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确实是这样的,弹壳一般可以通过涂漆钢等代替,但弹头即便是钢的,也会进行覆铜处理。这是因为铜具有一定的“自润性”。

“自润性”使得弹头在不断摩擦枪管内壁之时,不会让内壁越磨越糙,相反还会因为细碎的粉末状填充作用,让工作表面十分的顺滑,这样有利于枪械不断的连续发射。而如果使用其它金属,这种“自润性”不免大打折扣,反倒不美了。

另外,枪械发射需要“气密性”,也需要膛线对子弹进行螺旋加速,让弹头自旋以达到更好的射击稳定性能。因此弹头实际口径会比膛线内径要大一些,比如毛瑟98k的7.92mm子弹,实际上最早的装备名叫“毛瑟8×57mm JS”弹,弹头的真正直径是8.2 mm。

因为黄铜比较软,又不至于像铅那么过于稀碎,因此枪弹头通常被设计为铜外层包覆铅内层,有些覆铜被甲弹头如日军三八大盖用的友坂步枪弹,采用的就是铜镍合金被甲铅芯弹头。1915年38式步枪弹进行重新修改时,弹头铜镍合金被甲还被加厚了,因为之前发现厚薄平均的子弹对枪膛寿命有影响,因此加厚以减少对膛线的磨损。后来因为镍资源不足,干脆又有部分换成了黄铜。

再就是有些速射武器会产生“挂膛”现象,枪弹在连续不断的射击时,膛线内会逐渐填塞和包挂上一层刮下来的金属碎屑,这些部分需要在使用后不断通过维护清除。

所以,嘛,就这么回事儿。

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单来说叫做被甲。

为什么要这么搞?新四军自制子弹,就是好例子。

最初新四军的军火作坊,采用铅作为弹头。

然而,只要连续射击,枪管的膛线就会被铅塞住,导致枪支报废。

于是,很快新四军就开始采用被甲弹头,也就是子弹是铅芯,外壳则是黄铜。

这种弹头发射以后,不会像铅一样塞住枪管,精度较高,射程也远。

同时,铜的熔点较高但硬度较软,不容易发生变形,也不会像钢制弹头一样磨损膛线,造成枪支提前报废。

自然,这种弹头也有缺点,就是稳定性较好,不像铅弹头击中人体就会变形,造成重大损伤。

当时解决的办法,就是采用达姆弹,将弹头的被甲磨掉一部分,露出铅芯。

但达姆弹非常不人道,子弹射中人体,就会发现严重的变形膨大。中弹者即便不死,也会丢下严重的残疾,难以治疗。

简而言之,达姆弹就是致死致残的子弹,而不仅仅是让敌人伤亡。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军队发现战俘使用达姆弹,往往直接拉到野外枪毙了,就像对付化学武器士兵一样。

当年的丘吉尔老爷子在英军当敌机军官,因为战败被敌人俘虏。当时他用的是手枪,就有两排达姆弹。要说丘吉尔不愧是后来的英国首相,趁着敌人不注意,将达姆弹全部丢在路边草丛里,不然早就被敌人枪毙了。

不过,达姆弹很快被禁止使用,而现代化子弹杀伤又有很大增强,所以弥补了这些缺点。

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首先,枪管膛线的目的是为了让弹头旋转起来,但要让弹头旋转又必须得让弹头贴合膛线。换句话说,弹头的直径得略大于膛线直径。这除了让弹头旋转,也可以起到密封作用,让火药燃气多作用于推进弹头。

所以说,打过的弹头边上会有一道膛线压痕

而想要让弹头能顺着膛线旋转,又不至于摩擦力太大、伤及膛线,就得用较软的金属。在无烟火药发明之前,弹头大多就是一坨铅。

但等到无烟火药时代来领,一坨铅就不行了,因为铅太软,熔点也太低。本来黑火药时期的弹丸初速较低,温度也较低,铅还凑合。但无烟火药的高膛压、高温让铅头在枪膛中就会变得更软,而高初速则让铅很容易挂膛。

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比铅熔点高,比铅硬,但不能太硬的金属覆在铅丸外边,这就是铜合金被甲了。

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我们都知道后膛枪,特别是发明了来复线之后,子弹最开始使用的是铅头弹,但是铅的熔点低质地又太软,子弹发射的到一定的数量之后会有不少的残留挂着枪管的膛线上面,如果不及时的清理很容易造成以后再开始时子弹打不出去滞留在枪管当中的情况发生,甚至发射药的产生的膨胀气体释放不出去导致了炸管的可能!

为了取代的全铅头弹,人们开始寻找替代金属,开始打算直接用钢材,但是发现钢质的弹丸与钢质的膛线摩擦后对膛线的损害非常的大!只需发射一二百发就能造成了膛线的缺损,膛线要是缺损枪管也就报废了,所以钢不适宜制造子弹。

第二个金属就是铜,铜的耐高温性能和材质的硬度要好于铅,但低于钢材(枪管)在发射时还能产生“自润”,也是是铜比钢软一些,铜弹头在高速摩擦当中可以更好的与钢质膛线咬合在一起,密封性更好也更能提高发射药气体的利用率,从而可以将子弹发射的更远。

但是铜的价格和地质储量太低,而且在工业当中用途非常的广泛,这就造成了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争夺资源的情况发生。

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铜和减少与其它工业争夺资源的情况,人们又研发出“包铜子弹”(被甲弹),也就到在钢质弹芯外包裹一层铜皮,来替代全铜弹,这样即可以降低铜的消耗量,而“自润性能”也没有降低,图片上的苏制M43型7.62×39毫米中间威力弹就是“铜包钢芯弹”,它可能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包铜弹”。

但随着子弹使用目的的多样化,子弹弹芯目前有铅芯、钢芯、钨芯…这仨主要种类,图片里是9×19毫米手枪弹,最左就是钢芯/铅芯被铜甲弹;中间的是黄铜弹,头部为空心平头,其使用时的效果类似“达姆弹”;右侧也是铜弹,但是头部为空心,打在人身上会迅速的翻滚,造成很大的空腔伤害。

美国警察用的空心平头弹,也就是上面图片里中间那个,它的内芯用铅制成外面包裹铜皮,发射出去之后就会“开花”,打在人身就是酒盅那么大的窟窿,但是这种子弹致死性不像尖头弹/钝头弹那么的高,只是停滞罪犯继续犯罪作用好。

就是这个样子,内芯“开花”后边缘非常的锋利,切割软组织能力非常好!除非割掉伤口周围掉坏坏死部分、清创彻底缝合良好,否则会血流不止,甚至引发铅中毒,但这种子弹比较适合警用弹种,因为弹头结构复杂制造价格偏贵,还由于是平头子弹它飞行阻力大在15米之外动能严重下降,而普通军用子弹要求的是400米之外子弹的散布非常的低,也就到精度还要保持,不能破坏弹丸的流线形状。

军用子弹要求的是侵彻性很高,比如:要击毙砖墙后面的敌人或者有单兵防护装备的敌人,就需要弹芯的材质很硬才能击穿,所以步枪子弹都采用高碳钢制成,大口径机枪要采用钨芯弹,可以击穿轻型装甲车辆的钢板。

总之,不论什么弹种它基本上都需要包铜,降低对枪管的损害,提高发射药气体的利用是不变的。

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首先现代枪械的普通的铅芯弹头外面那层“铜皮”叫被甲。

其实这层被甲也不都是铜的,比如节约成癖的某大国枪弹弹头用的就是覆铜低碳钢被甲,看起来像铜其实是因为钢外面镀了一层铜。

首先要说的是弹头为啥要用被甲,因为早期用黑火药的滑膛枪和早期线膛枪所使用的铅弹都是没有这个被甲的。

早期线膛枪用的米涅弹头,纯粹铅弹头

.450英寸亨利马蒂尼步枪弹

但是,随着枪械发射药的进步,枪弹发射时,发射药给弹头的加速度和传递的热量都有巨大提高,而铅在常温下又是很软的金属,铅弹头有些承受不住发射药巨大的热量和膛压了,出现了弹头发射出枪口变形甚至碎裂、膛线挂铅(弹头承受不了高温和加速度粘附在枪膛内部)现象,于是聪明的武器制造商就研究在铅弹外面包裹一层相对结实一点儿的金属,让弹头变得更坚硬耐磨。

这种金属不能太硬,否则它会很难嵌入膛线,并加速枪膛磨损。化学形制不能太活泼,否则枪弹就不好贮存运输,价格要相对合理并且好加工。

其实人类大量生产使用的金属可选种类铜铁铅锡铝锌等等这些里面可选价格合适性能又好的金属就是铜了——其实是铜合金黄铜、白铜等等。

法国8mm勒贝尔步枪弹,这是早期的"m"型弹,白铜被甲。

当然随着弹头越来越复杂,被甲又有了新的作用,就是弹头的各个部分统一包裹层一个整体。

鹅毛的5.45x39mm7N6弹,钢芯、铅套、被甲

曳光弹的铅芯后面有曳光剂,也是被甲把他们包裹在一起。

当然也有奇怪的存在

部分铅芯外露的被甲弹头(达姆弹)——击中目标后,弹头更不稳定,传递更多能量给目标身体组织。

还有铅芯铜被甲或者纯铜的空尖扩张型弹头,也可以传递更多能量给目标身体组织。

为什么弹头外边往往都是一层铜皮?

弹头上的这层铜皮叫做披甲,材质也不是纯铜,而是软质的铜合金,比如白铜(铜镍合金)、黄铜(铜锌合金),除了铜合金之外,弹头披甲的材料也可以是钢,只不过因为钢的质地太硬,所以在钢的表面同样也会覆上一层软质的铜,那么,为什么要给弹头披甲呢?披甲的作用是什么?下面给大家详细说一下。

▲枪管内壁的“阳线”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平时所说的枪械的“口径”其实就是指枪管内壁的膛线中凸起来的“阳线”之间的直线距离,如上图所示。再举个例子,一把枪的口径为7.62mm,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指这把枪枪管内部的“阳线”之间的直线距离是7.62mm,而这把枪所使用的子弹的口径,也同样默认是7.62mm,但是,子弹的“口径”为7.62mm,却并不意味着这个子弹弹头的直径也是7.62mm,而是弹头的实际直径的数值要稍微大于7.62mm,比如下图所示:

▲7.62×51mm NATO步枪弹数据

上图中的是北约7.62毫米口径全威力步枪弹的相关参数,从图中的数据来看,7.62×51mm NATO步枪弹的实际直径为7.83mm,这个数值要比它的口径的数值7.62毫米稍微大一点点,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弹头的实际直径比枪械口径粗一些又有什么作用?主要作用就是使弹头的外壁可以嵌入枪管内部的膛线(阳线)中,使其可以沿着膛线旋转的方向运动,从而获得自旋的能力,保证出膛后的弹道稳定性;同时,弹头嵌入膛线后还可以提高气密性,因为前面已经说了,枪管内部的阳线是凸起来的,如果弹头的直径刚好等于枪械口径的话,那么阴线(凹下去的)与弹头外壁之间就会存在很明显的缝隙,使得气密性变差,同时,弹头也不会因为膛线的作用而自旋。

▲弹头上的膛线挤压痕迹

因此,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弹头在枪管中运功时,外壁是会嵌入膛线中的,在这种情况下,弹头外壁的材质选择就很重要了,众所周知,弹头内部弹芯的材质要么是铅要么是钢,而前者铅的质地很软,如果不披甲,使用纯铅弹头的话,一是很容易出现“挂铅”现象(即有一部分的铅卡在膛线上),从而影响枪管的寿命(比如炸膛),二则是铅弹头的侵彻力不行,比如下图中的铅弹头,遇上硬目标时会直接碎掉;假如弹芯的材质是后者钢,那么情况则是刚好反过来,钢的质地硬,弹丸在枪管内部的运动过程中对膛线的磨损就会非常明显,会严重影响枪管的使用寿命,甚至是难以嵌入到膛线中。

▲侵彻力低下的铅弹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介于铅和钢之间,更加合适的金属或者合金来当弹头的披甲材料,而此时质地比铅硬,但是却比钢软,同时延展性又很好的铜合金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了, 与钢质的枪管相比,铜合金的质地明显更软,所以对膛线的磨损没有钢那么严重,而与铅相比的话铜合金的质地又更硬,“挂铜"的概率明显要低于”挂铅“。因此,这就是为什么子弹的弹头会有一层铜皮披甲的原因了,有了这层软质的披甲,弹头的外壁就可以很好的与膛线贴合,提高了密闭性,同时也不会过度磨损膛线,除此之外,因为铜的金属活动性较弱,所以给弹头披铜也可以起到防腐蚀、锈蚀的作用。而类似的情况不仅仅在子弹上有,炮弹上也有差不多的,只不过人家不是披甲,而是弹带,比如下图所示:▲炮弹上的弹带

▲弹带上的膛线痕迹

上图中的就是炮弹上的弹带,之所以是齿轮状的,是因为这个弹带已经被膛线给挤压过了,没挤压之前的弹带就是光滑的的。弹带材质可以是纯铜,也可以是铜合金,同样都是质地较软,至于作用,也是用来保证炮弹和膛线之间的贴合度,提高气密性,以及使炮弹获得自旋的能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