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和质量问题没关系,63打出生就是落伍的玩意。你可以简单的把他理解成一把可以自动射击,采用了AK式转栓闭锁的SKS。
它的落后主要还是体现在构型上,63式还是传统的,枪身是整木加工而成,费工费时。整体长度超1米,不适用于机械化作战大潮流(虽然当时我军机械化程度还很低,但至少机械化大方向是趋势,光是这点就能看出63的设计理念很落后了)
而且都60年代了,居然还在用直托握把而非手枪式握把,而这原因估摸只是因为直托更利于拼刺。
但都60年代了,刺刀见红更多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鼓舞,但真上阵杀敌,刺刀的效用低得可怜,但设计却逆行倒施了。
(下图来自黄夏留叫兽的枪炮世界,下方那支是折叠托,带手枪握把的伞兵型63,但并未普及)
直握把不如手枪握把一样适合自动射击,它的锻造机匣也重,整把枪比AKM还重,精度也和56半属于同水平。当然,由于导气方式是机框和活塞分离的短活塞导气,因此后坐冲量比AK小,但这个糟糕的人机设计并不适合自动射击。
所以说,这货出生算是当年拍脑袋的产物,就算质量没问题也肯定会被81替换,更不用说95.
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63式步枪在当年尚且属于设计思维落后的产品,更别说今天。
这玩意可以看做是56式半自动步枪的升级版,具有连发功能的56式半自动。
63式保持56式半自动步枪的单发精度,连发点射精度优于56式冲锋枪,同时具有更强的拼刺能力。
所以,63式步枪采取56式半自动步枪那种固定式可折叠三棱刺刀。
它的单发精度不错,连发射击如果经过严格训练,也可以保持一定连发精度,但新手则不行。
以上这些性能,对于今天来说意义都不大。
因为军事作战模式的变化,单兵自动步枪的射击距离越来越近,大部分战斗发生在400米甚至200米内。较远距离的火力压制,是多人操纵武器比如各种口径机枪、榴弹发射器、压制性火炮的事情。
所以,远射程较高的射击精度,在现代作战的意义有限。
同63式类似的美军M14步枪,其实也是一款相当优秀的步枪,直到今天还被作为狙击枪使用。
然而,它在越南却出现了火力不足,威力过剩等严重问题,被越共的AK47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退出现役部队
而我军后来在中越战争中,56式半自动步枪也一样被AK47压制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迷恋于56式或者63式这些单发精度较高的步枪?
主要还是我军作战理念的落后,以及1962年中印战争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印战争在高原地区,双方距离往往很远,英军火力又薄弱,适合解放军发挥射击精度的优势。
至于,63式步枪的拼刺,现在看来都是无稽之谈。整个10年中越战争,双方拼刺肉搏几乎是没有的。现代士兵人手一只装弹二三十发的自动步枪,怎么可能还有拼刺的机会。
况且,63式步枪是传统的设计,长度过长,重量过大,采用大量木质结构,除了发射枪榴弹以外没有外挂能力,也不能安装瞄准镜。
其实,比63式步枪先进的81式都已经逐步淘汰,更别说63式步枪。
一说63式步枪是当年人民战争的产物,要求设计一种便于游击队和民兵使用的武器。
因为民兵训练差,连发射击能力弱,所以63式步枪强调单发射击精度高。但民兵骨干还是需要63式步枪的连发作为压制性,连发能力也不可少,只是普通民兵用不上。
另外,当时强调刺刀见红精神,所以一定要有刺刀。
这种思维本身就是落后的,63式步枪被淘汰也是必然,即便他的质量很好。
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是对63式步枪一个十分恰当的评语。63式步枪一开始没有进行比较充分的论证工作,所以使它偏离了轻武器发展的潮流方向。
当时,中国的军方对于56式半自动非常满意,轻便、精度高、能拼刺刀。
63式步枪是从1958年开始研制的,当时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56式半自动的基础上加上56冲的连发功能,实现能拼刺刀、重量轻、单发精度高、可以可靠连发的要求。这个这个战术的要求其实和美国的M14的研制方向有一些类似,都是希望把半自动步枪增加连发功能,但是更偏向于传统的步枪。
从外形上看,63和M16都有几分相似,都是全形木质枪托,都是用20发弹匣,都强调射击精度。
应该说军队研制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针对上一次战争,谁都是这样。
63式步枪比M14幸运的是,当时中国使用的枪弹已经是中间型威力弹,所以后座力不大,士兵还能控制连发,在63步枪试生产阶段,生产的千余支发给各个军区使用,在部队试用中的反应不错,达到了当初的设计要求,单发精度和56式半自动相当,而连发精度好于56冲。但是,应该说当时的这些评价都是基于一个前提,就是未来的战场还是当时诸多将帅熟悉的战争,摆开战场,在战场上一枪一个的瞄准消灭敌人。主要以大集团的步兵作战为主,就像解放战争一样。
而当时实际上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预想的使用63式的战场已经是坦克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天下,步兵基本上已经是乘车作战,这就要求手中的步枪短小轻便,方便乘车使用,同时刺刀要具有多种功能,而63式步枪全长1032毫米,刺刀打开更是长达1342毫米,这样的长度不利于乘车作战,枪重近3.9公斤,而且弹匣容量只有20发,这样的弹容量偏少。
在79年,部分生产初期生产的63被紧急装备部队来救急,同时还换上了30发弹匣。不过在国外进行的测试中,63式就是用的30发弹匣。
这样指标如果是进行一场类似于解放战争的战争,倒不是太大的缺点,但是战争已经变了。就算到了79年,63式正常的生产没有出现质量问题,在越南的丛林中过大的重量和长度,偏少的弹匣容量同样会影响对63的评价,军方同样会希望有一种重量轻、精度高、短小的自动步枪出现,而81式步枪就会替代它。当然,如果能够保证质量,那么63不会马上撤装,而是会用烂了再扔,服役的时间会比较长。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事物的诞生,其实,都是必然的,与当时的时代相吻合,因此,不能以当下的眼光,去要求以前的事物。
如同若干年以后,可能就会有人笑话无托结构的95式步枪,打过56半、56冲、81杠的人,再用95式射击,就会感到不舒服。
关于63式自动步枪,5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研制了;当时,我军主要的野战部队,基本上装备了“56枪族”,即发射相同口径7.62X39mm中间威力弹的56式轻机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
军方对56半和56冲不是非常满意,原因是56冲尽管火力猛,但射击精度差,由于枪身较短,不便拼刺;此外,56半尽管射击精度高,但只能单发射击,影响了持续火力。
因此,军方提出要装备一把既有56冲的火力,同时又有56半射击精度的自动步枪,实际上就是一把步冲合一的步兵枪械,当时,军队非常强调继承我军光荣历史传统,战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刺刀见红的勇猛顽强的作战风格。
据此,若干年以后,就诞下了那把著名的63式自动步枪,实际上仅从枪长包括外观,可视作56半的自动化,用一只20发供弹具,取代了56半的机匣上方10发桥夹供弹。
63式的火力,要比10发弹仓的56半凶猛,但仍然逊色于30发弹匣供弹的56冲,但军方步冲合一,火力猛,且便于拼刺的要求,军工很好地完成了。
此枪参与了越战,美军称其为68式,以2-3发的点射精准度高而闻名,对于用惯了比63式更笨重的M-14步枪的美国大兵来说,此枪不仅外观漂亮,射击精度高,而且明显比M-14轻巧许多,有些美国兵就用上了他们所称的缴获来的68式自动步枪。
63式既可单发,也可连发,整体结构以56半为基础,自动机借鉴56冲的结构,射击精度较高,这把步冲合一的枪械,受到了部队官兵的好评,当年,本文作者到驻杭某部“硬骨头六连”去时,我军战士装备的就是清一色的63式自动步枪。
许多年以后,本文作者再去“硬骨头六连”时,已经将63式自动步枪撤了,部队再从军械库中,搬出了原来撤装的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
至于撤装原因就是此后的63式的生产,受到了那次运动的影响,没有最初参与越战的那批63式质量好,由于装备部队时发生了枪膛炸膛等事故,部队对63式已有了抵触情绪,“还我56半、56冲”的呼声非常高,军方顺应基层官兵之意,将63式自动步枪从军中撤装。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战模式在改变,军方的眼界也在开阔,枪械也在不断地发展当中,就从未停止过,即便63式自动步枪没有当初的质量问题,但随着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63式枪长不便上车作战,就成了一个问题,肯定会被其他新研发的自动步枪所取代,这是枪械发展规律和军队对枪械要求的必然趋势,没有任何一把步兵枪械能够成为枪坛常青树,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这个不好说。
六三四步枪原始设计目标是,用在北方平原沟壑地区抵抗苏联入侵。
并且是给地方部队以及游击队使用的。
如果没有生产质量问题的话。至少在北方地区。能够等到九五接班的。
阿富汗战争以及前南内战使用当中证明了它是达到的原始设计目标的。
但是在越南的山地丛林地带还是八1-更好。
以整个80年代中国在南方面对的军事斗争的必要。
南方地区应该换装八一杠!
北方一线部队亦实现了机械化 ,不太适用于枪身过长的六三式步枪!既有换装的需要!
如果63式步枪当初没有质量问题,会不会一直用到被95替换?
63式非常先进,其构造是中国独立设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81杠就是他的延续版本。中国现在的突击步枪,全部用的这种构造。
63式被退役,跟质量没有丝毫关系,是脑子僵化的老同志接受不了新事物,习惯于三八大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