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封国有具体的面积和界限吗?亲王和郡王的儿子的封国都是皇帝赐吗?

没有,尤其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以后。虽然明朝也施行分封制,但是明朝的分封制与先秦时代的分封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与晋朝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

明朝诸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甚至不能够从事士农工商,世袭罔替。明朝的王爷是没有实权的。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二十五个儿子与侄孙朱守谦分封到全国各地,边疆的九大塞王还能够主持地方军务。

然而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位之后,对诸侯王更加忌讳,强化了对各地藩王的管理压制。

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恢复分封制,也不是不知道汉朝“七国之乱”与晋朝“八王之乱”的教训。所以对于诸侯王也是管理非常严格。

明朝规定,藩王“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不能够担任官职,也不可以干涉朝政。

除此以外,明朝的藩王宗室,无论吃穿用度等全部都有严格限制,稍微僭越都会受到严格惩戒。明朝各地的宗室藩王,没有皇帝诏令,不得随意离开封地,如同关在玉笼中的金丝雀毫无自由,更遑论实权了。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明初朱元璋时分封诸国与朱棣以后之封国,其权势并不完全相同。永乐以后之诸王权势,在很大程度上均受到一定抑制,与明初不能相比。史料记载,明初封国的实权和特权如下:

第一,“连邑数十”,“地大且要”。据《明史·叶伯巨传》中所述:“而秦、晋、燕、齐、梁、楚、昊、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苏伯衡曰:“矧今晋王所赐履(天子所赐封地),表里山河,乃尧之故都,叔虞之旧封,韩、赵、魏之全壤,地大且要。”

上图大同代王府

第二,拥有强大军队。王府拥有三护卫甲士,每护卫5600人,其中宁王朱权拥“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第三,边塞诸王参与军务。诸王府中,武相居文相之上。王可节制封国内镇守军队,经常统率大军出征,军中事大者方以闻。

第四,专制国中,节制文武。建文元年二月,“诏诸王毋节制文武吏士”,说明洪武时诸王可节制。

上图太原皇庙

第五,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

第六,亲王岁供过昂。洪武九年定诸王岁供: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干两,盐二百引,茶千斤。洪武二十八年,始减诸王岁给,亲王岁供减为万石。

第七,饷如不敷,由国家从他郡租赋补给。

上图荆州太晖观,原湘王府所在地

第八,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及退滩地。

第九,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第十,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

第十一,王府置官属。洪武三年封王时,设王相府、参军府。王府武相多由勋臣担任。十三年,罢王相府,长史为王府大僚,所在文武吏士,俱听节制。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一、简要概述一下明朝藩王的历程。

明朝的藩王是伴随这个帝国始终的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题,朱元璋实行藩王制度本意是为了“藩屏帝室”,但结果恰恰相反,“靖难”称兵成了封藩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是一种持续削弱的趋势,到洪武末年,藩王制度已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从建文帝时期开始的削藩政策,藩王或被削掉护卫,或被废为庶民,或被迁出军事要塞,力量大为削弱。明成祖登位后对藩王的一系列打击,使他们彻底丧失了在国家事务中的政治活力。再历经仁宗、宣宗时期,已经经历了建文帝、明成祖两次大规模削藩后,藩王实力已经大大削弱,难以形成威胁中央皇权的势力。

二、朱元璋大兴分封。

公元1368年,大明朝建立,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后,他和谋士们总结了宋、元等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朱元璋认为,要使大明长治久安,就要防止皇族内部发生争权夺位的斗争,要加强中央集权,效法先人实行分封制,以"屏藩帝室""外卫边陲、内资夹辅""镇固边防、翼卫王室"。

于是其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制定的分封诸王制度中规定: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年十岁,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禄饷由朝廷支给。在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分封,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到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江西等地,以“镇固边防,翼卫王室”,诸王皆参与军务,逐渐形成外重内轻,强枝弱干的局面。

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各藩王实力各不相同。二十四个藩王中,九个塞王沿长城立国,其余分居国内各地,都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这其中,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棡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庆王朱栴驻宁夏。

据记载,由于元灭之后,其继任者北窜后仍然称大元皇帝,对明朝构成较大威胁,为了防止北元反扑,朱元璋也是屯兵边境,重兵把守,但他又是个多疑的人,交给手下将领自然不会放心,于是他把自己的九个儿子分封到了西部、北部各边要地,命其镇守各边,担负起剿抚夷狄的任务,先后封了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戍边。鉴于蒙古兵时常出没塞下,这些戍边的藩王们“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必关白亲王乃发”。其中,燕王、晋王权力尤大,燕王朱棣拥兵10万,晋王带甲8万,革车6000,大将冯胜、傅友德的“属卫将校悉听晋王、燕王节制”,“军务大者始以闻”。

朱元璋时,诸王在各封地设立王府,设置相傅官属,地位甚高。公侯大臣都要俯首拜谒,不敢钧礼,傣禄极厚,岁达万石。但是,不允许藩王统治人民,不能干预地方民政,王府之外,就归朝廷任命的官吏治理。这一点与周朝、汉朝有所不同。明初,镇边藩王们唯一的特权是有军权,分封内地的诸王,还有监督地方官吏之权。不过,朱元璋对王府设置的护卫兵也有所限制,王府“ 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以防尾大不掉之势,造成皇权内部的矛盾。

但朱元璋制定的各种制度, 最终并没有起到抑制藩王的作用。每一藩王的封区有护卫兵,还有守镇兵。护卫兵由藩王调遣,保卫王府, 一旦遇有兵事, 守镇兵的调遣除皇帝的“御宝文书” 外,须有藩王的命令,才能发兵。藩王实际上成为地方守镇兵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其威胁皇权是早晚的事情。

洪武二十八年( 公元1395年 ) 秦王死, 三十一年( 公元1398年 ) 晋王亦病死。秦、晋二王的早死以及朱元璋大杀元勋宿将,导致燕王成为诸王中掌有强大军权的实力派,成为皇权的直接威胁力量了。

三、嫡长子继承与藩王继位

再说一下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没等到继承皇位就先于朱元璋死去,年仅38岁。于是朱元璋就立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为继承人,天有不测风云,这位嫡长孙年仅8岁就夭折了。为了防止其他儿子觊觎皇位,朱元璋只好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大统,这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年少为皇,他的这些叔父们自然心中不服,各藩王府不断有谋反迹象。建文帝在听取大臣建议后,决定实行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不到一年时间,先是削夺了周王朱橚、岷王朱楩、齐王朱槫、代王朱桂、湘王朱柏等五位藩王。再准备削除燕王时,没想到朱棣先发制人,以“靖难”旗号起兵反叛,建文四年( 公元1402年 ) 六月,朱棣渡江,进陷京师,夺取了皇位,这就是明成祖,史称永乐皇帝。

明成祖即位后,作为藩王叛乱的胜利者,朱棣对于藩王拥兵的危害尤为敏感,因此在坐稳了皇位之后,他大张旗鼓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削藩。经过一番动作,明初几位势力大的藩王损失惨重,而边境上的藩王更多被迁入内地。即使这样,朱棣还不放心,规定藩王不但不能与官府结交,更不许从事士农工商等行业,连出城郊游都要被监控。

这样他的长子燕王世子朱高炽就成了皇太子,次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四子夭折未封,并给他们授予兵权,埋下了藩王干预帝位的危机。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去逝,朱高炽继位为帝,为明仁宗,改元洪熙,但这位颇有作为的皇帝仅在位十个月就去逝了。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改元为宣德,这个时候他的叔父汉王朱高煦故伎重演,意图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下去,后来有学界人士将明宣宗成功平定朱高煦之乱的原因总结为:这一时期,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朱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在平定叛乱结束之后,有鉴于此,明宣宗开始收回各地藩属亲王的兵权,宗藩内部相互争立的武装军事叛乱得以结束。各藩王的军事、政治特权逐渐削弱,不再成为对皇权的威胁。但是藩王的经济特权却日益发展,如宗藩“世世皆食岁禄”,至嘉靖年间,皇族人口已近十万。仅岁禄一项,“诸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几乎占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成为明末阶级矛盾橄化的原因之一。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要说明朝的藩王在封国有没有实权,先要说说明朝的藩王是个什么东西。明朝的藩王并不是指?所有的王爷,而是特指亲王及靖江王。在明朝,藩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有点类似于汉朝的诸侯王。而郡王虽然也有名义上的封地,但不属于实封。而且,郡王是没有庄田的,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都是无法与藩王相提并论的。明朝的藩王,除了靖江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最初的第一代藩王实际上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当然,靖江王除外。靖江王是明朝唯一一个非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其始祖要追溯到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重五)。因为出身朱家嫡长房,靖江王一脉身份特殊,虽然顶着郡王的名头(二字王),但待遇却高于明朝所有的郡王,略低于亲王。而且,靖江王是有明确封地和庄田的,属于实封。因此,在明朝,靖江王也被划入了藩王的行列。之后,几乎每一代皇帝的儿子都有被封为亲王的。但是,都是朱元璋的直系后裔,没有例外。而这些后封的亲王,也同样被称为藩王。

那么,这些藩王在封国拥有实权吗?这还要从朱元璋最初建藩封王的出发点说起。开元建国之后的朱元璋将儿子和侄孙朱守谦分封各地建藩,给出的理由是“然治天下之道,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众建藩府,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通俗点说就是:建藩,首先为的是保卫国土、安抚民生,同时也是为了让我老朱的儿子、侄孙和他们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不愧是朱元璋,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实际上,朱元璋建藩封王也正如他自己所说,首先是为了国土安全,这一点从燕藩、晋藩、宁藩的封地位置也能看得出,都是与北元势力接壤之地。以皇子镇守,以突出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让皇子们就藩,即可以避免窝在京师争宠内斗;一旦京师有权臣作乱,藩王还可以率师勤王。同时,有封地、有庄田,也可以让儿子们衣食无忧,过上土豪般的幸福生活。

既然是镇守边疆,还要能随时率兵勤王,自然是要有兵的。因此,明初的藩王手下都是有兵的,不仅有王府护卫,而且还可以干预地方军事。虽然不直接临民,但是,头上有皇子光环、手中有真刀真枪,藩王们对于地方行政性事务的影响力还是颇为强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明成祖朱棣有能力发动“靖难之役”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明惠帝朱允炆即位之后有些坐不住了。他不是他祖父朱元璋,有点镇不住这些叔叔们了。于是,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一帮文人的撺掇下掀起了暴力撤藩的大潮,将叔叔们搞得叔叔们人人自危。可这些叔叔们哪个是省油的灯?因为老哥死了、侄子即位没轮上自己,本来就窝了一肚子火,即位后侄子又对自己下手了。手握重兵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他X的!反是死、不反离死也不远了,索性反了!于是,时任燕王朱棣以“靖难、清君侧”为名,带着燕藩的人马反了,顺带还捎上了宁王朱权和他麾下的朵颜三卫。

面对四叔的咄咄逼人,这时的朱允炆却出了一记大昏招,用表大爷李文忠家的大公子李景隆换下了久经沙场的老将耿炳文,自毁长城。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上来就被表叔朱棣一通胖揍,兵败如山倒。之后,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兵临金陵城下。这时候,还是这位李大公子,伙着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放燕军入城。之后,朱允炆一场大火结束了建文朝。

虽然建文变成了永乐,但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并没有消除。朱棣自己造反成功之后,更是担心兄弟们会有样学样,便继续了侄子未尽的事业——削藩。曾经是藩王的朱棣深知这其中的门道,并没有像侄子那般急躁。先是稳住诸位兄弟,把侄子废黜的藩王又重新恢复,算是给个甜头。紧接着就是让镇守边疆的藩王内迁:“边疆环境恶劣,哥几个,还是到内地疗养疗养,享享清福吧。”再之后是削减各藩护卫:“不在边疆了,没有蒙古人威胁你们安全,用不着那么多护卫啦,减掉几个吧。”“不主动交是吧?那就别怪哥了,找些由头削了你的护卫!” 自此,明朝的藩王兵权尽失,已经无力对皇权造成大的威胁。这时候,藩王们已经变成了纸老虎。但朱棣依旧不放心,对于不配合或者软抵抗的兄弟们开始大打出手,该抓的抓,还废的废,该关的关。自此,明朝藩王彻底失去实权。就连在“靖难”时从龙有功的宁王朱权最终也只能夹着尾巴回家侍弄花花草草、舞文弄墨混日子。

朱棣之后的几任皇帝又进一步限制着藩王权力。最终,明朝的藩王不仅不能随意进京、不能相互串门,甚至连出封地的王城都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经同意后方可出城。自此。明朝的藩王彻底沦为了锦衣玉食的囚徒,别说是权力,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先说一下,明初各藩王分封及就藩地域情况。

朱允炆刚登基时,还保持着朱元璋分封时的布局,手握重兵的藩王均集中在大明的北部边境地带。

本图所示意的藩国范围,大致为各藩王“就某地租赋,乃至理某地诸卫军务”的范围。

1、朱橚,洪武三年封吴王,欲就藩杭州,不允。十一年改封周王。

2、朱榑,永乐四年废,国除。宣德三年暴卒。

3、朱梓,本谭王,洪武二十三年自焚,国除。

4、朱柏,建文二年自焚,国除。

5、朱楧,洪武二十五年驻平凉,二十八年就藩甘州,建文元年内移兰州。

6、朱植,洪武十一年封卫王,二十五年改封辽王,就藩广宁,建文四年南迁荆州。

7、朱檹,又作栴,洪武二十六年暂驻韦州,建文三年迁宁夏,宣德元年乞仍居韦,不许。

8、朱权,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大宁,永乐元年乞改南土,请苏州与钱塘皆不许,改迁南昌。

9、朱楩,洪武二十四年建藩岷州,二十八年改就藩云南,洪熙元年徙武冈。

10、朱橞,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永乐元年迁长沙,永乐十五年自焚,国除。

11、朱松,洪武二十四年封韩王,建藩开源。但终生未就藩,定居南京,因此本图不标此藩。其子于永乐二十二年就藩平凉。

12、朱高煦,永乐二年封汉王,国云南,高煦不肯行;十三年改封青州,又不欲行;直到十五年徙封乐安州才就藩,因此本图不标此藩。宣德元年造反,兵败被杀,国除。

13、朱高燧,永乐二年封赵王,直到洪熙元年就藩鄣德,因此本图不标此藩。

以上所说:“未就藩因此不列”,标准是指第一代藩王。如果连第一代都没去就藩,这个藩国自然不算开国。而第一代已经就藩,他们死后,第二代藩王没有马上就藩,基本原因都是年幼。等年长后便就藩。这种情况,藩国当然算早已建立。比如第一张图的二代鲁王、靖江王等,他们真实的就藩年代,并不是1399年前。但是此图将他们名字也列入了。

明朝藩王在封国有实权吗?

这个得看什么时侯,明朝洪武年间,藩王们是有很大权力的。但随着建文帝与明成祖的削藩政策,藩王们的权力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了各封地大财主、寄生虫。

藩王政策,是朱元璋为了稳定明朝江山做出的重大决策。朱元璋疑心非常重,他不信任开国元勋们,不相信他们会绝对忠于明朝廷,所以他只好将信任放在他的凤子龙孙、朱姓宗族们身上。于是朱元璋大肆封王。从明洪武三年至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四个藩王,成为他最信任的人,同时也是“保家卫国”的重要军事力量。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九个塞王同时担负着戍边的任务,比如秦王朱樉驻西安,晋王朱枢驻太原,燕王朱棣驻北平,代王朱桂驻大同,庆王朱栴驻宁夏,“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这个时侯,藩王的权力太大了,象“国之中国”。一是有权设立王府,设置相傅官属;二是有军权,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三是有监督地方官吏之权,相当于地方的监察委。燕王朱棣就是因为拥兵十万,才是“靖难”的胆子,造反成功。朱元璋想得不错,但他没有想到兄弟之间也会造反。建文帝想到了这个问题,但削藩激起强烈反抗,乃到龙椅也坐不稳了。朱棣当上皇帝后,引以为戒,逐步削夺藩王们权力。明成祖以后,藩王们除了领工资当他的大财主,基本上没有多少实权了。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