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托洛茨基充满了理想化,没有斯大林那种实干主义,又喜欢玩极端,最终被斯大林玩下去;
1924年1月21日,列宁去世,留下了一个建立两年的苏联。此时,苏共内部可以继承列宁职位有6个人,这6人分别是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和李可夫。其实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比较显眼。
在列宁没去世的时候,他就对斯大林的一些行为表示反感。尤其是在处理格鲁吉亚事件中斯大林提出的强硬策略,就是说对格鲁吉亚的反对派采取高压策略,不能宽容。斯大林的这个策略被列宁称为“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为此列宁还特别写信提到斯大林这人过于粗暴,不能胜任总书记的职务。对此列宁打算撤掉斯大林,换一个人上去顶替斯大林,这个人就是托洛茨基。
斯大林知道这事后就去辱骂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而被列宁训斥,最后斯大林道歉这事情才平息,不过这时候列宁却留个一个心眼,给妻子留下了一个遗嘱,有机会废掉斯大林。无独有偶,斯大林趁着列宁病恹恹的时候寻找政治同盟暗中针对托洛茨基。斯大林找到了列夫·加米涅夫、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建立政治同盟,共同对抗托洛茨基。
列宁在世的时候遗嘱没有被公开,斯大林还是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当列宁死后,斯大林成了苏联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其实对于托洛茨基斯大林也不是想要赶尽杀绝的,但是托洛茨基这个人过于理想化了。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之后,托洛茨基继续提议“不断革命论”,认为要不断在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实现完全胜利为止。
对此斯大林却不以为然,他采取了布哈林提出“一国社会主义”构想,认为先将苏联给建设好,将内部稳固加强实力。而不能盲目地输出革命,不能在自己内部不稳的情况下还去外面惹事。从现在来看,托洛茨基及其盟友有些妄想了,认为自己振臂一呼别人就能追随一样,他认为西方世界如此,在苏联国家内部也一样。很快就被斯大林给玩下去了。
列宁死后,托洛茨基竟然不知道这个情况,当斯大林通知他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噩耗,斯大林跟他说了举行葬礼的日期,劝说他不要来了。实际上当时托洛茨基也来不了,时间根本赶不上。后来托洛茨基只是在《真理报》上发表了文章来悼念列宁。托洛茨基没来参加列宁的葬礼,给人感觉别人都在寒风中送别领袖,你反而在温暖的南方享受阳光。
之后斯大林打算对托派动手,首先替换掉了托洛茨基的副手红军总参谋长斯克良斯基的职务,由伏龙芝接替。但是此举托洛茨基认为斯大林在演戏多此一举。5月23日,苏共十三大召开,会上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夫人)公开了列宁的政治遗嘱,要求撤换斯大林。但是此举遭到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的抵制,两人建议继续让斯大林担任总书记。与会代表虽然沉默不语,最终斯大林平安落地了。
斯大林好不容易逃过一劫,顿时打算对托洛茨基下手了,他重提托洛基的六大错误,把它们合并为四个,说:托洛茨基认为党的官员已蜕化变我们认为这不是事实;托洛茨基认为青年学生是可靠的晴雨表,我们认为新吸收的20万党员才是可靠的晴雨表;托洛茨基攻击党的机关是惩罚机关、我们认为不是;托洛茨基要求组织派别和集团自由,我们认为这是决不能允许的。斯大林还指责托洛茨基危言耸听,说什么“最大的危险在于党的机关官僚主义化”,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的观点。
在连番的批判下,托洛茨基心灰意冷,身体有病就辞去了职务在家专心写作。写了一堆文章,将斯大林等人早期的事情全抖落出来了。见托洛茨基解开伤疤,斯大林等人大为火光,决定反击。继续批判托洛茨基,最终托洛茨基被解除军队中的职务赋闲在家。但托洛茨基不甘寂寞,又开始瞎写,在他的笔下,苏联大地到处是问题,人民挨饿,官场腐败,治安混乱。他仍寄希望一派阴暗的景象:经济萧条渴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充满了幼稚天于念念不忘的“世界革命”。
在斯大林看来,托洛茨基不识好歹,自己好心放你一马了,你还没完了。此时斯大林与其他领导之间的矛盾日显。尤其是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这两人。当初苏共十三大上斯大林差点被罢免,因为这两人斯大林平安落地。但是之后这两人认为自己有塌天之功,同时也反对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的计划实施,于是斯大林就开始对这二人下手了。
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自认为是党内元老,根本就看不起斯大林,当初保斯大林希望他以后德我,不是收拾我,但是县官不如现管,斯大林大权在握,这两人也无可奈何就去找托洛茨基结盟,托洛茨基欣然接受。面对三元老的挑战,斯大林阵营的人有些慌了,希望与其和解。但是斯大林此时决不妥协,要粉碎他们的“阴谋”。
1926年7月,斯大林向军队开刀,借口拉舍维奇在军队里举行秘密会议,取消他的军职,从而消除了托季同盟发动兵变的隐患。接着,又把季诺维也夫开除出政治局。斯大林召开一系列会议,指责托季同盟的领袖们丧失原则立场,不久前他们虽还在互相攻击,今天却沆瀣一气,向党进攻。斯大林还列举托、季等人的历史错误,如,托洛茨基曾加入孟派,在一些场合反对列宁,季、加等人曾反对列宁发动十月革命,等等。他利用所掌握的报纸、电台等宣再次从舆论上争取到党内外大多数人的同情和支持。舆论界按总书记确定的调子,把托季同盟说成是“搞破坏活动的反党阴谋集团”。在组织上,斯大林利用所掌握的人事大权,以“开除出党”和“撤销党内职务”相威胁,说:“党要求统一。”当时,缅仁斯基指挥克格勃,秘密逮捕了一些托季同盟的成员。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托季同盟分裂,不少成员投向了斯大林。于众寡不敌的形势,托季同盟领导者开始退却。10月4日,托、季、加三人,还有皮达可夫、索柯里尼柯夫、叶甫多基莫夫等人共同签署一项声明,承认其宗派活动是错误的,“要立即解散所有为维护反对派观点而成立起来的宗派组织”。10月7日,《真理报》刊登这个声明,斗争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天后的10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突然发表了列宁的“遗嘱”,再次点燃战火。斯大林大怒,下令严查,结果发现是克鲁普斯卡娅和托洛茨基泄露出去的。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大林决定收拾这帮人,他明确下来党内的反对派就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从而将意识形态列为国策。
在斯大林的打击下,1927年年初,季诺维也夫打算投降,托洛茨基却硬刚到底,等待新的机会翻身。同年四月,中国发生“四一二事件”,蒋介石发动清党,托洛茨基认为时机到了,开始向斯大林发难。指责斯大林在国际共运上犯了错误,给蒋介石当了帮凶。5月12日,英国发生袭击苏联代表团事件,英苏双方断绝关系。托洛茨基感到兴奋,向中央提交了一个签名,再次攻击斯大林的政策。
面对托洛茨基等人的不断攻击,斯大林也下狠手了,一群给脸不要脸的东西。前面说了斯大林宣布反对派是非法的,但托洛茨基并不惧怕斯大林。他指挥自己的拥护者进行各种秘密活动,向外国记者递交揭露斯大林阴谋诡计的文章,在工厂地下室和城郊组织集会。后来就公开地召集上千人的大会,宣传自己的政治纲领,然后上街游行示威,扩大影响。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秘密小组,自行交纳党费。还建立了秘密印刷厂,刊印宣传托季观点的材料,到处散发。
斯大林获悉之后派人打入地下印刷厂,査获大批已印刷完毕的《列宁遗嘱》。于是,斯大林立即宣布:“《列宁遗嘱》是反革命秘密文件。”此后,只要提到列宁的遗嘱,就要被看作是进行反苏宣传而受到审判,被送进集中营或被枪决。7月底,斯大林建议取消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苏共中央委员的资格,因布哈林等人反对,在苏共中央会议上未能通过。10月,在中央全会上,两派斗争仍激烈。因托季同盟重提《列宁遗嘱》斯大林不得不加以解释:说这是列宁病重神志不清时,两个老太婆(指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和列宁的妹妹玛丽娅·伊里尼奇娜)伪造的文件。又说即使真有其事,列宁说我“粗暴”也是指我对敌人而言。并反问:“难道对敌人不应粗暴而应仁慈吗?须知“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啊!”托洛茨基利用中央全会发表意见,据守最后一块小小的阵地。这是他苏联最后一次公开的合法的讲话。他顽强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大骂斯大林,最终被轰出去。
1927年11月7日,在苏联的十月革命节上,一些托派分子在那闹事,触怒了斯大林。11月14日,苏共中央决定把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不久又有大批托季同盟的成员被开除出党。本来斯大林要立即逮捕托洛茨基,因中央不少人反对,执行起来阻力很大。直到两个月后托派分子都被清除,才下令逮捕。1928年1月初,一个漆黑的夜晚,四个克格勃特工冲进托洛茨基的家里,强行抓捕。被抓捕者拼命反抗,扭打成一团。秘书闻声而来,也一起被带走了。1月15日,苏联最高法院宣布:判处托洛茨基被无限期流放。次日,托洛茨基离开莫斯科。支持者赶到莫斯科火车站,多达数十万之众,在车厢顶上悬挂托洛茨基的巨幅画像,不断地振臂高呼:“托洛茨基乌拉!托洛茨基乌拉!”在大批军警押送下,托洛茨基一行登上火车。抗议者一齐横卧在铁轨上,绵延几十里,黑压压地望不到尽头。
眼见这件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卧轨抗议行动,莫斯科车站的军警们无力弹压。斯大林得报,又派来几万精锐部队,逮捕几千人,才把示威者强行驱散。火车开走了。托洛茨基被流放到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距离莫斯科有四千公里之遥。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儿子……。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托洛斯基是一个纯粹的“原教旨”的理想主义者,而斯大林是一个相对现实的务实主义者。
当然,在基本的布尔什维克理论上,其实两人在根本上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区别的是现实操作层面。
在无产阶级革命比较灰暗的1920年代前期,苏军居然被波兰军队打败,不得不割让了半个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苏联的对外革命输出持续受挫,此外,欧洲诸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陆续被粉碎或者镇压,自十月革命以来的革命激情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和打击。
是继续全球革命还是注重国内建设,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观念是不同的。
比如在“继续革命”上,托洛茨基始终坚持输出革命,主张搞世界革命,他把英法德等国的无产阶级视作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坚力量,他希望能策动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就能夺取世界上这些最富裕也是最强大国家的社会财富,从而更好地支持布什尔维克的世界革命,进而实现全世界或者至少是全欧洲的无产阶级专政,如果革命止步于苏联,那必然会在占据巨大优势的西方面前步步后退乃至崩溃。
但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力量还很弱小,尤其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力量远比苏联要强大的多,在打败西方的干涉之后,苏联的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进行尽快的工业化,在实力还没起来的时候就匆忙进行“全球革命”,反而会招致西方国家的围堵和打压只有把自己先建设好了,才能在未来的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决战中更好地应对。
此外,托洛茨基主张建立工人自主的计划经济,而斯大林则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官僚化的计划经济;托洛茨基主张建立无产阶级的多党制,而斯大林强调一党制。
很大程度上,托洛斯基比较激进,斯大林相对更务实。这其实有点像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观念区别,只不过老卡和切只是观念不同但关系很好,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是纯粹的观念不同并竞争激烈。
当然,即使1930年代是托洛茨基在位,他走的路线大致上也不会和斯大林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在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上,他可能会做的比较差,但是在镇压反对派方面,他应该会比斯大林更凶狠,毕竟,在列宁还活着、斯大林干着办公室主任活的时候,托洛茨基面对革命初期、白军叛军横行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大规模地处决任何他觉得不可靠的人了,包括白军与红军。
最后再说说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竞争,其实,论资历,作为元老级人物,托洛茨基要比斯大林政治声望高得多,可以说两人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但是托洛茨基一如既往的激进,他既和列宁屡屡冲突,又和党内高层矛盾不断,得罪了很多人,导致大多数高层集体排挤他,而斯大林始终都比较低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笼络和联合其他人,最终扳倒了托洛茨基,直至把他开除出党并赶出苏联,直至1940年托洛茨基被暗杀。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不是主张不同,而是都要争夺最高权力,因此变成了敌人。列宁去世以后,他俩成为山里的二虎,一山容不下二虎。论能力,他俩都很强。托洛茨基偏理论,地位很高,但掌握的具体实权少一点,是苏联当时的县官。斯大林当时主持日常工作,手头有实权,是苏联的现管。由于县官不如现管,在斗争中托洛茨基最终失败,先是逃亡国外,后被斯大林派人杀害。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这个问题,必须先讲清楚列宁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包括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再来谈谁继承了列宁主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全世界取得完全胜利,才能保存革命成果。否则,会被扼杀(苏联解体的沉疼教训,证明列宁是对的)。革命者须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革命才能成功。同时,列宁认为革命可在一国和两国首先取得成功,然后在世界取得胜利(这也证明是对的)。列宁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垄断的资本主义。它已经发展到了各种经济寡头垄断国家经济命脉的阶段,並由此向国外扩张,剝削和压迫世界人民。为此目的,不恤引发局部战争和地区性战争(朝鲜、越南、中东战争的引发,证明列宁是对的)。由此,列宁得出结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自己才能得到解放。托洛茨基主张另一条道路。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在一、两国取得胜利,主张在全世界全面开花。在军事斗爭策略上,他主张投降论?以致于在波兰旧贵族组织巴尔扎克、邓尼金旧俄军官武装干涉苏联革命时,不敢进攻,攻打华沙失败。反击欧洲武装干涉苏联的战争,定格在华沙以西的西方阵营与苏联构和格局上。作为当时红军总政委的托洛茨基,並不是个合格的军事统帅人才。后被铁木辛哥等人所代替。在国内建设上,他反对斯大林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同时发展农业的主张。与布哈林一道,反对农业集体化。可以说,托洛茨基沒有一条政治主张是正确的。苏联布尔什维克党(苏联共产党)把他定义为托洛茨基主义或托派。斯大林则完全继承了列宁主义,是列宁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其实这两个人的主张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但感觉国内许多朋友对托洛茨基的主张有很大的误会。因为其实托洛茨基代表的是一种更加激进的派别,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国际革命”论,即在苏俄革命成功之后,要将革命不断推广至德国的西欧国家,而这在他们的理论里甚至是苏俄政权生存的根本。具体如何请看下文的介绍吧。托洛茨基与早期苏俄红军
可以说托洛茨基在苏俄政权的建立与早期生存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托洛茨基在早期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之后并没有加入布尔什维克,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不久,他才随自己所在的派别一同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但因为之前的海外积聚的极高人气,所以托洛茨基在加入布尔什维克之后迅速成为了其主要领导人,不但当选了其外交人员委员,而且还成为了彼得格勒的苏维埃主席。
(青年时代的托洛茨基)
而大家知道,之后不久发生的十月革命就是发生在彼得格勒。在由水兵们发动的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托洛茨基作为主要领导者带领起义军击退了由彼得·克拉斯诺夫率领的顿河哥萨克白军发动的多次反扑,可以说在十月革命最终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所以到1917年底,托洛茨基已经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内无可争议的二号人物。
1918年3月13日,托洛茨基成为了苏俄政权的军事人民委员,同时也成为了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而在他的指挥下,苏俄红军也迅速由各地自发组建的小规模独立武装力量联合体转变成了转变成了一支统一且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军队,其中央指挥体系迅速建立,而且制定了义务征兵制度。而这一系列转变,使苏俄红军数量在1918年3月到10月这短短8个月内,数量从30万人迅速增加到了100万人,到1919年又增长到了300万,可以说为红军在俄罗斯内战中的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托洛茨基向苏俄红军发表演讲)
而在1919年10月,苏俄政权遭遇到其在俄罗斯内战中最大的危机。当时白军将领邓尼金率军从南面逼近莫斯科,另一支白军则在尤登尼奇的率领下从西面逼近了彼得格勒,当时在苏俄决策层,放弃彼得格勒,集中兵力保卫莫斯科的意见已经占据了上风。但此时托洛茨基力排众议,坚持要保卫彼得格勒,至少要确保爱沙尼亚和芬兰不会借彼得格勒失陷之机深度介入内战。最终他的意见得到了斯大林等经常与其意见相左的人员支持,扭转了苏俄决策层的决定。之后托洛茨基迅速赶往彼得格勒前线,振奋了本已低落的守军士气,最终成功地使红军在10月22日转入反攻,扭转了战局。
托洛茨基与波苏战争而在俄罗斯发生革命并爆发内战之后,原本被俄罗斯、德国和奥匈帝国瓜分的波兰在1918年底也爆发了民族大起义,并在1919年初成功复国。而因为波兰复国之前有大量领土是处于俄罗斯占领之下,所以波兰的民族起义和复国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和俄罗斯内战融为了一体,甚至可以说成为了广义上的俄罗斯内战的一部分。
(托洛茨基视察波苏战争中的苏俄军队)
所以从1919年初开始,波兰军队就开始和苏俄红军在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交战。而因为当时苏俄红军在内战其它战线承受重压,所以一路败退,波兰军队深入到了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腹地。不过,因为波兰和立陶宛很快出现领土纠纷,再加上他们与俄罗斯各个派系的白军之间也矛盾重重,而苏俄红军则很快在托洛茨基的率领下组建了兵力达到40万人的西方面军和兵力达到35万人的西南方面军,所以波苏战争及其它西线战事的战局逐渐逆转。
1920年1月,波兰集结了8万军队,发动了基辅攻势,其战役目标是占领基辅,扶植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尽管波兰军队在5月7日成功占领的基辅,但在5月29日,苏俄军队开始转入反攻,并在6月13日重新攻占基辅。此后即转入全面反攻。
(波兰战时宣传中丑化托洛茨基的漫画)
而作为当时苏俄红军的最高指挥者,托洛茨基可以说直接策划了苏俄红军的反攻行动,因此也成为了波兰战时宣传中的头号敌人。当年8月10日,苏俄军队越过纵贯波兰的维斯瓦河,开始准备攻占华沙。8月14日,托洛茨基发布了《英雄们,向华沙前进》的进攻命令,之后堪称波苏战争决战的华沙战役爆发,托洛茨基甚至曾一度保证两天之后就可攻克华沙。但华沙战役的结果却是苏俄军队惨败,最终也使波苏战争的战局再次逆转。而在此战过后,托洛茨基指责是斯大林所担任政委的西南方面军不听指挥才导致华沙战役失败(但这一观点很有争议),这也使他和斯大林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波苏战争与托洛茨基的失败而我们之所以要重点介绍波苏战争的过程,除了因为它确实是托洛茨基直接指挥的重要战争之外,还因为它其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托洛茨基的政治理念以及他与斯大林最大的分歧所在。
(波苏战争的整个过程)
因为当时托洛茨基是“国际革命”论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仅凭俄罗斯这个在当时相对落后的国家发生革命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最终苏俄政权必然会在外敌合围下失败。而要使革命成功,就必须去推动当时欧美最为发达的国家也进行革命,只有这些国家也发生革命并取得成功,包括苏俄在内的革命政权最终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所以在一战末期俄罗斯与德国媾和的《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托洛茨基对这一和约采取了坚定的反对态度,因为他和他所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当时的目标是希望促成德国也尽快爆发革命,之后对其进行援助,从而使革命蔓延至西欧各国并最终取得成功。
(《布列斯特和约》谈判期间的托洛茨基)
所以托洛茨基在当时积极参与到了与德国的和谈之中,不过他的目的却是尽一切努力延缓和约的达成,从而将和约谈判变成在德国宣传革命的一个舞台,希望德国的士兵与工人受到启发,在德国也发动革命。他甚至还建议苏俄拒绝德国提出的最后通牒,并认为这样做会促使德军士兵也像十月革命中的俄罗斯水兵一样发动起义。
而在1918年2月10日,当托洛茨基看到已经无法再拖延与德国的谈判时,则干脆拒绝了德国提出的条件,退出了谈判。结果导致德国在2月18日与苏俄重新开战,几天之后苏俄才再次与德国就和约条款达成了一致。而在对德和约签署之后,托洛茨基也仍然没有放弃在德国促使革命发生的目标,所以波苏战争在其计划里也具有核心地位,因为这场战争其实是他们援助德国和西欧革命的桥梁。
但华沙战役的失败使托洛茨基计划中的国际革命最终落了空。后来许多西欧历史学家认为,波苏战争没能达成预期是苏俄领导层最终放弃“国际革命”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英国军事史学家约翰·富勒认为如果当时华沙战役逆转,那么当时的欧洲不可能抵挡住苏俄的攻势,所以可以说在1920年,波兰“拯救”了欧洲。
(晚年在墨西哥的托洛茨基)
无论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但在1920年华沙战役失败之后,可以说确实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国际革命派”就在苏俄高层逐渐失势了,因为其理念在现实中确实已经基本不具有可行性。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在1924年才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内首先建成,苏联政权也可以在当时其它国家没有发生革命并成功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可以说这也是苏联政府在当时面对现实提出的一种务实理论。
所以虽然在后来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的争夺中,可以说有许多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件最终决定了成败,但在一定程度上,华沙战役失败之后托洛茨基最终在苏联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定局。因为托洛茨基所倡导的国际革命基本失去了现实可行性,而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必须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选择可行的国策,即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确保生存并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后来的历史演变也基本证明了这一点。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革命主张到底有什么差别?
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矛盾决定了西班牙内战的走向,第五纵队究竟是谁,细品吧,我只想说作为后来人的观察,托洛茨基是个理想主义者,真正的要指导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为践行理想而奋斗终身,值得敬佩,但他对于权力与政治的关系确实是有些弱智,甚至到死都认为他和斯大林是同志间的分歧,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至于斯大林,具备了一切暴君的素养,最终以一个暴君标准死亡方式,走完了一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