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幸存者!而且战争往往都是封建统治者热衷的权力游戏!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战争往往采用人海战术,因此士兵的伤亡情况非常惨重!经年累月的战争往往造成青壮年男性大量减员,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进而引发劳动力不足,婚姻家庭瓦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因此,古代历史时期发生大规模战争期间,男性战死沙场,英勇就义,慷慨悲壮!但是那些不会直接参加战斗的女性,命运更为悲惨!

其一,大量女性被敌军俘虏作为战利品。

在人类发展史上,女性曾经长期作为男性社会的附庸和重要的资源而存在。尤其是战争期间,参战各方势力均把女性当作重要的战略资源,一旦在战争中取胜,便会将敌方的年轻女性掠作俘虏。然后当做奖赏分配给有功的将士们繁衍后代,或者当做商品运往奴隶市场进行出售,拿着这些敌方女性换取金钱。

两宋交界之际,宋钦宗靖康年间,当时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城被金国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路大军攻破。当时北宋后宫的妃嫔、公主、宫女,官官家的女眷,以及城中的工匠、百姓和年轻的女子悉数被金人掠走。这些女子大多数被金人分配给有功之臣和将士。

其二,被敌军俘虏后沦为军妓、歌姬。

除一些身份高贵的年轻女性可能会被敌军将领纳为妻妾以外,进而摆脱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食不裹腹的生活。但是大多数普通出身的女子命运更为悲惨!古代战争期间,大多数被俘虏的普通女子往往沦落为军妓和歌姬,跳舞卖唱、供人消遣、忍辱偷生!

还是以靖康耻为例,当时金人掠走的大多数女子在跟随金军前往金大都的过程中,经常受到金国士兵和将士的凌辱。宋徽宗赵佶的女儿、嫔妃也没有逃脱被金人凌辱的噩运。宋钦宗的皇后不堪其辱,自杀殉国,杀身成仁!

其三,改嫁或守寡,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

除此以外,大多数已婚女子往往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家里家外都由女性操持,而如果丈夫不幸战死沙场后或改嫁或守寡生活,有的女性还需要养育几个子女,生活非常艰辛,而且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多重压力。因此大规模战争以后,往往出现许多寡妇村,劳动生产力严重下滑!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那是看小说太多了,没个几十万几百万的战场死亡,作者感觉写不下手,其实,在古代,由于都百是近身交战,古代的人口远比现在少得多,比如秦朝总共才两千万左右人口,总兵力才几十万,而且都是驻扎在各地,真正交战起来,一来不可能全部军队都集中一块,要不很容易造成防御空缺,太危险,度二来集体这么多人,以当知时的农业收成和运输能力,单纯粮草供应就是个天大的难题,所以,古代战役当中,即使大战,一次性死十万的都不多。当然,这个论题是战争死的男人太多了怎么办,最近的利比亚就有出现这种问题,长期内战使得当地大面积地区的青壮年男人死亡,只剩下妇女、儿道童和老人,适龄女内人想找个合适的对象非常困难,同样的问题,在二战的日本、战后的越南都出现过,为了生育后代和解决XING生活,当地的男人极为抢手,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在战场上受伤退役的英雄们。所以,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军人死亡容过多,是会极大的影响当地的婚育情况,所以,战争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你见过太行山的女人吗?怎么没见过?我妈就是太行山的女人。你见过哪个太行山的女人哭哭啼啼?

这是《潜伏》中,翠平和余则成的对话。这些革命时期的太行山女人身上都有一种优秀品质,叫坚韧。她们把自己的男人和儿子送上战场,最后收到的只是一张张烈士证。

她们没有时间去哭泣,去忧伤。因为她们还要扛起生活的重担继续艰难前行。上有公婆的要尽孝,要养老送终;下有烈士的后代需要去抚养教育。

其实在古代很多战争寡妇也大抵如此,因为生活并不会给予你任何更好的选择。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民族还需繁衍。每个适龄的女人仍然需要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去繁衍生息。

春秋时期,管仲为了提振齐国的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风俗娱乐业,把大量的战争寡妇和女俘集中在齐国国都临淄,开设“女闾”(公立妓院)。一时间各国商人都喜欢流连于临淄,临淄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气象一新,改变了战乱凋敝的残破景象,一跃成为了当时繁华的国际大都市。

无独有偶有,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就曾经把战争寡妇们送到军营里当营妓,以此提高越国军队的战斗力。

汉唐以来,由于战争导致男性人口损失,而那时的女人还未经受礼教的桎梏,所以反而导致了“脏唐烂汉”的风气。

女人选择爱情的比例远远高于婚姻,也产生了大量的非婚生子女。汉末三国的时候,男性人口损失巨大,所以曹阿瞒好人妻的名声就特别响亮。但实际上从曹阿瞒对遗孀们的安排,可以看到那个时代“好人妻”,更大的可能性是给战争寡妇一条活路。

到了宋、元、明时代,女人的物化就显得格外的明确。礼教要求女人“守节”,甚至“殉节”,活生生逼出那么多冤案。

元朝的时候,一个女人的丈夫如果战死,小叔子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继承嫂子,以及嫂子家的所有财产;要么吃绝户,并处理嫂子的命运。

可以把嫂子“嫁”给别的男人,别的男人必须给比如几匹马、几头羊、还有铁锅,等等这一系列的彩礼给小叔子。但是这笔买卖并不是毫无风险的,嫂子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比如三年,给新老公生个儿子。如果生不出来,可以退货,并退换彩礼。真是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只是对失去丈夫的女人不太公平。

朱元璋为了稳定自己的革命队伍,把因为打仗失去生命的士兵的女人统一集中起来,成立女馆,由马大脚任馆长,组织这些女人参加劳动,支援自己的队伍。这些女人最大的禁忌就是不得再婚,只能为亡夫守节一辈子,生前苦不堪言,死后哀荣备至。

不过古代家庭,女人虽然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是在家庭里,只要有子嗣,地位是非常尊崇的,哪怕只是个寡妇。丈夫死了,寡妇有钱,可以选择自己的后路。

所以历史上,靠着娶寡妇发家的,大有人在。比如刘备到了益州娶了吴夫人,收拢了中州势力,稳定了益州三派,坐稳了益州;皇太极也是娶了林丹汗的大福晋,才有了满蒙联姻的基础,奠定了后金的根基。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战争中的女人,是很难有尊严和保持贞洁的。

古时候男人打仗死掉了,女人们一般就成为军人的战利品。除了极个别的刚烈者殉难之外,绝大多数是随波逐流,有个地方吃饭也就行了。

题主这个问题,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下:一是城破,女人被俘获成为战胜方的战利品;二是将士战死或病故,其女人被己方军队收编接管。

作为战利品的女人们

古代战争,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略中原,几乎都是为了女人和财富。在中原地区的许多战争,也经常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正如明朝陶安描述元末明初武装势力时所言:

“即今群雄兹起,不过子女玉帛。

这种性质的战争,一旦战败城破,女人自然就成为胜利方的战利品,用以奖励将士。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太祖召养其母终其身,嫁其女。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征讨徐州,活捉了吕布、陈宫。

陈宫拒不投降,就被曹操杀死了。陈宫临死前,曹操答应他一定好好善待其母及家眷。

曹操奉养陈宫母亲直至终身,将陈宫的女儿嫁了人。

大家都比较关心吕布的妻妾结局如何,史料没有记载,但罗本《三国演义》说,曹操把她们带回了许都。

其实,这事不用罗贯中安排,曹操一定会这么做的。带回许都后,除了留下自己用,就是赏赐将士。

还没有攻下徐州之前,关羽就开始惦记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城破后,曹操自己纳了杜氏,但估计也不会亏待关羽,一定另有赏赐。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抢先跑到袁绍府邸,把袁熙之妻甄氏搞到了手,经过曹操同意,就纳娶为妻。

像甄氏、杜氏这样大名鼎鼎的美女,自然是重点抢掠的目标。不管其丈夫是否还活着,作为战利品一样被瓜分。

从曹操集团来看,这种事还是有些章法的,不是谁抢到就算谁的,是需要平衡考虑的。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了袁术属下刘勋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就有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纳了大乔,周瑜纳了小乔。

孙策还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到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

孙策说得没错,但再庆幸也是被强娶豪夺,作为弱势群体,又能如何呢?

尚未婚配的女人如此,死了丈夫的又能如何?

像曹操纳娶张绣之婶,那就是更稀松平常了。张济战死,其妻能被曹操收纳,岂不也是幸事呢?

无论对曹操纳娶张绣之婶,孙策、周瑜纳娶大小乔,后世如何评价,但性质都一样,作为战败方,其女人与财富一样,都是战利品,不管是否成婚、丈夫是否还活着,都不重要,一律被封赏将士。

这还是军令严格、相对有秩序的行为,对于谁抢到算谁的无序状态,也是家常便饭。

这是城破之后的情况,许多情况是城未破,但将士死亡惨重,其妻女不会成为战利品,那么,她们又是一个啥情况呢?

营妓制度

战时需要军人打仗,稳定时期也需要军人守卫国土安全。军人的职责决定了不可能走到哪就把老婆孩子带到哪。

为了解决军人的生理需求,鼓励士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营妓制度。

《吴越春秋》记载:

"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尤思者游之,以娱其意。"

越王勾践把有过错的寡妇安置在山上,以满足有需要的军士,供他们娱乐。

这可能是最早的营妓。

《商君书·垦令》也有一段话说: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则奸谋无所于伏,盗输粮者不私稽,轻惰之民不游军市。盗粮者无所售,送粮者不私,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淫,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这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商鞅关于垦荒种地的一篇论述,一般理解这里的“军市”里面有女人,这些女人就是所谓的军妓。

尽管对“军市”有不同的解读,但营妓在古代是长久存在的事实。

这些女人的来源很复杂,有罪犯的家属,有过错的寡妇,有敌方被俘获的妇女。当然也会有因失去丈夫而无生存能力的妇人。

战时状态下,营妓就会更加普遍,其来源更多是俘获的战利品及因丈夫战死而失去生活能力的女人。

朱元璋的战时妇女政策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朱元璋的战时妇女政策,还是比较完善的,值得单独说一下。

朱元璋在分析陈友谅、张士诚失败的原因时,说:

“湖广陈友谅、姑苏张士诚,兵非不多,将非不广,钱粮非不足”,但“志在财币子女,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

朱元璋能够在元末农民起义中脱颖而出,最终得到天下,绝非偶然。

他敏锐地意识到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政治目标不远大,只想着掠夺妇女财帛,贪图一时的快乐而已。

为此,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妇女政策。

第一,施行保护有妇之夫的政策。

至元十五年(1278年),朱元璋攻克和阳,发现军士有抢占妇女的行为。

为此,朱元璋专门下令,说:

‘兵自滁阳来,人皆只身,并无妻小。今城破,凡有所得妇人、女子,惟无夫、未嫁者许之。有夫妇人,不许擅有。’

朱元璋的部队从滁阳开过来,军士都是单身,并没有妻小。现在城破了,都想着讨个女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不管三七二十几,谁抢到就算谁的,没点章法不行。

于是,朱元璋下令:凡是所俘获的妇人、女子,只要是没有丈夫、未嫁者,可以纳为妻。但有夫之妇,不得擅自占有。

次日,把所有俘获的妇女集中到衙门前,让她们相继而出,如果其丈夫还在,果真是夫妻,就让他们领回;如果不是夫妻,也不许冒领妄为。

这样,有丈夫的就人归原主,没有丈夫的,全部分配给将士。

这似乎就温情了许多,让这个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序解决。

第二,采取“给配妇女”的政策

《国初事迹》载:“太祖自主婚,以(谢)再兴次女嫁与右丞徐达。

据刘辰撰写的《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不跟其部将谢再兴打招呼,就把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其侄子朱文正和徐达。

这引起了谢再兴的强烈不满,就挟持了参军李梦庚等人,背叛了朱元璋投靠了张士诚。

只有总管吴德明抛弃了妻子,独自逃回。

朱元璋为了表彰吴德明的忠义,就把小于元帅的妻子赏赐给了他。

这件事说明了几点:

第一,朱元璋采用战时“给配妇女”制度,以解决军士无妻的问题。

第二,朱元璋连得力部将的女儿都随便给配将领,岂能放过作为战利品的妇人以及战死、病故军士的女人。

第三,赏赐给吴德明的小于元帅之妻,没有史料证明是谁,但一般会是敌方将领或反叛将领之妻。

第四,给配妇女政策,将虏获来的妇女统一管理,代替了无序掠夺的状态。

第三,设立寡妇营,处置阵亡或病亡的军士遗孀。

在《明实录》、《明史》中并没有“寡妇营”的史料,但在刘辰《国初事迹》有记载。

御史中丞刘基言三事:‘一曰出征阵亡、病故军妻数万,尽令寡妇营居住,阴气郁结。二曰工役人死,暴露尸骸不收。三曰张士诚投降头目不合充军。’

当时,淮河地区大旱,御史中丞刘基就上奏说,这是因为三件事招致的:一是阵亡、病故军士的妻子都在寡妇营,人数达数万,阴气郁结;二是工役人员死亡很多,尸骸不得安葬;三是张士诚投降的头目不应该充军。

于是,朱元璋下令,让寡妇营可以随便嫁人。

寡妇营的现象,不仅仅是明朝特有,历朝历代都存在这个问题。死亡、病故将士的妻子,如果不能得到安置,会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但寡妇营的妇人,也不一定全部来于己方,也会收拢来自于敌方的妇人。

对于寡妇营,朱元璋还采取严格的禁入制度,不允许军士随便出入,以保障其贞洁,这与营妓是有本质区别的。

寡妇营的建立,自然不仅仅是温情的一面,不仅保障了战死、病故军士妻子的生存,而且为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比如军用衣帽鞋袜的缝制等大量工作,都是她们来完成的。

由此看来,古代男丁战死、病亡后,妻子一般是作为战利品封赏给了获胜一方的将士。但也有很大部分进入了相应的管理组织,作为劳动力为军队提供一些后勤保障服务。

不过也有一些妇人被逼迫当做了营妓,直接为军士提供生理方面的服务。

总之,战时妇女的命运是悲惨的,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任人摆布,随波逐流。

像朱元璋这样采取战时妇女政策,还是比较人性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人的贞洁,比那些城破之后,到处奸淫妇女的行为要好一些。

但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只有远离战争,作为最弱势群体的妇人才有尊严和安全感。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在古代的时候,打仗是经常的事,因此就需要很多的士兵,然而这些士兵也并不全都是心甘情愿上战场,有很多人都是被迫参军,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战场上,只有那些领军者,将军们可能会被历史所记载,而那些士兵们一旦死在战场上,就算是彻底的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然而就算是这些普通的士兵,他们也都是有妻小的。他们战死沙场以后,对于留守家中的妻子来说,那就是天塌了。

一部分沦为军妓

史书记载,当年勾践在攻打无果的时候,他把在战争中去世的是冰的妻子都带到山上,让军中众将士看到这些女人后激起斗志。对此台湾的一位学者觉得并不是这样的,他说勾践把这些女人带到山上并不只有激励他们这么简单,而是用来安慰军中的士兵,她们是用来被把玩的。

对于这样的事情,李敖在一本书中揭露真相,那其实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将军中妓女列入编制的记载,也就是从汉代以后很多朝代都设立军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很多战士的性需求,以此慰籍他们的辛苦,同时还能激励士兵很好的打仗。

这么多军妓究竟是从哪找来的呢?

其实她们中很多人都是战争中死亡士兵的妻子,除此之外就是对战的另一方的妇女。这种做法流传了几千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靖康之难时期,金兵俘来很多宋朝皇室的女人,这其中有很多嫔妃以及公主,当然宫女和众多家眷更无法逃过这样的命运。她们都被统一安排到一个地方,实际上那个地方就是金兵的军妓根据地。

其实有很多时候,女人都成为了战争的附属品,同时她们也是牺牲品,不管战争到最后是胜利还是失败她们都会有所牺牲,甚至被当成呼来喝去的工具,而在军队当中也是如此。想必大家都明白“食色性也”这个道理,这也是每一个男人的生理需求,而在长久的战争当中有很多士兵很久都难以接触到女性,难免会有一些消极和懈怠,然而有一些军官们便了解这种情况之后,开始在战争中俘获一些女性,从而让她们充当军妓以振奋士兵的士气,挑起他们的兴奋,才更有力气报效国家,届时展现出更强悍的战斗力。

其实这种事件屡见不鲜,曾在靖康之变时,金兵就俘获了不少宋朝的女性,这些女性有不少都是士兵的妻子,然而被抓获之后都被送到同一个地方,那就是士兵的根据地,从而充当军妓。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为了解决战士们的需求,从而让他们不辞劳苦的为自己卖命,更好的激励这些士兵打仗,可是可怜的就是这些女子了,她们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白天要充当苦役,晚上要服从这些士兵,有的时候活得连畜生都不如,但是又难逃这样命运的枷锁,只能默默忍受!

作为军妓大家能想象的到有多悲惨,但是有一些随军的军妓更是痛苦不堪,她们的命运已经完全被控制,这些军妓并不只是笑着伺候各位将士,让他们得到很好地发泄,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在白天当军队中的杂役,给军队的后勤提供充足的保障,晚上还要劳累。

这些女人在战争中失去丈夫已经够可怜了,没想到此后的生活更是让她们受尽委屈。

一部分的女人饿死了。

以隋末唐初为例,战斗损失人员加起来其实很有限,就算是再加上后勤人员,伤亡人员也远远达不到三分之二,可为什么户籍就少了那么多呢?除了一部分漏报的,差距依然很大。主要原因就是,在乱世,百姓生产得不到保障,生产不了足够的粮食,慢慢就饿死了。古代生产力有限,苛捐杂税多,绝大部分百姓平时都是过得紧紧巴巴的,没什么余粮,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差。每一次大灾过后,都是饿殍满地。

粮食生产是重体力活,家里没有男人的话,很多活都干不了,收成就减少了,就填不饱肚子,慢慢就饿死了。

一部分选择了改嫁

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从宋朝才开始的,之前的朝代,妇女是可以改嫁的,而且社会对之的容忍度也很高,不像明清那样苛刻。

实际上,明清时期,民间改嫁的也很多,活不下去了,总不能让人家饿死吧!之所以要给贞女立牌坊,说到底不改嫁的妇女还是极少数,倘若很普遍,就没必要再加以褒扬了。

顺便说一句,古代改嫁是可以的,但是淫乱普遍是不容忍的。秦始皇时代,妇女改嫁是法律认可的,但婚内出轨是要受重刑的,秦始皇游览天下时,在很多地方都刻了下来。

允许改嫁,也是不得已的事。打仗要壮劳力、生产要壮劳力,你不让寡妇改嫁,哪来那么多人口?

男人死后,妻子“替夫行孝”。出征在外的丈夫死了以后,家里的女人命运的悲哀的,有公婆的,伺候公婆,替夫行孝,没有公婆的就会孤苦的度过后半生,还有一些女子会选择回娘家,然后再寻一门亲事,只不过这样的女人,就算再嫁,对象也都是一些条件比较差的,比如说经济差,或者是身体差的。

还有一些命好的,或者丈夫对国家贡献大的,会被朝廷封为诰命夫人。这是一种荣耀,可是这样的事情很少,纵观古代,也没有几个被封诰命的。

总结:总之不管是哪一种,那些失落的寡妇都要承担巨大的艰辛、痛苦,“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愿和平永久!

古代经常打仗死掉那么多男丁,女人怎么办?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中国的礼教主要是在宋代大体成型,在元代则相当宽松,到了明清才变得严格。

在秦汉时代,男人死了后妇女改嫁,是非常寻常的事情。

不但普通平民如此,王宫大臣也都是这样。

比如汉武帝的大姐平阳公主,首先嫁给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

结果曹寿的寿命不长,结婚没多久就病死了。

在我们看来,既然是公主,当然应该守寡了。

但那个时代,没什么守寡一说。平阳公主一心想改嫁,弟弟汉武帝也很支持,还亲自为姐姐物色男人。

最终,平阳公主改嫁汝阴侯夏侯颇。

这次平阳公主很满意,夏侯颇能力很强,懂得风情,长的不错。

没想到,夏侯颇是个绣花枕头,其实是个色鬼。夏侯颇长期和父亲的小妾私通,在当年是乱伦大罪,非同小可。被揭穿以后,夏侯颇羞愤自杀。

最夸张的是平阳公主,竟然再次改嫁。

这次平阳公主又嫁给著名的大将,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

看看,一女嫁三夫。

所以,那个年代男人打仗死了,女人基本都要改嫁,不然也无法生存。

其实,即便到了明清,乡下妇女改嫁也并不少见。毕竟当时乡下并不富裕,女人靠自己未必能够生存下来。

小说《水浒》中,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就是改嫁给他的,之前有过一个丈夫,生病死了。

西门庆和潘金莲如果没有被武松杀掉,在武大郎死后,潘金莲也是可以改嫁给西门庆的。

其实,所谓贞节牌坊的前提,是你得有一定的家底。在当时的乡下,农民都要种地为生,而黄河以北妇女原则上是很少下地的。黄河以南的妇女虽然下地插秧之类,但不能替代男人这种壮劳力。

所以一旦丈夫死了,家里地基本就种不成了,收入断绝了,只能改嫁。

不改嫁也行,除非是破有财富的,可以坐吃山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