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是士兵都是雇佣兵,没人愿意拼命。
军阀部队的兵,叫做吃粮当兵,这是社会底层才干的差事。
当年穷人青壮年男性如果在乡下活不下去,只有三条出路:
第一进城打工。
可惜当时穷人多,工作少,进城往往也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会饿死。
当年成立的倒卧,就是这样的人。
第二做土匪。
当时北方各地都有土匪,所谓东北、河南、山东、四川是四大匪区,其中北方就有三个。
所以,做土匪不困难,上山就是土匪了。
土匪杀烧抢掠,名声极差,但可以混口饭吃,而且纪律比较送,即便是小喽啰也有钱分,还可以借此活命。
不过,土匪很容易遭到官兵围剿,比较危险。
用《投名状》的台词就是:做土匪是狗的命,四面被人打。
第三吃粮当兵。
当时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军阀的征兵处。
一些地方征兵困难,征兵处直接在桌子上堆着现大洋。只要愿意参军,先给几个月军饷养家。
有些地方闹饥荒,有钱也买不到粮食,征兵处就是直接发粮食。
总之,用尽手段让你参军。
在老百姓眼中,当土匪和当兵没什么区别,当兵不过是穿制服的土匪。因为很多军阀部队也一样烧杀抢掠,只是对奸淫妇女有些忌讳,怕臭名声,这点比土匪要好。
而老百姓当兵,就是走投无路混口饭吃而已,用命换钱。
而当年张大帅、吴大帅、孙大帅互相打来打去,也谈不上谁是正义一方,都是各自为了利益厮杀罢了,类似于黑社会砍人抢地盘。
所以,这些雇佣军形同黑社会小弟,收钱砍人。
然而,打仗毕竟是会死人的,今天活着说不定明天就死了,而且名声很烂,社会地位低下。
当兵只有社会底层才干,当兵的比乞丐、妓女的地位也搞不到哪里去,所谓“好男不当兵”。
所以,当兵的薪水不低。北洋军阀正规军士兵,大头兵一个月至少6到8块大洋,班长12块。
南方富裕的地方,比如江苏孙传芳的士兵月薪要10块,广东陈济棠则有12块。
大家也许不知道,当时收入最高的上海,一个技术工人月薪不过8元,这还是有技术的人。
而军队包吃包住,再给这样一笔钱,不少了。
如果是军官,军饷就更高。一般排长就有三四十块大洋了,连长八十元左右到一百块大洋了,打赢了还有奖励。
所以,说难听的,军阀当雇佣兵就是一份工作,类似于今天超市保安,谁拼命岂不是傻鸟?
只要不死,每个月都可以拿钱,死了就给一笔不多的抚恤金,老婆孩子、老爸老妈谁去养?
所以军阀士兵战斗力不可靠,尤其不能打硬仗,不是黄埔系的对手。
黄埔系军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都要初中以上文化(当年中学生就属于知识分子)。
所谓“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崛起而作战。
黄埔系军人诸如徐庭瑶之流,已经是师长了。然而,徐庭瑶为了对付西北军的装甲列车,竟然亲自登上火车中山号,高速向敌人铁甲车撞击。火车高速冲击期间,遭西北军的炮火击中翻覆出轨。徐庭瑶负重伤,好在性命无忧,师长由胡宗南代理。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一、北洋军阀的队伍是乌合之众组成。
北伐军队伍中都是热血青年,在日本,武士是最高尚的职业,在中国当兵是最耻辱的,只有坏人才会去当兵。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好铁不当兵,好男不打钉”;还有句俗语:“宁吃一头蒜不吃一颗葱,宁当老百姓不当兵。当个老百姓人人敬,当了大兵臭烘烘”。
所以军阀的队伍有三大兵源,一是好逸恶劳、不务正业的地痞自愿加入者;二是被哄骗、被强迫去当兵的,民间称作“抓壮丁”;三是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土匪响马。
民国初年,山东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连年荒,连年歉,老攫(土匪)到处吃饱饭。小杆兵不打,大杆招了安,又发财又升官,你看眼馋不眼馋?”
大军阀张作霖的队伍最典型,基本是由大小股土匪组成的。
这帮人渣组成的军阀队伍,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底线,当兵就是为了鱼肉百姓、追求享受。东北有句民谣唱道:“奉军老总最吃香,女人、银元、大烟枪。”
这样的军队只会祸害百姓,怎么会有战斗力?
而北伐军的战士,不是苦大仇深的农民,就是受尽压迫的市民,或者是有理想的学生,他们是自愿加入北伐军的。
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是为了公平、正义。这样的军队组织性强,纪律严明,朝气蓬勃、生龙活虎、斗志昂扬,战斗力非常强。
二、北洋军阀没有原则、北伐军有政治主张北洋军阀不管奉系、皖系还是直系,大都没有信仰,只为了个人名利而战,也没有提出什么政治主张。
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的总参议周树谟曾经问张作霖:“当年你为什么接受招安?”张毫不掩饰地说:“回禀大人,我想升官发财!”
军阀们既然没有理想,也就没有什么底线,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众所周知,三国时有个出了名的无底线者吕布,有奶便是娘,谁拳头大投靠谁,被称为三姓家奴;可是吕布和奉系头子张作霖比起来就要自叹不如了。
据不完全统计,张作霖一生公开的干爹就有40多个,其中包括东北大员张锡銮、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此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曾经在帝制被推翻多年后,跪拜废帝溥仪。
山东有个不知道存款、老婆和兵力有多少的“三不知”将军张宗昌,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山东聊城有一首:“也有葱,也有蒜,锅里煮的张督办;也有葱,也有姜,锅里煮的张宗昌,张宗昌,先吃肉,后喝汤。”可见山东百姓对张宗昌已经忍无可忍。这厮还招了不少白俄人当兵祸害百姓,并且一口气娶了8个俄罗斯女人,恬不知耻说是“抗俄”。
可是就这样一个人渣,张作霖却非常欣赏,当做宝贝收留到门下,可见张作霖的军阀队伍都是些什么货色。像郭松龄那样有理想,有正义感的将领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有了张作霖这样的老大,下面士兵什么货色还用问吗?
反观北伐军,他们有明确的政治主张,针对奉系、皖系投靠日本人出卖民族利益,直系投靠英美的行为,国民党喊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北方军阀"的口号,以“为民请命、为国锄奸,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府”为政治主张,得到了广大官兵的拥护。
虽然国民党在统一中国之后腐败、蜕变了,但在北伐时,国民党将领是有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他们爆发出的能量也是惊人的,是张作霖、张宗昌、韩复榘之流根本无法相比的。
三、人民深恶痛绝北洋军阀,热烈拥护北伐军北洋军阀头子不是袁世凯部下,就是土匪流氓,他们开历史倒车,陷百姓于水火之中,已经失去民心,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而北伐军的领导者国民党,是革命的倡导者,帝制的终结者,占据着道德制高点。
而且北伐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吊民伐罪,深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中外没有例外。失民心者如张作霖、段祺瑞、孙传芳之流可能得逞于一时,但真正笑到最后的,还是受到人民拥护的北伐军。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总体来讲,北洋军阀部队的底子大部分袁世凯小站练兵的北洋新军。而且后来各地军阀也都有军校生,所以不能说和北伐军之间有太大武器装备和军事纪律上的代际差。
但是北洋军阀之间打来打去,基本上都是为了地盘利益,各派之间动真格的情况并不多,一场仗打下来,子弹打了上百万发,人死了不超过100个。
特别是彼此之间为了扩大实力,招安流氓地痞,封官许愿的情况就特别多,因此鱼龙混杂的情况也很多。白天开战,晚上对方带着大洋就来招安了,明天再一看,都成一家了。所以即便哪个大帅兵败下台了,不过跑到天津租界去当寓公罢了。
另外奉系特别一点,毕竟张作霖不是“新军”发的家,而是“保险队”发的家,成分就更复杂了,江湖习气就更重一些。
奉系军阀里最能打的也是东北讲武堂出来的军校生,无论是职业性,还是军事素养,以及战斗意志,都是那些为了升官发财的草台班子不能比的。
而北伐军的主力骨干是黄埔军校生,打那些北洋军阀的草台班子军队,就像郭松龄所部造张作霖反一样,拦都拦不住。不是关东军出手,奉系不姓张都是有可能的。
黄埔军校进门就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大家都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崛起而作战的,是有理想,有信仰的军队。
张学良晚年回忆道,1926年,自己和韩麟春奉命率领奉军最精锐的三、四方面军团,南下驻扎在河南郑州。这原本才是北伐军所面临的一场真正的硬仗。
但是少帅结果一枪不发,让部队撤离。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粮食和弹药,以及一封信。在信中,他把如何如何打可以取胜写了一遍,比如烧掉大桥,北伐军就别想踏入郑州,等等。然后告诉蒋介石自己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会打,而是不想打。因为他认为这么些年军阀打来打去,受苦的是老百姓,生灵涂炭。知道北伐军缺乏粮食和弹药,自己撤走了,但是留下了很多粮食和弹药,你们别去抢老百姓的。
所以北伐军是为了打倒北洋政府,完成国家统一,视死如归,而去拼命的。但是北洋军队却认为你们高层可以谈,无非换个大元帅而已,自己用不着去拼命。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自打“北洋军阀”的创始人袁世凯驾鹤西去,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奉三系大军阀,其他地方小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打倒军阀,结束战乱,已成为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迫切要求。1920年,皖系军阀在直皖大战中失败,皖系军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大战”期间,原属于直系军阀的冯玉祥部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冯玉祥部的倒戈,重创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实力。1925年,直系军阀后起之秀孙传芳,指挥所部于长江流域向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发动反奉战争,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旷日持久的战争进一步削弱北洋军阀各派系的实力,更加无力顾及广东的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北养精蓄锐,赢得了宝贵的机会。一、两次北伐1、第一次北伐充分利用了直系军阀的内部矛盾——“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作为直系军阀的后起之秀,有取而代之老牌直系首领吴佩孚的意愿。在北伐军攻击吴佩孚时,坐山观虎斗,妄图坐收渔人之利,结果是被北伐军各个击破,整个直系系统被消灭殆尽。2、第二次北伐北伐军在争取到北方军阀冯玉祥、阎锡山加入革命行列后,从战略上完成了对奉系军阀张作霖部大包围,迫使奉系军阀退出北京,张作霖在返奉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预先埋好的炸药炸死。1928年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二次北伐结束。二、胜利的原因1、连年战祸、民不聊生,人民希望统一2、根据军阀间的利益矛盾,北伐军在战略制了定了各个击破正确的方针3、国民党采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4、北伐军将士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作战目标明确,不怕牺牲,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5、苏联政府在军事指挥、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质上给予了大量支持 综上,北伐军消灭北洋军阀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一、北洋军阀经过多年混战,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1、张作霖-奉系军阀,北洋军政府后期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势力达到顶峰。但不久便遭浙奉战争(1925年)、郭松龄倒戈事件(1925年)、国奉战争(1926年)一系列打击。致使派系元气大伤,实力尚未完全恢复。
2、孙传芳-五省联军,浙奉战争后迅速崛起的一支新兴军事集团。该派系成立时间较短,且孙传芳资历较低,故凝聚力不强。
3、吴佩孚-新直系军阀,借浙奉战争再起于湖北的新直系残余势力。该派系除湖北直军外,多属残兵败将,士气极其低落,战斗力不强。
4、李景林、张宗昌-直鲁联军,由直、鲁地区奉军旁系组成的一支半独立武装集团。1926年6月,李景林因密谋反张被迫下野,此后直鲁军专指张宗昌部队。直鲁联军为争夺地盘,大肆扩编武装,一度号称拥兵四十万。但该派系人员混杂,战斗力极其低下。
二、北洋军阀内部矛盾激化,裂痕加深。
1、从北洋阵营倒戈至北伐军阵营
1)、冯玉祥-西北军,由新直系、陕军等派系分化演变而来的新兴军事联盟。国奉战争后,国民军系残部退往西北。北伐战争中,冯玉祥归国将国民军各部重组,宣布参加北伐,军力迅速扩至数十万。
2)、阎锡山-晋军,由清末山西新军发展而来的一支地方武装,可视作北洋附属。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部先后被击溃,阎锡山见形势有变,于1927年6月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出兵北伐。
2、北洋军阀内勾心斗角,坐山观虎斗
1)、吴佩孚-新直系军阀
吴佩孚因冯玉祥倒戈事件而对冯怀恨在心,一心要将冯系击溃,为己复仇。故其部队重心在北方,主要针对冯玉祥的国民军各部。
因“联奉讨冯”与“联冯讨奉”问题,新直系内部出现分歧,吴佩孚与二号人物靳云鹗矛盾加深,影响派系团结。
2)、孙传芳-五省联军
北伐军入两湖作战期间,孙传芳欲吞并吴佩孚地盘,坐视不救,静观吴部直军战败北逃。
五省联军是由东南地区众多武装力量组成的松散联盟,凝聚力不强。在孙传芳北上投奉后,联军一时陷入土崩瓦解,部队多为北伐军收编。
3)张作霖-奉系军阀
吴部直军战败逃往河南后,张作霖派奉军渡河袭豫,与直鲁军一同将直军残部击溃。
4)张宗昌-直鲁联军
二次北伐中,直鲁军从济南一路溃退至滦河东岸。张宗昌、褚玉璞曾要求回奉,但张学良因其部队纪律败坏,不准其退回关外,并与北伐军一同将直鲁军残部击溃。
龙争虎斗(菜鸡互啄?)的北洋军阀,为什么在北伐军面前不堪一击?
打不过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1、各打各的算盘,一开始没有把北伐军放在眼里
当年北伐军总人数在20万左右,相比之下,吴佩孚20万,孙传芳20万,张宗昌15-20万,张作霖35万左右
北洋军有兵力优势,但是心不齐,奉系基本没出手,吴佩孚和孙传芳是分头应战的,结果就是兵力优势被消弱
2、西方武器禁运的影响,当时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火力不足,武器不够。反过来,北伐军有苏联提供的武器和金卢布
3、指挥和信仰方面的差异,在战略指挥方面有苏联人帮着,在战场指挥方面,黄埔培养了一大批有信仰的低级军官,打起来不要命,自然占上风
4、民众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