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众所周知,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的确是最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优秀的人在一场战争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 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当不得不让我佩服的一个典型的伟人还是我们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领袖-那正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了解一下毛泽东主席的英勇抗战的事迹吧。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的他,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这样的他再对抗美军时简直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在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起初朝鲜人民军与其交战还打了几次硬仗,但随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后,于9月28日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已经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金日成紧急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苏联和中国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鲜。对于中国来说,就算不想打仗,面对既成事实,显然已经不能在这场战争中置身事外,但登陆后的美军迅速向朝鲜北方推进,朝鲜人民军有被美国军队全部消灭的危险,朝鲜亡国在即。

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向了朝鲜。那个时候,毛泽东每天都站在朝鲜半岛地图前,久久思索,他频繁地找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军事领导人商议,和周恩来商议的时候最多。后来,在10月1日,毛泽东在收到求救信后,紧急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商议,刘、周、朱三人对出兵朝鲜有很大顾虑,认为出兵对中国不利。在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曾经主张出兵朝鲜,并且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鉴于林彪有病,提议要彭德怀挂帅。这次的出兵完全就是毛泽东主席在主导的,后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朝鲜渡过了困难期。

在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12月,毛泽东主席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他的领导下,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我们中国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样的毛泽东带领着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中国的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主席。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欲治兵者,先治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东北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大多数都在西南和东南亚,而八路军长期在敌后战场,很多部队位于华北,距离山海关更近,同时,借助于八路军与苏联红军的特殊关系,八路军十万之众得以抢在国民党之前到达东北。

八路军到达东北之后,中央任命彭真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在作为东北地区的最高领导人,彭真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迅速占领了东北的各大城市,东北军区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发展,人员从最初的11万,到10月底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已经发展到27万人。

然而彭真长期从事城市斗争的工作,对军事斗争却不在行,当11月份杜聿明从葫芦岛登陆不成,转而攻打山海关时,当时我军的数量虽然多,但是都困于各大城市,反而被杜聿明各个击破,一路从山海关打到了沈阳。

当时林总虽然是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但是军事行动的最终决定权在彭真手中,而彭真坚定要固守城市,面对这种做法,林总非常不认可。在杜聿明即将攻打近沈阳的时候,林总对彭真建议,放弃沈阳,然而彭真不接受这个建议,最终逼得林总说“自己把队伍带走,留下他守城”。直到这种情况下,彭真才撤出沈阳。

而后发生的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最终也没能守住四平,若不是林总果断地撤出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很有可能被围歼。四平保卫战也说明当时我军还没有能力同国民党争夺大城市,也印证了林总放弃大城市的正确性。

此时部队被打退到松花江以北,中央此时也认识到东北不能抢占大城市,而林总比起彭真而来,更适合担任东北的负责人,所以任命林总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事实证明中央此次的换帅非常明智,直接改变了东北的局势,在林总的带领下,东北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军队整编,很快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就产生了。并且通过1946年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以及1947年发动夏季、秋季、冬季攻势,歼国民党军30余万人,彻底扭转了东北的局势。

截止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共计有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1个炮兵司令部,9个步兵纵队,10个独立师,12所军事院校,人员增加到73.84万余人,兵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东北国民党军。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陈诚对于金门战役的胜负,有着非常重要的扭转。

可以说,就是因为陈诚的部署,金门国军才转败为胜。

1949年6月以前,国军根本未在金门岛上设防,而是主要防御厦门,在厦门修建很多防御工事。

6月,国军开始意识到易攻难守的厦门可能会守不住,开始考虑坚守金门。

金门虽和厦门近在咫尺,但仍然有10公里的海上距离。

当时解放军没有像样的海军,所以山地纵横金门的防御还是有一定把握。

只是,直到10月,解放军已经长驱直入,杀入福建省,金门的国军守军数量仍然不多。

这里只有国军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青年军第201师防守,共只有1万多人。

这些部队都是弱鸡。

青年军第201师没有什么战斗经验,一直被视为不会打仗。

至于李良荣第22兵团核心是第5军,这本来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不过在1949年1月已经在淮海战役被歼灭,仅仅依靠突围少量重建,由地方保安团提供兵员,是一支新军,但又在厦门战役被重创。

金门战役爆发时,该军只有4000人,基本没有重武器,战斗力非常弱。

至于第22兵团的第25军也是一样,淮海战争被歼灭,渡江战役被重创,8月刚在福州战役被打的惨败,狼狈退到金门。

该军装备极差,当时汤恩伯视察金门时,发现大群衣衫褴褛的第25军士兵下船,竟然误认为是地方民团或者难民,由此可见一斑。

显然,依靠这种部队是不可能守住金门的。

但当时各地国军都已经崩溃,无力增援。

在这种关键时候,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军政长官陈诚,果断派东南军政副长官罗卓英衔命两度亲往汕头,要求胡琏第十二兵团增援金门。

胡琏的第12兵团包括胡琏本人,都是国军赫赫有名的主力。虽然胡琏的主力18军也在淮海战役被歼灭,胡琏自己突围期间负重伤,但仅仅花费半年就重建了一支可以打硬仗的部队。

战前,手下是第12兵团主力第11师登陆金门。

10月10日后,胡琏又陆续将潮汕地区第12兵团所率第18军、第19军运输到金门。

到10月24日金门战役打响时,国军猛增到4万多人,数量增加了一倍。

而且作战主力为战斗力很强的胡琏的部队。

结果直接在大金门同解放军交火的,就有1万多人。

解放军第28军9086人登陆金门以后,立即遭到国军全面反击。

苦战4日后,这9000多人全军覆没,竟然没有1人逃走。仅仅多日后,1名被俘的解放军卫生兵用2个篮球漂浮回到厦门,逃了回去。

更重要的是,金门是台湾的门户,金门不丢,台湾就可以稳定。

所以金门战役国军胜利,基本就可以确定台湾的安全。

1949年10月27日,金门战役获胜消息得到确认,蒋中正流了泪说:“这一仗我们全胜了……台湾安全了。”

然而,此次战役最关键的就是陈诚。

如果不是陈诚提前将胡琏主力调入金门,金门是守不住的。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1946年6月,中央决定改组东北局,由林彪任书记,接替前东北局书记彭真, 高岗、陈云任副书记。中央在此时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等于是将东北的军政大权全权交给林彪,这并不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选择,但是非常之事行非常之事,历史证明,这一做法是正确的。仅仅三年不到,林彪不仅将东北全部拿下,而且带出了百万雄师,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一 争夺东北

早在日本还未投降、但是败局已定之时,国共双方就已经把目光瞄向东北了。东北在张作霖时期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日占时期,日本对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企图把东北打造成后方基地。当时东北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拥有完备的工业布局的地区,在加上东北物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产粮区,因此,抢占东北,至关重要。

1945年10月9日,,东北军区成立,彭真任政委, 司令员是程子华。当时东北在苏联红军的控制之下,中共认为,东北这块“肥肉”已经炖在“锅”里了, 毛泽东甚至提出:关上东北的大门, 海上守住安东 (今丹东) 、营口, 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即使不能达成此目标, 亦可造成对抗力量, 以利将来谈判,,迫使蒋介石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工作经验的彭真就成为东北局书记的合适人选。

二形势的恶化

东北的工作,困难重重。第一,我党在在东北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东北人的正统思想比较重,认为国民政府才是正统,当时的东北大姑娘甚至都以嫁给国军为荣;第二,虽然当时我党军队占优,但是真正的骨干只有黄克诚带过去的三万大军,其余部队都是在东北扩招的,成分复杂,其中有很多投机分子,思想不坚定,局势一紧张,就有大批部队叛变;第三,先期出关的部分几乎是赤手空拳而来,想着接收日军遗留下来的武器,但是不料苏联不给,导致武器极度缺乏。无粮,无兵,无群众基础,很快东北局势急转直下。

比这更恶劣的是,东北的一把手彭真并没有意识到东北的局势恶化。在1946年3月6日的梅河口会议上,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干部还认为东北形势是共产党占优势, 并据此提出“先攻打长春, 后攻打四平”, 完成“中央建都长春”的计划, 与国民党平分东北。而林彪、黄克诚等军事干部认为东北局势严重恶化, 对军事行动极为不利,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加强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上,双方不欢而散。会后,彭真向中央提出更换军事干部,而林彪则向中央报怨彭真盲目乐观。

东北局势的分水岭是四平保卫战,四平之战以东北民主联军失败告终,此战后我党在东北的弊病集中爆发出来,一味想着占领大城市,和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进行残酷的攻坚阻击战,伤亡太大;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根据地,一旦失败,退无可退。四平之战后,东北民主联军不得不放弃长春,渡过松花江北撤哈尔滨。

三 临阵换将,取得胜利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毛主席党中央果断决定,换掉彭真,让林彪主持东北大局,军政大权一手抓。以林彪为首的东北局书记马上扭转了之前错误的政策,放弃大城市,首要解决的是东北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即农村根据地的建设,这就是林彪著名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决策。调整路线后,东北局势立马活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秋季攻势,林彪四处出击,不断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步一步向胜利迈进。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东北局势就全盘逆转,整个东北已经是解放军的天下,国军的部队只能龟缩在长春、锦州几个大城市里,寸步难行,最后在辽沈战役中覆没。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历史上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的战役有很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结局的也有很多,比如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以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扭转过多次战役。

一.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的三次反围剿战役

在1929年,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下井冈山准备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但是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在党指挥枪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在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否定了毛泽东的建军思想,选掉了毛泽东的前委书记,把毛泽东赶出了他所建立的红四军。

没有毛泽东的红四军、没有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处处碰壁,军队管理混乱,人员损失超过三成。中央知道后要陈毅到上海说明情况,陈毅据实向中央做了汇报,中央的李立三和周恩来要求陈毅和朱德一定把毛泽东请回来。陈毅和朱德承认了错误,毛泽东回到红四军恢复原职。

毛泽东回来后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这一决议奠定了“党指挥枪”及党委领导下的军事首长分工制,确立了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原则。

经过这次会议后,在毛泽东领导指挥下下,红军在赣南闽西打败了蒋介石三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第一次反围剿红军4万对10万,歼敌13000多人,活捉敌司令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红军3万对20万,连打五次胜仗,歼敌3万多,蒋介石骂完何应钦而后大哭;第三次反围剿红军3万对30万,蒋介石亲自领军,红军歼敌3万多,国民党26军16000多人投降,蒋介石通电下野。

正是由于毛泽东的回归,建立了新型人民军队,才有了后来的三大围剿战役的胜利以及5万多平方公里、250多万人的中央苏区。

二.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毛泽东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中央苏区,从苏联回来的王明为了控制中央苏区,派人到苏区夺权。毛泽东是个很讲原则的人,中央对他个人的处理决定一定会接受,但对错误的政策一定会据理力争。为此,毛泽东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出任中央苏维埃人民政府主席。

1932年周恩来来到苏区,主持攻打大城市的军事战略,会议得到了大多数红军将领的支持,但遭到了毛泽东的强烈反对,毛泽东此时成了孤家寡人,无人支持他,在此次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被剥夺了中央局代理书记一职。会后,毛泽东生病到东华山一庙里养病。

在毛泽东养病期间,红军攻打赣州33天,连城墙都没攻破,反而损失3000多人,还有一个师被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包围,形势极其危险。万般无奈之下,周恩来让人上山请毛泽东下山指挥。

毛泽东抱着病体下山,由于形势危急,毛泽东一边赶路一边指挥,使被围部队得以脱险,并改变战役计划,急进福建出其不意拿下龙岩、漳州,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甚至连飞机也缴获两架,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虽然毛泽东指挥红军取得了胜利,但中央还是批评毛泽东打漳州的胜利是错误的,认为打赣州虽然失败但是正确的,毛泽东为此据理力争,由此彻底失去了军队和党的领导权,红军也开始走上了失败之路,一大批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为以王明为中心的中央付出了血和生命的代价。

这些战役就是以一个人的智慧改变战役走向的实际案例,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毛泽东主席是个天生的军事家,那些和他同时代的战友和他还是存在差距的,也注定毛泽东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和领袖。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全面抗战八年,李宗仁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上呆了将近七年,虽然不是打得最好的战区,肯定也不是最烂的。期间还取得了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和1941年豫南战役的胜利,战线始终维持的比较稳定,对凭障陕西和川东起到了一定作用。

(李宗仁)

客观来说,第五战区的的战绩未必强于薛岳的九战区和陈诚的六战区,但肯定好过蒋鼎文一战区、阎锡山二战区、顾祝同的三战区和张发奎的四战区。并且李宗仁军事能力虽稍逊白崇禧,然而较具亲和力,和麾下的部队长相处的比较融洽,各部作战还算用命,理应一直留任到抗日战争胜利,可偏偏蒋某人不放心。

第五战区在1939年以后,主要辖区为安徽西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的交界地区,基本部队有桂系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川军孙震的第22集团军、王瓒绪第29集团军和西北军张自忠第33集团军(后冯治安)。原来隶属于五战区的汤恩伯集团军被单划了出去,战区部队变成清一色的杂牌,恐怕也只有李宗人这样非嫡系军头才能笼得住,兵力共有26个步兵师。

(李品仙)

对于桂系掌握兵权,老蒋打心眼里就不情愿,抗战之初是为了体现“联合抗日”,抗战中期是因为战事频繁李宗仁暂时无人可以替代(仅仅白崇禧短期代理过)。虽然这里并没有嫡系部队,仍然要用心腹“掺沙子”,最后选定了因为“重庆防空洞惨案”被撤职的刘峙,这个“长腿将军”只蛰伏了一年多,就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

按老蒋的意思,刘峙上任后起初是钳制李宗仁,然后最迟应该在1944年就挤走桂系老大而扶正。结果日本鬼子1944年5月起发起的“豫湘桂战役”打乱了这一计划,几个战区的国军丢盔弃甲,让日本人打得非常狼狈,第五战区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并无重大损失,如此一直到1944年底,豫湘桂战役才告结束。

(刘峙)

这已经是抗战末期,老蒋发现鬼子是强弩之末就要完蛋,判断从此以后日军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于是老毛病又犯了,开始琢磨如何剥夺李宗仁的兵权。因为在李宗仁的经营下,此时第五战区的步兵师已增至55个,又新建8个独立旅,骑兵师由1个增至11个,骑兵旅则由1个增至6个,总兵力几乎翻了一番,常队长特害怕桂系势力在这里继续坐大。

1945年2月,重庆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李宗仁升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负责统筹指挥第一、第五战区的战事,刘峙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终于转正成功。此时第一战区由代理司令长官胡宗南主持,第五战区又成为刘峙的天下,这俩黄埔系的嫡系将领,如何肯听李宗仁的命令?李宗仁实际已被“明升暗降”夺去了兵权。

(牺牲的张自忠将军)

岂料日本鬼子并不给刘峙面子,冈村宁次就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后,1945年3月发起了侵华日军最后一次攻势:旨在摧毁“豫湘桂战役”中漏掉的中美空军基地和机场群,其中湖南方向就是要夺取芷江空军基地,于是爆发了“雪峰山战役”,不提。河南方向的目标则是老河口空军基地,这里同时也是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也就是说,刘峙刚刚上任一个月就遭遇日军大举进攻,如果是轻车熟路的李宗仁继续指挥作战,在老河口中美联合航空团的助战下,日军根本讨不到好去。而贪生怕死的刘峙根本不敢正面迎战,上报了所谓“后退决战”的方案,请求大幅收缩防线,放弃便于坚守的伏牛山区,在襄河附近与敌“决战”,重庆军事委员会居然也照准了。

于是还未等日军正式发起攻击,刘峙就把战区长官部匆匆搬出老河口,一口气撤到了100里之外的武当山下(均县),而国军最不擅长的其实就是敌前撤退行动,在日军的追击下,撤退很快演变成溃退,日寇主攻部队“华北方面军”第12军和助攻的“第六方面军”第34军跟踪追击,毫无阻碍地杀入豫西腹地,3月27日兵临老河口城下。

老河口位于汉水东岸,虽然城镇不大,却是鄂北、豫西和陕南间的重要孔道,是第一、第二、第五战区与大后方陆上联系的交通枢纽,还是汉水船舶运输的节点,更建有空军基地,武汉会战后就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时隔七年之后终于毁在了刘峙的手里。他为了掩护战区后勤机关撤退,命令川军第125师死守,数千名川军弟兄坚持到4月8日伤亡殆尽,老河口陷落。

(刘峙在老河口)

刘峙的所谓“决战”仅仅是命令川军第22集团军反攻,但并没有收到什么成效,中日两军在襄河形成对峙,直到当年8月日本投降。

而在抗战末期第五战区之所以如此大败,丧师数万失地数百里,让豫西百姓遭受胜利前夜的苦难,皆因刘峙一个人之过,这样一名在抗战初期就已经证明是个“外战草包”的将军,就不应该替换李宗仁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