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按道理来说,“锦衣卫”这种东西是明朝时候朱元璋首先设立的机构,用来由其直接统领,监察和捕拿官员。而《西游记》描写的是唐朝时候的事情,本不应该有这种职位。但在著作中,确实出现了“锦衣卫”。
无疑,这是作者吴承恩用来影射明朝的一些现象。有书中,吴承恩用尖锐的笔锋对明朝政府充满了挖苦和讽刺。
咱们举几个例子。
在《西游记》的第六十二回中,就出现了锦衣卫。
回目: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唐僧师徒四人西行,遥遥望见一处城池,书中形容道:
“龙蟠形势,虎踞金城。四垂华盖近,百转紫墟平……”。龙蟠虎踞,说的哪里呢?大家都知道,这是说金陵城,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首都。
师徒进入城池,遇到了一群衣衫褴褛的僧人,正在做役犯,干苦力。就问起来,僧人介绍说,原来这里是“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
即然有四夷朝贡,那这个国家是不是像唐朝一样君王有道,群臣贤明呢?
完全不是,僧人是这样说的:
“爷爷,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这其实说的就是明朝,文不贤,武不良,昏君无道。在金光寺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捉住了两个鱼精:奔波儿霸和霸波儿奔。第二天,唐僧在拜见国王的时候,就告知了国王。国王就派出了锦衣卫去押取妖精。
“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
这就确定,这个腐朽的国家指的就是有锦衣卫的明朝。
而在《西游记》的第六十八回中,更是对明朝进行了深刻的挖苦和讥讽。
回目:朱紫国唐僧论前世 孙行者施为三折肱师徒四人西行,路过一个地方叫“朱紫国”。这连“朱”字都带上了,更是指向明朝。
这个朱紫国王下了一道求医的榜文,文中说:
朕西牛贺洲朱紫国王,自立业以来,四方平服,百姓清安。近因国事不祥,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说这个国家“国事不祥,沉疴伏枕”,从君主到国家,都病得很严重。
孙悟空诱骗猪八戒揭了榜文,一群人拥着猪八戒到驿馆中找到孙悟空。其中一个太监介绍自己和随从们说:
“奴婢乃司礼监内臣,这几个是锦衣校尉。”又有司礼监,又有锦衣卫,无疑指的就是明朝。这个明朝皇帝病得不轻,要治病,孙悟空就给他制作了几枚“乌金丸”,这个乌金丸是什么药材组成的呢?
1.“大黄一两,碾为细末”
为啥要用大黄呢?因为
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诸郁而无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但是,沙僧认为,“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这个国家太虚弱了,根本经不起雷厉风行的政治改革。
2.“一两巴豆,去壳去膜,捶去油毒,碾为细末”
猪八戒又认为:“乃斩关夺门之将,不可轻用。”这是说明朝的军事力量太单薄。
3.将锅脐灰刮半盏过来
锅灰号为‘百草霜’,这暗指明朝不关心自己的人民。
4.“再去把我们的马尿等半盏来”
意思是说,明朝这个整天花开酒地的君主只配喝马尿。
通过《西游记》这本著作,吴承恩对明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挖苦,认为这个国家,“文不贤,武不良,国君无道”,只配喝马尿。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问个小问题,你知道《西游记》写的什么朝代的事吗?唐朝?回答合格;明朝?恭喜你,你优秀到没朋友!
《西游记》中的确曾多次提到锦衣卫,这不奇怪,生活在嘉靖年间的吴承恩本来就是打着唐朝的名号写着明朝的那些事儿。
谁也不敢公然批驳朝廷的弊病,吴承恩看着病得不轻的大明朝,仿若看着一辆老牛拉的破车,积弊不除,迟早散架,所以心里憋屈得慌,只好将妖魔写进书中:群魔乱舞,谁来拯救你,我的大明!
《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对朝廷的直谏!
下面我们就集合原著来看真实的《西游记——明朝的那些事儿》,看看吴承恩用锦衣卫来敲打当权者的意图,诉说明朝三大弊病,至于能不能叫醒装睡的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明朝亡了!
弊一:重文轻武《西游记》中唐僧手无缚鸡之力,无辨妖的本事,却同情心泛滥,喜欢瞎指挥,动不动就念紧箍咒惩罚打怪的孙悟空,一旦出错,那就一定是孙悟空的错。
被妖怪强抓了,那是孙悟空保护不给力,虽然孙悟空不让他走出圈子。
唐僧自己去溜达被妖怪顺手打了一个劫,还是孙悟空的错,这是孙悟空的疏忽。
孙悟空除不了妖,肯定是孙悟空的问题,要么听紧箍咒,要么去想办法。
猪八戒站着说话不腰疼,偶尔念念孙悟空的好,大部分时间都在讨好唐僧。
沙僧没啥存在感,替补的替补,虽然明白孙悟空的重要性,但没有发言权。
这么一看,唐僧是“文”,三个徒弟是“武”,很明显是文在指挥武干事,这其实就是在写明朝“抑武重文”的制度,这就是唐僧班子的由来。
朱元璋开国,朱棣继位,两人都很注重大力发展生产,特别是朱棣驾崩以后,明朝基本上停止了对外用兵,对军队的需求就不再那么强烈,就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事实格局。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但内政、发展经济需要很多办事能力强的文臣,因此就出现了有宰相权无宰相名的众多内阁大学士们,他们权势很大,学生众多,形成了抱团的文官集团,逐渐把武将权势边缘化。
文官非常藐视武将,无论武将对错,他们都有话说。比如将领随机应变战斗局势,准确快速反击来敌,文官会说他们贪功冒进;如果武将按兵不动观察敌情,文官又会说武将畏敌不前,殆误战机。武将必须听文官的指挥,但是一旦失败,承担责任的一定是武将,哪怕文官是总指挥。
明朝后期,一个六品守备见了七品知县要先作揖请安,而知县爱理不理的,可知武将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武将之间分化厉害。有实权的武将,勉强可以抗衡文官,这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人群;部分武将不得不投靠文官来达到升官的目的,这就是以猪八戒为代表的人群;还有部分武将言轻势微,只好夹在中间和稀泥,两面讨好,这是以沙僧为代表的人群。
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用奸臣严嵩等人,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所以《西游记》讥讽道:“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
制度是死的,人可是活的,可是把人用错了地方,那就危害无穷,这“人”就是锦衣卫。
弊二:锦衣卫滥权相信很多人很喜欢奔波儿霸和霸波儿奔这两个鱼精,网上有很多的段子,尽是两只鱼精的瞎扯乱吹,很带劲!
当唐僧师徒来到金光寺,正巧碰到被万圣公主差来打探孙悟空的消息的奔波儿霸和霸波儿奔,孙悟空只打个呵欠,两只小妖束手就擒了。
次日唐僧等人去见国王,告知了宝塔佛舍利被偷的真相,并说出已擒下两只小妖,国王听后大喜,马上派人去提鱼怪,“着锦衣卫快到金光寺取妖贼来,寡人亲审。”
唐朝没有锦衣卫,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设立的情报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搜集情报以达到驾驭群臣的目的。
朱元璋给了锦衣卫一个巨大的权力,掌管刑狱,并赋予巡察缉捕之权,甚至可以跨越刑部办差,导致锦衣卫滥用权力过度,铸成了很多错案、冤案,发现情况不对的朱元璋果断废弃了锦衣卫。
后来朱棣又拣起了锦衣卫,野史传闻他是为了铲除忠心建文帝的大臣,堵住议论他皇位不正的悠悠众口,并追查建文帝的下落,而郑和下西洋就是奉旨办这差。
不管有没有这回事,但明朝中后期,锦衣卫完全变质,成了铲除异己的工具,并成了吸取朝廷之血的毒瘤,所以《西游记》狠批了锦衣卫一把。
弊三:藩王吸血玉帝掌管三界,宣旨派人请如来捉拿孙悟空,完事后玉帝开了个“安天大会”,为如来庆功,天庭送了如来许多仙药奇珍。
这事儿有点稀罕,如来自主灵山,但还受玉帝管辖,替天庭分忧本就是份内事,为何玉帝给这么多好处?而且如来也觉得理所当然,“五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却方辞驾而回。”
太上老君也捉过猴哥,玉帝好象就没打算赏赐,这就是吴承恩想说的明朝第三弊:藩王制度。
玉帝代表明朝皇帝,如来则代表藩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自己是穷过来的,自然不希望后代子孙饿肚子,所以搞了个藩王制度,大明朝养几十来个子孙不成问题的。
但是朱元璋失算了,“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造成了“国中之国”的现实,混吃混喝的宗族人完全不求上进;并且宗室人口象滚雪球一样壮大,朝廷收入经不起这庞大的消耗。
嘉靖年间已经开始拖欠部分宗室成员的禄米,甚至出现了边缘血脉的贫穷宗室“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的情况。
为防范藩王作乱,藩王被剥夺兵权,成了朝廷重点防范对象,宗室不得参与国事,不得干预地方政事,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入京,除非有旨意许可,因此藩王入京成了一种荣耀。
当如来回到灵山一说玉帝宴请坐了首常,当时灵山的反应很激动和欣喜,“大众听言喜悦,极口称扬。”
虽然朝廷养着藩王以及宗室,但藩王在朝廷有危机时却不肯出力,只索要物资不干事,因此嘉靖一口气废了四位藩王,但实际上并没改变制度的根本。
藩王制度不除,明朝只会被拖垮,所以吴承恩借《西游记》说明朝,“国事不祥,沉疴伏枕,淹延日久难痊。”
在凤仙郡一节,鸡啄米,狗舔面,油灯烧铁链,是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鸡犬实指宗室人口,如果明朝要除弊病(下雨),就需要斩断混吃混喝的庞大宗室的消耗,彻底取消藩王制度。
对症之药吴承恩曾想弃笔从戎,自然对明朝堪忧的状况非常担心。
明朝国内虽算安全,几个强盗出没不足为虑,可疆域外有多少虎视眈眈外敌存在,只要明朝衰弱,便是外敌猎食的时刻,这也就是《西游记》中唐朝疆域无妖无怪,走出去遇到越来越神通广大妖怪的原因。
明朝除弊病便如取经路九九八十一难,越拖得久面对的困难越大,须得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吴承恩为此开出了药方,写在了朱紫国这一章节。
朱,明朝国姓;紫,帝王之色,朱紫国便是明朝。
吴承恩借孙悟空之手,为明朝之病制作了“乌金丸”,首冲的便是大黄!
大黄便是将军,只有提高武将的地位,给予指挥大权,文官不可胡乱干涉,武将才可以见机行事,发挥才能,“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
第二味药是巴豆,泄药,指官兵,只有训练出如孙悟空的精兵,“去壳去膜,捶去油毒”,打磨掉士兵惰性,“碾为细末”,团结一致,不分彼此,才是王者之师,决不可相轻!
第三味药是锅脐灰,又称百草霜,能调百病,是指百姓。“水能载舟也可覆舟”,百姓才是朝廷稳固的基础,所以要安民于乐,民富则国强。
第四味药是马尿,小白龙的尿,虽文中说可比灵芝,但还是马尿,实指方士和奸臣。嘉靖尊崇道教,迷信长生不老,结果被一群炼丹士所蒙蔽,造成巨大耗费,再加上宠信奸臣,让其大肆敛财,侵吞国库,朝廷危矣。
嘉靖不远离这些人,最终必将自食其果。
果然,嘉靖还是死在了丹药之下。
综上所述,锦衣卫出现在《西游记》中并不唐突,并不是作者罔顾史实,而是借唐说明,痛陈明朝文武失衡、藩王制度、锦衣卫的三大弊病,同时在朱紫国一节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重武养兵护民,勇于壮士断腕,斩断消耗巨大的宗族拖累,轻装上阵,才可使明朝涣发生机。只可惜,吴承恩也属于人轻言微的小芝麻官,最后只能将一腔忧国忧民之心写在了《西游记》中,你读懂了吗?(图片均来自网络)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明朝人写的小说,从商到明,都穿明朝人的衣服,用明朝人的武器,吃明朝人的食物。《西游记》中有锦衣卫,就和当今的电视剧中,唐朝人吃红薯、花生,秦朝人背《三字经》,是导演不懂历史,拍历史剧,编剧不懂历史,编历史故事一样,怎能不出错?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西游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神话色彩的小说,也是最经典的小说之一,它所达到的高度前无古人而后很难有来者,作者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神话世界,里面的角色多达上千,而且各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形象与情感。《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唐朝时期玄奘法师传播佛学的故事为基础,而后从宋朝、元朝、明朝的诗词歌赋和传说故事吸取灵感编写而成的。
这部小说即使在当时是一部禁书,但是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去欣赏它的想法,一直到现在成为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翻拍的电视剧也是每年假期必播的,但是我们逐渐发现《西游记》中还是存在很多细节性的错误,比如在六十二回唐僧一行四人提到了一个唐朝还不存在的名词——锦衣卫,原文是“万岁,虽有锦衣卫,还得小徒去方可。”众所周知锦衣卫是明朝才建立起的机构,而在唐朝是没有可能出现这个名词。
明朝是一个小说盛行的年代,这个时期的人们每天的娱乐来源就是各式各样的小说,所以明朝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时期,但是明朝小说存在一个通病,就是不严谨。那个时期的小说家创作小说没有现如今的高科技工具,而且一旦创作长篇幅的小说就会难免出现错误,比如《西游记》一样将明朝的东西加到唐朝的故事里,而且有很多类似于《西游记》这样的小说在当时为了能够大量出售,会添加一些与当代的东西和思想进去。
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其他的王公大臣都无权干涉他们的任务,皇帝处置王公大臣就会派遣出锦衣卫,锦衣卫在明朝是一种令人恐惧的代名词,他们心狠手辣冷血无情,明朝时很多人都对锦衣卫恨之入骨。那么吴承恩为什么要将锦衣卫加入到《西游记》的故事中?这就是吴承恩对于当时社会中锦衣卫带来的不良风气的一种批判,朝廷已经被锦衣卫这个大蛀虫侵蚀得千疮百孔,用锦衣卫来影射当时明朝的社会现象。
类似于《西游记》的这种情况在明朝的很多小说著作中都有出现过,这其实怪不得那些作者,这是从古至今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情况,像《西游记》中存在锦衣卫这样的词汇,并不是因为作者对于历史问题考虑得不严谨,往作品中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并不是坏事。就如同吴承恩用笔锋抨击明朝社会现象一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就在能否以文笔的形式反映社会问题,而吴承恩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西游记》原文中还有一句话叫“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大致意思就是不管文还是武,都不怎么样,吴承恩生活的时期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嘉靖皇帝在历史上评价不是很高,他是个信奉道教的人,但是对于国家大事确实不怎么上道,也是因为他是道教的铁粉,《西游记》才会成为一部禁书,因为里面有的情节就是在贬低道教。《西游记》不仅仅是奇异,更多的是讽刺现实,书中写唐朝,其实暗喻明朝,这种隐喻足以让人拍案叫绝。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很正常,因为《西游记》本来就是通俗小说,不是历史论文。
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是明朝中期写成。
期间不但经过多次修改,还有诸如说书人的通俗化改变。
当年除了少量读书人以外,普通农民甚至市民大多不识字,基本都靠听说书来接受这些小说。
比如韦小宝虽不识字,就酷爱听说书。
而说书《西游记》的特点,是务必口语化,绝对不能让听众有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
所以无论《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都很通俗,语言口语化,甚至诗歌也很通俗。
所以,西游记里面的官职大部分是明朝的,目的是为听众能够理解,就这么简单。
锦衣卫确实是明朝才有的东西,是朱元璋创建,导致明朝灭亡时才消亡。
在明朝之前并没有锦衣卫存在,唐朝当然也没有。
这《西游记》是给明朝听众听的,而不是唐朝。
其实《水浒传》虽然写的是宋朝,里面的社会大体是明朝的。
比如武松这个都头,手下并不是捕快而是士兵,这就是明朝的军事制度,而绝对不是宋朝。
宋朝对于兵权控制的非常严格,普通一个刑警大队长是绝对没有士兵可以调动的。
《西游记》中曾多次提到锦衣卫,可锦衣卫是明朝的,唐朝为什么会有呢?
《西游记》虽然涉及到的主要是两汉之间和唐朝初期两个时代,但是,亲,作者吴承恩可是明朝嘉靖帝时代的人,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手段,其中出现锦衣卫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宦官专政也不遑多让,甚至一度可以废立天子,锦衣卫都相形见绌了。我们先摆出来一个观点:卷帘大将沙悟净就是个妥妥的御前带刀侍卫,就是俗称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作用,大家都很清楚,通过影视剧《绣春刀》,我们也可以窥豹一斑。锦衣卫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充当皇家仪仗队,有保镖的功能;另一个,则是巡查缉捕,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朝廷文武百官。锦衣卫历来为众多史学家所病垢,主要原因无非这么几条:权倾朝野,权力非常大,所有官员都要受到他们的管制和约束;他们走的是不同寻常路,可以直接无视当朝司法,堂而皇之地绕过三法司会审制度,独立执行;他们的手段是相当狠毒的,被锦衣卫盯上的人,基本只有被打死和被迫招供两条路。
简单归纳,锦衣卫是皇权的象征,权力无限大,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无视三法司,特别是这种不见天日的秘密手段,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和痛恨。这就如同戴笠的军统,属于特殊的秘密组织,爪牙遍天下,充斥了几乎所有的衙门,就没有他们不敢管的事情。
吴承恩一辈子也只混了个县衙县丞的小官,可能也只是比宋江宋押司要好点,后来被人陷害入罪,剥夺一切功名和官职待遇,这其中,也许会有锦衣卫的某些影子。所以,也难怪吴承恩对锦衣卫没有什么好印象了。
在《西游记》中,卷帘大将沙悟净就是锦衣卫的角色定位,我们通过研究卷帘大将这个人,可以看到玉帝治下的天庭一个有趣的现象,权倾朝野的三清首辅,明哲保身的四帝诸侯,笼罩凌霄殿的锦衣卫,以及在这个大格局下神仙大佬们的芸芸众生百态。
第一、卷帘大将和齐天大圣,其实原本都是锦衣卫的角色。我们先把锦衣卫的一整套行头给摆出来:蟒袍(飞鱼服),绣春刀,金字腰牌。《西游记》中屡屡描述各种”腰牌“,就有点映射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一下天庭玉帝眼皮子底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
出了麻烦,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问怎么办。道祖太上老君四平八稳,八风不动,太白金星总会拿出来主意,然后玉帝点头,执行。亲,你看出来了吗?这道祖就相当于内阁首辅,而且比嘉靖帝时代的首辅权力和威望要大得多,道祖是白叫的嘛!太白金星就类似于司礼监的大管家。
这样,玉帝其实就有点被架空的意思了。玉帝的法旨得以实施,需要道祖和太白金星双重把关,这就类似于嘉靖帝时代的做法,一心修道,由内阁和“内相”之称的司礼监共同主持朝政大局。道祖拟票,太白金星代玉帝盖印,这才走完这一道程序。
所以你看,做大领导也为难啊!玉帝口头禅:怎么办怎么办?
凌霄宝殿上各种神圣无数,真正给玉帝撑腰的,除了托塔天王和哪吒父子,就算太白金星出力最多了。
(一)卷帘大将锦衣卫。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西游记》
卷帘大将的名头,我们都太熟悉了,我们一起再回头来温习一下。
上面一段话,是卷帘大将亲口所言,大致有这么几个亮点:
1、玉帝钦点眷恋将军;
2、身份特殊,南天门里,凌霄殿上,都是无比尊贵的存在;
3、鲜衣怒马,行头亮丽。虎头腰牌,锦衣卫的标志,黄布直裰,取经团五人组唯一一个,等于是黄袍马褂啊!映射的就是明朝锦衣卫的飞鱼服。飞鱼服,基本等同于蟒袍,只比皇帝衣服少了一只龙爪,也是锦衣卫标配,就是当朝首辅,也没这个资格穿。
4、保驾护航,守护玉帝。
作为玉帝的仪仗队,亲兵,眷恋大将的作用可就大了。凡是重要的节日,玉帝出行,左右护从,一个就是卷帘大将,另一个,则是御马监。有意思的是,本公子特意翻查了一遍《明史》,还真就有眷恋将军怎么一说——眷恋将军二人于帝前,俱东西向。一东一西,卷帘大将和司礼监,玉帝坐金銮殿,帘子后面,左右侍立。
(二)御马监弼马温与齐天大圣。
明朝,东厂,西厂,司礼监,御马监,锦衣卫,这些都是皇家内侍亲兵,干的都是锦衣卫的活。
也难怪天产石猴横空出世的时候,玉帝点头微笑,说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了,不必大惊小怪。当然,千里眼和顺风耳也有点锦衣卫密探的意思——神通广大,监视百官。
玉帝为什么是这个态度呢?原来,玉帝也有心要收服妖猴孙悟空为他所用。
不信你看,太白金星心领神会,就替领导拿了主意,招来孙悟空做了御马监的弼马温,这是玉帝在培养自己的天庭势力啊!
显然,玉帝失算了,孙悟空根本不是做密探锦衣卫的那块料。天生就是一个顽劣的妖猴,向来我行我素,心直口快,更谈不上什么城府,这是大忌。
孙悟空去东海龙宫索要武器,东海龙王给的第一件武器就是一把大刀,九环刀。孙猴子什么反应呢?他说:”老孙不会使刀。“猴子么,玩玩枪棒可以,真不会耍大刀,这也注定了他做不了锦衣卫,挂不上绣春刀。
由爱生恨,玉帝就对孙悟空下死手了,既然不好使,换人。得,送孙悟空去看守蟠桃园,叫你监守自盗,叫你自食其果。玉帝就心说了:”这个妖猴是个好宝贝,用起来可以是一把锋利的尖刀,不能为我所用,那就不好意思了,毁掉他。“萧何月下追韩信,你不回来,就只有一条死路,刘邦是不会放过你的。
第二、天庭中的锦衣卫网络。在玉帝天庭架构体系下,以道祖太上老君为代表的三清,属于整个天庭乃至三界的总顾问,具有神仙道的无上权威,具体也可以比作是首辅,一言九鼎的存在;四帝或是四御,类似于一方诸侯,尾大不掉。
九曜,十二元辰,五方五老,以及三山十洲的散仙,则象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小官员,嗯,你像龙王和山神土地,就是妥妥的地方芝麻官。
孙悟空为什么能够跟各方大佬们称兄道弟呀?曾经做过御马监的弼马温,密探,可能拿捏你的某些不检点生活作风,有把柄在孙猴子手里。所以,美猴王才有恃无恐。
孙悟空大闹天宫,神仙大佬们都袖手旁观,作壁上观,有点看玉帝热闹的意思,这叫玉帝情何以堪。
真正叫得动的,就是李托塔和哪吒父子,为什么呢?原来,这两位也是皇家仪仗队里的人才,也有锦衣卫的影子在里面,属于玉帝亲兵。
王灵官拼死把齐天大圣阻挡在通明殿,可谓是出了老力,拼了老命,为什么呢?锦衣卫密使。
皇帝跟前五百灵官,就是嘉靖帝随身的五百皇家锦衣卫。
不但这样,就是地方上,玉帝也布置了锦衣卫密探,你比如奎木狼。奎木狼是怎么下界作妖的呢?玉帝叫披香殿的侍女勾引了他,他乖乖就范,被玉帝秘密纳入了锦衣卫编制,就怎么简单。不信你看,收服奎木狼,首先没收他的腰牌,锦衣卫信物,然后送去道祖那里烧炉子,明保的意思——烧炉子出问题就那你是问,烧炉子能出什么问题?开脱。
第三、卷帘大将在取经天中的锦衣卫秘密使命——监察取经团成员。卷帘大将沙悟净在整个取经团成员中,实在是个老实蛋,沉默寡言,任劳任怨,很少跟八戒那样发牢骚,也不会像唐僧那样哭鼻子,还得做八戒和孙猴子的受气包,逗闷子的调侃对象。
沙悟净真可谓是惜字如金,一个字也不多说。但是呢,说话又很有意思,有哲理性,有所指,有方向,隐晦而实用,得悟。
甭管老沙是不是有多大贡献,他认死理,跟定了取经团团长唐僧,唐僧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寸步不离。就是唐僧被妖怪抓走,他也一定会跟着被活捉。这是什么操作?这就是锦衣卫的标准神操作,守卫领导,这是唯一目的。至于孙悟空和猪八戒怎么闹腾,他是不大关心的。
每当孙猴子显摆五百年前那点事,老沙总是偷偷地笑,一笑了之;八戒有事没事就要分道扬镳,分家伙散伙,老沙从来没跟风过,冷眼相看。至于美猴王发牢骚骂玉帝,骂如来,卷帘大将每次都是背过脸去——我可没看到,我也没听到,我更没跟着骂。
就是唐僧,也忌惮老沙。孙悟空打杀剪径的拦路强盗,唐僧吩咐埋葬了他们,然后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大致意思就是,他们的死和唐僧无关,都是孙猴子惹的祸,冤有头债有主,要找就找孙悟空。亲,你看看,这唐长老做的是不是太过分了?孙猴子打杀强盗,还不是为了保护取经人唐僧?这师父也太不领情了吧?其实不然,卷帘大将这个锦衣卫在身边看着他们呢!怎么能胡乱打杀人命呢!唐僧就明说了,强盗就是犯错,也是官府的事情,我们管不着。言外之意,就是天罚,也是玉帝发号施令,孙悟空和取经人动他们,就不好。
自从卷帘大将沙悟净加盟取经团后,唐僧一味念叨起”不要杀生“了。亲,你还记得吗?根据吴承恩小说原著,之前,两界山猎人镇山太保前后打死好几只老虎,唐僧那是一口的夸赞啊!武艺好,大善人。
孙悟空被解救出五行山,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了吊额虎,拨皮抽筋,唐僧还给缝制了虎皮小棉袄,这个时候,唐长老何曾说过不要伤虎的性命了?
一切的变化,都是从卷帘大将到来之后才发生的。
女儿国子母河事件,唐僧和八戒俩男人都怀孕了,就孙悟空和沙和尚没有。孙猴子一向精灵古怪,聪明绝顶,这好说,沙悟净为什么也能幸免呢?我们只能推断,作为玉帝天庭锦衣卫的卷帘大将,取经整个过程,老沙和玉帝一直是有沟通的,他自然也知道西梁女国的秘密了。
凤仙郡求雨一节,孙悟空上蹿下跳,一马当先,上天庭跟玉帝说理;猪八戒也嚷嚷着吃米山面山,唐长老不置可否,转身问沙和尚意见。唐僧有心慈悲,也得察言观色,耳听六路啊!
真假美猴王一节,当孙悟空和取经团团长唐僧起了大冲突的时候,卷帘大将主动跳出来了,又是去花果山找美猴王,又是去珞珈山找观音菩萨。亲,纵观西天拜佛求经整个过程,老沙什么时候这么积极过?这是他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主动请缨打头阵。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玉帝钦点的锦衣卫,他负责整个取经使命的监管,监督,他不但要观察取经人的表现,还要保证取经的结果,最后的实现。
这个时候,六耳猕猴抡起随心铁杆兵打了唐僧,这个问题就大了。你想啊,唐僧可是取经团队的团长,主心骨,要是唐僧被打死了怎么办?就是内部出现这么大的裂痕,那也是个大麻烦。所以,锦衣卫卷帘大将果断出手了。
取经归来,收获满满。唐僧和孙悟空都成佛成圣了,天蓬元帅不满意了,嫌弃净坛使者这个功果。可是呢,你见卷帘大将有什么抵触情绪吗?并没有。为什么呢?锦衣卫这样的角色,实际就是玉帝手中的一把刀,用完就可能会扔掉,也有可能,有利用价值,会被当作暗桩,安插在西天灵山,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所谓锦衣卫,生是玉帝的人,死是玉帝的鬼,进入这个门,就没得选择了。卷帘大将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吧。
第四、大大小小的锦衣卫。锦衣卫上层是明面上的,下面的暗哨可就多了去了,可谓是爪牙遍地,而且都是身负秘密使命的,不会明说。这就跟军统一样,从各种相关影视剧中,我们了解到,一方大佬,握有雄兵的主,他的身边,很可能某个小角色,他就是密探,代表戴笠,监视大佬,什么秘书啦,参谋啦,多出其中,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安插在各个部门里。军统官衔其实都很小,鬼见愁的戴笠老板也不过是个中将,还是死后追授的,《潜伏》里的站长顶多也就是个少将,这都算高配了,余则成混到副站长,也是个小小的校官,不过城防司令也得给面子。
孙悟空每次遇到麻烦,就会询问当地的山神土地,为什么呀?因为,山神土地虽然官衔小,地方风土人情各种情况他都熟悉,这就是锦衣卫的一个强大职能——刺探,收集。
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中屡次提及的锦衣卫,确实是明朝才有的,唐王李世民时代真没有。不过,吴承恩是明代人,嘉靖帝锦衣卫横行时代的人,书中提及也属正常。在当时天庭架构体系下,神仙大佬们也是各有心思,各有职责,各有站队,而锦衣卫则是玉帝不得不取用的一个手段,其中,卷帘大将就是个典型。卷帘大将沙悟净一路上沉默寡言,任劳任怨,典型的人狠话不多,金翅大鹏雕如来舅舅算什么?他连唐僧肉的毛都没摸着。沙流精曾经吃了九世的取经人,一个禅杖干掉如意真仙徒弟的半个臂膀,这才叫真的狠,唐僧还不敢说什么。卷帘大将就是玉帝安插在取经队伍里的锦衣卫啊!低调的华丽。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