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二战日本“信浓”号航空母舰是日本海军最大的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其标准排水量高达63000吨,如此巨大的航空母舰载机量却只有47架,确实比较古怪。要知道排水量只有18000吨的日本“苍龙”号航母也搭载了60-70架舰载机,排水量数倍于“苍龙”的“信浓”号的载机量确实是太少了。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信浓”号航母并非和日本海军其他航母一样,一开始就以航母为标准进行设计并建造的,“信浓”号起初是日本“大和”级战列舰的三号舰,是一艘标准的战列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便中止了大型战舰的建造,当时“信浓”号的舰体建造工作已经完成了50 %,鉴于拆除工作较为困难,日本海军最终觉得继续完成舰体建造工作,以达到下水的状态,以备日后视战局的发展再做决定。随着中途岛海战日本损失了4艘主力航空母舰,为了迅速恢复航母舰队实力,日本当局决心将“信浓”号战列舰改装为一艘航空母舰。日本一般的航空母舰都是上下两层机库,以容纳更多的舰载机,而“信浓”号航母最终只建成了一层机库,这也是导致该艘航母载机量大大降低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因为改装难度太大,建造两层机库需要对原舰体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工程难度很大,工期也较长,这与日本迅速改装航母以恢复战斗力的初衷相违背,所以最终不得不放弃双层机库,只建造一层机库。

对于航空母舰来说,舰载机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航母战斗力的强弱,尤其是攻击能力的强弱。“信浓”号航母只有不到50架的载机量无疑使其进攻能力远远不如日本此前列装的中型攻击型航空母舰。不过日本当局一开始就没有单纯的只是考虑其攻击能力,而是想将其发展为和“大凤”号装甲航母一样的防御型航空母舰,防御能力排在了第一位。日本海军对“信浓”号航母有着如下的战场定位,“信浓”号航母将部署在机动舰队的前方担负侦查和承受敌舰载机集中攻击的作用,该舰厚重的装甲将保证在敌人的空袭下完成飞机的起降和补给作业。位于后方的日本攻击型航母的舰载机在起飞并完成攻击任务后可以不必飞回到本航母,而是直接降落到更加靠近战区的“信浓”号航母上,从那里接受补给并再次实施打击任务,这样使日军舰载机的作战范围大大增加,而且使较为脆弱常规航母处于安全的位置,无需暴露在美军舰载机的直接攻击之下。说白了“信浓”号航母就是一个前排抗伤害的,自身无需携带太多的舰载机,更多的是作为其他航母舰载机的一个前方中继补给基地,其巨大的舰体可以储存更大的燃料和弹药,从而为舰载机提供充足的补给。

所以,从日本海军对“信浓”号航母的战场定位看来,是不需要搭载太多的舰载机的,日本海军更看重的是该舰的装甲甲板防护能力和舰体弹药库的储存能力,只要该舰的飞行甲板完好,并储备大量的燃料和弹药,那么就具备日本海军所谓的“中继补给基地”的功能。

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信浓号满载排水量高达7.2万吨,这是其一,配备的舰载机只有47架,其中战斗机18架,鱼雷机18架,侦察机6架,备用飞机5架。而满载排水量为2万吨的苍龙级航母的舰载机数量却高达63架,哪怕是满载排水量只有1.25万吨的龙襄号航母旗舰版机也有40架,相比之下信浓号航母的舰在级数量的确少得可怜,但是却情有可原,毕竟它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3号舰本身就不是科班航母出身,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战列舰科班,只不过在建造完50%的工程后半路出家改装成航母的。信浓号航母和大和级战列舰的俯视图赤城号航母的正脸线图

这就是涉及到了战列舰和航母舰艇内部空间的布置的问题,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别的不说战列舰需要布置大量的装甲,舰艇内部的水密隔舱设计也与航母不同,而航母则是需要一个大大的机库来装舰载机,还要有升降机的位置,并且信浓号已经完工近50%,具体情况是中央部建造至水线附近,前后部建造至弹药库底部附近,并且已经安装部分动力系统,对内部空间大规模改动的话需要耗费的财力物力时间都需要比较多,并且还要满足海军对它的要求,所以信浓只有一层机库,相比之下4万吨级的赤城加贺却拥有两层层机库。

而最主要的还是海军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可能是吃过了美军俯冲轰炸机的亏,要求性能化航母的飞行加班,能抵御俯冲轰炸机带的500公斤炸弹,机库要保证可以抵御下800公斤的炸弹,并且侧舷装甲要保证在10公里的距离上抵御重型巡洋舰的203毫米炮弹,所以它的飞行甲板的装甲带长达210米,宽30米,而且厚度高达95毫米(20毫米的SD特殊钢板的上方再加一层NVNC75毫米钢板),而如此大重量的上部结构,使得支撑上部结构设计的钢梁厚度高达800毫米,所以只能安装一层机库,不然就会重心就不稳了。信浓号航母舰体隔舱区域及装甲尺寸的数据图上两图是赤城号航母的舰艇内部构造和机库舰载机摆放图

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很简单,以日本的技术,本来舰载机就只能是40多架而已。

日军是放弃了航母的很多重要性能,才让舰载机大大增加,成为攻强守弱的武器。

就是因为这样,在中途岛海战,脆弱的像鸡蛋壳一样的日军航母,在15分钟内就被美军击沉了3艘。

所以,在信浓号上,日本重新设计,像美国航母靠拢。

对于信浓号的要求就是:

1、主要武装为舰载战斗机36架、舰载攻击机18架、舰载侦察机9架,飞机机库置放18架舰载战斗机,另外18架的舰载攻击机则配置于后备机库,其余则置于甲板上。

2、飞行甲板厚度达可抵挡俯冲轰炸机的500公斤炸弹攻击,而后部飞机机库厚度则可抵挡800公斤的炸弹。

3、舷侧防御增强,可抵挡巡洋舰的200毫米炮弹攻击。

4、炸弹、鱼雷、航空燃料的搭载量增强,有快速整备飞机的能力。

看看,以上的要求已经很牛逼了

别的不说,第2条就很重要。

中途岛战役的4艘航母,都是被450公斤炸弹俯冲轰炸炸沉的。

而信浓号飞行甲板为20毫米厚的DS钢板再铺设75毫米的NVNC甲板。

由于以上种种设计,导致信浓号的排水量虽大,舰载机却不多。

另外,信浓号是超级战列舰改造的。

在决定改造为航母的时候,舰身中央的施工进度已进展到中甲板附近。这种情况下,已经无法改为多层机库。不然船体重心会被抬高,再加上飞行甲板上装有厚装甲板,船体会变得不稳定。

为了避免造成问题,必须减轻上部构造的重量,因此只好仅建一层机库。

所以,最终只能搭载24架“烈风”战机、17架“流星”、7架“彩云”。

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确切地说,日本是航母制造的宗师,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研发航母的国家之一。

1909年,英国的航母“皇家方舟”排水量只有7400多吨,只能搭载10架水上飞机。

九年后英国的竞技神号航母排水量虽然达到了万吨以上,但载机能力只有20架。

日本在1922年建造的"凤翔"号航母外形跟现代航母相似,结构也采用了岛状的设计,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艘标准的航空母舰。

尽管凤翔号航母没有在战争中有所作为,在1924年还拆除了上面的岛状结构,但它别出心裁的设计给了后人以有益的启迪,为现代航母建造设计指明了方向。

二战开始后后,日本造航母就像下饺子一样,一口气建造了11艘舰队航母和若干轻母水母,成为太平洋上一支横行霸“海”的武装力量。

本文中要说的航母信浓号航母,是日本海军的骄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直到1960年,美国小鹰号航母下水前,世界航母第一的桂冠戴在信浓号头上是当之无愧。

我们知道,当时日本海军1935年下水的中型航母苍龙号,排水量只有19000吨,载机量就多达60架,必要时载机量可以提高到73架。而九年后完工的信浓号,排水量高达6万吨,是世界第一航母,设计载机量却只有43架,这分明是地地道道的大材小用,浪费国家资源。

一向喜欢精打细算的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众所周知,二战没有打响的时候,日本海军的战舰建造重心不在航母上,海军上层认为未来海战还是以战列舰为主,于是才有世界上第一战列舰“大和号”的问世。

太平洋战争打响后,他们这才知道海战最给力的还是航母,尤其是中途岛海战中,航母大显身手,让海军高层如梦初醒。

此战中,美国海军损失一艘航母,日本海军有四艘航母葬身海底,航母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一。

这时候的信浓号是当做战列舰建造的,它的角色是担任大和号战列舰的三号舰,已经建造了一半。

在航母捉襟见肘的时候,海军高层赶紧对信浓号叫停,把它设计成航母来使用,以充实日本的航母舰队。

因为时局紧张、十万火急,总不能扒掉重建,工程大,需要工期长,没有充足的时间。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信浓号,尽管很大、很霸气,但建造好的信浓号,只能容纳40多艘飞机。

具体来说,是20架战斗机和27架攻击机,一共47架。

舰载机的多少决定了航母的攻击能力,信浓号的舰载机数量相对少,让它的攻击能力大打折扣。

日本海军高层对此也心知肚明,知道信浓号的短板,于是他们压根就没有把它当做攻击型、而是把它当做防御型和补给型的航母来使用,还兼任侦察任务。

该航母巨大的甲板和舱容量,让它能储存足够的弹药,给其它战机和战舰提供补给。

对于发生故障的飞机,它还是非常合适的维修基地。

由于它的甲板是装甲飞行甲板,在20毫米厚的DS钢板基础上,再铺设75毫米的NVNC甲板。

其装甲甲板可抵挡俯冲轰炸机的500公斤炸弹攻击,而后部飞机机库厚度则可抵挡800公斤的炸弹。

抗打击能力超强,这恰恰符合了信浓号防御型航母的定位。

所以在作战的时候,信浓号总是在航母编队的前头,其它航母上的飞机在完成作战任务后,可以直接飞到信浓号上面进行补给,这就等于缩短了补给时间,增加了作战半径。

而其它防卫性较差的日本航母,就不用那么靠前,把自己暴露在美军舰载机的攻击火力之下。

但尽管如此,信浓号还是成为二战中最短命的航母,在1944年11月28日10时18分。信浓号被美军潜艇击沉,仅仅是命中了四枚鱼雷就葬身海底。

而防御能力相对较差的武藏号,被足足二十枚鱼雷击中后最终沉没;而大和号则是在三百多架美机的围攻下,身中12枚鱼雷和7颗炸弹以后才沉没归根结底,信浓号是仓促建成仓促下水,"半拉子工程",很多细节都没有完工,不少水密舱的门无法关紧,有的甚至根本没有门,造成大量海水的进入。

还有该舰排水系统没有完成,汽动水泵还没安装,排水管也没有配齐,而手动水泵又太少,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但是在海军高层那些外行指挥官的一再催促下,信浓号就匆匆服役了。

就这样,信浓号第一次出战就“战死”,寿命只有20个小时。

一直到沉没,信浓号一炮都没有打,一架飞机都没有起飞,带着无限惆怅葬身海底——官僚主义害死人呢。

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淘金客说:主要还是用法不同。题主问得好,同样是战列舰改装航母,吨位大得多的“信浓”只有40架载机量,而更早的“加贺”就有60多架了。

前期日本对航母的运用并不算太细致,毕竟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后来在太平洋大战中损失太惨重,于是开始琢磨怎么更好地应用航母,重建了一套体系。“信浓”和“大凤”(如下图)一样,是重装甲航母,它们在设想海空大战中位置比较靠前,要扛住美国航母舰载机的打击,所以要身披重甲!“信浓”甚至不惜在飞行甲板上铺水泥!飞行甲板上的重型装甲占去了大量的吨位,甲板的面积可比传统战列舰的舷侧装甲要大得多!自然载机量就受影响。

前出的装甲航母另一个任务,就是为出击的机群加油、补弹,以便尽快发起第二次打击。因此两艘重装航母上,航空燃油、弹药的携带量也远比普通航母要多,这也严重削弱了载机量!而日本当时大量建造的另外一型主力航母“云龙”型如下图,就以携带舰载机为主,满排不到三万吨,但载机数达到65架!所以后期日本海军的如意算盘就是:大量载机的“云龙”远远躲在美军航母的打击圈之外,放出飞机进行攻击,攻击后直接到距离更近的“信浓”“大凤”重装航母上加油再次起飞。这样可以大大延伸舰载机的攻击距离,同时把装甲放在最需要的航母上!

最后的结果呢?大跌眼镜,两艘寄予厚望的重装航母、不沉堡垒,虽然面子很厚,但没顾上后头,全都是被潜艇偷袭得手!堂堂最先进的重装“大凤”,居然被1枚鱼雷就击沉了!这也反映了后期日本兵员素质的全面跌落,从舰载机飞行员到舰上的水兵都不堪一战,如意算盘终究是难以抵消综合国力的不足!

二战时日本的信浓号航母为什么只有40多架舰载机的载机量?

信浓号的载机量只有47架,相比之下,翔鹤级有84架(后期由于飞机变大,实际为60-70架),云龙级有63架(机库为52架,11架放在甲板上)。然而,信浓号排水量高达6万多吨,而云龙级不过才2万多吨。

究其原因,就是信浓号的机库太小了,而且只有一层。这么做的原因,是信浓号从战列舰改装而来时,战列舰的下层结构已经造好了,只能在上面增加一层机库,无法将下面拆了重建。在当时,造船力量有限的日本,已经没有太多时间浪费于拆了重造了。

当然,只造一层机库也有好处。那就是战列舰的防弹结构保留了下来,如果改装为航母后改动太大,那么整体受力设计都要大改。除此之外,信浓号还安装了非常结识的防弹甲板,装甲厚95毫米,号称可抵抗500公斤炸弹直击。

从装甲甲板的角度看,这么厚重的装甲必然会提高航母整体的重心,所以只造一层机库也正是避免重心过高。二战时期,日本拥有装甲飞行甲板的只有大凤号和信浓号,两艘航母载机量都比较小(大凤号只有57架),重心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限制原因。

信浓号的战术使用也比较奇葩。按照日本海军一厢情愿的做法,信浓号是作为前线的“浮动机场”,作为后方舰载机的中继基地。这种“前线浮动机场”要能不断扛得住美军轰炸,还能同时确保舰载机的起降,其实这种奇葩战术是非常不现实的。

在史实中,大凤号只挨了一枚鱼雷,信浓号只挨了三枚鱼雷就分别完蛋了。由此可见,日本装甲航母想象中的“顽强生命力”并不存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信浓号飞行甲板很大。载机量47架指的是内部机库,但如果放在甲板上据称能超过120架。不过,历史并没有给出证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