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亮剑》中说,骑兵就是对步兵的屠杀。那清朝几万骑兵为什么面对几千外国人却打败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亮剑》这种缺乏基本军事常识的小说,当然是不能信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之前,僧格林沁就曾经在张家湾和英法联军交过手。

当时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但遭遇英法联军迎头猛击是,僧格林沁选择撤退。

其实早在之前大沽口战役中,僧格林沁就认为,当时已经非常强大的炮台和火枪兵,尚且不能对付英法联军,依靠冷兵器的骑兵也是无法对抗的。

这是僧格林沁的聪明之处。

其实张家湾战役刚开始,英法联军甚至刚刚开炮和发射火箭,就导致骑兵的马匹受惊,四处乱跑,骑兵陷入混乱,甚至冲散了后方的步兵。

僧格林沁如果此时不撤退,而是坚持死战,肯定一败涂地,甚至刚开始打就溃散了。

随后,僧格林沁在得到胜宝大部队的增援后,才决定在八里桥同8000英法联军决战。

这倒不是说僧格林沁愿意打了,主要是他无法再退。因为八里桥已经在通州,再退就得进入北京城了。

此战清军2.5万至3万人,其中约一半是骑兵。

然而,此次骑兵根本不能对英法联军造成威胁。

其一是,当时已经是1860年,英法联军都是经历过的强悍部队,有着极为丰富的作战经验。

他们装备了先进的线膛炮,大型火箭弹,精度更高的火枪,更重要的是士兵训练有素,组织严密,兵力也高达8000人,并不是800。

相反,清军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1万多骑兵基本都是蒙古牧民,平时人和马都没有受过严格训练。而马匹是很胆小的动物,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打仗。

实战中,蒙古马听到大炮的轰鸣以及火箭的撕裂声,吓得到处乱窜,导致骑兵队列混乱。

而精确炮弹和火箭弹,远距离杀伤了大量骑兵。

少数能够冲到英法联军阵地前,又遭遇准确的排枪射击,死伤狼藉。

很多人吹嘘八里桥蒙古骑兵打的惨烈,其实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

可见,英法联军伤亡微不足道。

而清军伤亡也只有1000多到3000人,大约是部队十分之一,这就全面溃散了。

可见,八里桥根本没有什么激战。

法军20人伤亡,具体为:清军的火炮导致法军2人轻伤,骑枪导致法军1人负伤,其余17名伤亡人员均由清军火绳步枪或抬枪造成。

也就是说,法军17人是被英军步兵打伤打死,2人被清军火炮打伤,仅有1人是被蒙古骑兵的骑枪打伤,而蒙古骑兵的马刀和弓箭没有杀死杀伤1个法国人。

这打的什么垃圾仗!上万满清骑兵只打伤1个法国人,还有脸吹吗?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表面上英军武器先进,实际上英军武器确实先进,但根本就是清军军事思想保守的原因。

举个例吧,同时代南方客家人和土粤人械斗的很厉害。土粤人战斗力不行,但有钱,被打急了竟花钱雇佣英军和客家人械斗,想不到的是,几十个手持先进武器的英军士兵不到一个小时就被一群客家农民歼灭了。

当时清军也有鸟枪,抬抢,火炮,当然远不及英军先进,但总比客家农民厉害吧。用枪炮对射的时候,清军根本够不着英军,派骑兵以密集队形冲锋简直就是送死。难道清军统帅(曾格林沁)不知道吗?

显然不是不知道,因为之前已经吃了不少亏的,俗话说“牛教三道都知道拐弯”,之前吃的亏都白吃了?

其实这和清朝保守思想有关。首先传统的家天下,天下是皇帝的,只要花钱能摆平为什么要拼命呢?清军本质上根本不是军队,充其量不过是对内镇压的武装警察而已,你加他对外作战?

其次,各级官员,将领只看见自己那点眼前利益,自以为是的认为“天朝上国”,狂妄自大,根本没有把英军放在眼里。他们不肯学习先进的东西,如果按全新的方式训练,指挥,他们根本搞不来,弄的不好还会“下岗”。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清延腐败无能,缺乏民族凝聚力,以游牧民族的狩猎策略对抗英法联军正规部队的火枪洋炮,最终以惨败收场也在意料之中。

倒是民间自发的对外抗侮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战绩。三元里抗英就是最振奋人心的。女中豪杰冯婉贞,深谋远虑,力排众议,自结乡邻骁勇侠士,“瞻于马首可也!”她不仅正确分析了战局形势“小敌去,大敌来矣,吾村不亦齑粉乎?”而且在实战布局上也作了缜密的布署,“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而便捷猛鸷终弗逮。”正是靠着扬长避短,机智勇敢,挫败了敌人的数次反扑,给不可一世的英军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我们弹响了一曲垂名青史的保家卫国的赞歌。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人类能驯服了马开始,就有了骑兵和车兵,骑兵最开始只是跑的快,但是难以驾驭,经常摔下马背,真正对战的时候速度快不起来,冲击力量也有限,做不到人马合一,所以对步兵克制有限,要不秦始皇就不可能用战车和步兵方阵统一六国了,要知道那时候赵国可是学过胡服骑射的,那么什么时候就有绝对优势呢?

公元3世纪的时候发明了马镫,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靴子”,马镫包括两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由骑者踏脚的部分,即镫环;二是将马镫悬挂在马鞍两侧的镫柄或镫穿。这样人马合一,冲击力量也增加了7-8倍。这样也可以解释,后来游牧民族为啥被彻底打跑了,是因为汉朝养了60万匹战马,如此之大的冲击力量之下,还不乖乖跑路?虽然马镫技术不复杂,那么就比拼的是生产力和经济总量了,游牧和农耕就不在一个量级。

随着阿提拉 (Attila,406年—453年)带着残部利用带了马镫的骑兵蹂躏西方,马背得天下来的快,被推翻也快,不过百年时间,但是因此西方也产生了贵族骑士,在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一直保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甚至后来得文艺复习时候得人说,贵族骑兵阻碍了西方重利文明的发展,因为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反抗过骑士,而骑士又需要昂贵的维护费用,普通人根本无法承担。

后来铁木真带着蒙古双弯刀铁骑通过血腥得屠杀建立了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常常组成数万或者数十万轻重骑兵混合部队,其中重骑兵的马穿扎甲,人穿锁子甲和皮革护甲,手持两把弯月新刀,利用重骑兵得冲击力,所过之处无所不破,无坚不摧,可以说是闪电战之鼻祖了。让西方文明深深体会了铁甲骑兵之恐惧,也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骑兵部队与战胜骑兵的战法,并与一些被蒙古铁骑打跑的游牧民族融合。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随着唐朝657年由苏定方平定第三次西突厥乱,突厥人就迁徙生活到中亚地区作为别国得属臣,其中奥斯曼酋长这一支为花剌子模的属臣。13世纪时,由于花剌子模杀死蒙古商队和使节,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奥斯曼带着突厥人的弯刀的骑兵就跑到了今天土耳其国家得地方,不断与希腊在战争中融合,随着蒙古铁骑回师中原抢夺大汗位置,奥斯曼帝国后续继承人最后打败了匈牙利、法国、德国等国的联军,横扫欧亚非建立了奥斯曼帝国(英文:Ottoman Empire;1299年 —1923年 ),成功建立了600年帝国基业,可是到19世纪初,帝国趋于没落,也正是西方经历文艺复兴(14-16世纪)后得崛起时代,终于找到了克制冷兵器之王-骑兵的秘诀---火器,奥斯曼帝国后期甚至被称为“西亚病夫”,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中败于协约国之手,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1922年,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大清帝国(1636年-1912年),虽然偶然在马背上得天下,投机取巧取代了大明帝国,可是后期采取了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虽然在有内忧外患的时候能重用汉臣和名将,可是治国还是用愚昧的贵族,这样科技和文化发展上就不能和明朝相提并论了。甚至在鸦片战争之后让西方称为“”东亚病夫“。说到底还是游牧文明与重商文明的冲突,在重商文明一次次被骑兵蹂躏的过程中,已经不断在学习中进步,最后通过奇技淫巧偷师中华,而造就了火器,其中有一点,我甚至猜想,在元朝灭掉宋朝和清朝灭掉明朝后,是否是西方通过海洋贸易或者丝绸之路把大量科技和人才传入了西方?才突然之间,长达1000年的黑暗之后,西方迎来了科技文化光明--文艺复兴。就像美国和苏联,趁火打劫德国,瓜分科学家和设备一样,才导致后来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这是军事技术上已经被克制了,剩下就是统帅和将才上面。

统帅就是皇帝,实际后期就是慈禧当政,名将方面有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带领数万余骑兵,继承了蒙古族先辈们的勇猛,但是,左右横突,多年征战,虽扫平了太平军,甚至在第二次大沽口守卫战中打败了英法联军,可是不断的战争消耗,真正的骑兵也在不断的减少,等到1865年僧格林沁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名将来带领勇猛的骑兵了。湘军裁撤(1864年),曾国藩1872年去世,淮军甲午海战(1895年)已经损失殆尽。到1900年八国联军来打战时候,大部分骑兵都是一些牧民来充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战斗经验不足,将领也都非名将级别,所以打不过800也好8000也好,都是由于长期利用愚民政策统治,使国家的栋梁之材没有发挥作用,只是借装神弄鬼的义和团运动打压异己,而不是依靠人民群众智慧坚决斗争到底,一开大事不妙,慈禧开腿跑路。焉能不败?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国家腐败,民不聊生,军事思想的低下,军事领导者保守战术,兵员的军事素质,冷兵器根本干不过热兵器!

清朝的过万骑兵为何不能打败外国几千人?

似乎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观念: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因为装备上的优势,能对清军频频造成巨大杀伤。因此晚晴需要进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器物来给军事上带来进步。

然而实际上,清军与英法等军队武器差距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在冷兵器对决中,清军也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

近代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数次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

19世纪中后期,满族八旗早已腐败不堪,湘军、淮军属于私人军队,清廷可以仰仗的唯有来自帝国北方的蒙古八旗。这些蒙古八旗依然保持者可靠的战斗力,在清军剿灭太平天国的战役中发挥巨大作用。作为帝国的中坚力量,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被派遣至京津地区对抗英法联军。

此战之后,中外人员都对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骑兵给以极高的评价。诸如保尔·瓦兰的“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香港军事评论员马鼎盛主张僧格林沁领导的八里桥之战是中国千年传统的骑兵冲击、冷兵器近战与西方经过拿破仑战争和工业革命后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以及主张八里桥之败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了进一步认识。

然而事实上,此战蒙古骑兵输的极其窝囊,僧格林沁更是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抛弃大部队直接逃跑。

1860年8月,当英法联军占领北塘之后。蒙古骑兵主动出击,试图依靠机动性对英法步兵团的侧翼进行攻击。法国老将孟托班立即组织未撤离的700步兵组成方阵,密集的火力阻击和步兵刺刀让蒙古马队损失巨大。

此时,英军骑兵团也出动,329名近卫龙骑团加上456名由锡克人组成的“普罗比”骑兵团投入战斗。他们用佩剑与长矛与蒙古马队交战,他们的白刃战技巧非常精湛,在与蒙古人的格斗中占据了优势。甚至有一名锡克骑兵战后这样评价蒙古骑兵:“他们很难抓住,但是一旦被我们抓住后就造成不了什么伤害了。”

此战,蒙古八旗和清军部队死伤2万,歼敌仅有数十。(英法方面没有算上殖民地或仆从军队的损失)

在联军攻克天津后,法军外籍骑兵,来自北非的西帕希骑兵团也与蒙满骑兵发生战斗。这些北非骑兵服饰华丽,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性情凶悍,残忍嗜杀。以极快的骑兵冲刺击溃了蒙满骑兵。

数日后,英印骑兵团又一次在面对数量远超自己的蒙满骑兵的交战中大获全胜。400名骑兵展开密集而严整的阵型,用白刃冲锋击溃了2000多蒙古骑兵部队。

究其原因,无疑是因为英法早已跨入近代化的大门,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科技水平超过传统封建制度太多。此外,近代英国由于殖民扩张,英国的海外征战史不可谓不丰富:在非洲与祖鲁人对抗,在南亚面对印度叛军,在克里米亚对抗凶狠的哥萨克人和沙俄海军,与西班牙人海战,与荷兰人争夺海上霸权。数百年的战争史早已为英国培养出一批作战勇敢,纪律严肃的世界顶级军队。而法国,历经资产阶级革命,又在拿破仑带领下横扫欧洲,也是赫赫有名的战争机器。

反观满清的军队,满八旗,绿营早已腐朽不堪,维护治安尚可,上战场拼命可是难为他们了。蒙古骑兵也许凭借与生俱来的齐射,御马天赋能稍微压制传统的叛乱行为,然而面对正规、科学训练过后的近代化军队,仍然是以卵击石毫无优势。

之后的历次对抗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无论是日军,还是后来的八国联军,在武器装备不落下风的情况下,排队式对射尚可一战,等到对面上刺刀肉搏时,清军无不作鸟兽散。

可以说,古代骑兵,即使是有着光辉历史的蒙古铁骑,面对经过科学系统的培养出来的近代化军队时都将是不堪一击。近代优秀的步兵、骑兵,可以在科学的指令、严格的纪律要求和先进的战术思想下轻易反杀古代制度下的任何军队。

两次鸦片战争,及后来的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军体现出来的远远不止武器装备上的差距,更多的是在训练、纪律、战术思想等上全方位的劣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