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古代中国的冶炼技术不比欧洲落后,中央王朝的财力也极为雄厚,为什么没有发展类似欧洲骑士那样的板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多,这里简单说一说。

中国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板甲,主要同弓弩有关系。

众所周知,欧洲重骑兵的板甲其实也是后来才出现的。

蒙古大军学习欧洲的时候,当时欧洲并没有出现板甲,就铠甲来说未必强于蒙古人的铁甲和锁子甲。

后来,欧洲骑士才出现了板甲。

诚然,中国的也曾出想过重骑兵和重步兵,但都没有出现过大面积装备板甲。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弓弩,尤其是弩。

众所周知,中国从先秦开始,弩就大量出现。

弩的特点是,可以忽略人体的最大臂力,提供弩强大的拉力。

因为弓箭的射击,需要人类双臂持续拉弓,而人力是有上限的。

所以,即便是英国长弓,破甲力有限,更主要是训练难度非常大,属于很昂贵的兵种。

相反,弩弓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甚至机械拉弦,提供很强的破甲能力。

而中国弩弓的种类很多,再厚的板甲也可以射穿。

所以,板甲在中国并非无敌,那就没有必要大量装备了,毕竟板甲也非常昂贵,使用也不方便。

相反,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弩弓是被禁止的,长弓又是贵族垄断武器,所以板甲所向披靡。

直到火枪威力逐步增加,板甲这才消失了。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我是青岩,我来回答古代中国的盔甲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的那种全身板甲?这个问题我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为什么欧洲出现了板甲?欧洲板甲又叫欧洲骑士甲,它制作非常精良防御力十分高。抗劈砍 刺杀 重击的效果都非常好。可以说是人类古代的终极防御武器。

1欧洲没有统一的大帝国。贵族封地与城邦林立。有许多的世袭贵族,他们平时在家训练一切都有领地的臣民供养。战时应招为国王效力。他们愿意花费巨额的钱财为自己打造防御力更好的全身板甲以提高自己的战场生存能力。

2欧洲在中世纪时期,十字弩这个贫民利器可以在近距离射透骑士板甲的胸甲(板甲最后的地方)。当时欧洲的贵族圈认为一个高贵的骑士被一个低贱的贫民用十字。射杀是一种侮辱。全欧洲的贵族姥爷们联合起来要求教皇发声。在欧洲中世纪战场上全面禁止使用十字弩。

3欧洲是一个大的平原,国家和独立城邦非常密集。他们之间或多或少的都有亲戚关系。欧洲战场很讲究骑士精神。也就是不搞阴谋诡计,而是实打实的硬杠。

以上3点说明了欧洲的全身板甲在当时的欧洲还是很有市场滴。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欧洲的全身板甲。是中国的古代的技术不够还是中国有防御力更好的铠甲?都不是。中国没有出现全身板甲是因为它对于中国的战场根本不适用。

1中国古代早已是统一的大帝国。长期面对的是四周的游牧部落。游牧部落一般都为皮甲的轻骑兵速度非常快。板甲过高的重量会极大的影响速度。成吉思汗曾经就用轻骑兵采用“放风筝”的打法碾压了欧洲重甲骑士组成的联军。直接导致骑士板甲在欧洲落寞下来。(蒙古骑兵采用诱敌出击,敌追我跑的形式。利用蒙古人( 人轻 马快 善射的能力),一边奔跑一边回身用弓箭射击骑士们,板甲的缝隙和骑士马甲的缝隙。导致欧洲骑士不断的中间摔倒。重甲骑士转向不灵活的缺点,自相踩踏造成混乱。然后回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了欧洲骑士联军。)

2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军队数量庞大(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规模)。相比欧洲的寡国小民(几千人的小冲突)不在一个数量级别。欧洲板甲造价过高,过度追求防御。远远没有达到造价与数量的最优化。

3中国自先秦时代,就普遍装备劲强弩。板甲的防御力,在强弩面前也根本说不上有多强的防御力。(唐朝末年,西夏的冷锻甲(人称铁浮屠)重量更轻,防御力也不输欧洲板甲,仍然被历史所淘汰。就是强弩的缘故。)

4中国古代战马多为蒙古马。耐力优秀,但负重能力不如欧洲马。

本文系原创欢迎 关注 点赞 评论 转发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原因很简单,无法作战,所以中国不要。

中国历代不乏重甲兵,甚至是重甲骑兵,但都不是用于战争的,如铁浮屠等。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只全身防护的军队取得过战功,或者攻城略地,只能用于威慑,作为保护重要人物的禁卫军存在,却无法冲锋陷阵。

原因很简单,重甲兵人的体力难以承受很长时间,多配与马匹。

在开战前才花很长时间上甲,打不了多久就人困马乏,需要卸甲,更别说冲击对方敌阵了。

一般重甲兵能坚持战斗半个时辰,已经是顶天了,之后就精疲力竭等待屠戮,所以重甲兵从不上战场,只做护卫。

如果加上40度的高温,全身金属板甲包裹的士兵,应该会烤熟吧。

成吉思汗的轻骑兵轻松击败欧洲的重骑兵,靠的就是拖,把对手拖的精疲力竭,再回头砍杀,对方几乎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重骑兵看上去很威武,却无法行军打仗,要它何用?

当然了,欧洲贵族用于决斗、娱乐,还是没问题的。

欧洲贵族决斗时,需要三四个人共同帮助,才能将全身板甲的决斗者扶上马匹,(有许多影视作品都有表现),一旦落地,那下场可想而知。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俗话说有进攻就有防御,有矛就有盾,战争是兵器发展的最大动力。随着武器杀伤性能的逐渐提高,士兵的防护器具的安全性能也在逐渐提高。而且一种先进武器问世不久,就会很快从一个国家(地区)被山寨或者普及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得到推广。因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一个自己的军队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和防护能力。

除了进攻性武器的发展速度很快,防护性器具的进步也日新月异。

我们知道早在中国商朝中国人已经懂得了用盔甲进行防护,尽管那时候的工艺落后,材料防护性差。

但是到了战国末期,各国军中就出现了铁质的盔甲。

而到了汉代盔甲制造技术日渐成熟, 因为早在汉朝初年,中原人民已经掌握了生铁炒炼技术。

于是到西汉中期轻便坚硬的铁质盔甲就问世了,并且逐渐成为部队主要护具;而到了东汉时期,制造工艺相对复杂的锁子甲也慢慢普及。

可是人们发现,欧洲的古代军队的士兵国往往身着密不透风的重甲(板甲),而中国古代军队好像从来没有普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作战方式不同

我们知道,相同的材料,盔甲越厚防护性越好。但是盔甲越厚,自身重量越大。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盔甲重量都在30公斤左右,比如宋朝时的盔甲重量达到29公斤。

盔甲重了,防护性好了,机动性就受影响了。所以中国古代对盔甲的重量比较介意,还出台了盔甲重量的上限。(宋朝就专门规定,盔甲重量不得超过29.8公斤。)

而同样是打仗,欧洲军队为什么不介意重量呢?这是东西方军队不同的作战方式决定的。

西方军队都是大兵团作战,骑士风格的作战,讲究的是光明正大的对垒。

而中国军队作战更讲究兵不厌诈,用诡计也就是兵法,说白了更在乎部队机动性,喜欢突袭。

这样的作战方式决定了,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胜败。所以中国古代更喜欢轻装上阵,士兵使用的盔甲也是轻甲为主。

二、使用武器不同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武器非常落后,从明朝开始兵器落后于西方,西方的火器领先中国不知道多少年。在清朝末期的对外战争中,中国正是因为火器远远落后西方国家,而屡屡被动挨打,但是中国古代的兵器并不比西方落后。

西方的兵器以长柄刀剑为主,而中国的兵器不拘一格,斧钺钩叉、刀枪剑戟,狼牙棒,流星锤,应有尽有。这些兵器的杀伤力非常强,身着重甲,并不会起到多大保护作用,而且受到击打哪怕不被击穿,栽倒在马下在重甲作用下不死即惨,震也震死了。

中国古代军队不用重甲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弓弩的出现。

原先古代军队使用弓来作战,到后来发明了弓弩、弩机,杀伤力突飞猛进,据史料记载,弓弩可以在100米的距离穿透敌人的轻甲,像欧洲军队那样的重甲,在50米之内也会被射穿;而弩机是机械化的弓弩,射程达到500米,穿透力更强,击穿重甲就像穿透纸片一样,这让重甲防护作用大大降低。

所以说中国古代军队不用重甲,因为那样既影响了机动性,在弓弩和弩机的打击下,防护作用并不明显。

说到这里有人问,难道欧洲军队不会制造弓弩和弩机吗?

欧洲人非常聪明,当然会,而且也制造出来了。但是欧洲各国在很长一段时期禁止军队使用弓弩,他们说这样不道德,不光彩,有违骑士精神。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第二次拉特兰公会上,教皇英诺森二世甚至宣布弩为该诅咒之物,强烈反对在基督徒之间发生战争中使用弓弩这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而在中国,没有教皇这样的权威,也没有什么底线,为了在战争中获胜,大家从来是不择手段。

既然武器杀伤力太大,重甲穿上无济于事,还碍手碍脚;因此军队没有必要装备跟欧洲军队那样的重甲,只要士兵穿上轻甲,可以抵挡普通的兵器和弓箭就可以了。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不可否认,板甲是冷兵器史上的盔甲巅峰,但要说板甲最强尚有争议。每个文明区域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比如板甲很难在中国出现,中国更多的是扎甲和锁子甲,但中国古代不缺对付重型铠甲的兵器:鞭、锏、锤、重斧等。

像欧洲那种全身板甲没有在中国出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火枪火炮的出现改变了铠甲的发展方向,棉甲出现了。棉甲是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战衣,用以护身。中国战场上火器出现后,传统的重型铠甲变得不堪一击,于是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明代棉甲为对抗火器,开始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己加以改进产生的。

明代棉甲

二、是因为没有政策允许与商业环境低迷造成的需求缺乏。欧洲常年战争不断,贵族都是自己购买马匹与武器、盔甲,这在政策层面是允许的;贵族都是玩命的给自己买能买得起的最好的盔甲,盔甲制造业有了旺盛的需求,这是盔甲制造产业链发展的基础。最早在欧洲盛行的锁子甲,就已经形成了量产,并且产生了专用机器,后来的板甲量产更是如此。

明代具装骑兵

三、是因为中国也缺乏相应的锻造工艺与科技发展环境。盔甲被严格限制在政府手中,由政府统一提供,造成盔甲制造的技术发展停滞,政府资金水平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板甲在可量产国家造价当然低,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量产的。技术要求低、造价低、容易修复、防御能力可接受的盔甲成了中国主要的盔甲形制。

欧洲贵族的全身板甲

我感觉要论实用和可普及性来说,那种全身板甲的表现要远逊于中国传统的锁子甲、扎甲。昂贵复杂的全身板甲注定不可能被大规模制造和装备,那种全身板甲主要胜对冷兵器的防御力上,其它不值一提。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类似欧洲的全身板甲?

重装骑士甲,在先秦时期就被淘汰了,虽说防御高,但是在战场就是靶子,在战场上拼杀的不仅是刀枪剑戟,还有智慧,古代水攻火攻,毒攻,还有战车,你觉得这重装骑士真的在战场有优势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