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是这样。
根据统计, 抗战时期,国军每击毙一名日军,平均需要2000发子弹;
苏德战场,苏军每消灭一名德军需要4000发子弹;
越战期间,平均打死一名越军需要5万发子弹。
自然,这些弹药量包括训练士兵的弹药,并不仅仅是在战场上发射的。
也就是说,一场战争中,某一方生产所有弹药和战后剩余所有弹药的差,处以消灭敌人数量,得出的这个数字。
那么,这其实就不算大。
为什么呢?
现代战争的训练弹药量就很大,早在二战时期,日军士兵射击大约1000发子弹才能完全新兵训练。
而当时日军士兵的还是三八式步枪,是单发手拉步枪。
随着自动步枪的普及,训练弹药量消耗更大。
以美国为例,每年新兵训练约消耗2亿发M16步枪子弹,可见一斑。
除了训练弹药以外,实战的压制性弹药,消耗量也是很大的。
什么叫做压制性弹药,指的是机枪之类的重武器,对敌人进行的压制性射击。
这种射击的目的是进行火力覆盖,迫使敌人不能对等还击,以掩护我军的具体战术行动。
这种压制性射击,很多压根就看不到明确目标,只是对着敌人大概方位进行火力覆盖。
国军在抗战后期的一些战役,也就是主动攻击日军的战役,一场战役往往消耗几百万发子弹,其中机枪压制性射击占到七八成。
即便如此,日军被打死的同样也就几千上万人,所以相当于至少一二千发子弹打死一个日军。
另外,现代战争士兵数量较小,也是重要原因。
以往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军队的交火,现在不存在了。由于重武器的发展,人海战术已经消失。
比如车臣战争,车臣武装一共3万人,俄军则为5到6万。
再看俄格战争,格鲁吉亚倾全国之力不过出动3万人,俄军5万多人。
由于双方出动的部队并不多,所以伤亡有限,往往都是数千人。
而一场战役消耗的弹药量很大,平均到每个人就少了。
其实,现代战争大部分士兵都是被炮弹、炸弹消灭的,死于子弹的约占百分之二三十。
因死亡总数很少,所以似乎打死一个人消耗弹药很多。
其实,以中越战争为例,我军经过统计,打死越军1个士兵大约消耗900多发子弹,这才是真正战场的弹药消耗量,不加上训练弹药、战损弹药等等。
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兔哥回答:首先答案是肯定的,的确实战中子弹消耗量非常大,而未必能消灭几个敌人。火药武器诞生后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就从步枪来说,过去的鸟枪时代弹药的消耗到是没有现在这么高,这个并不难理解,首先是早期火药武器的射速低,例如,前膛装弹的火药枪,作战时采用打排枪式的模式,进攻时也是列队,就想西方国家电影里描述的一样,敲着激昂的行军鼓,排列整齐,采取颇具浪漫色彩的进攻,这种鸟枪打完一枪也不用装弹了,太麻烦,直接拼刺刀就是了,因此弹药想消耗多了也做不到。
一战时步枪后装填已经很普遍,而且机枪又加入进来,一阵突突,子弹消耗量开始增加,一战时基本都是栓动步枪加机枪,栓动步枪本身装弹量有限,通常是5发子弹,射速慢,步枪基本都是对目标射击,而机枪主要是对进攻的敌人射击,机枪子弹消耗量很大。一战时期的堑壕战机枪主要就是压制射击,对于冒头的直接一阵突突,战场上打虚枪很普遍,也很正常,特别是夜间,时不时的就来上一阵子,告诉敌人别乱来,我可是睁着眼呢。一战冲锋后拼刺刀是一个流行的战术,主要是子弹的再装填时间的问题,俄国就崇拜“刺刀是好汉,子弹是笨蛋”的逻辑,这也是一战时期的一个普遍性的观点。所以,一战时期消灭一个敌人子弹消耗比二战时期要少一半以上。。
二战时期的子弹消耗量约2.5万发消灭一个敌人,二战时期作战模式发生了改变,自动武器装备数量剧增,作战模式为主要以进攻为主,追随火炮、装甲武器、空中武器的使用伤亡率增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也学聪明了,不容易打了。二战时期的交战距离也近了,需要有猛烈的火力,因此,子弹的消耗量也相应的增加。战场环境也是一个因素,需要对目标进行压制射击,战斗中即便是发现坦克都要一顿乱打,想创造出一个奇迹出来,对于隐蔽的敌人通常不会等着他出来在射击,而是一顿突突,打不着也要吓的你屁滚尿流。现在战争中,基本都是自动武器的天下,例如,美军在越战中子弹消耗量很大,主要是越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你很难知道对方确切的位置,但又不能不打,这叫反压制作战。而随着武器装备的自动化、现代化作战越来越难,想要躲避被打击都学会了首先隐蔽自己再寻求消灭敌人,因此,相互对射就成为一个手段,至于效果肯定不理想,想打死个敌人很不容易,这也是子弹消耗越来越大的原因。步枪越是自动化程度高,子弹消耗量反而越大,例如,美国在对伊拉克的作战中,共消耗了60亿颗子弹,而受到伤害的人仅仅为2.4万,这样算下美军评论消耗25万颗子弹才能获得战果。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促使现在的武器弹药讲究精确打击就是由此而来的。
子弹消耗统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战场上使用多少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很难统计,我们知道的子弹消耗量是整个作战行动中的子弹使用量,并不是单纯的作战射击使用量。各国弹药消耗量是按照总的消耗量和杀伤敌人数量平均计算的,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子弹并没有用在作战中,例如,士兵被打死或者是被俘后,子弹很多都随着失去,另外,被战火摧毁,遗失。射击训练也要消耗大量子弹,战场上弹药损失非常大,甚至超过作战使用,这些都要计算在内,因此,平均到消灭一名敌人头上子弹的消耗数量就多了,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战场上想消灭一个敌人是不容易的,都是人,你的想法正是他的想法,能不难吗?消耗子弹很多也不奇怪。
以上是兔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别瞎听别人忽悠,打死一个人怎么可能需要发射数万发子弹呢?只要确保命中,1~2发子弹就足以带走一个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战争中每消灭一个敌人需要消耗数十万发子弹!根据美国人的统计,美军步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每打死一名敌人平均消耗25000发子弹;朝鲜战争时这个数字上升到50000发;越南战争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000发。
为期10年的越南丛林战中美国军队消耗子弹总数为3400亿发,换言之每打死一名北越军队士兵就需要消耗20万发子弹!是不是觉得这个数字太过于夸张了?先不要着急,因为以现在的眼光来看,20万发子弹就能换敌人一条性命,这支军队已经是太注重节约子弹了,毕竟伊拉克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每打死一名敌人的子弹消耗量已经超过了30万发。
从2003年3月20日联军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的战争中,联军在以精确制导弹药为主要打击手段的前提下一共造成伊拉克37344名士兵死亡(包括武装分子),平民死亡人数约为10.4万人。
联军军在战争期间的弹药投入量为:29199枚枚精确制导弹药(美军19269枚,英军679枚)、9251枚非制导弹药、25万发炮弹、76.2亿发子弹。可见说“30万发子打死一名敌人”的说法已经非常保守了。
▼下图为两山轮战期间我军使用14.5mm双管高射机枪对敌实施压制射击,一天下来弹药消耗量上万发是很正常的事,但是极有可能一个敌人也没打死。
战争中弹药的消耗形式第一种形式:库存消耗
假设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参谋军官计算出所需弹药约为1.45个基数,那么参战部队将会根据作战计划要求向弹药库申请1.45个基数的子弹。
我军7.62mm自动步枪一个基数的弹药数量为300发,1.45个基数的子弹为435发,假设一个连总人数为128人,这个连就应该向弹药库申领步枪子弹55680发;如果本次作战行动参战总兵力为2个营,那么这种作战部队一共需要向弹药库申领步枪子弹334080发。
当这33.4万余发步枪子弹从弹药库中搬上作战部队弹药车以后即意味着这座弹药库仅步枪子弹一项的库存就消耗了33.4万发,这就是弹药的库存消耗,也就是说本次作战行动尚处于准备阶段,子弹就已经消耗掉这么多。
第二种形式:实际消耗
炮兵轰,步兵冲;炮兵轰完步兵冲。我军在历次战争中常常以火炮饱和攻击后才开始派步兵发起进攻,比如1984年收复老山,炮火准备时间长达整整6天,敌人阵地的地表基本不存在活着的生物了,所以当我军士兵攻占敌阵时身上所携带的弹药只消耗了不到20%!也就是说当战斗结束时每个士兵一个基数的弹药300发子弹只打出去了60发,还剩下240发。
又如7.12大战期间,越军以6个团的兵力对我军1个团固守的阵地发起轮番进攻,到战斗结束时,一共有2700名越军士兵被我军打死,其中只有近200人是被子弹打死的,仅占7%,其余93%死于我军炮击。
这就可以计算为我军一个团在消耗一个基数的步枪子弹后一共消灭2700名敌人,一个团的一个基数的步枪子弹约为34.5万发,平均每消耗128发步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第三种形式:战损消耗
战损消耗这个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然而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也是弹药消耗最大的一项。
举个例子:79年自卫反击战期间,我军指挥员特别担心弹药补给跟不上部队的进攻速度,因此在计划弹药基数的基础上再向弹药库多申请2~3个基数的弹药,原本背负一个基数150发子弹的士兵实际上背负了3个基数450发(150发为56式半自动步枪的弹药基数)!
当战斗出现短暂胶着或者需要坚守某个阵地时指挥员又担心身处敌国境内弹药供应出现中断,于是继续向后勤部队申请2~3个弹药基数的补给,可是敌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抗揍,部队进攻十分顺利,结果糟糕的现象出现了——大量堆积在阵地上的弹药根本无法带走!而此时后勤部队正忙于向前提供补给和向后转运伤员烈士,根本不可能再来回收这些弹药,于是这些堆积成山的弹药就只能以战损的形式抛弃了。
这就相当于战损的弹药相当于实际消耗的弹药的4~6倍,假设一个团在作战中消耗了的一个基数步枪子弹34.5万发,那么那些被上报“战损”的弹药数量就在138万发~207万发之间,加上进攻前背负的3个基数的弹药,截止抛弃这些弹药之前,该团一共从弹药库领出183万发~252万发步枪子弹!
倘若这个数字来换算,那么该团每消灭1个敌人就需要消耗步枪子弹12600发,尽管实际上每打死1个敌人只用了不到200发,但是上百万发子弹已经从弹药库领出,并且大部分在他们手里“战损”了,因此上级依旧以弹药库实际出库数量来计算子弹消耗量。
▼下图为正在准备销毁遗弃弹药的驻伊美军士兵,由于战争中作战部队申领的弹药因无法消耗而大量遗弃,处理这些数量庞大的遗弃弹药成为驻伊美军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战略层面的弹药消耗计算当局势紧张层度已经发展到战争不可避免时,总参谋部在得到授权后将向军队下达“一级战备”命令,同时指定参战部队并制定作战计划。
假设总参根据情报得出我军为了获得绝对优势,参战兵力应不低于10万人的结论时,指定参战的部队就应为一个集团军,外加1~2个集团军的兵力作为战略预备队。
那么在指定作战计划时弹药需求的计算就需要将3个集团军全部考虑进去,如果一个集团军总兵力为10万,以一次战斗需要消耗步枪子弹一个基数300发来计算,在本次战斗中参战的这个集团军需要30000000万发子弹;假设作战计划中的战斗发生次数约为6次,每次消耗一个基数的子弹,那么该集团军就需要相继向士兵发放1.8亿发步枪子弹。
而作为战略预备队的其他两个集团军虽然不直接参战,但是动员起来以后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战前训练,假设战前训练中的实弹射击科目一共需要消耗2个基数的子弹,20万人将消耗60000000发步枪子弹。
按照这样的计算,弹药库需要为3个集团军在一级战备期间提供2.4亿发步枪子弹的供应,然而战争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杀戮游戏,谁也不敢保证作战行动会完全按照计划进行,因此战略层面的弹药消耗计算除了实际需求的2.4亿发以外,还要进行冗余计算。
弹药消耗的冗余计算大致是这样的:假设下发的2.4亿发子弹占弹药库总库存30%,那么此时弹药库的库存就只剩下70%,为了达到国家100%完好率和100%库存的要求,弹药库必须向国家战备库申请填补30%的弹药;而国家战备库拨出这30%的量以后势必也需要向工厂订购新弹补充库存。
当部队领取作战所需的2.4亿发子弹以后,为了坚决杜存在绝弹药供应不足的可能性,一个弹药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向弹药库申请1~2个基数的储备弹药,这时候弹药库就应该继续向部队下发4.8亿发子弹。
部队一共申领了2.4×3=7.2亿发步枪子弹,弹药库和国库每次补充库存量为2.4亿发,一共3次,因此同样有7.2亿发子弹在个库存之间流动,其中2.4亿发为部队作战需求数量,4.8亿发为冗余量,因此在总参的账本上本次一级战备中3个集团军一共消耗7.2亿发步枪子弹。
▼下图为正在将申领的弹药装车准备运走的陆军某部官兵,弹药一旦出库即视为“已消耗”。
战术层面的弹药消耗计算假设战争打响后我军以兵力和装备的双重绝对优势占据的主动权,步兵短兵相接的战斗次数与总参预计的5次相吻合,歼灭敌军3000人,这就意味着发放给士兵们的6个基数1.8亿发子弹理论上已经全部耗尽。
相对于集团军弹药库存而言每消灭一个敌人需要消耗步枪弹60000发;相对于总参弹药库而言每消灭一个敌人需要消耗120000发;相对于国库而言则需要240000发。
这时候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为了应对敌方可能发起的反扑和后续即将发起的第二阶段作战,该集团军需要继续向上级弹药库申请1~2个基数的弹药来充实自己的弹药库。
按照每60000发打死一个敌人的数据来计算,假设下一阶段的作战烈度比第一阶段降低60%,那么前线部队的弹药需求量也相应降低,相当于每打死一个敌人应需要36000发步枪子弹,这就意味着需要向作战部队发放弹药3千万发,即1.8亿发的库存+3千万发的发放量,总共需要向上级弹药库申领2.1亿发步枪子弹。
此时在集团军弹药库、总参弹药库以及国库之间又产生了三个批次的2.1亿发子弹流水,总共6.3亿发,加上一级战备期间发生的4.8亿发流水,截止第一阶段作战结束,我军一共调集和转运了11.1亿发步枪子弹,相当于所消灭的3000名敌人中每人平摊了37万发。
▼下图为正在分发弹药准备进行实弹射击训练的空降兵部队,子弹是一次性消耗品,不管实际打靶中消耗了多少发,在弹药库的出库记录上这支部队所消耗的弹药数量就是申领时的数量,实际战争中同样如此,只有“少补”,没有“多退”这一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战争中理论上每打死一个敌人只需要1~2发子弹,但是实际上需要消耗约128发,然而战争是有组织的杀戮行为,为了在战争中获取优势,使屠杀倾向于敌人,必须做到万事俱备,其中最能体现战争组织性的行为之一就是武器弹药的消耗与供应,所以往往1~2发子弹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更愿意为其准备10~20发,而实际上在支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觉得准备100~200发显然更稳妥,因此子弹在战争中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总消耗量水平可以达到30万发/人(平摊到已消灭的敌人的人数上)。
读到这里时也许有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弹药库就不可以回收那些实际消耗以外的子弹吗?大家要清楚一件事:库存是讲究成本的,而且还有完好率的要求。子弹一旦拨出离库就意味着它们再与弹药库无关,而且下发后的子弹以后可能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性能上的变化,已经达不到100%完好率的要求,将这些弹药重新入库以后万一发生问题谁也担不起责任,最重要的一点是弹药发放给部队到前线转了一圈,如果再往回运,那么这个成本就超过了采购新弹,所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当它们已经用掉了,待战后统计时,这部分弹药自然也需要纳入消耗统计中,这就是战争消耗大量弹药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驻阿美军一支排级作战部队正在搬运的上万发步枪子弹,这些弹药时他们在受领固守哨所时申领的,一旦撤退命令下达,这些上万发子弹是不可能随车运回去的,它们最后要么被销毁,要么留给接替防务的阿富汗政府军,无论如何处理,在上报时它们一律按“战损消耗”计算。
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美军消耗25万子弹才能杀伤一人,八路:真浪费,100颗就够了
我们都是飞行军,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首《游击队之歌》很多人都听到过,也都会唱,然而,对于美军来说想要一个子弹消灭一个人,实在是一种奢望。
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共消耗了60亿发子弹,却只打死了2.4万多人,平均下来就是25万子弹才能杀一人。其实,这样说还是有点高估美军子弹的杀伤力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杀死大部分敌人的,不是子弹,而是炮弹。
其实,杀伤敌人的平均弹药消耗量,在热兵器发明后就一直在暴涨,尤其是比子弹更强杀伤力的武器出现后。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消耗一万发子弹能击毙一个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能击毙一个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个敌人消耗的弹药量达到了12万发。很明显,重武器越来越多的美军,白白消耗子弹的浪费行为越来越严重。
对此,八路军表示,这样实在太浪费了!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发明了一个词,叫做"作战效能",意思是,一场战斗下来,消耗的枪支弹药,应该及时从敌人那里得到补充,否者不管杀伤多少敌人,这场战斗都是失败的。
具体来说,我们用数据说话。
1937年12月,八路军总人数92000余人,枪2万余支,短枪2070支,手枪400支,手提花机枪514支,轻机枪520挺,重机枪74挺。平均四个人一把枪,平均每支枪只有5发子弹。这样装备的军队,上了战场,人命和子弹的效能实际上是相当的。
我们不想让人命和子弹一起虚掷在战场上,就拼命在战场之外苦练内功。别的军队的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而我军的神枪手则只能用三八大盖空瞄,甚至用木枪空瞄。这些艰苦的训练,让八路军在作战中消耗较少的弹药,杀伤更多的敌人,缴获更多的弹药。
百团大战中,很多子弹被虚掷,指挥员受到严厉批评。比如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攻击南坡头70余名日军,一营用5个小时消灭日军50余名,消耗手榴弹多达2400发。
而百团大战中的129师,作战效能就好很多了。
杀死一个日伪军,我军也要牺牲1名战士,同时还要消耗数十倍100多倍的子弹数量。可见,想要一枪一个,实在是太难了。
最关键的是,弹药的消耗量,始终远超过弹药的缴获量。所以,所谓的"没有枪没有跑,敌人给我们造"也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抗日战争中前期,八路军消灭一个敌军的子弹数量也在一直上升中。1937年这个数据是62,1938年变成了45,到了百团大战中,消灭一个日伪军的子弹数量超过了100。
即便是最高峰的100枚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也已经是很厉害了。
八路军消灭日军消耗子弹较少的原因,恐怕主要有这样几个:
1,八路军战术灵活,不打无准备之仗。八路军在战前有动员,战后有总结,在作战中的经验越来越多,失误越来越少。虽然很多老八路牺牲,但始终有新八路补上来。连续作战,重视作战效能,让八路军浪费子弹的现象很少很少。
2,八路军和日军,都是以轻武器为主,基本没有大炮。日军的重武器部队大部分配属给了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于八路军作战的山区,日军的大炮用不上,行动也不灵活。而八路军则基本没有大炮。这一切,让双方的作战武器,以枪支为主,辅助以简单的手榴弹、掷弹筒和迫击炮。
3,八路军基本没有军工生产能力,子弹太贵,不敢消耗。八路军到1944年才研制成功了无烟火药,之前长期使用的黑火药,实际上无法用于子弹的复装,经常发生故障。所以,八路军的战术战术形成了三枪打完就冲锋拼刺刀,冲锋过程中手榴弹扫清障碍。
八路军因为极差的装备,被日伪军嘲笑为"三枪八路",而八路军就以这样的装备,牵制了60%-70%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换句话说,100枚子弹杀一个鬼子的傲人战绩,是靠着八路军的巨大伤亡支撑起来的。
随着我国军工的发展,我们再也不需要用人命去弥补子弹不足了。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远远比刺刀冲锋杀敌效果好。
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实战中,尤其是防御战,稍有风吹草动,特别是晚上,士兵们端起枪来,就会突突突地喷火,生怕真的敌人摸上来了。
影视剧包括文学作品中,指挥员非常沉着地一定要等到敌人距离阵地50米、30米才命令开火,那是文艺作品的艺术创作,其实都是瞎扯淡,未参与过实战的人脑壳中脱离现实想出来的情景。
30米的距离,一个军刺冲锋,阵地就拿下来了;况且,是在5发栓动步枪火力稀薄的年代,怎么会等到30米才开火,对方的手榴弹都可以投掷了,那不是找死的节奏吗?
一般阵地战,防御方400米距离,步枪肯定开火了,尤其是自动步枪,子弹消耗量非常大,30发子弹泼水一般出去,能不能打死一个敌人,都是要打问号的。
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是艰苦的战争年代宣传鼓舞作用,真实的战场上,即便神枪手都做不到,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神枪手,只是枪法比一般士兵好而已。
当战争步入到榴弹炮对轰、坦克大碰撞、空中飞机扔炸弹的时代,步兵的作用尽管依然不可或缺,但手中的机枪、步枪、冲锋枪等枪械的作用与地位却明显下降了。
但子弹的消耗量却大幅增加了,毕竟都进入了自动枪械的时代,不再是过去单发前装枪,发射子弹以后,复装子弹非常麻烦,时不时地进入拼刺刀状态,况且那时炮火并不猛烈的背景下。
子弹消耗量大,不要说是真实的战场上,看看现实中,国外城镇中出现一名持手枪或者是步枪的恐怖分子,就会有数十上百的军警,端着自动步枪突突突地压制射击,并不一定能击毙恐怖分子,消耗的子弹却是数千上万发的。
战场上,即便治安战,出来数名持AK-47步枪的抵抗组织成员,那么手持M-4卡宾枪和M-16步枪的正规军,要将其全部击毙,也是很困难的,总会有漏网之鱼,而子弹的消耗量却是惊人的,真实枪战场面,可谓满地都是弹壳。
当然,统计中的打死一个人需要数万发子弹,貌似子弹数量非常惊人,其实,应该包括了平常训练时子弹的大量消耗量,包括子弹过期以后的损耗,都摊在打死一个人的头上了,打死一个人的子弹数量当然是水涨船高了。
在实际战争中,真的是要发射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吗?
实际战争中,确实是需要数万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甚至都不够,实际还要看当时的状况所言。比如美军伊拉克战争总耗弹药数在60亿发,4年内打死2万多名叛军,按这比例算下来,差不多将近30万发子弹才杀死一个敌人。这么看几万发都是少的。
真实战场中需要多少子弹才能射杀一人呢?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射杀一名士兵平均需要约2万发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射杀一名士兵平均需要2.5万发子弹。抗美援朝时期平均需要约5万发,越战平均需要约20万发。
当然也有那种神枪手,基本几发子弹就可以射杀一人。比如朝鲜战场上的我军神狙手,一共打了不过千发子弹,却杀了二百多人。但是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神枪手,而且也需要合适的战斗环境配合,比如超出射程范围自然是不行了。
综合近现代的一些数据来看,确实是需要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而且之后的趋势只会增加,就像前文说的伊拉克战争,杀死一名士兵,平均需要25万到30万发子弹。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惊讶了,现代战争是热武器战争。而子弹的杀伤力大家都是知道的。基本上要害部位一枪就凉了,大口径的子弹,只要打中身体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造成的撕裂伤痕也很大可能造成死亡。
为何需要数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呢?首先消耗子弹可以说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火力压制造成的。毕竟人的生命就一条,军人身处战场本就危险。更加需要保护生命安全。在战争中还有那种还没达到射程就已经开火的场景,互相就开始了火力压制,这种情况打中对方的概率是比较小的。
几万发打中一个就不错了。但是这也不是浪费,如果没有猛烈的火力压制,敌人冲到面前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虽然影视剧不怎么靠谱,但是相关的这个画面还是可以参考的,就比如火力压制这一块,也能看出来,有时候头都不伸出去,就抬手开火。有时候成千上万的子弹打出去,一个人都打不死。
在火力压制这一块可以说浪费子弹最多的一块,现在都是自动步枪,或者半自动的,射速都快,要是机枪就更快了,重机枪更是可以达到一分钟上万发子弹的消耗。而且这只是子弹的消耗。
还有在双方对峙的时候,互相骚扰,为了不让对方睡好觉。会派人去前线,用机枪打一夜的子弹出去。看似浪费子弹,其实不然。打仗十需要全力集中的事情,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要是对方都没休息好 ,那么状态就会有区别。这样己方的胜算和伤亡就会减小。
还有在战争之中被损毁的弹药,被敌人偷袭炸毁的。这样的消耗可是更大的,还没发光发热就报销了。而且在战场上,哪有时间去精准射击呢,只是机动性的按照正常射击就不错了。很多子弹不是说瞄准敌人,没打住,这样消耗掉的。而是根本连人都没打住,子弹就消耗的差不多了。
实际战场上,90%的伤亡是破片杀伤,很多人其实是被重火力消灭的,而作为最普通的兵种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开枪机会。真正死伤于枪弹下的军人只是极少的比例,大部分的枪弹是在拦阻射击、火力压制中消耗掉的。
结语:现代战争形势已经改变,已经没有了那种端着枪上去扫射或者单兵冲锋的场合。步坦协同的方式也基本被取代了。虽然现在也会要求军人有枪法练习,但是最终还不如一发榴弹炮来的实际。
重火力伤害大安全性高(距离远),还避免军人伤亡。要是完全的信息化作战,枪战只会在最后上场,而且对于子弹的成本的来说(便宜的几毛钱一发),几万发子弹可以换一个人,已经不错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说说你的见解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打击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