领。

而燕云十六州已经进入了华北大平原,游牧民族骑兵根本不需要突破以往的长城防线。

从燕云十六州出发,如果没有军队拦截,游牧骑兵数日就可以沿着平原攻打到开封城下。

而北宋的灭亡,主要还是军事战略的失败。

在夹击打垮辽国时,北宋尚且有一定军事实力,但面对强悍的女真人是打不过的。

随后,女真在2年内连续两次南下围攻开封,第一次勉强守住,第二次开封被攻破,这就是靖康耻。

但北宋灭亡,只是宣布宋朝北方领土大体沦陷,南方地盘却完好无损,并没有遭到战火波及。

而北宋和汉代不用,此时国家的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已经在之前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逐步转移到南方。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南宋有人口3000多万,金国则只有2000万人口。

南宋仍然保持很大人口数量以及经济上的优势,具备长期抵抗能力。

而且,由于南宋基本没有遭遇大规模战火的破坏,国家比较完整,还保住了四川、陕西等地,一度地盘推进到淮河以北。

相反,金国虽兵力强大,但长于平原野战,对于山地战、水战、丛林战则并不擅长,导致始终无法攻占南宋。

而蒙古人进攻以后,面对的也不是四分五裂的宋朝,而是完整的南宋政权。

所以,南宋可以抵抗蒙古人40多年时间。

但南明就完全不同。

明末由于国家常年遭遇各种天灾、人祸、农民叛乱、外敌入侵,全国都很残破,国家经济崩溃。

当时明军主力在关外对付满清,但挡不住,松锦会战洪承畴主力被歼灭,导致辽东明军主力其实已经大体覆灭。

而孙传庭在汝州被李自成打败,主力被歼灭,也就意味着明军最后一支关内野战部队覆灭。

由此,南明时期其实并没有像样的军队。最强的左良玉,表面上有十多万人马,其实之前被李自成击溃,战斗力很弱,类似于武装难民,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不堪一击。

所以清军南下以后,左良玉儿子左梦庚将 清军击溃李自成部,知道自己不是对手,直接率部投降。

除了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以外,南明也没有统一的领袖,各地四分五裂,各路王爷就有好几个人。这些南明军阀之间,还有互相内讧行为,不能统一。

而且很重要的是,南宋时期国家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人口众多,处于王朝中期的枪声时期,所以可以御敌。

但南明是王朝灭亡时期,国家各部分都已经腐败、混乱,官僚机构崩溃、军队崩溃、财政崩溃,是改朝换代到了,无法抵御外敌。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南宋和南明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汉人王朝被北方少数民族占去了半壁江山,同样是在皇帝遭遇不测以后,由藩王在一帮文武大臣拥戴下建立的政权。那么为什么南宋能稳定地撑150年,南明最终不过20年呢?我觉得有以下一些原因。

(南宋地图)

第一,北宋末年只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但没有强大的农民起义。北宋末年也有农民起义,比如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张迪高托山起义等等,但是,这些起义的规模都不是很大,而且北宋统治者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并没有让这些农民起义酿成大气候。甚至农民起义者,后来还参与了抗金行动。

而明朝末年却不一样,农民起义的规模十分庞大,而且当时,李自成已经在西安登基,建立了大顺国,占据了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也在成都登基,建立了大西国,控制了四川一代。可以说,农民起义让明朝分出了很大的精力来应付,南明顾此失彼,没办法集中精力对付北方少数民族。

第二,宋朝上至大臣下至百姓抗击外族入侵的坚强决心很足。北宋末年金国入侵,掳走徽钦二帝以后,全国上下,表现出了高度的团结一心,誓死抵抗的决心,积极参与了抗击金兵的行列中,最终也涌现除了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等著名的靠抗金将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将领的存在,以及包括八字军在内的游击队,有效地遏制了金国灭亡南宋的脚步,让南宋不至于灭亡。

(南明地图)

而宋朝军民之所以团结一心,我觉得又有这些原因。一是北方给南方带来的耻辱一直存在,从澶渊之盟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就给南方汉民族带来耻辱。南方汉民族的心中已经形成一种情节。所以金国南侵以后,不用宣传,大家的决心和精神力量就有了。明朝却没有这种背景。明朝一直比较强悍,缺少对北方的恐怖感和压力。二是宋朝对老百姓对大臣都比较厚待,宋朝给官员的工资是历朝最高的,宋朝的百姓比较富有,安居乐业,所以大家会誓死捍卫。而明朝赋税非常重,给官员的工资又非常少,很多人甚至欢迎农民军代替明朝,所以军民的心都是散的。

第三,不得不说宋高宗。宋高宗其实是个被忽视的皇帝,正因为他的存在,才整合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向心力。而南明则没有这样的君王,而且大臣们勾心斗角非常厉害,谁都想控制皇帝,谁都想增强自己的势力,自然做不好事。

(宋高宗)

所以最终南明很快失败了,南宋则坚挺了一个半世纪。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答: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最怂王朝”,干了一票“杀良将”“认大爷”“送岁币”破事,至今被千人踩万人锤的南宋,显然呼声很高。但要细细一比,南宋其实还有个“垫背”:南明王朝。

要是乍一看去,虽然南宋开国皇帝“臣构”槽点不少,“开国”早期除了跑还是跑,沦落北方的亲爹亲妈都不管了,还因此和金国将领完颜宗贤成了“疑似实在亲戚”。可人家南宋好歹命硬啊,接下来又熬了一个半世纪。再瞧瞧南明呢?别看“小朝廷”换了一茬茬,却都是“起得快灭得快”,加起来才撑了三十九年,其中最“正统”的“弘光政权”,更是一年不到就灰飞烟灭。比起“槽点满满”的南宋来,这差距都有点大。

那么问题来了,崇祯上吊后,看上去“法统正确”且“坐拥富庶东南”的“南明王朝”,为何会混到连南宋都不如?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与地方的实力对比问题。

先看南宋,一场“靖康之耻”,一直让后人有“金人很强大”的感觉。但事实是,金朝从一个东北小部落,到快速吞并大辽北宋的“大金国”,看上去“满万不可战”的名号响当当。但实际上,也正因“膨胀”的太快,金国的经济生产都长期落后,“战争后劲”也有限。比如金国名将完颜杲,对这事儿就十分“门清”:一旦南宋缓过这口气,稳住脚步发展生产军备,那真是“复故土如反掌”。

南宋这边呢?虽然叫“弱宋”,其实宋高宗登基时的形势,还是好的多。初立国的南宋,还掌握着黄河以南以及关中平原的大片要地。而且北宋当时最精锐的“西军”,也是实力尤存,多次硬杠金军主力。后来又打出了岳飞、韩世忠等一群精兵猛将,外加早年南宋,还有赵鼎等能臣主政,生产恢复的不错,岳飞在郾城痛打金兀术时,南宋的粮草还充足,不但没加税还给百姓减税修义仓,可以说是越打越强。

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到了《绍兴和议》签字前,更成了奇现象:金军五万主力在西线被宋军合围,眼看就要在蜡家城全军覆没。东线金兀术的大军,虽有秦桧故意放水,一口气打到六合,却也到了“不击自溃”的地步。所以《绍兴和议》签字后,金国方面非但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反而是“不觉喜感天神”——这真是捡了大便宜了。

看过这一幕就明白,“签字”的“臣构”,哪里是什么“中兴之主”,反而应了一句老话:崽卖爷田不心疼。就是败家玩意啊。

而到了南明这会,比比北方的清朝,这“实力对比”,却是真不同。在“清军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就一直在苦心经营,先后多次破关南下,掳掠了大量人口财富,等于是最小代价换最大收益,足以支撑大规模战争。外加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建立了近二十万规模的精锐部队,以往明朝引以为豪的火器装备,清王朝更是早已反超。以明末辽东巡抚黎玉田的话说:“(清军)铸炮造药十倍于我之神器也。”

所以,看上去明朝这边有兵力优势,但在崇祯年间明清的松锦会战里,清军动用的部队,数量就已多于明军。《明季北略》甚至认为清军动用了二十四万大军。崇祯上吊后,南明表面上拥有大量军队,但真正能战的精兵,却是少之又少。无论装备还是战斗力,清军对上“南明”“大顺”“大西”各对手,至少在野战里,都是绝对的压倒优势。

而且对于经略天下,虽然清太宗皇太极在世时,一直在谋求着与明朝的“和议”。但他在临终时就遗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

到了“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眼前的形势,更注定了清军必须南下:一边是战斗力方面的压倒优势,另一面北方经过多年战乱,粮食物资稀缺,原本每年的粮食供应都依赖漕运,这下清军二十多万人杀进来,漕运也断了,控制北方大片土地,粮草物资就是大难题。正如清朝河道总督杨方兴的所说:如果不能拿下东南半壁,清军就算占领了北方,也肯定守不住,所谓“入关”,就是空忙一场。

这样的实力对比,也就意味着,如果说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还对“和议”望眼欲穿。那么换成多尔衮,“和议”就是笑话——必须往南打!

如果说实力对比是客观原因的话,那么南明“混得不如南宋”,却也有更主观原因:一把好牌打稀烂。

其实,虽说清军实力够强,但至少南明弘光政权立国后,手里的“牌”也是相当不错:当时富庶的东南半壁尽在手中,军队虽然战斗力差劲,但起码数量没问题,左良玉黄得功外加各省兵马,加起来也有百万之多。最重要的契机时,清军入关后,紧接着和李自成杀得你死我活,根本无力顾及南明。有李自成们在“挡刀”,南明原本有充足的时间整顿内部,甚至打造坚硬防线,至少顶住清军南下没问题。

可南明在做什么呢?首先在做春秋大梦。无论是南明主政的马士英,还是“清流”里的实力派史可法,都幻想着和清军议和。当年崇祯年间与皇太极“议和”时,各级“清流”们抱团反对,到了反对黄了。这会不用多尔衮提,同一帮人上赶着要“议和”,甚至还表示主动放弃北方失地,和清王朝“以南北朝之例平等待之”,而且每年送上“十万岁币”。只要不打我,怎么着都行啊。

可这群“清流”们的脑筋,完全是形而上,时代不同了,形势不同了,谁还稀罕你那“议和条件”?结果,南明眼巴巴的求和,正好中了清军下怀,一面敷衍一面放心剿灭李自成,然后调转矛头,朝着南明打了过来。

更可笑的是,虽然南明的“重臣”,平日各个高谈阔论,但真到了事儿上,却是昏聩不已。比如后来死守扬州的史可法,作为南明的督师大学士,当清军正在陕西与李自成鏖战时,他正好撞上了“江北兵变”,驻守睢州的高杰被部下叛变杀害。这个时候为国防大局,史可法要么应该稳住局势,收拢残兵,要么应该趁清军兵力空虚时收复山东河南,可这位“名流”却吓破了胆,撒腿跑回到扬州,给接下来的南明覆亡挖了大坑。

而且史可法这样的“清流”,放在当时的南明,都算是“良心”。南明政权立国后,各级的高官们,就真以为能偏安了,根本不去想外部的威胁,把明末崇祯年间“卖官鬻爵”“党争”等破事全弄来了。以至于“中书随地有,翰林满街走”。各派势力也你争我夺,富国强兵的事儿一件没干,反而在清军南下时再闹出活剧:驻守武昌的左良玉打着“清君侧”旗号,向南京大规模进发,双方打得热闹,却叫清军紧接着捡了现成。

结果,号称“天险”的长江,清军兵不血刃就渡了过去。龙椅上坐了不到一年的弘光皇帝,也沦为了俘虏。曾经梦想“划江而治”的弘光政权,不到一年就亡国了。虽然接下来,南明就冒出了好些小朝廷,但天下大势走向,已经没了悬念。如果说南宋的悲剧,是宋高宗“崽卖爷田”,南明的悲剧,却是战略的昏聩与统治阶层的集体作死,两家的“比烂”,又有多少回味,值得后人警醒长叹。

参考资料: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覃仕勇《明灭》、李湖光《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南明比不过南宋是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当然耐打可能也是一方面,因为南宋在上下一心上虽然也不太行,单比南明还是好太多,因此像南明那样望风而降的情况少了很多。

简单的提了下,这里我们再来详细谈谈。确实与题主所说的那般,与南宋政权享国百年不同,南明政权存在时间太短了。这似乎令人大惑不解:为何这次,南明政权不能同它前辈一样能够再挺住个一百多年呢?

这个问题,如果要问得更加详细一点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在里面,比如说,同样的,大明灭亡之前由于天灾人祸,吏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为突出的闯王李自成和大西张献忠,而北宋徽宗年间也不太平,同样是民不聊生,吏治腐败,尤其是在徽宗花石纲之后的方腊农民起义更是轰轰烈烈,既然帝国崩塌之前如此相似,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从这方面来看,似乎南明政权的覆灭和南宋政权的延续一对比,南明是与南宋差不多,应该没有立刻覆灭的理由,可事实上南明政权确实是立刻就覆灭了,而且几乎不存在有力的抵抗与对峙。

这到底是哪里出毛病了呢?让我们从多角度出发来分析下。

一、我们先从时间角度出发,从北宋灭亡时候的时间与大明帝国灭亡的时间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北宋以靖康耻为界限,靖康耻之后北宋就名存实亡了,北方贼寇蜂起、义军遍地,北宋享国祚共计一百六十六年;而大明朝就不太一样了,到它被农民起义军攻破首都,君王自杀后,共计享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来大明帝国比北宋多活了整整一百一十年。换句话说,当大明朝活到北宋死亡的年纪的时候,才是大明的中期,也就是大概大明孝宗和武宗那会儿,那个时候的大明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的大明甚至在成化年间派遣过大军前往东北进行镇压女真部族,史书上记载为“成化梨庭”——对于稍稍复苏拥有反叛之意的女真部族进行了毁灭性打击。

从这个时间点这么一看,事情就变得似乎明朗了起来,也就是说,北宋灭亡那会儿,大明正是春秋鼎盛之际,经济还算可以,人民生活水平也还可以,国力一点不弱。

反之,北宋灭亡的那一年,其实也只能算是一个封建王朝的中期,它并没有到一个封建王朝被彻底终结的时候,封建王朝的弊端性要通过很长时间才会彻底暴露,而显然北宋当时还没有明朝那么明显,毕竟时间更为短暂。我们从宋徽宗年间,北宋还能够通过持续挤压西夏王朝的生存空间的这种战略进行开疆拓土就可以看出北宋实在也不像明末的末世。

明末的末世那可完全是大面积的灾荒加上完全失控的基层,别说什么布置战略了,人都要吃人了,大明那极度腐朽僵化的体制可以说完全是走到了生命尽头,王朝末世该有的问题也都激化了——由于异常严峻的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来造反,又由于农民起义军发展迅速使得“大明良心”士绅们也纷纷打定了主意改换门庭——大顺起义军本来气势汹汹的去找山西明军的麻烦,结果被大明官军一触即溃、一路降到京师城下。

换句话来说,大明帝国死亡之时已经是典型的王朝末期,各方面统治已然失灵,而北宋覆灭之时,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相对大一统的王朝,此时一般正在春秋鼎盛之际。我们从王朝的灭亡时间这个角度分析似乎可以看出来南宋能够延续,而南明必然灭亡的一些原因。

二、接着,我们还可以从北宋的“金”对于灭亡南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后金”对于一统天下的决心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是灭亡北宋的“金”,彼时的女真刚刚从白山黑水间走出,属于第一次来到历史舞台,对于“金”来说,很多事情和东西都是极为新鲜的,在金第一次进入中原不久,为了活捉所谓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它完全没有对刚刚崩溃的北方政权进行任何接管,在后来更是弄出来了个傀儡政权(即张邦昌的伪齐)来代为掌管这种怪事情。

可以讲,在当时,金这个政权,对于自己取得如此大的领土还没有完全适应并建立有效统治。短时间内,金对于南方的南宋政权兴趣缺缺,而金兴辽灭宋短短数年,兵马不过三五万,面对辽宋超级多的人口,自己又刚刚才从部族氏族社会走出来,显然是吃多了消化不了。

而后金时代就大不一样了,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建州女真属于熟女真,他们有自己的满文,虽说后来这个文字没有会读了,可这至少证明了建州女真社会相当的成熟了。同时在入关之前皇太极恩威并施的拿下了蒙古草原,皇太极取代了黄金家族,成了新的蒙古大汗,再往后,与大明帝国在辽东的交战,反反复复的谈判议和,完全拥有了所谓“大清国”的国家的概念,等到女真因为吴三桂帮助入关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被农民起义军打烂的北方以及一马平川的通天大道。

而女真自身已经有了许多国家概念和完善的扩张经验了,入关之前就已经有了足够大的野心和准备——与后来的农民起义军政权和南明政权,其实满洲女真更接近一个完整的国家政权形象。

三、最后,我们还可以从其统治者角度出发,拿南明的统治者与南宋的统治者进行一下对比然后分析。

有人会说,赵构难道就比弘光帝优秀很多吗?不可否认两人似乎都不太行,但我们这个对比不比能力,比的是统治者的其他方面。我们先从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开始,首先从赵构的血统分析,他是正宗的先帝子嗣,正统性是毫无疑问的;其二,赵构拥有他爹给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的称呼。这就促使他从法理就占据了高地,从情理上立于不败之地,并且还因为北宋太宗一脉几乎被“金”打包全部带走了,理论上讲,赵构就是唯一,当然不存在什么争议。

可是南明就大不一样了,由于崇祯在北京城带着子嗣一波被闯王李自成带走,又因为朱明宗室实在太多,大家都觉得自己都可以做领导,别人能号召遗民继续抗争,那我也可以,于是内讧不已。

更要命的是大家不要忘了,北宋是直接亡于“金”,因此南宋的敌人非常明确——俘获君父的贼子就是我们的敌人。但是大明呢?别忘了大清入关时候的口号是什么:为大明先帝报仇!也就是说南明的优先级对手是农民起义军,细心点就会发现在南明历史上其实多次有过联虏平寇的操作。

而因为统治者的所谓合法性,导致两者对敌人态度不一样,一个是全心全意众志成城对抗金,一个则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内斗之上。这也就导致了当时南宋还有想着光复山河的中兴四将,而南明则是只图自保的江北四镇,一个是可以被金牌召回中兴的南宋,另一个是三个军镇不战而降的南明。而这就是两者之间差别的最明显的体现。

而也就是在以上如此之多的因素之下,南明只能是承受自己被一鼓而下的命运,无法重复南宋稳住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轨迹,即便面对的敌人还是曾经的那个敌人。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南宋与南明经常被拿来作比较,这两个政权虽然是不同的朝代,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东北的女真族。同样是受到东北女真的侵害,为何南宋政权延续了150年,而南明都撑不过20年?

金国和后金的战略方针不同

公元1127年,北宋宋徽宗、宋钦宗年间,金朝军队在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的率领下,攻破了北宋的都城卞京,活捉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连同两帝的后宫、皇亲大臣一起共3000余人,全部被押送北上,北宋政权宣告灭亡。

此时的金朝内部并不太平,完颜宗翰功高盖主,攻灭北宋时功劳最大,势力膨胀到可威胁到金朝,受到金太宗猜忌。

这个时候,宋徽宗第九子迅速建立了南宋政权,金朝也曾想趁南宋根基未稳时南下,一鼓作气灭了南宋的。在这里要说一下西夏,灭北宋之前,金朝曾经邀请西夏联合灭宋,西夏不答应。于是,金朝内部在“继续南下灭南宋”与“先教训西夏”之间,产生了分岐,最后争论的结果是,留下完颜宗弼、拔离速、马五等金朝将领继续南下捉赵构,完颜宗翰北返。

金朝女真军队的连战连捷,也有些不将南宋放在眼里的味道,要不完颜宗翰也不会北返。另外,打了胜仗自然是论功行赏,也是宗翰急着北返的原因之一。北返后金太宗因为忌惮宗翰,开始大力打压宗翰的势力,受打压包括有很多金朝的元勋宿将,像完颜希尹这种灭宋猛将也被解除了军职。

可以看见的是,金朝有南下攻打南宋的野心,但是金朝内部并没有团结一致,延误了战机。也就是说,此时南下攻打南宋的女真军队,不能和灭亡北宋的军队相提并论,战斗力逊了一些。

我们来看看南明的情况。说南明的灭亡,不得不说明朝的灭亡,基本上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南明虽然国号不同,也只是明朝最后苟延残喘的缩影而己。

灭了南明的是后金。后金是金的一个分支,一样都属于女真族。因为考虑到女真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仇恨,所以后金人才将国号改为 “清”。从这里可以看出,后金并不是想捞一把就跑,而是一早就有彻底地入主中原,取明朝而代之的野心。

后金对明朝的策略是招降纳叛,重视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诸如李永芳、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对这些投靠的明军将领,后金对他们一律厚礼相待。

除此之外,后金军队的八旗制度,每一旗都有一位旗主,旗主由统治者直接任命,军权集中在统治者身上。后金利用八旗这个军政合一的制度,不断收编汉八旗军,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不断削弱、蚕食明军的有生力量。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军队,虽然和南宋时期的同属女真族,在团结、凝聚力上来说,是不同一个层次的。

所以,南宋面对的女真军队是各立山头、不团结一心的女真。而明朝军队也好,李自成起义军也好,南明也好,面对的则是团结一心的女真,结果自然不同。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媒山,明朝亡。随后后金军队入关,收拾了李自成,偏安一隅的南明,面对一鼓作气的后金军队,又怎么能不快速灭亡呢?

南宋比南明更耐打?为何南宋能延续150年而南明却撑不过20年?

南宋与南明,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占据了半壁河山,汉人政权在南方抵抗。南宋与南明至少有以下两点不同,导致了南明不像南宋那样延续了一百多年的国运,而是十八年便亡了。

一、皇帝不同

南宋的第一位皇帝,是宋高宗赵构,他是宋徽宗的亲儿子,宋钦宗的亲兄弟。

靖康之耻后,宋徽宗、宋钦宗与诸多皇族宗室被金人一网打尽,皇子只剩下赵构一人在外,所以赵构这个皇帝当的是名正言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然而南明却不一样。当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太子失踪。虽然南方的大臣、将领们继续以南京为首都抵抗李自成,但是他们找不到崇祯的儿子继承大统,只能另找其他藩王来当皇帝。

南明的第一位皇帝是福王朱由崧,他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毕竟不像崇祯儿子那样理所当然。福王朱由崧的名声不大好,所以钱谦益等人以立贤的名义提出立隆庆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的侄子——潞王朱常淓,史可法提出立万历皇帝第七子桂王朱常瀛。

现在出现了两位继承人,就给了一些野心家以机会。比如江边四镇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起兵拥立福王继位,便是弘光皇帝。

这件事的后果是南明的将领们拥兵自重,甚至同室操戈。弘光元年又发生了三大疑案,严重削弱弘光朝的凝聚力,为其快速灭亡埋下伏笔。弘光在位不到一年,满清便攻下了南京,俘虏了弘光。

南京失陷后,南明从此四分五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各地藩王纷纷自立,但是大部分都很快就灭亡了。

弘光政权灭亡后,有唐王朱聿键称帝(隆武皇帝)、鲁王朱以海监国,两人不仅不能共御外侮,反而相互争权,势同水火,被满清各个击破。

隆武政权灭亡后,桂王朱由榔(永历皇帝)、唐王朱聿鐭(绍武皇帝)分别自立为帝,两个政权也是相互争斗,大动干戈,最后双双灭亡。

可见,南明灭亡的一大原因就是缺少一位名正言顺的皇帝,因此存在多个不同的政权,不能团结一心对抗满清。

二、敌人不同

南宋的敌人是金国。北宋亡于金人之手,靖康之耻中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所以南宋上下基本能同仇敌忾。宋朝虽然也有农民起义,但是规模并不大,不足以动摇国本。所以南宋可以招安农民军对抗金人。

然而明朝气数已尽,亡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之手。满清则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对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以南明君臣曾以李自成的大顺为主要敌人,甚至幻想着联合满清对抗大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真正的敌人是满清,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才应该是盟友。

当年弘光皇帝派出使臣去北京同多尔衮议和,使臣提出要去拜祭崇祯皇帝,结果多尔衮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南方的大臣不能北上勤王,导致崇祯殉国,我们已经替你们哭过了祭过了,你们还哭什么祭什么?

等到南明发现满清才是最大的敌人时,为时已晚,已经回天乏术了。

综上所述,南明迅速灭亡有其必然性。事实上如果不是满清自己作死搞剃发易服引起很多汉人的反抗,恐怕南明根本撑不了十八年。

相反,如果崇祯南迁,或者派太子到南京监国,南明未必不能像南宋那样撑一百多年。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