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江东六郡八十州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写出的一种穿越式的名词,郡级行政区在秦汉时广泛使用,但是到了明代已经不再采用郡作为行政区。东汉时期的州级别行政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州级以下才是郡级,所以不可能有州比郡还多的情况,东汉末年就只有司隶、凉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兖州、豫州,共十三州。
明朝延续元朝的行省制度,实施的是省府州县四级制,里边的州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市级行政区。明朝人罗贯中就是把行省制度和郡县制搅混在一起,发明了六郡八十一州这么一个说法,意思是指江东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中有八十一座城市。问题是这么描述也不对,郡县制只有三级行政区,郡以下就是县,不像明代那样在县与府之间还有州级行政区,罗贯中这交杂汉明的说法可说是牛头不对马嘴。
孙权统辖的江东也不止六郡,当时孙权统治的地方是东汉扬州,这可不是后来的州级行政区,而是包含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的行政区,孙权所统治之地统称为江东地区。孙权在东汉各郡的基础下,分出豫章东部设立了鄱阳郡,在丹阳南部设立了新都郡,并派武将贺齐开拓福建地区,设立了建安、临海二郡。
至于孙权究竟设立了多少个县就没办法统计了,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像《汉书》、《后汉书》,里边没有《郡国志》,无法得知孙权先后设有多少个县。光是会稽郡可统计县就有十五个,吴郡有十三县,丹阳约有十六县,总合估算,孙权的江东各郡辖下的县城定然远远超过八十一个。
罗贯中连东汉的郡县制都搞不清楚,对江东各县描述肯定没经过深入考究,只是随手写出八十一州,想来没什么人会根据他的说法去统计。
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书中的漏洞。
罗贯中是明朝人,明朝已经不实用郡县制度,所以他不太清楚汉代的事情。
三国所在东汉,采用是州郡制度。
州类似于今天的省,全国只有十三个州:司隶、凉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兖州、豫州。
而郡是州下级单位,类似于今天的大市。
一个州有很多郡,所以郡的数量比州要多好几倍,不可能出现六郡八十一州这种情况。
但明代是省府州县四级制,明代的省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州。
罗贯中将这个概念搞混了,认为州比郡要小得多,所以才出现了六郡八十一州。
其实,东吴地盘并不止六个郡。
孙策时代,他就已经打垮了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地方势力,一举占领了扬州刺史部的大半地区,拥有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
当时扬州是很大的,起自淮河、黄海,涉及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及其以南的地方。
因为江南受到黄巾之乱的波及比较轻,这里人口比较稠密,经济较好,才让孙策成为大诸侯。
孙策占据这块地盘以后,花费很大精力扫平了当地的割据势力。
孙权继位以后,扬州基本平定,可以开始向外扩张了。
赤壁之战后,孙权陆续获得长沙、江夏、桂阳等地及士燮所据的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得荆州之南郡、武陵、零陵等地,基本占据部分荆州。
264年(永安七年),孙吴为便于治理,从交州划出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另设“广州”。交广二州的行政区划设置为后来历代所沿用。
由此,东吴控制了4个州,荆州、交州、广州、扬州。
孙权称帝的时候,东吴疆域相当辽阔: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
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不过,就行政上来说,东吴只是占有交州和广州全部,扬州、荆州各一部,充其量也就是三四个州而已。
而且当时交州、广州人烟稀少,荆州和扬州南部人口也不多,毕竟是汉代。
但即便如此,东吴地盘也是4州,高达45郡,绝非六郡八十一州
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三国时江东六郡就是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吴侯。孙坚次子孙权,秉承父兄遗志,在周瑜、张昭等一批士族豪强的支持下,稳定江东局势,战败曹操、刘备,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成为三国鼎立中的吴国。
吴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 ,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余杭(今余杭镇),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
会稽郡
在今江浙地区。秦置,郡治吴县(今苏州),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汉初为韩信楚国所领,后属刘贾荆国、刘濞吴国。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为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东汉中期,分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今绍兴),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衢州、金华一带)。
丹阳郡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三国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汉辖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东汉建安后,辖境慢慢减少。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史称“吴郡”。吴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203-253年)曾任吴国抚越将军,丹阳太守。
豫章郡
楚汉之际置。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厘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吉安市辖境。东汉兴平元年(194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辖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旧城10县。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迁西昌县治于今江西泰和县城西1.5千米。
庐江郡
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无为县襄安镇)、潜县(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
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吴,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亦称孙吴、东吴。统治区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孙权即位后,曾派人大规模航海,舰队到过夷洲(今台湾);又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江南的开发。然而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公元280年为晋所灭。共历4帝,59年。
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其实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杜撰出来的行政区划,因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东汉时期的州是大于郡的,因为当时天下总共也就13个州,东吴又怎么可能占据81个州呢?
(三国鼎立)
东汉刚刚建国的时候,沿用的是西汉时期的郡国并行制,同时设立十三个州刺史部作为监察区,这种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汉灵帝时期。因此在汉灵帝以前,东汉的一级行政区是郡或者王国,然后其下就是二级行政区县。
但是到了汉灵帝时期,为了平定黄巾起义等叛乱力量,于是他下令将刺史改为州牧,掌管一州军民。从此时开始,东汉的地方行政才由两级郡县制改为了州郡县三级制度。
在当时一共分为十三个州,分别为司州(司隶校尉部)、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和交州。汉献帝时期又从凉州分了一个雍州出来,所以到东汉灭亡时期,全国一共有14个州!(东汉十三州)
而东吴全盛时期则拥有扬州和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交州全境,因此最多占了不到3个州,后来孙权又从交州分出来一个广州,就成了4个州不到!
据《晋阳秋》记载,东吴在公元280年(这一年灭亡)时,设4州(扬州、荆州、交州和广州),43个郡,313个县!
至于我们熟知的“六郡八十一州”中的六郡指的是由孙策草创江东的时候打下来的江东六郡,分别为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和庐江,其中庐陵郡为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来的。
这6个郡几乎囊括了当时的扬州,除了北部的九江郡掌握在曹操手中,其他的都被孙策所控制。(扬州刺史部)
之所以罗贯中会在《三国演义》中杜撰这样的行政区划,即将郡设于州之上,我猜测可能是受了明朝行政区划的影响。因为当时明朝是采取的省府州县四级制(也有省州县三级制),其中的府就有点类似于汉末的郡,而明朝的州则比较类似于汉末的县,在这种情况影响下罗贯中最终就杜撰出了“六郡八十一州”这样的概念!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所谓“六郡八十一州”其实是个非常错误的概念。
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有州,始于传说中的“禹贡”,而真正出现“州”的概念则是西汉武帝时将“州”作为一级监察单位设立刺史,至东汉发展成正式的行政单位“十三部州”。
而中国有郡则始于战国时各国废世袭采邑,改设不世袭的封君和主要位于边疆地带的郡县,最初郡、县地位相等,甚至县比郡高,到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两级行政体制算是建立。
到了东汉“州”从监察单位变成实际行政区划单位,州下设郡、郡下设县,州-郡-县这三级行政单位体系就此确立,此后一直到隋朝都没有变过,尽管因为州越来越多而郡、县数量变动较少,加上十六国、南北朝的割据和大迁徙,出现了边境地区同一个州名几个政权都有设立刺史、或名称相同的侨州、侨县,有的州完全是虚州,没有下属郡县,有的州只有一个郡,但州、郡、县这三级的大小次序却从未变过。隋文帝废掉郡,由州直接管县,到了武则天时又废掉州,把州改名为郡,但州比郡大、郡比县大却从来没变过。
回到三国时期,所谓东吴有六郡,这个是从刘备还寄居刘表手下时开始有的概念,其实所谓“六郡”,是指当时扬州刺史部所辖的六个郡(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江、庐陵),这六个郡在汉末一共辖92个县,但孙权并没有都占领,有些原本孙策占领的县后来又丧失,如扬州州治最初在历阳(安徽和县),固然一直是东吴辖区,但东汉末迁寿春,那里在整个三国时期都是曹魏的领土。
所谓“六郡”其实是扬州的六个郡
孙权占领扬州六郡大部后,不断进攻区域内的割据势力——山越,将被占领的山越地方设立新的县治,因此到赤壁之战前后号称拥有八十一个县,这八十一个县都在原来扬州六郡的范围内,简单说,“六郡八十一州”实际上是“六郡八十一县”,说的是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所控制的扬州境内版图,并非东吴建国时的版图。
扬州的两个州治都在九江郡,但实际上这个郡的大部分一直不在孙氏控制下
赤壁战后东吴陆续控制了荆州一部、广州全部和交州大部(实际上广州是孙吴从交州分割出来的),东晋孙盛《晋阳秋》称,至公元280年,也就是东吴灭亡的那一年,整个东吴设扬、荆、交、广四个州,四十三个郡,三百一十三个县,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健梅老师则认为,东吴当时有四州、四十五郡、二都尉、一典农校尉、二属国、三百二十八县。不论哪个概念准确,都远远超过了“六郡八十一县”的范畴。
交州原有南海、郁林、苍梧、九真、日南、合浦六个郡,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孙权分合浦立高梁郡,吴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以南海、合浦、郁林、高梁四郡为广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