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杜立三是在土匪窝里长大的,十五六岁就敢杀人,而且杀的还是他亲叔杜宝兴,可见此人的心狠手辣。

不过,杜立三的心狠手辣本性只占一半,另一半也是由歹毒的人心浇灌出来的。

这还得从他父亲杜宝增之死说起。

杜宝增也是恶人,清末时,此人盘根在辽宁省辽中县一带,拉帮结派,称霸乡里,是当地有名的土匪。刁民少亲情,杜宝增的弟弟杜宝兴见哥哥匪名越来越大,动了拿哥哥人头做投名状,投靠政官府升官发财的念头,因为弟弟出卖,不久杜宝增被官府捕杀。

这杜宝兴也是恶毒,拿哥哥的人头换取小前程后,又动起卖掉寡嫂换银钱的念头,这时候的杜立三只有十五六岁,当从母亲口中听说此事后,他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一帮乡间野孩子,闯进杜宝兴家,当场手刃了自己的亲叔叔,报了杀父之仇。

手上沾了血,杜立三从此落草为寇,并以阴险歹毒,手段残忍,逐渐扬名东北绿林。

晚清民国的绿林好汉,都好以胆识人,办法也很豪横,有的喜欢在酒桌上放枪,有的喜欢在酒桌上杀人,杜立三也好此道,凡是前来投奔他的,他都要在人家头顶上立一鸡蛋,然后几十米外放枪,一为验来人胆气,二为练自家枪法。

后来,杜立三枪法狠准,令人闻风丧胆,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乱世的土匪,义匪少,作恶多端的恶匪多,杜立三逐渐成为辽西悍匪后,可以用极恶来形容。除了杀人放火,绑票抢掠,祸害良家妇女,此人还好跟官府抢食,在水路旱路设卡刮地皮,吸老百姓骨髓,歹毒残暴到一点活路不给,这就叫地方百姓深恶痛绝了。

势力极盛时,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骨子里是羡慕王侯将相那一套的,这也会后来张作霖擒杀他埋下了伏笔。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东北利益,爆发战争,杜立三暗中拿日本人的枪,专杀沙俄老毛子,这在客观上为深受“老毛子”祸害的东北乡亲报了仇,雪了恨,因而名声有所好转,在他活跃的“三界沟”地界,那一阵子乡亲们都叫他“包打洋人杜立三”。

但随着日俄战争结束,杜立三很快又原形毕露,成了辽西人口中的阎王、公害。

1907年,东北改省制,清廷任命袁世凯系能臣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上任后,有些励精图治的意思,自然不容“辽西巨匪”杜立三危害地方。

此前,清廷也曾剿过杜立三,但杜立三凭借人多势众,枪管子直,多次让官军铩羽而归。徐世昌知道这股悍匪不易剿灭,于是想到了刚受招安,尚没交上像样投名状的张作霖。

决定用“以毒攻毒”的法子后,徐世昌专门委派奉天营务处提调殷鸿寿来到新民,向新任知府沈金錾(zan)和张作霖传达密令,要求他们限期剿灭杜立三,逾期不成,唯两人是问。

张作霖受招安时,曾直截了当地说,他想升官发财,因而接到徐世昌的密令,他立马下定了决心,要用杜立三的血来染自己的顶子。

然而,擒杀杜立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前是这样,现在更是如此。考虑到“三界沟”一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杜立三又在那里修筑了不少碉堡、地道,张作霖最终决定,强攻不如杀熟。

张作霖想怎么杀熟呢?

说白了就是利用人情世故,骗杀老熟人杜立三。

很快,张作霖给杜立三送去了一封信——

阁卿(杜立三字)如晤:久不相见,雨亭(张作霖字)常怀云树之思。在此,特向兄道喜,所喜何来?东三省新任总督徐大人世昌看重兄长,日前特派审处委员殷鸿寿来在弟住处新民,欲招兄长为官。官职在我之上。衔命而为的殷委员怕直接将信写给你,你会不信。鉴于你我兄弟认识,原来处境一样,所以让我把这个意思转你。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见字如面,望兄速来新民一晤。

然而,张作霖精心编造的这套东西,却没能立即打动杜立三,杜立三和他老母亲、弟弟老疙瘩都认为张作霖此举不怀好意,他设的是鸿门宴。

见杜立三没有上钩,张作霖开始拿他那极善看人心、用人情的看家本事了,他去找了一个老秀才。

这个老秀才叫杜泮林,是杜立三的同宗叔父。杜立三因为骨子里有王侯将相的念想,平日里对杜泮林很敬重,也很信任,遇事经常向他请教,而崇尚儒家忠义的杜泮林也经常给他讲历史上的侠义故事,希望他来日也能像梁山宋江那样,受朝廷招安,光宗耀祖。

忽悠这个老秀才,张作霖是一边以礼相待,一边展开攻心战。

带着厚礼找到杜泮林后,张作霖先是说,他对杜立三这位结义兄弟也是寄予厚望,常想劝其改邪归正,一旦受招安,凭他的本事和力量,必定青云直上。

说到这,张作霖话锋一转,又说,眼下徐总督已经带兵到省,如果立三兄弟始终不肯回头,接下来就危险了,你老人家要是真心为他考虑,应当亲自出名邀请他前来,叫他抓住这个升官发财的机会。

张作霖的殷勤让老秀才有些吃不准,但就在这人心摇晃的时候,张作霖的一个举动瞬间就打消了老秀才的疑虑。只见张作霖双膝跪下,干脆认了杜泮林为义父,并且捶胸发誓,若有三长两短,拿我张作霖是问。

杀熟的味道到这里就全出来了。

老秀才被张作霖的诚心打动,爽快地给杜立三写了一封亲笔信。

接到同宗族叔劝其接受招安的亲笔信,杜立三的心思松动了,他觉得至少应该走一趟,去看个究竟。

但杜立三毕竟是老江湖,决定动身前往新民前,他还是做了严密布置。首先,他通知附近和留守的亲近部卒两百多人,让这些人马做好准备,一旦新民有变立即驰往救援。其次,在“三界沟”到新民的两百多里路途中,以西佛牛录镇为重点,杜立三设置了四座哨所,每座哨所派驻十名骑兵,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快马传报,让他弟弟杜老疙瘩率队接应。

布置完这些,杜立三精选十三名贴身护卫,由“二当家”人称“宋帮带”的宋庆濂带领,随自己一同前往新民府。

然而,张作霖为这一场杀熟,布置的更是滴水不漏。首先,为稳住老秀才,他装模作样地在新民街上为杜泮林专设了一处招待所,说是等杜立三一来,可以一同进省“谢委”;其次,为防止杜立三逃脱,他密令把兄弟张景惠率领五百骑兵绕道八角台待命,在探得杜立三动身后,张景惠这五百人马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向杜立三老巢围靠,一路潜伏在辽河对岸的卡力马,钳制杜立三布下的重点哨所。

1907年6月6日清晨,杜立三在叔父杜泮林的陪同下,来到“招抚委员”殷鸿寿处拜会,张作霖亲自出门迎接。

这时候,发生了一个矛盾冲突,杜立三想带着十几个兄弟一起进去,张作霖则说不妥,执意要求他只身跟自己进去,这样显得有诚意。

据说,这个时候,张作霖的另一把兄弟张作相唱了黑脸,死死地挡着杜立三那十几个兄弟,言说这是规矩。

关键时刻,老秀才作保推了杜立三一把,正是这一推,随后要了杜立三的命。

因为听了老族叔的话,杜立三最终同意只身进去谈招安,但凭借多年的江湖阅历,进门之后的杜立三始终保持着警惕,进屋只靠墙坐,手里暗中握着枪。

一方警惕十足,一方隐藏杀机,双方的见面很紧张。张作霖为了麻痹杜立三,提出先抽几口大烟再谈不迟,这个说法让老秀才的烟瘾犯了,但杜立三不仅不吃这一套,相反他从张作霖的话语中嗅到了危险。

只是这时候再想走,杜立三能争取到的也只剩一个起身的机会。

见杜立三要走,张作霖没有阻拦,但当杜立三刚走到门口时,张作霖一声“留步”,杜立三下意识地一转身,杀机就这样让张作霖抓住了,只见早已埋伏在外的猛汉突然涌入,死死地锁着杜立三,再后来,就是绝不拖泥带水,就地处决。

这边杜立三被处决,那边张景惠立即开始端老窝,就这样,辽西悍匪被乱世枭雄灭了。

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杜立三是清朝末年盘踞在辽河下游一股势力庞大的土匪头目,因势力范围位于辽宁西部,被清政府称为“辽西巨匪”。杜立三与张作霖都是土匪出身,两人还曾经结拜为兄弟。不同之处在于,张作霖为了洗白上岸,接受了清廷招安,被任命为新民马队管带。

替父报仇声名鹊起

1880年(光绪六年),杜立三出生于辽宁省辽中县,其父杜宝增和几个弟弟杜宝兴、杜宝善、杜宝旺拉帮结伙,称霸乡里,是当地有名的土匪。杜宝兴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出卖兄弟向官府告密,导致杜宝增被官府捕杀。此后不久,杜宝兴又动起了卖掉寡嫂的念头,当时只有16岁的杜立三从母亲口中获悉详情,召集一批少年同伴把叔父杜宝兴抓住并当场处决,报了杀父之仇。此后,杜立三声名鹊起,附近很多人前来投奔他。对于前来入伙之人,杜立三用“开枪试胆”的招术来甄别良莠。凡是前来入伙之人,必须头顶鸡蛋,杜立三在几十米开外开枪射蛋,凡是站得稳,不胆怯,不怕死的一律录用。一些心理素质不过关或者一时失手的人都成了杜立三的枪下之鬼,但他枪法之精准在当时已经算是凤毛麟角。

马上皇帝包打洋人

很快,杜立三的队伍发展到数千人的规模,成为纵横辽河一带的巨匪。他经常骑着一匹名叫“青燕子”的宝马,驰骋在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称“马上皇帝”,俨然有与光绪皇帝分庭抗礼的架势。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沙俄趁机派出17万人的军队,以镇压东北义和团为名,大举入侵东北地区,意图吞并东北三省。《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被迫于1902年签署退兵协议,然而实际上却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姑意挑衅制造战端。这就与同样觊觎东北的日本发生冲突,从而爆发了著名的日俄战争。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为了抗击沙俄,用武器装备笼络杜立三。老毛子在东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在势力扩张中涉及到了杜立三的根据地。为此杜立三接受了日本人的资助,采用游击战术袭击沙俄军队,多次歼灭小股俄军。沙俄军队曾多次围捕杜立三,可他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每次都让俄军无功而返,反倒处处落入预先设下的陷阱之中。

有一次,沙俄军队在台安县境内张荒地大桥附近驻扎。这里是杜立三的势力范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杜立三立即组织人马发起进攻,先后打死俄军三十多人,打伤上百人,把沙俄军队逼回辽阳,这场战斗替杜立三赢得了“包打洋人”的称号。

以毒攻毒遭到诱杀

杜立三的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士绅及官府的安全。1907年,东北改省制,任命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上任后决定剿灭“辽西巨匪”杜立三。徐世昌采用“以毒攻毒”的策略,把这个艰难又棘手的任务交给了受抚不久的张作霖。

张作霖认为除掉杜立三既可以消灭威胁自己的一大势力,又是一个邀功请赏,飞黄腾达的好机会,于是召来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几位拜把子兄弟一起谋划。他们一致认为杜立三枪法精准,势力又大,如带兵直接征剿,恐难以奏效,于是决定诱杀。

张作霖以结义兄弟的名义送信给杜立三,称朝廷派人前来招抚,给的官位比自己还高,请他速来新民拜见特使,商议受抚事宜。杜立三对于无事献殷勤的张作霖不太信任,认为前往新民风险太大,极有可能是张作霖设的圈套,因此没有答应这场邀请。一计不成便生二计,张作霖见杜立三不信任自己,于是请来黑山秀才杜泮林。杜泮林是杜立三的同宗叔父,也是张作霖的义父。张作霖非常诚恳的对杜泮林说:“我和立三既是绿林朋友也是结义兄弟,现在我归附官府,有了一条出路。但贫贱之交不可忘,想劝立三也洗手不干了,凭他的才干和力量何愁不青云直上,可他却认准了,要一条路走到黑,我劝了几次都不听。”

见杜泮林已经相信了这套说辞,张作霖又趁热打铁的说道:“前些天徐总督调来一支兵勇,要去剿灭立三的人马,我一听很着急,多次禀报徐总督,请他暂缓用兵,好让我先疏通疏通。我让部下摆了几桌酒席,请立三前来叙一叙,可惜他误会了,还说了好些闲话。现在立三的处境不好,我也不计较这些了。这次请您老人家来,就是替立三想想办法。”杜泮林听完以后大受感动,认为张作霖很讲义气,为了侄儿的前途考虑,决定亲自去请侄儿到新民来受抚。杜立三对叔父很信任,所讲得也颇有道理,于是决定前往受抚。为了稳妥起见,他精选了13名身手矫健的土匪作为随身护卫,一同来会张作霖。同时从老巢到新民的途中,安置了四个哨所,每所有十名骑匪,如有风吹草动,立即快马传报。张作霖也没闲着,派张景惠带骑兵五百人绕道八角台暂住,等杜立三动身后,准备进剿匪巢;派张作相带领一队骑兵埋伏在路上,防止杜立三回窜并消灭有可能通风报信的骑哨。

张作霖派人在新民府郊外迎接杜立三一行,并安置在招待处。不多时,张作霖前来拜会,随身只带了两名护卫。双方寒暄过后,张作霖招呼上酒菜,席间频频举杯,恭贺杜立三此番受抚一帆风顺,光耀门楣。散席后,张作霖请杜立三到新民府大院面见特使,筹商受抚事宜。杜立三见张作霖只带了两名护卫,为了面子上好看,便也只带两名护卫,把其它人都留在了招待处。杜立三和张作霖来到新民府大院,张作霖已在后院摆了一场鸿门宴。宴席结束后,兴高采烈的杜立三刚踏出门口,就被从门后突然冲出的几名大汉按倒,其中一名大汉手起刀落,将杜立三当场杀死,“辽西巨匪”就此殒命。不久,张作霖因剿灭杜立三有功升任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此后逐渐成为称霸东三省十余年之久的“东北王”。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东北悍匪杜立三的死,其实是死在了自己太过狡猾,飘忽不定的性格上面,就算张作霖不给他下套,别人早晚也会收拾他。

杜宝增是杜立三的父亲,早年算是绿林中人。当年杜宝增曾收张作霖为义子,所以杜立三和张作霖很早就相识,按江湖规矩两人算是拜把子兄弟。

杜宝增因和清兵作对被通辑,他的族弟杜宝兴把杜宝增给出卖了,杜宝增被清兵杀害。有一次杜立三看见他娘一直在偷偷哭泣,问了才知道族叔杜宝兴打算把他娘卖去窑子。十六岁的杜立三怒从心头起,恶自胆边生。他找出他父亲以前收藏的枪支,偷偷趁着夜色把杜宝兴装进口袋拖到村口就给毙了,最后把杜宝兴的儿子也用枪射杀了。

从此,杜立三苦练枪法,成了远近闻名的神枪手,据说他经常在人的头上放一鸡蛋射击,百步之外蛋碎而人毫发无伤。

不久,以狠毒出名的杜立三拉起了一杆人马。先是收田租和保护费,方圆几百里土地都归他管。后来势力不断壮大,杜立三逐渐控制了辽河两岸。他在河岸边自建了“巡捕房”,以保护过往运粮的船只和商船为名,强制收过路费,绿林俗称“打水鸭子”。如有不从者轻则卸船挨打,重则船毁人亡。

晚清时期的东北,可谓鱼龙混杂。除了日本人,沙俄势力也不断渗透蚕食东北。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杜立三组织武装打击沙俄的入侵。因为杜立三的武装彪悍霸道,经常打的沙俄人也怕他三分。日本人看到杜立三抵抗沙俄有利可图,就拉拢杜立三为其提供武器。有人说杜立三包打洋人,其实多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甲午战争之后的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的多事之秋,对于象杜立三这样的匪患也是无能为立。杜立三独霸一方,自称辽西的马上皇帝。由于损害了周围乡绅土豪的利益,他们不断请求官兵围剿。但是几次仗打下来,官兵损兵折将也是毫无办法。

最终,辽西的匪患还是惊动了高层。东北总督徐世冒仔细分析了东北的形势,认为必须以红罗卜加木棒的做法。徐世昌首先以安抚为主,先后收服了张作霖、冯麟阁。杜立三当时没有认清形势,始终处于观望之中。不过这个时期的杜立三依然我行我素,时不时还和官兵搞点摩擦。有一段时间,杜立三的人居然跑到张作霖的地盘上闹事。张作霖只有忍气吞声,后来还捎了几只千年人参去给杜立三赔礼。

徐世昌想收编杜立三,等了半年还得不到答复。他很不耐烦了,就想到以毒攻毒的计策。徐世昌以总督的名义给张作霖拍了一封电报,让把杜立三解决了。

张作霖考虑了很久,他也不敢硬碰硬。但是他更不想失去这次纳投名状的机会,所以张作霖就想到了智取。先派人去试探了一下,告诉杜立三上边派委员亲自下来谈收编的事情了。杜立三听到后,果然不相信。

张作霖就去请了杜立三的亲叔,左一个叔右一个叔的叫着,说我也是你的侄子不是,杜立三的拜把兄弟不是,现在有这么好的差不当偏要一辈子当匪么,我也是为他考虑的么,你看我现在这一身皮不也人模狗样么。三杯酒下肚,张作霖又叫出那个假委员宣读了上边下达的委任状。杜立三他叔被哄得一愣一愣,回去就赶紧把这件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次日杜立三安排好了接应他的人马,带着二十多个保镖就去了张作霖安排的地点。见了张作霖,张作霖说大喜要为他设晏接风。等到宴会还没开始的时候,张作霖一声令下,杜立三的二十几个保镖还没开一枪,就被挡在门外解除了武装。等杜立三刚反应过来,就被张作霖埋伏在侧的人一枪打到了脑袋开花。

收拾了杜立三,张作霖立即兵分两路一举端了杜立三的老巢。正应了那句“耍刀的刀上亡,耍枪的枪上死”。一代悍匪杜立三,就这样被兄弟张作霖诱杀了。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杜立三这个人其实很复杂,他出生于土匪窝,烧杀抢劫、奸淫掳掠这些为非作歹的事他都做过,但他又被许多百姓称作好汉,而且还抗击过沙俄,是一个成为名震江湖的绿林好汉。杜立三与张作霖算是结义兄弟,但最后张作霖却成功杀死了杜立三,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杜立三祖籍天津,1880年出生,早年全家搬到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于家房镇青麻坎村居住,后来他家族里大多数人都做了土匪。12岁的时候,杜立三就已经开始跟着父亲杜宝增闯荡江湖了,算是根正苗红的匪二代。

杜宝增在杜氏家族算是一号人物,他在辽中一带拉帮结派,打家劫舍,在当地绿林中名声很大,也很狡猾,官府还一直抓不到他。

不过在杜立三16岁的时候,父亲杜宝增却出事了。原来,杜立三的族叔杜宝兴混得不怎么如意,便产生了投靠官府的打算。为了纳投名状,杜宝兴便出卖了杜宝增,杜宝增因此被官府抓住,不久之后就被杀头了。

要说这杜宝兴也真不是人,害死哥哥不说,他见嫂嫂貌美又新寡,便打算将其卖掉。杜立三的母亲原本没有将此事告知于他,但他晚上听见母亲在房间哭泣不止,他便去追问缘由,母亲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

杜立三听完大怒,第二天便纠集了几个人去把杜宝兴和他的儿子给抓了,然后拉倒野外给处决了。

杜立三替父报仇的故事在江湖中传播开来,他因此名声大振。杀人之后的杜立三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当地的大土匪,他在辽中一带打家劫舍,绑架勒索,抢夺妇女,因为他阴险歹毒、手段残忍,所以他在东北绿林中逐渐成为一号人物,去投奔他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说,杜立三在面对投奔者的时候,他都要进行面试,但他的面试可不是什么谈天说地聊人生,而是开枪试胆。凡是想加入的人,杜立三就会在他头上放一个苹果,然后在几十米开外开枪打苹果,只要这个人胆子大、不怕死、站得稳,就会被录取。

杜立三的枪法是很好的,在绿林中极少见,算得上是神枪手。每次有加入者,杜立三十之八九的都会打中苹果,只有极少数运气背的人最终成为了杜立三的枪下鬼。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杜立三被很多人所忌讳,看到杜立三就害怕。

这种非同寻常的“招聘”方式,为杜立三招纳了很多胆大妄为而又穷凶极恶之人,这大大提高了杜立三匪众的整体战斗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杜立三势力越发壮大,他开始把台安县黄沙坨镇和辽中县朱家房镇一带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向当地百姓收取饷银,那时候管这个叫做压地面。

凡是根据地的百姓,每十亩田地必须缴纳向他两块大洋的饷银,这甚至比当时清朝摊派的国税还要多得多;对于根据地旁边辽河里的过往船只,杜立三向每船每趟收取五块大洋的饷银,这在当时叫做打水鸭子。

经过这一顿猛操作,杜立三搜刮的钱财数额十分巨大,成为了一个大富人。

不过有钱之后,杜立三也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修缮辽河河道。那时候辽河有三条支流,由于常年无人修缮,几乎每年都洪水泛滥。杜立三派人将辽河三条支流中的一条截流,然后对河道进行修缮,不但解决了洪水问题,而且因为河水流向低洼处,让台安县韭菜苔大片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

因为这件事,很多百姓称杜立三为好汉,永丰屯的百姓还曾给他修碑立志,以表彰他的功绩。但与此同时,杜立三又在当地奴役百姓为他建造大片营房,弄得附近百姓苦不堪言,甚至还有人死在营地上。

所以说,杜立三这个人确实很难揣摩,好事也做,坏事也做,很难评价。不过更让人难以评价的,还是杜立三抗击沙俄这件事。

1904年,日俄在东北地区打仗,杜立三的地盘也成为战区。杜立三奋起反击沙俄,杀了很多俄国士兵,被人称作是“包打洋人”,他也因此扬名立万,成为绿林好汉中被人敬仰的大人物。

不过有人对此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因为杜立三的地盘是被沙俄主动进攻的,为了保住地盘,杜立三又接受日本人的大量援助。所以说,杜立三之所以抗击沙俄,一半是出于私心,是被迫的;一半是因为日本人在背后指示的,是看在援助物资的份上。或许杜立三确实有一些名族气节,但是被人无限夸大,最终成为英雄般的人物。

不过当时杜立三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无从得知了。但从结果上来看,杜立三在局部阻止了沙俄在东北的扩张,也算是有一些功绩的。据说,当时沙俄很多士兵都十分害怕杜立三,有时候甚至拿出门遇到杜立三来开玩笑。

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杜立三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东北绿林中声名显赫的人物,去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并开始对乡绅、地主和官府形成了巨大威胁。

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而且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清廷为了振兴东北,便派遣徐世昌担任东三省总督,让他对东北进行全方位治理。徐世昌也满怀信心,发誓要把东北治理好。对于东北的匪患情况,徐世昌也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招抚和剿灭双管齐下,张作霖就是此时被新民府招安的。

杜立三当时势力很大,徐世昌也感受到了他的威胁,所以他便想了一个比较阴毒的办法来对付杜立三,那就是让曾是土匪的张作霖去剿灭杜立三。徐世昌的打算是,即使剿灭不成,也可以让他们两败俱伤,然后他再派官兵出手,将杜立三剿灭。

张作霖接到命令后,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他飞黄腾达的机会,所以对此很重视。尽管杜立三的族叔杜泮林是张作霖的义父,杜立三与张作霖又是结义兄弟,但此时被升官发财迷住双眼的张作霖也顾不了那么许多了,他决心要将杜立三铲除。

不过张作霖也不是傻子,他知道杜立三势力大,枪法又准,如果硬拼,胜算不大。所以在权衡再三之后,张作霖决定智取。如何一个智取法?说白了,就是打感情牌,然后把杜立三骗过来,伺机将其杀死。

张作霖先是以兄弟的名义给杜立三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向杜立三道贺,说奉天都督府决定将其招安,给他的官职比自己的还大,让他到新民府来,与奉天都督府的委员商谈招安和晋升事宜。

杜立三与母亲和弟弟商议之后,觉得去新民府的风险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是张作霖设下的圈套,所以就没有去。

张作霖见杜立三不来,便找找到杜泮林,想让他去劝说杜立三。为了让杜泮林相信确是招安,张作霖还让徐世昌派来的委员与杜泮林见面,让那委员撒谎说是来招安的,还为此伪造了一些文件给杜泮林看。

为了保险起见,张作霖还对杜泮林说,原本官府是要剿灭杜立三的,是被他给劝阻下来的;然后张作霖再以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目的是让杜泮林最终相信,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只有接受招安才是土匪最好的出路。

杜泮林是个书生,听得进去大道理,他相信了张作霖的诚意,也很感动,因为他觉得张作霖确实够朋友,所以就大笔一挥,写了一封信给杜立三,让他尽快来接受招安。杜立三看到信之后,也不得不相信,所以就打算前去新民府接受招安。

但杜立三为防意外还是做了几手准备。首先,杜立三安安排了亲信匪徒二百余人,让他们随时做好准备,一旦自己有事,随时准备驰援;其次,在青马坎到新民府这二百余里路上,每十里设暗哨骑兵十人,如果有事,可以立即传报;最后,杜立三亲自挑选了十三名身手极好的匪徒作为随从,跟随自己去新民府。

杜立三的准备可谓是充足,但是张作霖的准备更加详细周密。在杜立三动身之前,张作霖就让张景惠带着五百人,秘密来到新开河镇,其目的既是随时准备攻击杜立三的老巢青马坎,也是为了防止有土匪去增援;张作霖也察觉到了杜立三安排的骑兵暗哨,所以就派人去把这些暗哨给消灭了,然后让后让自己人驻扎在那里,防止杜立三往回窜。

1907年6月6日,张作霖在新民府街上找了一个叫做兴和店的饭店作为招待所,然后在里面布置了便衣伏兵,只等杜立三前来,就将其一网打尽。

当天上午,杜立三就来了,张作霖派人去城外迎接杜立三进城,安置在招待所的房间休息。没过多久,张作霖也来了,而且只带了两名随从。

杜立三见张作霖只带两个人来,所以疑心就打消了大半。张作霖与杜立三寒暄之后,便招呼他与手下一起吃午宴,好酒好菜招待,两人也相谈甚欢,张作霖趁机说了几句关于招安后待遇等相关问题,以此来麻痹杜立三。

张作霖见杜立三带了十几个随从,所以不敢在招待所下手。

午宴过后,张作霖邀杜立三去新民府大院共商招安事宜,此时杜立三的戒心已经完全打消,所以他把大部分随从安排在招待所休息,只带着两名随从跟着张作霖走。

在来到新民府大院之后,张作霖请来了徐世昌派来的委员与杜立三商谈招安事宜,晚上还在新民府大院设宴招待众人。

当天杜立三也喝了点酒,演宴席结束后,杜立三起身出门,刚走到门口,张作霖大叫了杜立三一声。杜立三刚一回头,突然两个大汉从外面冲过去按到杜立三,其中一个大汉手起刀落,将杜立三斩杀,杜立三死时年仅二十七岁。

独立三死后,其匪众群龙无首,也被张作霖派人一一消灭。就这样,张作霖顺利剿灭了自己的结义兄弟杜立三全部。徐世昌对这个结果很惊讶,但也不得不论功行赏,便让张作霖当上了奉天巡访营前路统领(旅长),管辖马步五营,张作霖也自此开始了一路飞黄腾达的道路。

而那个间接助攻张作霖消灭杜立三的杜泮林,并没有因为张作霖杀了自己的侄子而怨恨张作霖,反而在不久之后,还帮助张作霖以卑鄙无耻的手段,娶到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为妻,也就是张作霖的三夫人戴宪玉。

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杜立三(1880~1907年)和张作霖(1875~1928年)一样,起初都是土匪。说起来杜立三的土匪势力要比张作霖大得多,不过杜不如张脑瓜好使。

张作霖审时度势,在1902年,也就是27岁时就“洗白”上岸接受了清廷的诏安。随后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任命为巡防营营长。

杜立三根本看不上张作霖一个小小营长职位,在庆祝张作霖升迁的酒会上,杜立三还讥笑张作霖“小富即安”,说他放着“老子天下第一”的土匪不当,偏当清廷的走狗!

杜立三和张作霖是结拜兄弟,杜立三比张作霖小五岁,这个小弟平常嚣张惯了,说话一点也不避讳。

张作霖只是笑而不答。

杜立三依然我行我素,其手下都是一些亡命徒,为了提升作战能力,他招收土匪的做法很独特,凡是入伙的,都要经过他开枪试胆。

这个办法是这样的:被试者站在百米开外,头上顶一个鸡蛋。杜立三开枪射鸡蛋,站得稳、不胆怯、不怕死方才录用,录用者当即发10块大洋,一杆毛瑟枪。

虽说杜立三的枪法百发百中。当然也不乏有一两个的倒霉蛋,没打中鸡蛋却打中了脑袋。

即便这样,杜立三这样的枪法在土匪中也算佼佼者。

杜立三的队伍迅速壮大,武器精良,土匪标配除了毛瑟枪,还有每人一把东洋刀,坐骑是东洋战马。东洋刀和战马都是日本人提供给他的。

原来杜立三和日本人早有勾结,他经常和老毛子死磕,日本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捡“便宜”。出于这种目的,日本人赞助了杜立三一批军用物资。

杜立三打家劫舍,骚扰边民,制造国际事端,清廷对他恨之入骨却无可奈何,多次出动八旗军剿匪却大败而归。老杜一时威风八面,人们背后称他为“马上皇帝”,大有叫板光绪皇帝之势。

时间来到了1907年,清廷决心扫清东三省土匪势力,东北总督徐世昌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采取“以毒攻毒、以暴制暴”的办法,派诏安不久的张作霖去剿灭杜立三。

张作霖接到命令后,认为升官发财的机会来了。除掉杜立三之日,就是我老张飞黄腾达之时。

老张于是找来结拜兄弟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商量谋划,哥几个一致认为,杜立三枪法好,兵强马壮,城池坚固。假如直接带兵征剿,恐怕一时难以得手,最后决定诱杀杜立三。

计议已定,张作霖就给杜立山写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是向杜立三贺喜,说奉天总督府派人来诏安,给的官位比我老张高的多,请速来新民府拜见诏安特使。

最后写道:“杜老弟,这是千万难逢的机会,速来相聚为盼”落款是巡防营长,哥哥张作霖。

杜立三接到信后,和母亲、弟弟商量,一致认为,去新民凶多吉少,很可能是张作霖设的圈套。杜立三于是把信扔到了一边,对张作霖置之不理。

张作霖等了几天不见杜立山前来,知道这招不灵了,于是又生一计。老张找到黑山秀才杜泮林,想让他劝说杜立三来新民府接受诏安。

原来杜泮林是杜立三的同宗叔父,杜立三对他很敬重,另外杜泮林还是张作霖的义父,有这种层层关系,张作霖才让杜泮林出面劝说杜立三。

张作霖对杜泮林说,“干爸,我和立三从小一起出生入死,现在我归附了官府,有了一个好出路,我不能忘记患难的朋友。”

张作霖看了一眼杜泮林,接着说道:“我请求官府诏安立三,想让他和我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可他执迷不悟,不是我好说歹说,官府早就发兵剿灭他了。现在官府派人来诏安,他却不来新民府拜见特使,这让我很尴尬,这次麻烦义父去好好劝劝立三”。

要不说读书人心眼实诚,杜泮林就相信了张作霖的花言巧语。于是动身前往劝说杜立三。

杜立三平生最听杜泮林的话,这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信任,可是这一次却被张作霖一下子透支光了。

杜泮林见到立三,说明来意,讲了一些张作霖够义气的话。杜立三没有怀疑叔父的话,于是第二天就带着13个身手不错的随从去了新民府。

如果说杜立三没作任何防范,那也太小看这个辽西巨匪了。就在当天夜里,杜立三在去新民200里地的途中,安置了10个流动哨所,每个哨所有15名土匪组成,明天如有风吹草动,立马相互接应传达信息。

杜立三进行了精心安排,张作霖此时也没闲着。他命令张景惠带着500骑兵,绕道八角台潜伏下来。只要杜立三落网,张景惠就带着人马对匪巢展开突然袭击。

张作霖在新民府布下了天罗地网,专等杜立山前来报到。

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杜立三来到了新民府,张作霖此时早在门口迎候。杜泮林看张作霖身边没带随从,自己也就放心了。张作霖对杜泮林说“奉天特使在客厅等你多时了,估计这会打盹呢!哈哈……

“老弟,张作霖一指他带着的随从,意思是这些人留在门口吧?别吵醒了特使,显得我们不礼貌”。

杜立三心想,就凭一对一,你张作霖不是我的对手,杜立三下意识的把手插入口袋中握住了枪柄。

杜立三示意随从把住门口,不让任何人进来。随后,跟随张作霖迈步进入了里屋。

杜立山进屋一看,果然奉天特使背对着自己正在酣睡,杜立三紧张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就在这当儿,汤玉麟带了四个壮汉从门后冲了出来,上去就扑倒了杜立山,随后从他身上搜出了两把上了膛的匣子枪。说时迟那时快,杜立山被死死捆了起来。

其实,他留在门外的13个随从,在杜立三进屋后,就被张景惠等人捆了起来,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进行,甚至没有一声叫喊。

此时酣睡的奉天特使醒了过来,对着杜立三哈哈大笑,说,“杜老弟你也有今天,张哥让我做了一回大官,我tmd做梦都想不到会当奉天特使。哈哈……”

原来哪有什么奉天特使,都是张作麟一手策划的。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张作霖马上请示了总督徐世昌,得到的批复是——就地正法。

1907年6月6日。辽西巨匪杜立山被结拜兄弟张作霖一刀砍死了。

文/秉烛读春秋

东北悍匪杜立三自称“马上皇帝”,是如何被张作霖击毙的?

杜立三在奉天横行霸道的时候,张作霖还排不上号,甚至还曾被这个土匪头子追着打。不过,江湖上都说不打不相识,杜立三和张作霖打了一场糊涂仗,随后还拜了把兄弟。只可惜,已经“洗白”的张作霖,最终还是奉命剿了杜立三。

悍匪遇上保险队,张作霖一败涂地,在大地主的调停下,和杜立三拜了把子。

年轻时的张作霖,娶了个好老婆,在岳父的支持下拉起了支队伍,建立了“保险队”。起初,作为队长的张作霖,手底下有二十多人,负责保护附近七八个村子,而地方上则负责筹措这支队伍的开销。

在乱世中,张作霖的这支保险队,也算是比较厚道的了。与那些胡匪和散兵游勇相比,张作霖“不吃窝边草”,也确实维护了周边百姓的安全。时间久了,张作霖的声名也就日渐传开了。

当时,辽中地区有一伙悍匪,其头目就是杜立三。杜立三(1880-1907),原名国清,乳名小立子。杜家是闯关东时来到辽中县于家房镇的,可惜做起了“祖传”的胡子。

杜立三的势力很大,结果有一次派人到张作霖管辖的地方抢劫,被张作霖的保险队给收拾了。就这样,杜立三带着队伍来寻仇。起初,杜立三和张作霖在辽阳相遇,随后开战,可惜张作霖的保险队不是杜立三的对手,只好狼狈逃窜。

张作霖逃到镇安县时,躲到了一个大财主家。这户人家,就是汤玉麟的本家叔叔,在当地挺有声望,大家都称其为“汤二爷”。结果,在汤二爷的调停下,杜立三和张作霖冰释前嫌,两人还拜了把子。

张作霖加入官军后,接到了一个命令:剿灭巨匪杜立三。

领导过一段时间保险队后,张作霖被政府给收编了。1903年,张作霖的队伍和当地的巡捕合并,成立了新民府巡警中营游击马队,这支队伍后来又扩编,由张作霖出任管带。

张作霖加入官军,成了清朝的军官,自然也就受清政府的差遣了。而随着杜立三的横行霸道,清廷也决定对其进行围剿,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张作霖身上。为此,盛京将军衙门给张作霖下达了一份命令:

“查辽西巨匪杜立三四处骚扰,日益猖獗,近且掠及官吏,灾及洋人。巨匪不除,后患无穷。署命游击马队三营管带张作霖率马、步队往剿之,不得贻误。”

经过反复斟酌,张作霖决定给杜立三上演一桩“鸿门宴”,并编造了盛京将军招抚杜立三的谎言,企图在新民县宴请杜立三,并乘机将其擒获。

编造两次谎言,终将杜立三诓入死局,完成了剿匪任务。

张作霖深知,杜立三不仅枪法精准,而且兵强马壮,自己的队伍虽然也不断壮大,可终究还是难以同其硬碰。所以,张作霖还是决定智取。

由于当时盛京将军经常对一些地方武装进行招抚,所以张作霖就诓骗杜立三,说他领导的队伍,已经被招抚,而且杜立三本人也被委以重任。

不过,杜立三也不是个笨蛋,他自知自己作恶多端,也了解张作霖绝非是个善茬,所以最终还是没有理会。一计不成,另行一计,张作霖又想到了杜立三的同族叔叔杜泮林。

杜泮林是个老实人,但在当地挺有威望,深受杜立三尊敬。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还曾认杜泮林做义父。为了诓骗杜立三,张作霖跑去杜泮林那里,拿出了伪造的招抚文书,令杜老爷子十分高兴。

杜泮林得知侄子被招抚,做了清朝的官员,十分高兴,也修书一封,请他来新民。就这样,杜立三还是被张作霖诓入了死局。

由于新民是张作霖的地方,尽管杜立三十分谨慎,让几百人在城外埋伏,自己还带着几个亲信进城,可终究还是让早有准备的张作霖给擒获了。杜立三被擒后,经过审判,随即枪决。据说,直至杜立三上刑场,还是骂声不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