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说来也是有趣,蒙恬、项羽、韩信三人都算是同时代的人,都是秦末的名将。其中韩信和项羽交过手,蒙恬由于死得比较早,并没有机会和项羽、韩信交过手,所以比较起来可能有点困难。我尽量客观一点!
第一个项羽
纵观项羽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钜鹿之战,项羽以十五、六万楚军击章邯秦军甬道,章邯二十余万秦军退却,诸侯联军歼灭王离军,杀涉间擒王离。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孤军大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刘邦落荒而逃。
但是,项羽赢了战争,输了天下,在鸿沟协议后,项羽本以为能就此罢兵,便率10万楚军向东南退却。但刘邦从张良计:“项羽此去,放虎归山,急击勿失”,单方面撕毁和约,再起战事。后来再韩信彭越等人帮助下,刘邦集齐六十万大军将项羽围在垓下。项羽陷入绝境,四面楚歌。最终兵败自刎于乌江,留下了“至今思项羽,不坑过江东”的千年之叹。
第二位韩信
此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妖孽的军事天才之一,贫苦出身,碌碌无为,参军后再项羽帐下岌岌无名。可是转投刘邦后却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大将军,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献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助其还定三秦。后又分兵北上灭魏、徇赵、胁燕、定齐,帮助刘邦打下了半个天下,最终垓下之战,他携三十万大军与刘邦会师,彻底断绝了项羽翻盘的可能性,最终项羽兵败身亡,四年的楚汉之争就此结束,韩信凭借军功成为了“汉初三杰”之一。
此人在历史上军事成就极高,一生战功赫赫,被后人奉为“兵仙”,堪与孙子,吴起比肩。只可惜战场上再厉害却也敌不过蛇蝎毒妇的阴险,一代军神,最终落得个斩于钟室,夷其三族可悲
个人觉得,项羽战不如韩信!因为项羽善于精兵奇袭,不善于大兵团作战,如不管是彭城之战还是巨鹿之战,凭得就是一个奇字,而韩信则恰恰相反,他是多多益善,这样得战法打刘邦这样的二吊子还可以,可是面对韩信,他没有太多神算。
最后是蒙恬
蒙恬何许人也?他应该算是秦始皇最为器重的心腹了。
虽然出身将门,但他拿得出手的战绩并不多,因为他生得比较晚。成才时六国已经被灭得差不多了。真正使他声名鹊起得还是秦并天下后,蒙恬奉秦始皇之命,率秦军30万出击匈奴,打得匈奴北迁7百里,十余年不敢南下。后来,蒙恬率军驻守长城,镇守北疆。而他的结局也是比较悲惨,因为其手握重兵扶苏且与赵高有间隙,胡亥登基之后再赐死扶苏得同时也拿掉了蒙恬得兵权,并将其软禁,而后被赵高杀害。
相对于项羽韩信二人,蒙恬虽然战绩不算辉煌,但是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乃是秦朝统一天下后第一将星,什么章邯,王离都得排在他们后面,北击匈奴一战更是打出了王者气概。
个人认为此人能力不在韩信之下,而且从30万级别的统兵经验来讲,蒙恬出身将门,要比韩信和项羽要高出许多。由此我认为,蒙恬会取得最终胜利!
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蒙恬、项羽、韩信都是一代名将,军事能力都很卓越,还有一个共同点都结局悲惨,蒙恬服毒,项羽自刎,韩信被囚杀长乐宫。
如果让他们在战场上单挑,毫无悬念必定是项羽完胜。但是战争是讲谋略的。尤其是冷兵器时代大规模作战,谋略很重要。战场上情事万变,就在主将的灵机应变和把控能力。
人们往往桎梏于一个公式,韩信垓下之围打败项羽,韩信比项羽厉害。
真的吗?我们一起看看。
先说蒙恬。蒙恬的主要事迹是伐楚伐齐,表现一般,驱逐匈奴,修长城有首攻。
蒙家三代为将,为秦国统一立下汉马功劳,虽然蒙恬跟项羽没有交集,但是却跟项羽的爷爷项燕交集。
【一】蒙恬伐楚失败
秦国第一次伐楚,李信将20万军马,副将就是蒙恬,但是这次秦军却遭遇惨败。
【二】蒙恬伐齐与齐军对峙高唐
秦王嬴政让蒙恬为主将带领30万秦军进逼临淄,齐国迅速调动主力二十余万大军,把守军事重地高唐,抵御秦军。
高唐是齐国最重要的都城之一,常年守备防御赵国进攻,高唐与赵国灵丘隔着黄河。赵国也常年在灵丘囤布重兵防守,可以说高唐是进攻齐国的一个突破点,其重要程度不亚于武关之于秦国。 当年乐意帅五国伐齐,乐毅就是从高唐突破齐国防线,在齐国土地上纵横捭阖,险些让齐国从战国中消失。蒙恬与齐国对峙整整三个月。始皇帝看蒙恬在战场上没什么进展,就让王贲带领五万骑兵从燕赵旧地斜插进去,一方面形成南北夹击的格局;一方面派人劝降齐王建。结果王贲夺得灭齐的军功头筹。
【三】驱逐匈奴,修建长城有功
秦王嬴政称帝后让蒙恬带兵三十万赶走匈奴,进驻河套地区,这时大秦的军队挟裹着灭六国的气势,对匈奴本身就是震慑。
从三次大战表现来看,蒙恬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曾提起蒙恬急于建功立业因此对始皇帝修长城、修直道耗损民力不加谏阻。
再说项羽项羽一生纵横沙场无往不胜。创造了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以少胜多的两大战争奇迹。
【一】巨鹿之战
项羽绝不是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将军,巨鹿之战,项羽就五万骑兵对阵秦军四十万:王离带领的长城正面进攻巨鹿城,章邯帅二十万军运输粮草。
项羽拨给英布2万骑兵,专门破坏章邯的运输粮草的甬道,切断城中秦军的粮食补给,自己带着三万精锐破釜沉舟冲杀秦军主力,一举击溃王离带领的长城军。
当时,秦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大的。章邯王离打败陈胜吴广的第一支起义军,接着楚军主将项梁也战死,各路诸侯恐惧,在巨鹿周围作壁上观,如果任由这样情形继续这样下去,等秦军灭了赵王的势力,调过头必定以压倒性的优势吊打各路诸侯,逐一镇压。
因此项羽在巨鹿之战彻底扭转了秦末天下的战局,为秦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这一仗项羽居功至伟。
【二】彭城之战
项羽灭秦后分封各路诸侯,但是天下依旧纷争不断,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成了救火队长,疲于奔命。
刘邦趁项羽北上平齐之际,带着各路联军近五六十万打进了项羽的首都彭城,刘邦正乐不可支之际,项羽带着三万骑兵回援。
项羽在此战中,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能力,他避其锋芒,绕道敌后对联军进行偷袭,打了个措手不及,五六十万的大军做鸟兽散,主将刘邦都差点丧命,此战后太公和吕雉都被项羽所俘获,刘邦败得极其狼狈。
项羽是个军事天才,但政治上却缺乏谋略,也许他太年轻了,此时他不过二十多岁,血气方刚。政治上的失败不能掩盖项羽在军事上的卓越能力。
最后说韩信韩信被刘邦拜为上将军之后,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破项羽战绩斐然,用兵奇、巧,被誉为"兵仙"。韩信最经典的两大战役是井陉之战和垓下之战。
【一】井陉之战
彭城之战失败,各路诸侯纷纷背离刘邦,张良、韩信等劝刘邦开辟北部"根据地",带兵攻伐燕、赵、齐,对项羽形成两翼包抄的态势。这个战略部署深谋远虑。
公元前204年10月,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赵王歇布重兵(大概20万)把住井陉口要害,居高临下,以逸待劳。韩信利用赵军的轻敌之心,灵活用兵,虚虚实实,克服了汉军长距离奔袭和地势不占优势的不利因素,巧布迷阵,活用兵法,背水一战,取得了井陉之战的胜利。
井陉之战成为楚汉战争的经典案例,也为汉军开辟北方战场打开了缺口,之后韩信伐魏、灭燕、攻齐水到渠成。
【二】垓下之战
公元前203年8月,项羽和刘邦订立盟约,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分而南北治之。9月,项羽领兵东归,墨迹未干,刘邦就撕毁盟约突袭楚军,并约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项羽。 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北),楚军反击,汉军再次大败。
刘邦命令韩信驰援固陵,韩信接到命令没有立即驰援固陵,而是亲帅大军趁项羽主力在跟刘邦对阵,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相当于宰相)项佗。彭城失陷,楚军便失去了战略依托,项羽的楚军成了孤军,根基尽毁,人心涣散。
公元前202年, 韩信为联军总帅率领汉军30万,正面迎击楚军,其余将军各带领军队十万围住左右两翼,周勃、英布、彭越等将兵十万部署到了楚军后侧,牵制楚军的行动,形成合围。汉联军兵力约有五六十万人,而项羽所率的楚军差不多十万,汉军以绝对压倒性的兵力优势,将楚军层层包围,即便这样项羽依旧突破包围,带领亲兵逃到乌江边,霸王选择自刎结束悲壮的一生。
我们摆事实,分析下来得出结果蒙恬战绩表现一般,三人中属于最弱的。韩信和项羽各有所长,韩信擅长排兵布阵,用巧计;项羽更擅长奇兵突袭,对敌作战,抓住要害,一招制敌。如果同为将帅,项羽和韩信各帅大军30万,兵力相当,项羽应该胜算更大。
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这三个人里面,蒙恬的年龄最大,项羽和韩信的年龄差不多。
蒙恬因为被赵高陷害,自杀而死,失去了在秦末与韩信、项羽过招的机会。
先看三人所率领的军队:蒙恬曾经率30万秦军北伐,却匈奴700余里。蒙恬所率领的秦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知道为何而战(升官发财),得到了良好的武器供应(标准化装备),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常年与山东各国战斗,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项羽极盛之时拥兵40万,真正的嫡系是以8000江东子弟为核心的楚军,其余大多是乌合之众。项羽的楚军人数虽少,在秦末也是无敌的存在,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无人可敌!尤其是8000子弟兵对项羽有无限的忠诚,是核心中的核心。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他最多指挥40万军队在垓下合围项羽10万楚军。这40万人很多也是诸侯联军,真正韩信的汉军应该不会超过30万。韩信的部队大多数是在战争中逐渐募集的,用战斗经验,但是来源非常杂。口音、习俗等差别也非常大。
再看指挥方式:蒙恬,曾随王贲灭齐,最大的战绩是打败匈奴。能把匈奴人打得后退700多里,说明蒙恬比较善于使用骑兵,否则追不上匈奴。另外,秦军主力是步兵。只有用伏击的战术才能让步兵对匈奴造成大规模伤亡,进而才敢让骑兵追击。所以,蒙恬的水平应该不在李牧之下!
项羽,这是秦末最猛的将领。率3万骑兵长途奔袭汉军,出其不意将60万汉军击溃,对骑兵的运用也是非常熟练。而且项羽的楚军战斗力极强,巨鹿之战完全靠步兵近身肉搏取胜。可见项羽既能打运动战,又能打阵地战!
韩信,人称兵仙。韩信用兵多多益善,这说明他对大兵团的指挥调度能力极强。任何乌合之众都能让他化腐朽为神奇,成为打败敌人的精兵!
最后说结果如果他们各率本部人马,我认为蒙恬第一,项羽第二,韩信第三。三人都是名将,水平差不多,所以军队的战斗力至关重要。这方面,30万秦军优势太明显了。
如果军队实力一样,比拼的是三人指挥能力,我认为韩信第一、蒙恬第二、项羽第三!
理由:垓下之围,面对韩信的40万杂牌军,项羽竟然没有对战的勇气,空留10万楚军于垓下,自己率800骑兵连夜逃走,可见项羽对韩信的忌惮!
蒙恬一直指挥秦军作战,缺少以弱胜强,以强胜强的经验。由于经验不足他会败在韩信手下。
韩信从领兵起,几乎都在和比自己强的军队作战,反而凭借自己出色的指挥能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见韩信的水平之高!
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首先这三位都是历史上的名将,蒙恬当年率领三十万秦军,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仅仅是从这一点来看,蒙恬的指挥能力还是非常突出的,尤其是大兵团作战。而项羽则是战术天才,最擅长的就是以少胜多,巨鹿之战以三万击溃了二十万秦军主力,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击溃了联军五十六万。韩信则被誉为兵仙,一句多多益善就可以突出韩信过人的指挥能力和战术能力。
而在这三人之中,项羽和韩信是交过手的,并且两人都共同讨伐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齐国。结果就是韩信征服了齐国,项羽则是失败而归,虽然这是韩信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但是也突出了韩信过人的能力。因为当时韩信刚刚打下赵地,而这个过程中,韩信没有失败过一次。
所以三人若是势均力敌对阵,那么可以断定韩信要更胜项羽一筹,当然这也是军队战斗力相同的情况下。韩信对于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是远远强于项羽的,韩信可以将一群乌合之众化腐朽为神奇,就足以证明韩信强于项羽。项羽率领军队最多的一战是垓下之战,率领十万大军,但是却出现了有五万大军进度没有跟上,导致自己被包围的局面。
而如果硬是排个名次的话,蒙恬应该也能排到第二,在军队战斗力相同的情况之下。考验的就是将领能否将兵力发挥到极致,项羽显然缺乏这种这方面的经验。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前期可以横扫无敌,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的那三万江东子弟,这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骑兵。而汉军则以步兵为主,自然占不到便宜。
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如果三人各带三十万人马对阵,首先出局的是蒙恬。
蒙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表现一般,比王翦,王贲父子要差得远。
秦始皇伐楚,主将是李信,副将就是蒙恬,说明蒙恬在秦始皇心里还不如李信,李信伐楚惨败,蒙恬又参加了灭齐国的战斗,但也没有建树,所以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都知道王翦父子,很多人不知道蒙恬也参与了灭六国的战争。
秦朝统一后,王翦父子急流勇退,这时候蒙恬成了秦始皇集团的重要将领,他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但当时的匈奴和后来冒顿单于领导的匈奴不能相提并论,匈奴各部落各自为战,还是一盘散沙,匈奴不以占领地方为主,有机会就抢一把,抢完了就跑,,不会固守某一个地方,蒙恬率领的又是当时最强大的秦军,匈奴人自然是一触既溃,但匈奴人以骑兵为主,来得快,去得也快,谁也不知道他们会什么时候又来偷袭。为预防匈奴,蒙恬成了修长城的监工,没什么突出战绩,是不能和项羽,韩信相提并论的。
项羽和韩信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战神级别的,都有傲人的战绩。如果两人都率三十万人对决,项羽最后可能会失败。
项羽,韩信都打过以少胜多的战役,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几万人马打败章邯的秦军四十万,又在彭城之战用掏心战法直捣刘邦司令部,三万人马打败刘邦联军五十六万,项羽打仗的特点是勇往无前,无坚不摧的,只要你和他硬拼,就会败得很惨。
韩信背水一战,用三万新兵打败了陈余二十万,潍水之战几万人马把项羽大将龙且二十万打得全军覆没,韩信打仗都是出奇制胜,不会只靠实力硬碰硬,背水一战不单靠置之死地而后生,还有二千奇兵把陈余大营的旗帜换上汉军的旗帜,扰乱了赵军的军心,趁势打败赵军。潍水之战韩信引诱龙且渡河追击,事先在上游堵塞了河道,龙且人马追到河里,上游放水淹没了龙且大军。韩信打得仗都是用谋略取胜。
韩信和项羽对阵,都是三十万人马兵对兵,将对将,那韩信肯定不是对手,他在项羽马前走不了几回合就得让项羽杀了,但真正的战场较量不会是这样的,如果正面打不过项羽,韩信一定会先采用防守的方式阻止项羽的攻击,刘邦只守不攻项羽都没有办法,何况韩信,他会等待时机对自己有利才开战,毕竟打仗不是单靠勇猛就能取胜,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粮草,士气,地理条件等,韩信能忍受胯下之辱,他的战场心里素质比项羽要强得多,一旦项羽求战不能心里着急出现失误,那韩信一定会抓住机会一战打败项羽的。
总结:蒙恬,项羽,韩信各领三十万人马对阵,最先失败的是蒙恬,最后胜出的是韩信。
如果蒙恬、项羽、韩信各帅30万大军对阵,谁会取得最终胜利?
兵力一样的情况下,项羽强于蒙恬强于韩信,且兵力越少优势越大,前两个毕竟是集统帅与武将一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