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舰炮已经不用于主力军舰之间对抗。

以前是大炮巨舰时代,大家都靠火炮击沉敌舰,所以会不惜代价提高舰炮口径,以提高威力和射程、

二战期间,主炮口径最大的是日本超级战列舰大和号。

大和号装备3座45倍口径460毫米3联装主炮,也就是9门主炮。

460毫米主炮威力非常巨大,在著名的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号共发射了104枚主炮炮弹。

大和号曾经在3万2000米第一次齐射,就差点击中美军军舰。

一说大和号一发460毫米炮弹,击中美国护航航空母舰“甘比尔湾”号。

因火炮威力过大,而护航航母防御力太弱,炮弹竟然打了个对穿,并没有造成致命威胁。

不过,二战期间随着航母的发展,战列舰的主炮也就逐步没用了。

比如大和号最后的作战历程,根本没有看到美军军舰,就被舰载机击沉。

二战后,随着反舰导弹的大量出现,射程轻松达到几十公里,也不是射程几公里的主炮可以相比的。

既然没用,主炮当然就没有必要发展了。

第二,目前舰炮不需要太大口径。

今天舰炮仍然有一定作用,护卫舰、驱逐舰都会有至少一门主炮。

不过,目前主炮主要用于对岸压制或者对付海上中小型目标,也就没有必要口径太大。

比如我军万吨的055型驱逐舰,也就装备1门H/PJ-45型单管130毫米舰炮。

5000吨的052B型驱逐舰,主炮为H/PJ-87型单管100毫米舰炮。

这已经足够了。

以130毫米舰炮为例,因为科技进步了,炮击精度和准确度都有所提高。

以射速为例,该炮每分钟高达70发,具有很好的火力覆盖性。

而今天的军舰也不像过去一样,会使用大量的装甲,防御力较弱,100毫米、130毫米火炮就足以致命了。

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在风帆战舰时代,衡量军舰战斗力的标志就是火炮数量,当时最强的军舰有4层甲板装备120门火炮。不过此后随着无畏舰的出现,大舰巨炮成为了各国海军发展的方向。在二战中,日军的大和号和武藏号舰炮口径达到457毫米。然而,也就是在二战,标志着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航空母舰取代了战列舰的海军地位。

二战以后,大口径舰炮并未完全消失,在反舰导弹尚未出现之前,它在对岸火力打击等方面还是发挥了不少作用,比如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战列舰战舰“衣阿华”号(BB-61)、“密苏里”号(BB-63)、“威斯康辛”号(BB-64)和“新泽西州”号(BB-62)上的406毫米主炮在沿海远程炮击朝鲜的铁路、公路、补给站和集结地,摧毁了大量建筑物、卡车、桥梁以及临时补给仓库。

越南战争中,美军战列舰新泽西号4个月发射了5688枚406毫米主炮弹和14891枚127毫米炮弹。在1990年11月的海湾战争中,爱荷华州级战舰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参加了这场战争。两艘战列舰使用了18门主炮,发射了1200枚406毫米炮弹,总重量为1470吨,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向冲绳发射的炮弹数量。

如今反舰导弹已经完全确立了其在现代海战中的主战武器地位,当然舰炮还是有自己的地位。实战经验表明,舰炮在填补导弹武器的火力空白区、对岸火力支援、防空反导、快速反应、海上低烈度冲突以及火力持续性等方面都有自己优势,而且舰炮使用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和使用效费比高。

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自从人类有了部落和国家,就有了战争,有了战争就有了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武器装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每一代武器无论它曾经如何优秀,都有完成它使命的时候,都有被淘汰的时候,大口径舰炮也是如此。

大口径火炮以其射程远,杀伤力大的优点在诞生后备受各国军队青睐,在不同时期的战争中大显身手、独领风骚。

众所周知,欧洲列强对外扩张,靠的就是军舰和巨炮,中国的国门就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给打开的。

但是古人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武器也是如此。

大炮跟现在的导弹相比,无论是射程、精确度,还是杀伤力都无法跟导弹同日而语,相提并论。

尤其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海军武器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那就是向舰载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迈进,二者基本已经成了各国军舰的最佳配置。

无论是几千吨的护卫舰,还是万吨级的驱逐舰,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配置。

自从导弹横空出世后,大口径舰炮已经受到各国海军的冷落,从舰船上移走,被打入冷宫。各国海军新的舰船也不再有大口径火炮的一席之地,大口径火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各国舰艇上除了雷达和导弹发射系统,那就是大炮的口径出奇地一致,都以中小口径为标配。

目前世界上所知的装备了大口径火炮的正在服役的军舰,也只有美国的DDG1000驱逐舰,它上面除了安装了可以垂直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系统,还配备了2门155毫米舰炮,但这种规格的火炮,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大口径火炮,因为口径在200毫米以上的火炮才有资格算是大口径火炮。

但即便如此,155毫米火炮在各国军舰上也难觅影踪。比如我国的052D驱逐舰,上面装备的就是国产130mm口径的单管舰炮。我军的051C沈阳级防空驱逐舰,上面装备的舰炮口径更小,只有100mm。英国最先进的勇敢级驱逐舰,最初上面甚至没有打算配备舰炮,最后也只配备了两门30毫米的舰炮。

那么,大口径火炮为什么会从军舰上销声匿迹?

一、射程有限

火炮射程最近的不过几十公里,最远距离也不过几百公里,而近程导弹的射程可以轻松达到1000公里,对远处目标进行打击,这是舰炮不能胜任的。

二、威力有限

大口径火炮的重量在20公斤左右,杀伤面积有限;而导弹的重量在100公斤以上,战斧式巡航导弹重量在400公斤以上,有的型号还可以配备子母弹头,装有近150枚以上小口径炸弹。威力最大的导弹,一发导弹可以同摧毁几十辆装甲车。

三、精确度有限

导弹由于采用了惯性、遥控和自主等各种制导功能,精确度非常高。以战斧式巡航导弹为例,它的命中精度是10米以下,改进后的巡航导弹可以精确到1米以内。具体地说,只要想的话,第二发导弹可以从第一发导弹打出的洞内穿过。

所以现在主战舰艇上都只保留一门中小口径舰炮作为对海/近岸攻击和防空使用。

四、占用空间大

战舰是寸土寸金之地,大口径火炮自身重量都在几十吨,加上自动装填炮弹装置,还有炮塔都非常占用空间,同时还要有容积可观的弹仓,军舰根本没有安放它的空间。

甲板上的黄金位置要留给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大口径火炮只能被打入冷宫。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大口径火炮除了造价经济以外,射程、精度、重量、威力都比不上导弹,简直一无是处,被各国海军抛弃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因为大口径舰炮在海战中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在二战的太平洋战争时期就被各国广泛认识到,所以也就不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一、航空兵的出现使“巨炮大舰”主义落伍了

日德兰海战,德国战列舰大炮的威力和战绩把”巨炮大舰"主义送上了顶峰,世界上主要海洋大强把舰造得越来越大、炮口越来越粗。日本在建“大和”号时,开始想装510口径的巨炮,后来多方权衡,用了460口径的。即使这样,460口径也是世界纪录。

巨舰大炮主义的理论基础源于马汉的海权论,马汉是在总结19世纪以前几千年海战史、尤其是近代以来海战,得出的结论是“巨舰大炮”必须是强国的标配。看看当时各国的炮的口径:1906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装甲舰305毫米火炮10门、76毫米炮24门;1908年,英国制造出无畏舰8艘,德国7艘,主炮口径达到380毫米;二战时美国战列舰的炮口径达到406,日本的更是惊人的460,并且日本本来计划的是510口径的。在那个巨舰大炮时代,拥有战列舰的多少和主炮口径大小,就是衡量海军战斗力的标志,国家力量的象征。

但从德国巨型战列舰被英国的航空兵炸沉开始,巨舰大炮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这个理论还是沿着惯性走了一段时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超级战列舰“武藏”号和“大和号”在海上被美国航空兵炸沉,“巨舰大炮主义”结束了,人们更加重视航空兵在海战中的作用,这也标志着一个海军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海军时代的开始,人类海战的模式改变了一个新的样式。

二、大口径火炮的效率太低

以大和的460为例,它的炮管寿命200发,最大距离45公里,在有航空兵的时代,它的45公里的射程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没法观察射击效果,也就没法修正;460火炮炮身长21.3米,三联装炮塔总重1720吨,炮身重165吨,加上弹药和炮塔装甲的总重约2700吨,相当于当时一艘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必然要挤占很大的空间,给舰只的制造带来困难;在作战时,460大炮会产生巨大的炮口风暴,使得别的战位不能有人,也影响诸如防空等活动的开展,给军舰带来危险。

事实上,大和号的巨炮,直到大和号被炸沉,也没有发射多少炮弹,武藏号也是一样的命运。后来一方面日本军部意识到巨舰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因为国力消退,他们计划建造的第三艘巨舰“信浓”号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建完。

总之,大口径火炮的威力是很大,但它的低下的效率和巨大的消耗使得效费比不高。

三、现代的制导远程武器的优势更是大口径火炮不能比的

现在海战有了许多的制导武器,导弹、鱼雷等无论从威力来说还是作战效果来说,都比巨炮来的现实和有效,再加上航空兵的出现,使得大口径舰炮越来越没有位置。无论是对岸攻击还是对海攻击,都有比大口径舰炮更好的选择。巨舰大炮明显落伍了。

二战时日本之所以不放弃巨炮,是受他们海军鼻祖东乡平八郎的影响,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中一战封神。他就推崇巨舰大炮,特别要求打得准。他的名言就是:“我宁要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也不要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在日本没人敢怀疑他,他的经验对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海战是有影响的。

四、舰炮回归自己的位置

二战后,各国反省舰炮的作用,认为有航空兵了,大炮没啥用,这样舍弃了巨炮而采用130mm以下舰炮。后来导弹出现了,舰炮的存在更引起讨论。但科技是进步的,舰炮也变得先进,射速、准度、威力都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在有限的几次海战中,舰炮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渐渐地,保留100mm舰炮是大家的共识。

中等舰炮可以对海、对岸射击,也可以对空射击,效费比特别高,这个是导弹办不到的。比如敌机来了,舰炮射击可以干扰他的攻击行动,迫使敌机远离;对岸上目标射击更是舰炮的强项,又准又猛,作用很大。舰炮的主业是对海射击,可以射击受伤敌舰,扩大战果;可以射击小目标;可以消灭浮雷;可以打敌浮标和半潜状态的潜艇;太多了。大家也许觉得有导弹可以不要火炮,是不对的。将来舰炮仍会留在舰上,它会变得更先进,使用范围更广。比如现在有电磁炮;舰炮可以打出干扰弹等,都显示了舰炮的发展会使它成为军舰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

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前言:

在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还是“战列舰”,或者是一些重型巡洋舰担当主力。而那个时候在海上,比的都是谁的军舰装甲更厚,谁的军舰主炮口径更大,都是以这样的数据来评判一个国家海上作战力量的战斗力。而自从二战结束以来,战列舰的海上霸主地位,不但被可搭载大量舰载机的航空母舰所取代,甚至还一步步的被世界各国从海上作战力量当中所淘汰。而大口径舰炮可能也正是随着战列舰的消失,而逐渐从各国的军舰上所淘汰。

而大型战列舰的消失,也就是由于在二战当中各种优秀表现的航空母舰出现,在面对这种依靠舰载战斗机实行灵活打击的军舰时,体积庞大的战列舰在海上也只能像是一款钢铁靶子一样。

航空母舰的出现“挤兑”了大型火炮舰艇的发展

自从1910年,世界上第1架成功从军舰上起飞的飞机出现以来,当时的世界各国似乎立刻看到了未来海战的模式。所以在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发展能够携带更多飞机的母舰,也就是现在咱们所熟知的航空母舰。当然啦,在二战爆发之前,世界海上霸主的宝座同样还是把握在战列舰的手中。而在二战当中,经历过几次大规模海战之后,各国海军似乎更加肯定未来海战中航空母舰一定会是霸主的存在。当时在全世界的海上当中,可能也就只有欧洲战场上,发生过某些大型火炮舰艇之间的对轰,不过这似乎更像是大型火炮舰艇最后的表演。

就比如当时击沉“卑斯麦”号战列舰,这一场战役就是英国海军各种航母、战列巡洋舰、驱逐舰等舰艇,在数量的优势之下击沉“卑斯麦”号战列舰。而“卑斯麦”号战列舰在,这一场海战当中的表现也算得上是非常优秀,以一己之力支撑了英国当时参战的多艘舰艇,更是在这场海战开始的前期,就击沉英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胡德号”。

▲美国在二战中建造的“企业号”航空母舰

拥有大舰巨炮特点的军舰,虽然在火炮威力上非常之大,并且自身也拥有难以撼动的重装甲。但是,战列舰的火炮无论再怎么强,射程最远也不过就是40公里左右。这40公里的射程看似很远,但是当时航空母舰的作战方式已经走向了海空立体化作战,根本就不会与它这样玩。当时的航空母舰在参加海战时,一般都会再航行到距离战列舰最少上百公里开外,就起飞搭载的舰载战斗机,利用战斗机的航程对上百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战列舰发动攻击,也可以说,这可能是军舰最早的“超视距”打击了。

所以,在二战当中拥有攻击威力巨大的大型火炮舰艇,在与航空母舰对战时就显得非常“毫无用武”之地。口径巨大的火炮因为射程的原因,根本就不可能对距离100公里开外的目标发动攻击,而拥有重装甲的舰艇,在面对大量舰载机的狂轰滥炸之下,装甲被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当中美国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就已经使用了可折叠型机翼,这也是美国航母为何在同等吨位之下,却要比日本航空母舰载质量要大的原因

所以在二战当中,大型火炮舰艇的发展已经大大落后于航空母舰,甚至那个时候的大型火炮舰艇就已经逐渐沦落为航空母舰的护航舰只。比如二战时期的“大和级”战列舰,这艘军舰上当时所装备的9门460毫米口径火炮,在美国大量舰载战斗机的围攻之下,最后只能沦落于对空防御型火炮。而到了二战结束以后,大型火炮舰艇更是销声匿迹,此后军舰的攻击武器都已经转向了更加先进的导弹攻击。

大型火炮舰艇虽然拥有大口径火炮,但这也只是“机械性”的打击,虽然拥有极强的装甲防护能力,但是这也带来了机动性能差的缺点。如果要是将舰艇的吨位缩小以提高机动性的话,那么肯定是不能安装体积庞大的大型火炮,也可以说随着战列舰的淘汰,大口径火炮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反舰导弹的出现

大口径火炮研发,说白了就是为了更好地打击敌方舰艇,不过这种攻击概念不但火炮的命中率极低,在射程上也已经满足不了未来海上的需求。所以在二战当中,随着导弹的出现,世界各国都想到了将传统的火炮打击,进而转到攻击距离更远、攻击精度更高的导弹打击。在二战结束以后,虽然某些国家也研发过几款大型巡洋舰,但是在这些大型军舰上的舰炮,也已经沦落为了辅助武器。甚至于像美国的濒海战斗舰、朱姆沃特级驱逐舰这样的科幻舰艇,曾经一度想过将舰上所有的舰炮取消,不过后来还是象征性保留了一门舰炮的装备。

▲我国“C-602”型舰载反舰导弹发射瞬间

舰载反舰导弹的出现,就是世界各国停止了大口径舰炮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导弹出现之后,火炮打击就显得非常落后且机械化。舰载反舰导弹的打击,在依靠搜索雷达的锁定之下,就可以在某些制导系统的控制之下,对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种打击模式是所有机械型火炮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传统的火炮依靠的还是光学、甚至是更加落后的机械型瞄准,在命中率上更多时候还是取决于运气罢了。比如传统火炮在射击瞄准时,就必须要考虑到远程射击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比如海上风向、湿度、温度、以及敌方舰只下一秒的航向等因素,这些都是传统火炮在瞄准射击时必须用考虑到的。

如果想要利用大口径火炮,对几十公里开外的敌方舰只展开攻击的话,那么以上所说的各种因素更是难以预料到,命中率真的只能依靠数量以及运气而定。

而舰载导弹攻击同样还是要考虑到敌方舰只下一秒的航向等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工作就不需要船员人工操控,全部都可以交于搜索雷达、反舰导弹控制系统所执行。并且舰载反舰导弹同样可以实施超视距打击,只要在发射时锁定目标、并且在导弹的射程之内,那么无论敌方目标的距离有多远,反舰导弹都会在各种系统的操纵下准确的向目标飞去。除非是遭到敌方防空系统的拦截,要不然反舰导弹在瞄准发射之后,一般绝对准确的命中目标。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口径火炮的作用就显得可有可无,既然已经出现了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反舰导弹,那么大口径火炮的发展就显得非常没有必要了。

现代战争已经不适合大口径舰炮的存在

在目前的信息化作战横行的时代,再加上各种各样的防空导弹、反舰导弹等武器的出现,大口径火炮、甚至是小口径防空火炮的作用已经完全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值得花费任何的精力去研发传统大口径火炮了。在以往,大型军舰上所装备的大口径舰炮,主要就是为了攻击敌方重装甲目标,以及海岸线上的坚固海防工事。而目前大口径火炮已经“消失无踪”的情况下,这些任务同样可以有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所担任。

大口径火炮的体积,甚至已经占据了总艘军舰的一半以上,并且实质所能提供的战斗力,相比于反舰导弹而言实在是完全不对称

在这里也会有许多人说,现代的军舰虽然在装备大量导弹的情况下,在舰首位置依然还是会保留一门舰炮的存在,那么何不将舰首的舰炮换为大口径舰炮呢,这样在攻击威力上不是更大吗?上文已经说了,传统的火炮攻击模式,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导弹的精确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某些因素的需要,现代军舰可能就连小口径舰炮都不会保留,毕竟多一门舰炮的装备,势必会减少好几座导弹的安装空间。

这对于军舰上寸土寸金的甲板以及下部空间来说,让一门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舰炮占据大量的吨位来看,这实在是有点划不过来。

▲现代军舰小口径舰炮射击

而保留小口径舰炮的原因,更多时候还是为了必要时的对陆火力支援。不过,以二战时期的许多战例来看,在军舰执行对岸支援任务时,驱逐舰、护卫舰所装备的小口径舰炮显然更有优势。试想一下,让一艘搭载460毫米、本来是以打击敌方重装甲军舰为目的的舰炮,去对敌方岸防目标的炮台、碉堡展开攻击的话,这些人就是典型的“杀鸡用牛刀”。而一些吨位更小的驱逐舰、护卫舰,虽然所搭载的舰炮口径较小,但是已经足以对敌方岸防目标展开毁灭性打击,并且这些小型舰艇更加具备有机动灵活、反应速度换、射击精度高等优点,所以在发展大口径舰炮就显得非常没有必要了。

“军器战位”

“军器战位”

为什么现在各国不发展大口径舰炮了?

人类从火器到火力,到火力大,到火力精准打击,军事发展的需要。大口径只符合火力大这一阶段,浪费火力不如精准到点,这是军事进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