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吓我一跳,我寻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第一功臣不是长孙无忌吗,难道是我记错了?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还真是我弄错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跟随自己一块打天下的功臣,特意叫来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给他们画像,此番一共定下了二十四位功臣,又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在凌烟阁放置功臣的画像算是从唐太宗开始了,于是在李世民之后便有了将画像放入凌烟阁的嘉奖行为,这也算是文臣武将的最高荣誉。
因为是唐肃宗时期才将安史之乱给全部平息,所以在封凌烟阁功臣的时候数量也多了一些,总计封了三十二位功臣。
在这三十二位功臣之中仆固怀恩排列第一,按照仆固怀恩在当时功劳来讲,这个第一也确实是实至名归,但仆固怀恩也是凌烟阁功臣中少数叛唐谋反的将领。
在古代有十条重罪是不能被赦免的,所以又称十恶不赦,其中谋反罪被排在第一,可见谋反的性质之恶劣。
仆固怀恩在当时能做到力压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位大将成为凌烟阁第一功臣说明其肯定有过人之处,这样的人到底在遭遇了什么后竟会走上叛唐的道路?
值得一说的是仆固怀恩并非是汉人,其祖上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不过在唐朝那个各族之间文化大交流的年代中,这种情况也不算少见。
贞观二十年,唐朝名将李绩奉唐太宗之命远征漠北,李绩带人很快就平定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铁勒族全部率众投降,唐太宗为了彰显仁德便将一些部族的首领给封为世袭都督,仆固怀恩的家族因此收获了一个世袭金微州都督。
世袭的意思就是只要后代不犯下什么大错,那么这个称号和职务便会一直在该族流传下去,但一场战乱的到来打断了仆固怀恩的清闲梦。
公元755年,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地的节度使安禄山公然举兵反唐,唐朝就此迎来最大的浩劫,这便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仆固怀恩并没有选择跟其他人一样逃跑或者投降,而是毅然决然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对叛军展开反击。
为了让国家渡过这次劫难,仆固怀恩一家付出了太多,仆固怀恩有一个儿子名叫仆固玢,因为在前线不敌叛军,所以选择了投降并逃回家中。
当仆固怀恩得知仆固玢投降行径后,并没有选择原谅,而是直接当众斩首以振军心,另一个儿子则是一直跟随仆固怀恩南征北战令敌人闻风丧胆。
并且不仅限于家中男性,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也被他给送到回纥和亲,希望能得到回纥的帮助,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回纥部给与的帮助也确实是最多的。
公元763年,历时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以史朝义的自尽而宣布结束,仆固怀恩一家在此战中共战死五十六人,说是满门忠烈一点都不为过。
虽说家族的领导人物仆固怀恩在战乱中生还了下来,并被唐肃宗李亨封为凌烟阁第一功臣,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第一功臣会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竟被逼得叛唐谋反。
虽说安史之乱是被一众武将所平定,但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也是因为武将掌权,所以自此之后唐朝对武将掌权都十分地忌惮。
于是居功首位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纷纷被唐肃宗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收回了兵权,这让仆固怀恩非常的担忧,因为自己早在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猜忌。
宝应元年,走投无路的史朝义想让边境的回纥部发兵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缓和之计,于是便编出了唐朝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的说法。
回纥部的登里可汗在听说这个消息后直接带领骑兵直逼关中准备分一杯羹,幸好唐肃宗及时派人出面解释才算缓解了危机。
不着急攻打唐朝的登里可汗便提出了面见老丈人仆固怀恩的想法,因为登里可汗的妻子便是仆固怀恩那和亲的女儿,原本女婿见老丈人没啥的。
但当时唐朝格局很微妙,再加上仆固怀恩是唐朝人而那登里可汗是胡人,仆固怀恩甚至此行一旦去了,那必然会遭到其他人的猜忌,于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仆固怀恩都是死活不同意这件事。
最后还是唐肃宗出面先是赐下一块免死金牌,随后又特意下了一份诏令让他赶紧去,仆固怀恩这才不情不愿的前往登里可汗军中谈判。
虽说谈判的结果很美好,登里可汗啥也没要就撤兵了,但仆固怀恩也因此被宦官猜忌他跟回纥部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仆固怀恩面见登里可汗的第二年,登里可汗携带妻子回娘家拜访,仆固怀恩并没有让他们久呆便送他们回漠北离开唐朝。
但就算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且仆固怀恩如此小心翼翼,但还是被有心之人给盯上了,宦官骆奉先借此机会向朝廷诬陷仆固怀恩已经跟回纥部勾结准备谋反。
但唐肃宗还是非常相信自己这个爱将的,深知他不可能叛唐这其中必然有原因,于是便让宰相裴遵庆前去慰问仆固怀恩,并且询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裴遵庆也是一个明眼人,自然知道仆固怀恩不可能谋反,就让仆固怀恩亲自去京城面圣,将话都交代清楚便无罪了。
但此举遭到了仆固怀恩副将的拒绝,因为之前李光弼便是这样被夺了兵权,而另一个功臣赖瑱也是因此而被宦官所诬陷,从而丧失了性命,如果执意要去,那必然是凶多吉少。
于是仆固怀恩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选择退一步那算是坐实了谋反的罪状,但如果前往京城,就算摆脱了罪名也会被诬陷致死。
万般无奈之下仆固怀恩便集结了一群人马开始对辛云京发动进攻,这辛云京不是别人,正是诬陷仆固怀恩谋反的主要人员。
唐肃宗一听说两方都打起来的消息后赶紧让颜真卿把仆固怀恩跟拉回来,颜真卿并未前往但却推荐了郭子仪,因为仆固怀恩军中大多都是郭子仪旧部。
果不其然,根据颜真卿所说在郭子仪去了之后其兵众果然散了,但仆固怀恩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他依旧不敢回京城面圣。
如今看自己身边的人也都郭子仪给拉走了,一气之下的仆固怀恩便真的反了,直接前往回纥各部告诉他们大汉,唐肃宗去世了现在是攻打唐朝的最佳时机。
于是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的第二年中,唐朝又迎来了一大劫难,仆固怀恩带领边关数十万骑兵攻打唐朝。
虽说最终这场叛乱被郭子仪给平定了,但还是要说一句仆固怀恩是真的冤,堂堂凌烟阁第一功臣,最终竟然沦落到此等下场,实在是可惜。
其实仆固怀恩要的很简单,就是唐肃宗对他的信任,当时仆固怀恩唯一害怕的就是没能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朝堂的诬陷之中。
但反观唐肃宗,虽然一直表示自己信任仆固怀恩,但从始至终都要求仆固怀恩必须进京面圣,而当时唐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骆奉先等人都想让仆固怀恩死,这让仆固怀恩如何敢回京城?
只能说唐朝自安史之乱之后的皇帝算是彻底被安史之乱给打怕了,哪怕是愿意宠幸宦官也不给武将留一点权,生怕安史之乱再次出现,而这也是导致仆固怀恩谋反的本质原因。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风云妹妹点个赞吧,感谢~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安史之乱成就了仆固怀恩,让他成为大唐帝国的保护神,功高而入凌烟阁。但是同样的,安史之乱也毁了仆固怀恩,造成君臣相疑,最终仆固怀恩惊惧造反,不久病死,唐代宗听说后很是遗憾,并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但这也只是仆固怀恩死后,唐代宗才说出这样的话,毕竟,在仆固怀恩活着的时候,唐代宗对这些将领并没有多少信任,要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仆固怀恩来自于九姓铁勒之一的仆骨部,九姓铁勒在贞观末期投降大唐。仆固怀恩世袭金微都督。安史之乱开始后,任朔方左武锋使,跟随郭子仪攻打叛军。怀恩勇猛异常,每战常为先锋,立功颇多,但是怀恩心胸有些狭窄,他在最初是跟随郭子仪平叛的,郭子仪治军比较宽容,又看重怀恩,所以怀恩的部下即便做些不合法的事情,郭子仪也不会怪罪。
但是李光弼则不同,李光弼治军很严,如果部下有违法之事绝不姑息。郭子仪兵权被夺之后,怀恩就跟着李光弼平叛,矛盾自然就有了,在邙山之战中,怀恩就与鱼朝恩通气,不听从李光弼的命令,致使该战大败。但是,怀恩毕竟功高,唐肃宗也没有怎么惩罚他,怀恩不免恃功而骄。
还有一件事则能说明怀恩是眼中容不得沙子的人。在与同罗叛军的作战中,怀恩的儿子仆固玢兵败投降,但是之后仆固玢寻到机会逃了回来,怀恩见到儿子并没有高兴,反而破口大骂,并将仆固玢斩首示众,一时间士兵非常畏惧,当然作战也更加勇猛。这样的怀恩又怎么能承受得住别人诬陷他谋反呢?
况且,仆固家族在安史之乱中有46人为大唐殉难,而且为了向回纥借兵,怀恩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去了回纥,怀恩说服女婿帮助大唐对抗史朝义。是真正的满门忠烈。
但是同样的,怀恩也并不是不为自己打算的人,眼见郭子仪、李光弼一次次被宦官构陷,一次次失去兵权,并且来瑱也被宦官整死,他们都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又都被皇帝和宦官猜忌,无处申诉。所以怀恩长了一个心眼,在逼得史朝义自杀,史朝义的部下都归唐之后,怀恩上表请求让这些叛将继续担任原来的节度使职务,还是镇守一方,实际上就是继续威胁大唐,这样,怀恩这些武将就还有用武之地,就不会被排挤致死。
其实,这样看来,怀恩的私心是很重的,他自恃功高,在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反而被诬陷时,他选择举兵反叛,从一个平叛者变成了反叛者。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后,怀恩奉命送女婿登里可汗和女儿登里可敦回国,途经太原的时候,镇守太原的辛云京“闭关不报,不敢犒军”,这让怀恩非常生气,本来当初怀恩说服女婿帮助大唐对抗史朝义的时候,辛云京就是这个态度,当时怀恩并不怎么怪辛云京,但是现在回纥已经帮助大唐平定了叛乱,没想到辛云京还是这个态度,这让怀恩受不了。
更让他受不了的是,辛云京对宦官骆奉先说怀恩与回纥勾结意图谋反。骆奉先相信了辛云京,就向唐代宗报告了此事。而怀恩在送走了回纥兵之后,屯兵汾州,请求唐代宗诛杀辛云京和骆奉先。
唐代宗选择让他们和解,只是仇恨已经种下,又如何能和解?这一年的七月,唐代宗为了安抚怀恩,下令“赐铁券,以名藏太庙,画像于凌烟阁。"
一个月之后,怀恩还是觉得委屈,遂上书陈述自己的功过。唐代宗也害怕怀恩真的和回纥勾结反唐,就想推心置腹的对待怀恩,表示朝廷仍旧信任他。唐代宗派黄门侍郎裴遵庆去汾州慰问怀恩。当时怀恩见了裴遵庆激动得抱着他的脚大哭,裴遵庆传达了唐代宗的意思,并希望怀恩入朝。
怀恩本来答应入朝了,但是他的副将范志诚却劝说怀恩不可轻举妄动,因为朝廷已经开始猜忌怀恩,此去必是凶多吉少,于是怀恩不肯入朝,继续带着朔方军在汾阳驻守。不得已,唐代宗让郭子仪去收朔方旧部,朔方军纷纷归唐,这让怀恩惊惧不已,最终起兵反唐。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唐玄宗时期,凌烟阁功臣只有二十四人,其中以长孙无忌排名第一;
但在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凌烟阁功臣人数增加到了三十二人,排名也发生了变化,一个大家并不太熟悉的铁勒人仆固怀恩变成了第一。
那么,仆固怀恩为何可以排名第一,他又为何起兵反唐,最后结局又如何呢?
仆固怀恩是铁勒仆固部人,铁勒在贞观年间被名将李勣消灭,唐太宗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六府七州共计十三个羁縻府州(相当于自治区),其中仆固部归属于金微府,金微州都督则由仆固部首领担任,而仆固怀恩的家族就是仆固部首领。
仆固怀恩的父亲去世后,他继任金微州都督,但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这件事本来跟他关系不是特别大,他完全可以坐看风起云涌,但他对唐朝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叛乱爆发之初就来到灵武唐肃宗帐前效力,跟随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南征北战。
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仆固怀恩这个原本并不出名的少数民族之人,竟然会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并非战功第一,而是综合功劳第一),风头不输给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
据记载,仆固怀恩身经百战,作战勇猛无比,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让敌人胆寒,军中无人可比。
不仅如此,仆固怀恩的战绩还特别好,他多次率部与史思明部作战, 斩杀的敌人数量多达十几万,更是在收复两京(开封、洛阳)的战役中一共斩杀史朝义部八万余人,从而一举奠定了他名将的地位。
更重要的,仆固怀恩还特别忠心,他及家人为了国家实在牺牲太多,这主要在三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件事,满门忠烈。
在整个安史之乱期间,仆固怀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全家齐上阵,兄弟子侄全部从军,经过大大小小上百场战役,他家一共有多达四十六人战死沙场,可谓满门忠烈!
第二件事,大义灭亲。
有一次,仆固怀恩率部与同罗(铁勒的一个部落,安史之乱中投靠安禄山)作战,在一次局部战役中,他的儿子仆固玢兵败被俘,但仆固玢很聪明,趁敌人不备逃了回来,准备择机再次出兵攻打同罗。
按道理说,仆固玢平时作战英勇,又聪明地逃了出来,本该受到表彰,但仆固怀恩却怒斥于他,说他指挥不当导致失利,致使军心动摇,并下令将其斩首。
将士们听说仆固怀恩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都无不感慨地称赞他,并表示愿意誓死跟随他平叛。
果不其然,在随后一次战役中,仆固怀恩所部将士作战英勇,取得了一场大胜,尤其是他的另一个儿子仆固玚,表现神勇无比,常常深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杀敌无数,是取得胜利的最大功臣。
第三件事,为国和亲。
在唐廷实施反攻之前,其实存在严重的兵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唐肃宗不得不对外借兵,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精锐骑兵,比如说回纥。
756年,唐肃宗让敦煌王李承寀娶了一位回纥公主为妃,同年回纥英武威远可汗磨延啜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肃宗答应让宁国公主嫁给可汗,又让仆固怀恩将一个女儿嫁给可汗的小儿子移地健(当时太子是叶护,叶护死后他成为太子)。
768年,宁国公主和仆固怀恩之女一同来到回纥,分别与可汗父子成亲,不久后回纥军队就来到了唐朝,跟随仆固怀恩和郭子仪等人征战,在收复两京和河北的三次打战役中表现优异。
762年,磨延啜可汗去世,移地健继位,称为登里可汗,仆固怀恩的女儿作为正妻,则被登里可汗封为光亲可敦,也就是回纥的王后。
而就在第二年,为了加强与回纥的关系,仆固怀恩又将另外一个女儿嫁到回纥,不过历史上并未记载嫁给了谁,只知道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可以说,因为仆固怀恩两次为国和亲,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表现,也在最大程度上为唐朝争取到了外援。
值得一提的是,光亲可敦也是满怀爱国之心,自她嫁到回纥之后,为促成回纥军队出兵援助唐朝立下不少功劳。
而在仆固怀恩和光亲可敦先后去世之后,唐肃宗又将仆固怀恩另一个女儿封为崇徽公主嫁给登里可汗。
如此看来,仆固怀恩家不但男人可以战死沙场,女人也可以为了国家舍身忘我,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由于仆固怀恩功勋卓越、忠心耿耿,其家族也为国家牺牲太多,因此在安史之乱被平定后,他被朝廷封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并封为大宁郡王。
并且,唐肃宗之子唐代宗李豫继位后,命人绘制了凌烟阁功臣画像,仆固怀恩压过长孙无忌和郭子仪等人,成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
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就在安史之乱后不久,仆固怀恩的境遇就开始急剧下滑,最后被迫起兵造反,这究竟是为何呢?事实上,早在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仆固怀恩就开始遭到猜忌了。
事情是这样的,回纥在帮助唐朝收复两京和河北之后,就撤兵回国了,但在762年,穷途末路的史朝义为了反戈一击,竟然派人联络回纥登里可汗,谎称大唐已经陷入严重的暴乱,正是趁虚而入的好时机。
登里可汗虽然与唐朝关系不错,但说到底他是将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当他得知唐朝陷入暴乱,就发兵十余万逼近关中,朝野为之震动,唐代宗连忙派人去劳军,并向登里可汗提出了和谈要求。
不过,登里可汗率军进入唐朝境内后,面对史朝义的话也有所怀疑,于是他提出要见一见老丈人仆固怀恩,想问个究竟再做打算。
这就让仆固怀恩很为难了,因为他如果去见了登里可汗,会被人怀疑成勾结胡人,所以拒绝前去。
但是,唐代宗为了避免两面受敌,执意让仆固怀恩去跟登里可汗谈判,并颁给他免死金牌以安其心。
仆固怀恩无奈之下只得前去,好说歹说将登里可汗给说服了,登里可汗还答应出兵对付史朝义,仆固怀恩为此感到十分高兴,但也为这件事埋下的隐患而感到担忧。
763年,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本以为内乱就此结束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这三大弊端在失去外敌掩饰的情况下变得日益明显,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功臣因为遭到宦官的猜忌,而被明升暗降的方式剥夺了军权。
至于战功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仆固怀恩,也毫无疑问地遭到了宦官的猜忌,尤其是鱼朝恩和程元振,他们担心仆固怀恩难以驾驭,便不断在唐代宗面前进谗言,唐代宗因此对仆固怀恩有所怀疑。
恰在这一年,在唐朝逗留许久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准备返回漠北,仆固怀恩负责护送他们回国,而大太监骆奉先则作为监军负责监视仆固怀恩。
走到半路上,骆奉先因为没有得到好处,竟然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这让仆固怀恩感到十分担忧。
不久后,唐代宗派宰相裴遵庆前去慰问仆固怀恩,裴遵庆劝说他入朝,还说唐代宗是不会听信小人之言的。
仆固怀恩有些心动,就准备跟孙裴遵庆入朝,但临行前副将范志诚对他说,你已经遭到朝廷嫌弃了,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你难道不知道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下场吗,这两个人有功劳却得不到封赏;还有下场最惨的大将来瑱,他立下奇功,却被宦官害死,你难道不为自己考虑一下吗?
听完范志诚的话,仆固怀恩感到十分害怕,便打算派一个儿子跟随裴遵庆入朝,但也被范志诚阻止。
后来,仆固怀恩得知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与骆奉先、李抱玉、鱼朝恩三人勾结,合谋陷害自己与回纥勾结,导致唐代宗也猜忌自己,他就感到非常愤怒,便派儿子仆固玚出兵攻打辛云京。
这事就闹大了,刚刚平息了安史之乱,难道又要生灵涂炭吗?
唐代宗无法平息纷乱,便将颜真卿找来问计,颜真卿出了个计谋,说仆固怀恩的部下都是郭子仪的旧部,他们都听郭子仪的,可以让郭子仪前去收服这些人,动乱也就可以平息了。
这个办法当然是好办法,但颜真卿唯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是,仆固怀恩是被冤枉的,应该也为他考虑一条后路才对。
而唐代宗也欠考虑,没有站在仆固怀恩的立场上想问题,为了尽早平息纷争,便匆匆让郭子仪出发了。
果不其然,郭子仪很快就收复了大多数仆固怀恩的部众,但仆固怀恩担心自己被杀,所以不敢入朝,而是让儿子仆固玚率领余下的部众继续攻打辛云京,最后将辛云京给击败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唐代宗应该采取措施,要么赦免仆固怀恩,要么坚决打击他,但唐代宗啥也没做,这就让仆固怀恩觉得,朝廷已经彻底抛弃他了,他感到心如刀割,也深知再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再说说仆固怀恩这个人,他被陷害这件事固然让人同情,但他出兵攻打辛云京,让朝廷对他的猜忌越来越深,则是他的失策之处,也是不明智的行为。
那么,仆固怀恩的最终结局如何?仆固怀恩内心的愤慨经过两年时间发酵之后,已经演变成对唐朝的恨意了,再加上他的一些部下一昧怂恿,他便在765年联合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等部共计十万余人进攻唐朝,并纵容将士抢掠、汾两县。
唐代宗得知此事后,便让郭子仪领军出征,郭子仪本以为要打一场恶仗,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仆固怀恩竟然突然生了重病,不就便死在了军中。
据说,仆固怀恩临死之前还说自己是忠臣,造反只是迫不得已的,而唐代宗在得知他的死讯后,也说他并非反贼,而是被手下人给误导了,但唐代宗绝口不提宦官诬陷他这件事。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唐代宗究竟是在怎么想的,他为何一会儿怀疑仆固怀恩,一会儿又说仆固怀恩不是反贼呢?
其实,唐代宗也是没办法,他何尝不知道仆固怀恩是忠臣呢,但他更依赖宦官辅助他坐稳皇位,也担心像仆固怀恩这样的藩镇实力无法控制,更何况仆固怀恩还是回纥的外戚势力,不那么让人放心,再加上朝中朋党斗争严重,所以唐代宗才态度摇摆不定的。
说白了,对于唐代宗而言,他宁愿冤枉仆固怀恩,也不愿意失去更多人的支持,这是从大局出发的,也是形势所迫的。
仆固怀恩死后,郭子仪收拢了他的部众,然后击败吐蕃、回纥等部组成的联军,将这次动乱彻底平息了。
不过,仆固怀恩的影响力没有就此消失,因为他的女儿光亲可敦还活着,而且在回纥拥有很高的话语权,这让刚刚经历了战乱的唐朝感到十分忌惮。
原本,光亲可敦还打算给父亲报仇,但奈何她在仆固怀恩死后三年也去世了,为了维护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代宗决定再次借助仆固怀恩家的影响力,将他的小女儿封为崇徽公主,嫁给了登里可汗。
难能可贵的是,登里可汗对光亲可敦感情极深,也将这份感情转移到了崇徽公主身上,因此崇徽公主一来到回纥,就被登里可汗封为可敦。
崇徽公主因为父亲之死对唐朝有恨,所以她将自己的几个兄弟都任命为部落头领,并积极在精神上影响登里可汗,导致登里可汗数次攻打唐朝。
一直到崇徽公主于188年去世,唐朝当时的皇帝唐德宗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将女儿咸安公主嫁给长寿天亲可汗(登里可汗在180年去世,他是登里可汗的堂兄),以此来加强唐朝对回纥的影响力。
但让唐德宗没想到的是,咸安公主来到回纥不久,长寿天亲可汗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忠贞可汗继位,续娶咸安公主为正妻。
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崇徽公主与登里可汗生了个女儿,史称叶公主,她很有野心,竟然联合忠贞可汗之弟将其毒死,然后拥立忠贞可汗之弟为新可汗。
但好景不长,远征吐蕃的大将颉干迦斯返回回纥之后,出兵将叶公主及忠贞可汗之弟杀死,然后拥立忠贞可汗的幼子阿啜为新可汗,至此仆固一族在回纥的势力彻底断绝。
不过,唐朝对回纥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延续,因为咸安公主在808年去世了,之后回纥与唐朝关系变差,斗争不断,两国的关系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既然提到这个凌烟阁,咱们先来看看这个凌烟阁是怎么回事,里面又究竟供奉着哪些大神级人物,凌烟阁人物是怎么排名次的,这个仆固怀恩又怎么成了凌烟阁第一功臣,他后来又是怎么反叛大唐的。
一,凌烟阁凌烟阁是唐代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画像的高阁,位于唐首都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因“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而闻名于世,后在战乱中损毁。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因想起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各位功臣。当时好几个已经辞世,活着的也大多数已经年迈。故此,李世民命人在长安城太极宫东北隅建凌烟阁,由他亲题赞词,褚遂良题写匾额,阎立本画像,共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于阁上。后来,唐太宗经常光顾凌烟阁,缅怀这些功臣。
二,凌烟阁功臣(一)凌烟阁24功臣排名我们现在看到的24功臣排名次序,都是李世民当政时分封的功臣。他们的排名是这样的:
1,赵公长孙无忌。2,河间郡王李孝恭。3,莱公杜如晦。4,郑公魏征。5,梁公房玄龄。6,申公高士廉。7,鄂公尉迟敬德。8,卫公李靖。9,宋公萧瑀。10,褒公段志玄。11,夔公刘弘基。12,蒋公屈突通。13,勋公殷峤。14,谯公柴绍。15,邳公长孙顺德。16,郧公张亮。17,陈公侯君集。18,郯公张公谨。19,卢公程知节。20,永兴公虞世南。21,渝公刘政会。22,莒公唐俭。23,英公李勣。24,胡公秦琼。
(二)凌烟阁功臣排名变化据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早的排名,并不是我们现在前面看到的那样。最早的时候,应该是以功劳大小排列的名字。后来,原先排列的名次慢慢就乱了,是以官阶大小排列。
凌烟阁内有的功臣去世,便会获得朝廷赠官。这些赠官往往要比活着的这些官员职位大,因此重新排列时,会从后面调整到前面。
举例而言,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最高虚衔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此时已经去世,都是赠官“司空”。因“死者为大”的原则,真正的司空房玄龄排在三个赠司空之后。贞观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也因为“去世较晚、此时未获得死后赠官”的原因,位列第八。
后世许多人为李靖叫屈,认为大唐朝至少有一半江山是李靖带兵打下来的,为什么排名却靠后呢。其实,李靖最早的排名是靠前的,紧跟在排名第一位的李孝恭后面。再后来,随着去世的人往前移,他的名字就到了后面。
(三)后来进入凌烟阁的功臣很显然,前面的凌烟阁功臣名单里,不管怎么排列,也只有早期的24位功臣,并没有仆固怀恩的名字。题主为什么会出“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这样的问题呢?
题主显然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以后,又因功进入到凌烟阁的功臣。现在可以查到姓名的有118人,可能仍然不是全部。
唐中宗时期(1人):上官仪。
唐肃宗时期(32人):仆固怀恩、李光弼等。
唐代宗时期(18人):郭子仪、李适、马周、褚遂良等。
唐德宗时期(27人):褚遂良、李晟、桓彦范、刘幽求、郭子仪等。
唐宣宗时期(37人):李岘、王珪、戴胄、马周、褚遂良等。
唐昭宗时期(人数不详):孙德昭(赐名李继昭)、董从实(赐名李彦弼)、孙承诲等。
三,仆固怀恩1,英雄无敌,满门忠烈
仆固怀恩,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兴名将。
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为人忠诚,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因骁勇果敢,屡立战功,而进入凌烟阁。
为了唐王朝的安宁,交好回纥,他献出了二女(也有一说是三女,有一女无法考证和亲对象)和亲回纥,推动回纥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安史之乱”平定后,驻守邠宁,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册封大宁郡王。
仆固怀恩的确像题主所说“满门忠烈”。安史之乱初期,他率队跟随郭子仪连败叛将高秀岩、薛忠义等部。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初,配合李光弼数次挫败史思明部。同年七月,又随郭子仪保卫唐肃宗。次年,因功被封丰国(今内蒙古)公。在随后的作战中,他常常为先锋,勇冠军中,让敌人闻风丧胆。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领前锋夺取洛阳,歼灭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仅用半年就平定了河北。
2,叛乱平定,君臣猜忌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全部平息。
李唐朝廷如释重负,兵士期待解甲归乡,百姓盼望盛世重现,大唐王朝似乎终于结束了战乱局面,开元盛世的景象将再次上演。
然而,在朝廷上下共庆和平的时候,君臣之间的裂痕也越来越大。经过这一次安史之乱,李唐王室再也不敢信任这些拥兵自重的武将,宦官擅权、藩镇割据、朋党争斗,导致大唐王朝灭亡的三大弊端再次回归到现实中。
依照惯例,平定叛乱以后,就该封赏那些平乱功臣了。然而,朝廷首先剥夺了郭子仪、李光弼的兵权,职务也明升暗降。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有大功的勇将来瑱,直接被贬职后赐死。仆固怀恩看着这种状况,自然也惶惶不安起来。
当时穷途末路的史朝义,怂恿登里可汗侵犯唐王朝边境地区。登里可汗经不起诱惑,亲率十万劲骑进逼关中,大唐朝野震动。
唐代宗赶紧派人劳军,与登里可汗接洽。登里可汗提出要见见自己的老丈人仆固怀恩,仆固怀恩深知这么做不妥,便没有答应。
唐代宗特赐他免死铁券,并下诏让仆固怀恩赶紧成行。仆固怀恩深明大义,亲赴虎穴,游说可汗,可汗非常高兴,答应调转“枪口”,帮助大唐讨伐史朝义。
尽管仆固怀恩立下大功,但也有了“勾结回纥”的嫌疑。
后来,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宦官、监军骆奉先听信辛云京的谣言,向朝廷诬告他与回纥勾结,密谋不轨。
代宗遣宰相裴遵庆慰问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因受到莫大冤屈,见到裴遵庆之后,抱着他的脚大哭,表示自己实在冤枉。裴遵庆让他入朝,亲自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心迹。但在仆固怀恩将行之时,被副将范志诚劝止。
唐代宗让颜真卿去召仆固怀恩,颜真卿提议让郭子仪去。果然,郭子仪一去,原先本就是郭子仪旧部的很多兵将们立刻离开了仆固怀恩。
3,反叛朝廷,自取灭亡
仆固怀恩因害怕被杀,既不敢回京向代宗皇帝说明情况,又十分痛恨向朝廷进谗言的辛云京。随后便派遣儿子仆固玚去攻打辛云京。这就等于反叛朝廷的事实已经坐实。
辛云京大败,仆固玚又攻榆次,因为战事不顺利,于是有些暴躁,虐待士卒,被部下杀害。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
仆固怀恩的母亲责怪儿子不该造反,提刀追着要杀他,“吾为国家杀此贼,取其心以谢三军”。
九月八日,仆固怀恩暴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军中。后来吐蕃、回纥大军为郭子仪所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地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意思是说,仆固怀恩这个人本来没有反叛之心,我误听周围人的谗言,硬把他给逼反了。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还记得仆固怀恩在鸣沙城去世之后,唐代宗感叹一句,说仆固怀恩不是造反,只是被左右的人误导而已。
仆固怀恩,在历史上这个名字并不让人陌生,但其实他不仅仅是不陌生,对于中原神州而言,那场史无前例的人间大难安史之乱,按平定的功劳来说,仆固怀恩可以排在第三,仅次于郭子仪和李光弼。
公元756年,被安禄山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大唐官军终于缓过神来进行反击,此时的大唐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的实力最强,而仆固怀恩本是特勒部人,郭子仪又与边境的少数民族交好,仆固怀恩一开始就跟随着郭子仪平叛。
当时唐玄宗正带着皇室西逃,太子李亨在与陈玄礼定策除去了杨国忠兄妹后,陈玄礼忽然表示继续效忠唐玄宗,李亨的“夺权计划”失败,因此只好北上灵武,去当年他担任过的朔方节度使的地盘,这个时候,唐玄宗和太子李亨的矛盾很重,李亨一路北上,唯恐唐玄宗的追杀,后来李亨有惊无险,到达朔方军,而仆固怀恩在这个阶段跟着郭子仪保卫唐肃宗,仆固怀恩属于唐肃宗登基的重要功臣。
比起西逃的唐玄宗,登基的唐肃宗的确更有平叛的资格。
在灵武经营朔方军的唐肃宗,发起了多次对安禄山、史思明的讨伐,大唐官军本来实力就强,而仆固怀恩同为胡人,有着大唐的支持,他必然要比造反的胡人更胜一筹,于是在大唐的平叛之路上,仆固怀恩屡次建立神功,大败叛军,胜绩不亚于郭子仪以及李光弼。
虽然有安禄山之流起兵造反,但是唐朝本来就有哥舒翰这些忠心耿耿的胡人大将保卫着,在哥舒翰死后,又有契丹族的李光弼与铁勒部的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几年时间里,仆固怀恩要比大多数汉人更加尽责,他的家人几乎都在战争过程中损失殆尽,据统计就有四十六个亲属死于平乱路上。
由此可见,仆固怀恩的忠心让人难以质疑。
公元763年,史朝义奔逃,自尽而亡,至此安史之乱已经被平定,仆固怀恩也到了加官封爵,享受朝廷的奖励的时候了。但事实上,经过安史之乱后,胡汉关系紧张无比,仆固怀恩本是胡人,还是将领,今时今日的地位都不可能和以前一样,仆固怀恩虽然被封官加爵,但是也为他后来被迫叛变埋下隐患。
仆固怀恩被朝廷封了什么官呢?
先是中书令,其次又是朔方节度使,是为河北的副元帅,在爵位上,仆固怀恩被封为郡王,大宁郡王,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中,皇权占据上风的年代,异姓王并不多,而且仆固怀恩还以胡人身份被封王,可见他的地位是很高的了。
虽然仆固怀恩失去了大量的亲人,但是为了唐朝边境的稳定,仆固怀恩上书唐代宗:
“臣有二女,远嫁外夷,为国和亲,荡平寇敌。”
为了唐朝边境的稳定,仆固怀恩愿意让自己的两个女儿出嫁以满足少数民族上门提亲、求亲的归属要求,仆固怀恩一家人o可以说为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的稳定,做出了重要的牺牲。
可就是这么一个忠心的人,有人不愿意放过他。
那就是宦官集团以及当时朝廷中憎恨胡人的官员们。
要知道,安史之乱就是唐玄宗太过信任胡人导致的,就这样,胡人的地位因为安史之乱而急速下滑,即便是功臣,唐天子就已经敬而远之了。为了分权,控制胡人将领,唐肃宗和唐代宗决定利用宦官来和武将打擂台,为的就是用宦官压制这些将领,避免战乱再起。
可是当时的宦官们,眼界很小,他们最终也是知道要敌对武将和胡人,并不能道出其中的重要缘由。
以鱼朝恩为首的宦官们,开始像“疯犬”一样地攻击武将功臣,即便是郭子仪,都不能幸免。特别是郭子仪,因为担任多年朔方军节度使,加上为人坦荡,年纪较大了,极其熟悉草原逻辑,上一个和游牧混得这么熟的,还是李世民,于是郭子仪被明升暗降,说简单点,就是卸磨杀驴。
李光弼和仆固怀恩更惨,因为他俩不仅是武将。还是胡人。
鱼朝恩等人为了讨好唐代宗,配合好唐代宗的帝王心术,多次构陷仆固怀恩有罪,仆固怀恩如屡薄冰,明明立了功,却被一群宦官欺负,十分憋屈。不过唐代宗有着自己的判断,他知道仆固怀恩的忠心,没有被忽悠镇压仆固怀恩。
可是当时的唐朝,四周的游牧威胁还是很大,例如被史朝义忽悠的回纥可汗就带着大量兵马准备入侵大唐,不过回纥可汗到了大唐才发现,史朝义说的大唐快不行了,是骗人的,于是回纥可汗提出要求,要见一见他的岳父,而这个时候,这个敏感的关头,被回纥可汗称为岳父的倒霉男人,就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当年出嫁女儿和亲,就是嫁给了回纥,谁知道女婿跑来边境坑他。
仆固怀恩不敢见女婿,因为和回纥有来往实在太危险了,但是唐代宗再三保证,仆固怀恩去和回纥交接,绝对没有问题,连免死金牌都发给了仆固怀恩,就这样,仆固怀恩才放心去了。
也是因此,仆固怀恩化解了危机,唐代宗大力赞赏仆固怀恩。
是不是以为仆固怀恩真的因为这次功劳又被添多一功?
并不是,仆固怀恩的造反,就是因为此事。
唐代宗让仆固怀恩护送回纥的可汗女婿回家,仆固怀恩答应了,但是宦官集团们,连这点空档都不放过,直觉举报仆固怀恩和回纥人有谋划,准备造反。
仆固怀恩懵了,整个大唐的武将们都懵了,因为卸磨杀驴也不是这样杀的,唐代宗前面刚给了免死金牌,让仆固怀恩放心去,到头来,还是要被污蔑。
不过更好笑的是,唐代宗让仆固怀恩入朝说明此事,唐代宗的多疑,是仆固怀恩叛逃的最重要因素。
仆固怀恩深知,真的入了朝,这些宦官就不会给他说话的机会,直接害死他,因为在之前,就有武将死得不明不白。
面对这种情况的仆固怀恩大哭,他是真的对大唐寒了心,一家子都搭上去了,到头来还被构陷和回纥人造反,几位相熟的官员都建议仆固怀恩不要上朝,因为一旦上朝,那么被杀死的几率很大。就这样,仆固怀恩和朝廷僵持了下来。
当时的大唐宰相裴遵庆建议仆固怀恩别上朝,而颜真卿则是直接明了告诉唐代宗,整个朝堂,被鱼朝恩等人先整得李光弼灰溜溜地回家养老了,后又有武将被污蔑强行杀害,而仆固怀恩造反一事,从头到尾只有四个人在说,整个朝廷都不信,仆固怀恩就是很明显被冤枉的。
而唐代宗也反应过来了,于是折中取法,让郭子仪去接收仆固怀恩的兵权,再让仆固怀恩进朝解释。但谁知道,就是唐代宗要收走仆固怀恩的兵权,成为了压倒仆固怀恩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仆固怀恩被逼得只好判出大唐,又纠结了大量的吐蕃、回纥军队准备入侵大唐,这下子不造反都成了真造反。
但这场造反,还是被郭子仪平定了下来,而仆固怀恩只能躲在鸣沙城,不久后郁郁而终。
唐代宗其实知道仆固怀恩为人,也知道他从头到尾的行为是被逼无奈,于是自己也说了,仆固怀恩其实不是造反,而是被身边的人害成这样的,但实际上,害仆固怀恩身败名裂的,还是大唐那群宦官,李光弼、郭子仪等人没少遭到他们的排斥,后来郭子仪的祖坟还被宦官给挖了,可见宦官多么嚣张。
总的来说,仆固怀恩是难得的忠臣,他最后的选择,没人可以说他是错的,天下没有白白为了所谓忠诚而自愿被奸臣杀死的道理,而仆固怀恩的叛变,是安史之乱平衡武将下的一个扭曲案例,事实上,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后来也被高度猜忌,只是忍了下来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仆固怀恩是凌烟阁第一功臣,满门忠烈,家族46人为国殉难,为何最终起兵叛唐?
仆固怀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但他在皇帝的眼里,也是个定时炸弹。对于怎么处理定时炸弹,玄宗、肃宗、代宗的策略一模一样,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用完了就想办法处理掉。
就拿郭子仪和李光弼来说,这两位在安史之乱后,一个被夺兵权,被迫赋闲,通过委曲求全才落个善终;一个没交兵权,被宦官陷害,搞得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五十七岁就忧郁而亡。
仆固怀恩作为安史之乱后期,唐军的实际一号人物(郭子仪、李光弼都避嫌了),他自然也是皇帝要防备的对象了。
那么,仆固怀恩当时对皇帝的威胁有多大呢?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公元762年四月,唐廷发生内讧。回纥认为此乃灭唐的大好时机。于是回纥登里可汗便亲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关中。当时,唐代宗刚刚登基,唐军又在河北剿叛军,长安只是一座空城。如果唐廷应对失措,唐朝估计又要“跪”。
(当时唐肃宗李亨病重,皇后张良娣和越王勾结,打算除掉权阉李辅国和太子李豫。李辅国得知阴谋后,抢先保护住太子李豫,派兵捉拿张皇后和越王,李豫才顺利登基。事后李豫除掉李辅国,导致唐廷人心惶惶)
就在此时,唐代宗李豫想到了仆固怀恩,他连忙派登里可汗的岳父仆固怀恩去谈判。仆固怀恩听说代宗让自己去谈判,脑袋摇的跟铃铛一样,死活就是不去。(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了回纥可汗)
为什么不想去呢?因为唐朝有制度,将领若是私自结交番邦,是死罪!仆固怀恩不想自己被别人抓小辫子,就死活不去。
唐代宗当时急的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就特赐免死铁券给仆固怀恩,并下手诏促行。仆固怀恩也不能给脸不要,就亲赴虎穴,游说回纥可汗。老丈人出马,恩威并施,登里可汗自然就转向打史朝义去了。
后来,唐回联军在仆固怀恩的率领下,一路高奏凯歌,叛军望风而降。最终于763年正月,将史朝义剿灭,历时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
试想一下,回纥可汗的老丈人,同时又是封疆大吏,皇帝怎能不防?
对此,仆固怀恩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就决定养寇自重,替叛军向唐代宗上表,奏请将河北的安史诸降将就地任命为唐朝的节度使。唐代宗对他言听计从,便将薛嵩、张忠志、田承嗣等叛军都封为了节度使。
按照仆固怀恩的设想,叛军继续在河北发展势力,他替唐代宗坐镇河北,他的利用价值仍然很大,唐代宗不会拿他怎么办。
但是他忘了,唐军的派系很多,他一个人占了河北,其它藩镇的唐军会不会眼红?后来果不然,唐军藩镇之间就开始狗咬狗,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仆固怀恩。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他上疏称仆固怀恩谋反,而理由就是仆固怀恩结交番邦。仆固怀恩听说后,火冒三丈,随即上疏称辛云京害他。两人矛盾越来越深,以至于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远在长安的唐代宗想和稀泥,就把他们各打五十大板(其实就是想借机削藩)。但这个处理意见直接就把仆固怀恩给惹毛了。按照仆固怀恩的理解,他为大唐复兴死了那么多家人,现在刚刚平定叛军,唐代宗就玩上午抽屉,让他太心寒了。
于是,他就上疏陈述自己功劳,并威胁唐代宗说“臣实不敢保家,陛下岂能安国!”。这种话等于就是威胁唐代宗。
唐代宗一听这话,也炸毛了,要求仆固怀恩入京面圣。
恰巧当时李光弼也受到了诬陷,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仆固怀恩怕自己入京会被杀,就坚持不去面圣,并且还扣押了大唐出使回纥的使者。
唐代宗忍不了了,要收拾仆固怀恩。不过还没等到他动手时,吐蕃人来袭了。
广德元年(763)七月,即平定安史之乱半年后,吐蕃向唐朝发起大规模进攻,手握大权的宦官程元振既不上报也不发兵御敌,任由吐蕃长驱直入。
十月,长安失守,唐代宗逃往陕州,向各地发布勤王诏书。然而由于各道节度使痛恨程元振专权而对朝廷心生不满,一个多月内都没有人向关中派出一兵一卒。
关键时刻,还得看“老实人”郭子仪。当时赋闲在家的郭子仪集结四千溃散将士,采取故布疑兵之计,吓退了吐蕃兵,竟然一举收复长安。事后唐代宗把程元振一撸到底,让救驾有功的鱼朝恩取而代之,成为新一代权宦。然后派他去拉拢仆固怀恩。
但是,鱼朝恩跟仆固怀恩有矛盾,唐代宗让他去拉拢仆固怀恩,结果必然是把仆固怀恩彻底逼反了。
广德二年(764)正月,仆固怀恩、仆固瑒父子拉起反旗,攻打辛云京。
这一次护国的又是郭子仪。他临危受命,出征平叛。 不过唐军还没到达前线,仆固瑒就被部将杀害,仆固怀恩逃往灵武,打算联络回纥吐蕃,再和大唐决一死战。
当年八月,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联军共计十万人悍然入侵。但郭子仪早有准备,被他轻松化解。
事后,奸臣们开始攻击郭子仪,把他又挤回老家赋闲去了。仆固怀恩听说此事,便于永泰元年(765)九月纠集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等数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卷土重来。
这一次,唐朝真的是无力抵抗了。但巧的是,仆固怀恩出兵没几天,他竟然暴病去世了。他一死,胡人阵营开始各自为战。唐代宗请回郭子仪,让他御敌。
郭子仪看清了胡人阵营的弱点,就采取逐个击破的策略,在战争史上留下“单骑盟回纥”的经典一幕。
事后,唐代宗虽然继续不用郭子仪,但是对有功将领也不敢再往死里逼。而诸多功臣也算是因此才落了个善终。
总的来说,仆固怀恩的悲剧,是当时时代造成的结果。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环境,朝廷被所谓的“忠臣”吓怕了,安禄山没造反前,他在唐玄宗心里也是一个标准的忠臣。但他居然辜负了玄宗的信任。有安禄山做榜样,后来的忠臣在皇帝眼里,都是定时炸弹。
比较搞笑的,别看皇帝对忠臣很苛刻,但他们对乱贼贼子的处理办法就不同了。比如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他在史朝义死后归降大唐,完全没有被追究责任。而且他还被允许继续坐镇魏博,拥兵五万,死后把基业传给侄子,开创了藩镇世袭先例,可谓是生前富贵荣华,死了也享受诸侯待遇。
把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和田嗣业做个对比,你就可以发现:在当时,越是忠于李唐的人,李唐皇室越要陷害他,打压他。搞得忠臣良将不反则死;而越是乱臣贼子,朝廷越要安抚他们,迁就他们,好好的养着他们。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