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一个月前,就在提醒各位高度关注俄罗斯疫情。
但是很多媒体和很多朋友过度关注西方,一窝蜂的追逐美国和欧洲的疫情,对俄罗斯疫情的报道太少,蜻蜓点水。
所以最近俄罗斯疫情成了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之后;
不少网友惊呼——怎么一夜之间俄罗斯就这样?其实哪是一夜之间啊,人家发展了1个多月了,只是媒体不怎么关注罢了!
但你不关注疫情,风险就是风险。
比如最近东三省为什么疫情有反弹?很可能就是和俄罗斯的输入病例有关。不然为啥不是云南贵州出问题?
所以,作为和我国有着4000多公里共同边界的国家,又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疫区,媒体对他们的情况关注太少,风险很大。
俄罗斯为啥这么猛?
说5点原因——
第一,俄罗斯人也不听话,甚至漠视疫情。简而言之就是对风险认识不足,前一段还有人在大街上集会抗议禁足令呢!
第二,经济问题多,封锁不彻底。普京为啥药在5月12日重启经济?这时候俄罗斯疫情还是上升期啊!
就是他们长期被与西方封锁,政府负担重,各种救济措施无法实现,封锁只能半途而废,不然大家都饿死了。
第三,前期过于乐观,防护物资准备不足。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俄罗斯缺乏检测试剂盒,莫斯科一天检测才几千个。加上后期的生产力不足,又处援助外国,结果疫情来了后自己的物资匮乏逐渐暴露了。
第四,还有形式主义。莫斯科疫情占俄罗斯的60%,为了防止大家互相感染,当局弄了一个数字通行证,但是根本没有和核酸检测相配合,发放太容易,第一天有100万人取得了通行证。毫无疑问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病毒携带者。
第五, 医疗条件有限。媒体也多次报道,由俄罗斯医生跳楼了,就是因为压力大,疫情太严重,而医疗条件难以完全满足需求。
还有的报道是病毒感染者竟然从医院跑出去了,这样的情况也说明当地治疗有点乱。
至于普京动用不动用军队,对疫情传播影响不大,主要以上五点要做好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俄罗斯军队现在其实也不妙,1000多人感染了。
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截至当地时间5月17日10时35分,在过去24小时内全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9709例,累计确诊281752例。
其中莫斯科市新增3855例,累计确诊142824例。全俄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207例,累计治愈病例67373例。累计死亡病例2631例。截至5月16日,全俄已进行超过690万次新冠病毒检测,共有约26万人因疑似感染在进行医学观察。
目前俄罗斯确诊排在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俄罗斯确诊人数如此之高,愿意是这几点:
第一,没有太把疫情当回事。
作为中国的邻国,而且同中国又有很多的直接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俄罗斯应该高度警惕。
但在2月份中国疫情爆发以后,俄罗斯并不紧张。
直到3月中旬,也就是差不多1个月后,俄罗斯才紧急关闭边境口岸,关闭各条运输线路,限制外国人入境。
此举延迟了1个月,导致疫情爆发。
第二,政府管理低下的老问题。
俄罗斯政府是比较腐败的,执行力低下。
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地方实际执行机关监督起来并没有什么积极性,敷衍塞责,甚至根本不去做。
这导致很多政府政策,实际上没有执行,一些地方应该封锁住的交通,仍然非常畅通。
疫情集中爆发的莫斯科,很多街区生活同之前没有区别,很多人不戴口罩四处乱窜,也无人管理。
第三,俄罗斯人不怕死。
事实证明,除了65岁以上的俄罗斯老年人以外,中青年俄罗斯人似乎不当回事。
资料这么写:普京总统宣布全境带薪休假、居家隔离,但第一周莫斯科大民众在公园聚会,把在家隔离放假变成了“节日”。根据俄罗斯最新民调显示,在俄罗斯全国执行居家隔离措施半个月之后,仍有30%的俄罗斯公民对政府采取全民居家隔离的措施,表示不理解、难以支持。
第四,医疗水平不高。
俄罗斯的免费医疗缺点是水平不高,有些医院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素质不高。
就核酸检测来说,因俄罗斯官方不信任地方医疗机构的能力,将检测的结果必须经过过国家病毒检测中心和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确认才算数。
这样一来,导致很多检测时间漫长,一些怀疑感染者不能确诊,期间还传染给别人。
第五,畏惧经济崩溃,急于复工。
俄罗斯今年经济肯定是负增长了,而且又遭遇石油价格跌到历史最低点,还要拿出数百亿美元防疫。
俄罗斯经济专家认为:2020~2021年,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总体下滑7.1%,失业率分别达9.5%和9.8%。2020年,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将下降12.1%。
此前,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列舍特尼科夫表示,受疫情限制措施影响,俄罗斯每天损失约1000亿卢布(约合13.42亿美元)。
这样下去,俄罗斯经济崩溃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政府明知道有危险,仍然要求尽快复工。
普京在5月11日的电视讲话中宣布放宽疫情管控措施。这样,3月底以来实施的全国停工期终止。
在对全国所作的电视讲话中,普京总统表示,自5月12日起,适用于全国和所有经济领域的带薪休假期结束。
随着实施逐步复工义务,根据复工安排,从5月12日起,俄罗斯率先从建筑业、农业、通信业、能源和采矿业等行业开始有条件地复工复产。
在疫情尚且爆发的时候去复工,出现大量增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俄罗斯的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262843人,日均新增病例一万人左右。普京在本月11日宣布俄罗斯全国性统一休假结束,不过将会逐步开始解除隔离措施。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俄罗斯不仅应对疫情,还有隔离措施和石油价格暴跌给经济所造成的冲击。那么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普京是否会动用俄罗斯军方的力量来参与疫情的防控么?
(俄罗斯)
其实俄罗斯军方一直都在参与防疫工作。比如直接派出军用运输机运送防疫物资,还比如之前派出军事医疗防疫专家和装备援助意大利抗疫。在3月12日俄军就建立由第一副部长鲁斯兰·塔利科夫领导吓得专门的“防疫作战指挥总部”。该总部主要负责对军队官兵和设施的医疗检疫检查工作,并管理武装部队医疗设备和库存的医疗物资,俄军32个国防医院均处于待命状态。俄军的生物和化学武器防护成为俄军内部防疫的主力,在他们的支持下俄军已经建立了5个流行病和医疗情报监控中心,建立了数千个消毒和温度检查站。
(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接受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俄军军事医疗机构和资源,还是优先保障军队自身的防疫需求,参与民事防疫的基本都是涉外和防疫物资运送方面的事物。军人也是人,而且照比普通人其实风险更大。军队与监狱一样都是集体生活, 平时吃住都在一起,公用很多公共设施。虽然军队与地方接触不多,但是一旦病毒传入,那么就可能造成大规模聚集性感染。这一点其实从美军方面披露的情况就可见一斑,五角大楼在本月12日公布的最新确诊人数显示,总共有8046人现役军人和家属确诊感染。所以可以想象俄军目前所面临的防疫压力,虽然俄军并未公布军人感染的人数,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必然会有感染,而且绝对不会是少数。
(俄军援助)
军队医疗防疫资源优先保证自身需要,然后再支援地方,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军队是国防力量的支柱。流行病本身不是普通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事故,军队可以第一时间参与救援。流行病针对的是人本身,所以在疫情之下,军队不仅不能大规模调动,而且还要尽量减少各种演习和训练。俄罗斯也是,疫情发生后,取消了荷推迟了很多例行性的演戏,并且胜利日阅兵也都已经推迟了。
(疫情之下)
所以综上所述,俄罗斯在面对疫情时,只会在有限条件下动用军事资源,并不会动用军方太多资源参与防疫。
本文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
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俄罗斯病毒怎么还在增加,中国在大力支援,而且早就派了医疗队去,[祈祷][祈祷]愿俄罗斯早点占胜病毒,中国多派医疗队多援助,如今的社会只有俄罗斯在各国力挺中国,少援助美国西方欧洲,如果中国多助,力老大哥,也许普大帝不会动用军事资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疫情还在继续蔓延,甩锅也还在继续,“索赔”更是愈演愈烈。疫情可能真的暂时无法结束了,我们要做好疫情跨年的准备了。虽然我国疫情是控制得不错,但是近日也出现了反弹,舒兰已1传16了,而且还在继续,谁都不知道最后会牵出多少人;另外海外国家的疫情非常不好,我国面临境外输入的压力依旧是非常大。
截至北京时间5月13日13时,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已经超过434万,死亡超过了29万,昨日全球新增确诊超过8万。疫情愈演愈烈,死去的人越来越多。美国已经累计确诊患者突破了140万,死亡8.3万,但是福奇在出席众议院的听证会上已经明确表示,美国死于新冠肺炎的人数远远比官方公布的要多得多,特朗普崩溃了。美国虽然目前还是累计确诊全球第一,但是从近一周的新增确诊数据来看,确实是有下降的趋势,虽然病毒已经开始向白宫进攻了,特朗普虽然要求别人都戴口罩,但自己还是拒绝佩戴口罩。
截至5月13日12时,俄罗斯传来噩耗。截至今天俄罗斯已经连续10天新增确诊超过1万了,现在累计确诊已经超过了23万,成为了全球累计确诊人数第二多的国家。虽然死亡人数现在是2千多,面对病毒,普京压力大,接连2位高官确诊,已经执行了6周全国封锁。经济一度进入了停滞的状态,即使俄罗斯疫情还是非常凶险,但是普京还是在当地时间5月11日发表讲话的时候决定从12日解封,开始进入复工复产。
很多人看不明白普京这一操作了,在疫情正在上升期的时候就开始解封,重启经济,这无疑会加重疫情。看来普京压力是真的非常大,连额头上导致褶子都多了。基本早爆发疫情的各个欧洲国家都已经逐步解封,俄罗斯肯定也是想尽快重启经济的。但是现在俄罗斯的疫情还是处于上升期,此时解封真的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俄罗斯累计确诊排在全球第二,普京真的会动用军事资源吗?
普京这次也犯了川普的错,严防中国,放松欧美,恰恰欧美才是恶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