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吧?!我个人认为,《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本就是由36位天罡星,72个地熬神而组合。史进也是施耐庵笔下的一个人物,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都有他的道理和用场。

史进在《水浒传》108将中第一个出场。他是史家村史太公的儿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

史进的性格特点一是傲气:王进看了半响,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史进听得大怒,吆喝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 二是忠孝与义气:史进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对王进的师徒感情很深,史进却用小弟而不用徒弟这样的称呼和师父说话,说明史进对师父的感情已经像兄弟一样的深。

《水浒传》中,像史进一样,自我意识强烈,遇事不动脑筋,莽撞蛮干,直来直往的还有黑旋风李逵……施耐庵把梁山108位好汉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物描述都有他恰到好处的安排。题主要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我只能这样回答:对于这位伟大的历史文人,写出的《水浒传》能成为留芳后世的四大名著之一。他的思路和写作理念恐怕不是我一小小市民能体会得了的。硬要说的话,可能是“没有块脑不成班子”吧!

《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几乎把所有的回答都看了一遍,能回答这问题的都是熟读水浒的人,用心看的人,忍不住给这些爱好名著的人都点了赞!

《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九纹龙史进并不是一个幼稚冲动的好汉,施耐庵写这个人物很有深意,也很有寓意。但是,从文本故事看史进,似乎还真的如题主所言,作者就是把史进写得有点幼稚冲动。那么,为何文本故事与作者寓意之间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史进乃血性男儿

《水浒传》“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这回书中,就写了一个史进“幼稚冲动”的典型事例。几经辗转无奈落草少华山的史进,因为偶然遇到了一个名叫王义的画匠,得知华州贺太守看上了他的女儿玉娇枝。为了得到玉枝娇,贺太守仗势强抢,还把王义刺配到远恶军州。押解途中被史进撞见,杀了解差,把王义救到山上。然后,下山去华州行刺贺太守,行刺不成,反被贺太守捉拿。

史进救王义是义举,去行刺贺太守则是行侠仗义,其行为无可非议。但是,假若深究一下,史进为何甘愿冒如此巨大的风险,潜入华州府去行刺呢?

从后来的故事看,华州府城池坚固,难以攻打,想要打下这座城池,救出玉娇枝是不可能的。倘若行刺成功,救人恐怕还有几分胜算。因而,这次华州行刺,史进并不是因为幼稚冲动而被捉拿的,是在下下策中选择了下策。

宋江率兵攻打东平府,史进又犯了一次幼稚冲动的毛病。梁山大军抵达东平府,史进立即向宋江献计,说自己认识城里的一个叫李睡兰的娼妓,愿意前往卧底。宋江采纳了史进的建议,让他前往东平府。但是,到了李睡兰的家,却被她们“母女”出卖了。史进被打入东平府大牢。

这是九纹龙史进的两次牢狱之灾,虽然过程不同、目的不同,却都是侠义之举,并不能说他幼稚冲动。但是,施耐庵为何把史进的两次牢狱之灾与女人扯上了关系呢?从东平府的故事看,史进应当是梁山少有的好色之徒。

王英好色,但却是要娶一房压寨夫人,娶了老婆就安逸了。史进好色又有不同,喜欢在勾栏瓦舍行走,醉心于风月场。

尽管华州行刺不一定是想得到玉娇枝,但史进这样的好汉为女色所动,是其本色所致,一点都不奇怪。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假若史进冒险,真的把玉娇枝救了出来,会不会有故事呢?施耐庵为防止这个故事的发生,便让玉娇枝做了烈女(有版本没有交代下落)。

为女色而犯幼稚冲动的毛病者大有人在,或可说是好汉的本色罢。梁山好汉基本上不近女色,反倒是史进有点男儿血性,因而,史进的这两件事情,尤其是行刺贺太守的冒险行为,都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幼稚冲动。

仗义杀官军不算幼稚冲动

回到史进故事的起点,来看看九纹龙是否是幼稚冲动的轻狂少年。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在史进家住了一段时间,为感谢史太公的仁厚善待,便收史进为徒。学了一身武艺的史大郎,在史太公去世后,自觉的担起了保护史家村的责任。这天,史进得到了少华山有强人的消息,便杀了两头肥牛,聚集史家村男老幼,号召大家武装起来,防备少华山强人的侵扰。

没多久,陈达要借道史家村去攻打华阴县,史进凭借高强武艺活捉了陈达。又因朱武行苦肉计,以义气感动了史进,九纹龙不仅放过了他们三人,而且,很快与这伙草寇结成了好友。中秋节这天,史进请少华山头领吃酒,大家在史家村聚集。没想到,猎户李吉向华阴县衙告了密,两个都头带兵围住了史进的庄子,要捉拿史进和三个强人。

朱武为了不连累史进,叫他把三人绑了送官。史进却道:“我若是死时,与你们同死,活时同活。”于是,史进舍弃家产,与朱武、陈达、杨春一齐杀出,斩了李吉,杀了都头,上少华山落草。

假如这件事情也是幼稚冲动的话,恐怕就没有道理了。史进有责任,有担当,义字当先,不出卖朋友,在生死关头保持着十分清醒的头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保护朋友。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背景而言,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史进仍然不愿意就此落草,便告别朱武等人,去延安府寻找师父王进。这也是史进冷静思考之后作出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又犯了幼稚病。王进所在之地,正是抵御西夏的边境,史进去找师父,一定是做好了边境杀敌的准备。这样的史进,难道不是一个很有头脑,很有点理想的好青年吗?

假若史进没有走错路,顺利的到达了延安府找到了王进,恐怕《水浒传》少了一条好汉,老种经略相公多了一员大将。但是,史进偏偏走到了渭州城。愣头愣脑做路痴,史进是不是幼稚冲动而走错了路呢?

史进的故事寓意深刻

路痴是一种不太普遍也不太少见的正常现象,不能算是幼稚冲动。那么,史进为何会走错路呢?即便古代没有导航,嘴下便是路,问也能问到延安府。施耐庵这样写,是大有道理的。这个道理,要从史进的绰号讲起。

当时,史太公对王进说了一大段话,讲了史进只爱习武不愿务农,于是,气死了母亲。史太公无奈,花钱四处请教师爷,还请人在他身上刺了九条龙。

史太公的话好没道理,梁山一百单八将除了宋清、皇甫端没有被提到会武功外,其他人或多或少的都习过武,有的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假若都像史太公说的那样,岂不是都把母亲气死了?即便是史进不爱务农,他家是地主老财,干活雇长工,哪要史进亲自下地?

喜欢练武刺九条龙也没道理,梁山以及江湖上练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也不乏武林高手,几个人身上刺花了?鲁智深刺花是为了要写他是个假和尚,燕青刺花则摆明了他就是个出入风月场的浪子,一身雪练似的肉,正好做卢俊义的娈童。梁山好汉刺花,都有其寓意,那么,史进的九纹龙是何寓意呢?

简而言之,“九纹龙”就是北宋九代皇帝,施耐庵的《水浒传》就是一部北宋兴亡史。金圣叹先生一眼看穿了这一点,在“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这回书的总评中写道:“史之为言史也,固也。……史进之为言进于史。”也就是说,施耐庵以“史进”这个名字,暗示读者,他写的故事隐藏着历史。

所以,《水浒传》梁山故事从史进开篇,引出的人物就是有帝王标识的朱武(朱洪武)。然后,引出鲁智深的故事,以鲁智深的故事隐藏北宋及大明王朝的秘史。比如,鲁智深打禅杖,重量六十二斤,隐喻的是从嘉佑三年(1058年)到宋江起义(1119年),总共经历了六十二个年头。吃狗肉针对的是宋徽宗,因为,道君皇帝属狗。等等。

同样,在史进的身上也有宋徽宗的影子。史进之好色,尤其是与李睡兰(现在有的版本改为李瑞兰)的关系特殊,也因为她而失陷东平府。这是施耐庵撷取《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与李师师丑态百出的故事,呈现在史进的文本故事中。这部笔记体野史写宋徽宗与李师师的传奇,是抨击这位风流皇帝在亡国之际迷恋女色,最终做了金国人的囚徒。史进失陷东平府,难道不也是如此吗?

《大宋宣和遗事》中,宋徽宗初见李师师时,自称“赵八郎”,那么,北宋最后一代皇帝宋钦宗便是“赵九郎”了。这一点,与“九纹龙”高度吻合。

至于史进义释、结交少华强人,也是预写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故事。按照正史记载,宋江因为张叔夜擒获了副将(本应是吴加亮,《水浒传》改做卢俊义),迫于无奈,便像朱武那样,率众向张叔夜投降。而张叔夜是奉了宋徽宗的诏令,前来招降宋江的,这也是“九纹龙”与朱武故事的历史背景……。

如果以此来看史进及“九纹龙”的故事,还能不能说施耐庵把他写成了幼稚冲动的好汉呢?

《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史进本来就是个幼稚冲动的人。

大家注意,史进虽然是个大汉,但其实出场年龄并不大: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 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

史进出事,大概是1年,也就是十九二十岁时候,同少华山三个土匪混在一起。

大家注意,史进虽然武功很高,一来年轻,还是个半大小伙;

二来他是乡下人,并没有离开过村子,也没有行走江湖,没见过什么世面。如果史进见过一些世面,也不至于连续被七八个所谓师傅欺骗了。

三来他是地主家的少爷,从小衣食无忧,养尊处优,同富家公子其实差不多,不晓世事。

另外,就是史进的性格了。

史进性格偏激,而且比较容易轻信,做事欠考虑,这是他天生的个性。

一来,史进随宋江攻打东平府,提议说自己在东平府有个故交的娼妓李瑞兰,愿意在城内做内应。却被李瑞兰出卖被捉进牢里,东平府被打破后,史进杀了李瑞兰一家。

这就是史进轻信别人的性格弱点。

大家注意,李瑞兰并不是史进老婆,只是一个史进嫖过的娼妓。娼妓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然而史进却竟然对李瑞兰颇为信任,竟然将这种大事告诉李瑞兰。

要知道,当时宋代是连坐制度,如果史进卧底攻打东平府失败,李瑞兰全家都会被杀。

这种情况下,李瑞兰出卖史进几乎是必然,然而史进却看不透。

这是他性格如此。

二来,史进上了少华山后,一次劫了犯人画匠王义,原来他有个漂亮女儿被本州贺太守夺走,自己被发配偏远军州,史进单独去救人,却不慎被捉。

大家注意,史进同贺太守无冤无仇,仅仅因为出于见义勇为的义愤,竟然单独去救人。

这同后来鲁智深单独救人一样,是史进性格偏激的一面。

而鲁智深只是去行刺贺太守,一个人说不定还可能成功。

但史进是去救那个女孩,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谢邀。

《水浒传》中,施耐庵描写的史进不是那么幼稚冲动吧?

史进富二代,被娘老子宝贝惯了,是有他的性格缺陷,起码不务农活、不理家财,专爱刺枪使棒,这并没有什么,现在某些富二代不也这样吗?

至于史进幼稚冲动,我还真没看出来,再怎么也比鲁达鲁智深稳重,在金家父女的问题上没和鲁达一起去找郑关西去打抱不平。

至于史进为救朱武、杨春、陈达三人,放火烧了自家庄院,那因为《水浒》写的就是个“义”字。

如果《水浒传》描写的是一帮市井小贩,史进也只是个贩夫走卒,那施耐庵肯定要写成:

“史进抓了陈达,朱武杨春二人自缚了来见史进,要与陈达同生共死。史进大喜过望,立即让庄客将三人绑在一起,令庄客看好了,明天一起解官。”

可能这样写史进,题主就不会觉的史进不幼稚冲动了吧?

《水浒传》中,作者为什么要把史进写得那么幼稚冲动?

一哥“俗人品水浒人物”之——

        混社会的二B青年“九纹虫”

一心想混“社会”却又被“社会”外出来的华阴县史家庄少庄主史进,正如身上的九条刺绣青龙,虽是张牙舞爪,却也是肉皮上画的虫子啊。

史进出场,气死老娘,难倒老爹,一身花架子武艺,自恃就是社会上的哥们,真是一不良少年形象。还幸有了名师点拨一二,学了点真本事,却与山上的大王做对要打少华山,做一回“白社会”,但经不着“黑社会”的义气,暗通并被逼上了少华山,又做了一回“黑社会”,心不甘情不愿,还想回归去寻找前半生中唯一一个可依靠的逃犯,延安府巧遇人生唯一知己,却马上又成了一个大逃犯,连累了自己流浪天涯,最终资财散尽劫道求生,东西南北转了一大圈子上了贼船终成黑社会一员。

史进这个二B青年在向黑社会进军中是坎坷中的幸运儿,一是武艺幸得名师王进指点;二是幸遇人生知己鲁智深,其余的类如少华山原有的哥们对其是见死不救、见死不哭的,唯有鲁哥舍得性命只身前往华州救人的(武二哥都不去);三是以二流人物位列一流位次,要知道梁山前三十六名进的都是社会名流、元老旧交、嫡系心腹,各山头除二龙山实力三人组合外,唯有史进一人进得,而且位次还很靠前噢。

说史进是个二B青年,是说这哥们脑子里好象有点水份,一是与少华山强盗书信交往,假装斯文,反受其害;二是劫道赤松林,本不是发财之处,做个强盗也不及格;三是头脑发热只身去救画匠之女,少华山众人无一相随,这哥们还自以为是少华山老大;四是不知啥时候嫖娼到过东平府,自告奋勇去当内应,还竹筒倒豆子透了实底,被捉不亏;五是道上混没有一个真心朋友,征战时自己被射,那“五员将顾不得史进,各人逃命而走”。死后,“神机军师朱武为陈达、杨春垂泪已毕”,竟然没有说旧日老大史进。嘿,这个二B青年到死都没有被同道所认可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