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921重机枪(.50)能打二战日本坦克吗,介绍M1921?

M1921可以理解为M2老干妈的原始水冷版,当年勃朗宁是开发了三挺.50口径机枪,分别是适合固定阵地使用,火力持久的M1921水冷型;去掉水套,射速调高的航空型;加厚枪管,降低射速的重管型;而二战时期的勃朗宁M2HB就属于重管型的后代。

这三除了重量和射速不一样,其他性能参数差距不大。而且你得考虑到,美军在研发这批.50口径机枪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反装甲,500米内穿深大约19mm。用来打穿一战的坦克装甲还是没问题的。

然后问题又来了,题主问日本坦克...但日本坦克有很多啊,97中战这种正面25mm或者倾斜面等效大于25mm的坦克确实可以抵挡.50口径,但侧面就不好说了...

而日军太平洋战场上很常见的95轻战最厚的地方也就12mm,基本上就是随便穿

M1921重机枪(.50)能打二战日本坦克吗,介绍M192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勃朗宁M1921,发射12.7×99毫米大口径弹药,威力很强。

在发射今天先进的12.7mm口径的穿甲弹时,能在91米的距离外完全击穿22毫米的装甲,在500米的距离外完全击穿19毫米的装甲。

那么,二战日军坦克装甲厚度多少?

九五式轻型坦克,装甲厚度为6到12毫米。

显然,九五式轻型坦克是挡不住12.7毫米穿甲弹的。

八九式中型坦克,装甲最厚为车体正面及炮塔的17毫米、车体侧上方与后部为15毫米、侧下方为12毫米、车顶10毫米、底盘5毫米。

显然,它也挡不住12.7毫米穿甲弹。

不过,以上两种坦克都很难,算不了什么。

九七式中型坦克,这才是日军较强的坦克。

它15吨的重量,应该也算是轻型坦克。

正面装甲25毫米,侧面20-25毫米,后部20毫米,炮盾50毫米。

显然,12.7毫米穿甲弹是无法击穿九七式中型坦克的。

三式中型坦克,这种量产的19吨的坦克性能就更强了。

前炮塔装甲则增厚为50毫米,其他装甲也有增强。根据分析,三式中战理论上可防御M4A2的75毫米普通穿甲弹,更别说12.7毫米机枪了。

其实大家也不要小瞧12.7毫米机枪,直到今天很多装甲车尚且对付不了这种子弹。

M1921重机枪(.50)能打二战日本坦克吗,介绍M1921?

首先说说M1921重机枪吧,这支枪实际上是从M1917型.30水冷式机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50版本,中间好像还有个过渡的试验型号M1918。这支枪的问题就是太重,全重是120磅左右,我估计还没包括水,所以只能拿来当舰载或者陆上固定的防空机枪。这个型号进一步发展就是气冷的M2,实际上早期M2也有用水冷的。不清楚M1921的产量是多少,从1925年投产到1933年转产M2不过八年时间,以美军当时的规模看,生产数量恐怕不会很大。现在二战早期照片上美国舰用的水冷高射机枪很多是M2的早期水冷型。

找不着M1921,水冷老干妈将就看着

第二个问题就是美制.50能不能打日本水柜,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有意思。要按一般的说法那就是日本那豆水柜铁皮车,老干妈一泼就成筛子了。这种说法非常快意,但是不能细思,要这样日本人恐怕永远攻不下菲律宾,麦克阿瑟凑百来挺老干妈那不就开无双了吗?我不信他凑不出。

简单分析下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常用的几种水柜:94式轻装甲车和97式轻装甲车、95式轻型战车、97和97改中型战车。一直到97式为止,日本水柜的防护依据都是在亚洲东部的大块土地上的实战经验,而当时亚洲东部的大块土地反水柜火力非常欠缺,所以这些标准都定得很低。

94式轻装甲车和97式轻装甲车的母型是英国的卡登洛依德,在当时都是超轻。最初94轻的定位仅仅是弹药输送车,并非一线车辆。后来因为战场威胁实在不大,转为侦搜车辆甚至直接当水柜用。这两种车辆主要部分装甲是6毫米,最大处12毫米。我相信.50机枪能在相当远的距离击穿它们,基本毫无疑问。

94式轻装甲车

97式轻装甲车

95式轻战车的防护指标与94和97式轻装甲车一个等级,都是正面能抵抗7.7毫米重机枪穿甲弹射击,最厚部位12毫米。按说.50穿甲弹应该能在较远射程上打穿95轻,但实战中还存在一个射击角度问题,以及后效问题。而且95式车体比94和97大,也有一定的还击能力。也就是说实际有效杀伤距离会比较短,并且需要多次命中。

95式轻战车

我以前写过佩莱利乌岛(贝里留)日本战车中队的反击。其实就十七辆95轻,对面美军两个步兵营的火力,包括.50大口径机枪、37毫米反水柜炮、75毫米半履带自行火炮、M4谢尔曼水柜和步兵的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还有海军的俯冲轰炸机。日本战车在向前运动时就被发现,没有突然性。最后是当场击毁十五辆,跑了两辆,有两辆被击毁时已突入防线150米。

这大致应该反应了一个事实,就是.50可以对付95轻,但只能在较近距离生效,并且无法迅速杀伤乘员或破坏设备使其彻底瘫痪。真正起作用的恐怕还是37炮的穿甲弹、火箭弹和75炮榴弹。

97式和97改中战车的防护级别就更高一些,我印象中好像是正面15°防150米外的37炮攻击,结果测试用的是日本自产的94式37毫米炮,而换用亚洲东部的大块土地上虏获的德制37炮在300米外就捅穿了。

97式中战车

美军在1945年7月出过一个关于这种战车的情报公报,他们测试的是在菲律宾弄到的97改,因为97和97改的变化不涉及装甲厚度,所以结论可以通用。

按他们的实际测量,97改炮塔正面装甲33毫米,炮塔侧后都是26毫米。车体正面是25毫米,侧面26毫米,后面20毫米。最薄弱处是车体侧面下方9毫米(悬挂和行走部分对应位置,日方资料此处厚度为20毫米)和底板8毫米。

一个反水柜连使用97改进行了实弹测试,武器包括.50机枪、枪榴弹、60毫米的巴祖卡和37毫米反水柜炮。他们用的.50机枪我相信是使用穿甲弹的M2。

在35码距离上,对战车正面射击的结果是只击穿了车体球型机枪座,包括窥视孔在内的任何其他部位均未穿透;50码距离上35%的命中打穿了车体侧下部、后下部以及后部机枪座;100码距离上的射击未能穿透任何部位。

最后结论是,.50机枪对97改中型战车的有效射程是50码。

50码就是45米,对于运动中的97来说就是一脚油门。全速的97式4秒后到达,就算它越野速度减半,8秒后到达,一撞也就没戏了对吧。

这个战时报告可能有料敌从宽的因素,但可以看出.50对付97式中战车已经相当勉强。

.50要能轻易打穿,功臣号这三字怎么能刷上去?

至于后来那些准备本土决战的型号,一、三、四、五式,我看就别为难老干妈了。

三式,看着也该觉得没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