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主要你读书太少,看的事太浅薄。

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是因为清朝跟西方列强贸易逆差太大。

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买的太多,而中国人又不买洋人的货才迫使西方列强不得不卖鸦片。

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世界工厂。

西方列强到处告中国倾销。

只要西方列强卖鸦片,中国禁鸦片,鸦片战争就会爆发。

纵然签署贸易条约。

洋货全面进入中国,汉族人就会崛起。

当时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汉人有兵,再有钱,满清怎样才能稳住这么庞大的帝国。

肯定稳不住。

一旦汉人重新统一中原,势必会禁烟,还会跟列强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只会爆发的规模更大,当然国民清醒的更早,中国就能更快的崛起。

这点你可以去起点看晚清小说。

只要你回到清朝一边造反,一边跟列强贸易,很轻松就能打垮晚清,卧薪尝胆数十年,汉帝国定然会崛起,说不定还会参与瓜分世界殖民地。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说通俗点就是英法要维持甚至扩大在华的利益,而满清解决反对。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当时满清是农业封建国家,普通农民压根不需要什么工业品。

所以,英法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商业利益,英国只是通过鸦片贸易维持。

不过,鸦片贸易并不可靠,因为中国可以种植鸦片的省份颇多。只要中国人自己种植鸦片,英国也就无法赚钱了。

这种情况下,英法都希望继续扩大在华的特权,获得商业利益,美俄的态度也是一样。

我们看看《天津条约》:公使常驻北京;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 、南京、镇江 为通商口岸;扩大领事裁判权;对英赔款四百万两,对法赔款二百万两;修改税则等等。

赔款是小事,多开通商口岸可以看做互惠贸易,但扩大领事裁判权、修改税则,都是侵犯到满清的自主权了,这就非同小可。

所以,满清很难同意,战争几乎不可避免。

退一步说,满清同意了,主权就受到影响。那么,满清除非立即进行日本那样的全面改革,奋发图强。不然,既然开了头,下面主权还会损失更多,国将不国了。

果然,最终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后,双方签订了更厉害的《北京条约》:(一)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二)辟天津为商埠;(三)准许外国人在中国招聘人口出洋做苦工; (四)割让广东新安县(今香港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九龙司)给英国;(五)交 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法国传教士在内地任意各省租买土地,建筑教堂;(六)赔偿英、法的军费各增加到八百万两。

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

看看,就这么危险。

而以满清的德性,改革绝对不可能,所以战争迟早还是打,满清迟早还是完蛋。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所谓的贸易或违约等都是列强的借口,在西方政治家的眼中,什么对自己有利就用什么借口。

从这次疫情,也能看出这一点,各国都想甩锅给中国,然后找中国负责、赔偿。

一、第二次鸦片必将发生,因为英法想攫取更多的利益

为了掩盖自己侵略的本质,列强习惯于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以编造不得已的理由。其实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这样,但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在这方面绝对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典型。

第一次鸦片战争,除了割地赔款之外,五口通商已经协定关税,并不能满足英国的欲望,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因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利益,他们势必会再一次发动侵华战争。

二、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把真正的受害者打扮成野蛮强盗

这几乎是西方的惯用伎俩,或者就是西方的一种价值观。

如此一来,无辜的受害者反倒成为了被谴责的一方。

学习历史,尤其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止西方侵略者的史学观对中国人的冲击甚至是洗脑。

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就是受西方或那些公知史学的影响,他们心安理得地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罪责推到中国人头上,是强权者的丑恶嘴脸,为他们鼓噪的人同样丑陋。

这次疫情期间,西方反华国家的行为再一次诠释了他们的丑陋,如果我们对他们还有幻想,那真的是忘记了历史。

我们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断,而这个判断不能离开近代中国被人宰割的大环境。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关键是,僧格林沁蒙古王爷,伏击了英法谈判使团,杀害了使团的二十多人!这明显违反了国际公约。英法发动战争,清朝也没有明显抱怨英法的官方说法吧?!单单贸易不公平行为,英、法议会会通过,出兵三两万人、跨越多半个地球,进攻一个有过百万常备军的国家?战争不打完,胜负谁都不知道!还有一点,当时清朝的战斗力问题。仅仅因为贸易问题,英法能说服议会出兵吗?战争没打完之前就知道一两万人,没有后勤基地,就能打败一亿多人口,百万常备军?当时清廷调动太平天国与湘军前线的,鲍超部去京津前线,鲍超部只有三四千人!但是鲍超身经七百余战,歼敌二十多万!湘军和太平天国前线,双方装备都是不惜血本、世界最前列的!仅仅鲍超部到达京津前线,杀败万把人是没问题的!曾国藩只是为攻克天京考虑,拖延没让去!因为清军与太平天国的内战,清廷只能调动北方的僧格林沁骑兵和胜保部。如果湘军曾国荃吉字营五万人,包括鲍超部与英法联军对垒,守住京津没有一点问题!打败英法联军也是必然,能不能消灭,因为英法海军强,随时可以撤回海上就不好说了。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双方签约通商,增设通商口岸,但是,中英贸易增长的不如英国想像中的大,于是英国伙同法国,派使团去北京修约,意图扩大双边贸易。

但是,僧格林沁伏击了英法谈判使团,杀害了使团的二十多人!这明显违反了国际公约。于是,英、法议会通过,出兵两万余人、跨越半个地球,进攻清朝,此时正值太平天国内乱,清朝无力抵抗,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沙俄趁机敲诈,割占清朝大片领土。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烧毁,但是,由于清朝不断从北方调兵南下镇压太平天国,致使北方防御空虚,沙俄趁机占领清朝的外东北与外西北,并实际管理,有没有二鸦,沙俄都己经占领了,只不过趁二鸦补了个手续而己。

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就不会爆发,圆明园就不会被毁,就不用给沙俄割让领土了么?

咱先来看看英法为什么要与清朝进行贸易。

19世纪中叶,欧洲完成工业革命,蒸汽动力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国家如英国、法国,他们生产的商品在国内市场已经饱和,卖不动了,需要迅速拓展海外市场。工业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殖民主义的恶果,西方列强为争夺海外殖民地,疯狂进行对外扩张。

▲工业革命加快了列强的帝国主义扩张

在对华贸易方面,欧洲列强尤其是英国长期处在贸易逆差的地位,清朝的茶叶和瓷器在英国卖的比英国制造的工业产品更好。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打破贸易逆差,扩大对华贸易规模,借口虎门销烟事件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放开五口通衢,割地赔款更让英国人尝到了对清朝发动战争的甜头。条约中的“片面最惠国待遇”还让英国人在未来的列强瓜分中国时都能蹭着好处。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虎门炮台英勇抗击英军

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在制度和技术上不如列强,但在经济上仍然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这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动辄向德国购买多艘先进军舰就可以看得出来。《南京条约》中赔给英国的两千一百万两银元对清政府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受苦的是百姓。自1840年开始,清政府与列强陆续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外国工业商品的倾销让民间众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政府为了补足赔款,又增加赋税和徭役。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生活苦不堪言。

这时在广西有个叫洪秀全的秀才,这兄弟早些年听洋人传福音,心里有了“上帝”的大概模样,于是就跟乡里乡亲说了上帝他老人家的故事。那时的农民没有什么信仰,一听说信上帝有好处,就跟着信了。洪秀全就依靠他曲解的教义成立“拜上帝教”,聚集一票农民揭竿而起,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还建号“太平天国”。

▲洪秀全带领“拜上帝教”信徒起义

这洪秀全不打无所谓,一打,清朝就乱了。皇帝赶快调遣军力南下镇压起义,清军与太平军在长江一带激战正酣。旁观的英法两国看到了机会,为了扩大在华利益,两国加紧了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准备。

再来看看沙俄为什么要来侵占领土。

同样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沙俄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新式武器和新式军队的出现令沙皇的军国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在欧洲开始推行南下政策,试图开辟不冻港。距离沙俄最近的不冻港在黑海的克里米亚,再就是远东的太平洋沿岸地带。为此,沙俄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在此之前,沙俄与老对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之间发生过多次战争,沙俄败少胜多,其势力范围也拓展到了黑海一带。

1853年,沙俄在与土耳其人的谈判中吃了闭门羹,俄国人认为,既然谈判不行,那就打吧。于是,有了“工业革命光环”加持的沙俄发动了第九次俄土战争,而此时的对手突然变成了三个国家:土耳其、英国、法国。

▲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军枪骑兵冲锋

英国在印度开辟殖民地后,本土与印度之间一直保持贸易往来,而其主要路线就是通过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黑海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为此,英国费尽心机与土耳其人搞好关系,确保了贸易路线的通畅。

法国虽然与俄国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与土耳其的关系也是不错。而且此时的法国陆军相当强大,却被英国当枪使了。

1853年10月16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前期,沙俄在锡诺普海战中完胜土耳其,尔后英法两国协助土耳其介入这第九次的俄土战争,形势堪称逆风翻盘。更强大的英法军队将沙俄新军打到溃不成军,沙俄在克里米亚的战略部署全面失败。

▲惨烈的克里米亚战争,沙俄兵败如山倒

随后,沙皇将扩张的目光投向了远东地区。

早在17世纪中期,沙俄的国土就已经拓展到了太平洋西岸,并与南方的大清帝国接壤。1685-1686年,双方在黑龙江流域发生一系列军事冲突,史称“雅克萨之战”。此后,双方签订了确定国界的《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

然而沙皇并不甘心就这样定下国界范围,因为获得太平洋出海口的目的没有达到。此后,沙俄便一直筹划如何侵吞中国北方的黑龙江地区,甚至成立了“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

1849年至1853年期间,沙俄军事人员已经在黑龙江下游建立了侵略据点。随后,大批俄罗斯军队侵入黑龙江地区,对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实行军事占领。

也就是说,此时的黑龙江以东地区,沙俄的军事占领已成事实。

▲沙俄侵占的中国东北土地,黄色部分为《瑷珲条约》侵占的土地,粉色部分为中俄《北京条约》侵占的土地

而与此同时,清政府正忙于解决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根本无暇顾及东北局势。此时占领黑龙江以东地区的沙俄并无依据,他们想要撕毁《尼布楚条约》,并向大清提出割让领土要求。但他们只是按兵不动,静静等待着一个良好的时机。

要么说马克思老爷子的唯物史观厉害呢,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梳理出一张事件发展的脉络图: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世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部分领土”这一事件之间的关系不大。

1,英法以世界扩张为途径,沙俄以本土为核心向东向南扩张。

2,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扩大在华利益,只是打着通商的旗号发动战争;法国是为了蹭瓜分清朝的热度,跟着英国混饭吃;俄国是为了得到出海口。

从发动战争的必要性来看,英法在世界拥有大量殖民地,发动二鸦,与清朝签订新的条约,只是他们在东亚地区的利益进一步扩大了,对其总体国力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

而沙俄则是为了获取出海口,以摆脱“拥有世界最长海岸线却没有不冻港”的尴尬,为发展海军创造条件,可以说是否拥有出海口涉及到沙俄的根本利益。

▲中俄《瑷珲条约》签订现场

也正是因此,英国和法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只是恰好成为了沙俄提出领土要求的契机,按照沙俄原本的计划,黑龙江以东广大土地是势在必得。就算二鸦没有爆发,沙俄也会通过挑起战争等方式,强行侵占这片土地。

最后表个态

总结一下,如果晚清提前同意了跟英法进行贸易签约,二鸦也一定会爆发,圆明园会不会被毁这个不好说得看战争形势,在北方最终还是会给沙俄割让领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