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宝船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航空母舰。
《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据此,以明尺为0.317米,则最大的郑和宝船的长与宽约为140米和57米。
《郑和家谱·下西洋船舶》:“拨舡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
明罗懋登《西洋通俗演义》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较详细的叙述,郑和船只,最大的一号船,上有九桅杆,名为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共36号:二号船立八道桅杆,名为马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共700号;三号上立七桅杆,船名为粮船,,长二十八丈,阔一十二丈,共240号;四号船上立六桅杆,名为坐船,长二十四丈阔九丈四尺,共300号,五号船上立五桅杆,名为战船,长一十八丈,阔六丈六尺,共180号。
伊本·白图泰所著的《游记》有记载对宋元时代来往印度洋的中国海船的描述:“大者张12帆,载1000人,其中六百名水手,400名士兵弓箭手等。大船用20至30摇橹,每橹15至30人摇,单是操作摇橹,需要300至900人。”
2010年,由中国南京郑和宝船厂所制造的一艘可进行远洋航行的仿明代郑和宝船的宝船主体,经已完成三分一;该船长逾71米,排水量达一千六百吨,自上而下共五层。宝船以中国的传统工艺方式建造,预料于2011年完成船体的安装。
简而言之,宝船最大至少可以为60到75米,这在古代已经相当惊人了。
有些人质疑这么大的船,其实航行性能并不好,也不适合远洋长期航行。
但大家要知道,郑和船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开辟旧有的航行路线,而不适用于探险或者商业贸易。
所以,宝船可以建造的非常巨大,以张杨大明国威。至于航行性能以及做生意的性价比,不在考虑之列。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造这么大的船,修这么大的船,是要船坞的,先考古找到能装下宝船尺寸的古船坞遗址一切问题都解决!在考古中,六百来年并不算长,巨大的船坞不可能湮灭无迹可寻,比口水墨水更有说服力!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这就从已知的郑和的船来分析下:
郑和船队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所组织的远航船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
那到底是有多大呢?比较一下
“杭州”号,为俄制现代级驱逐舰。1988年在俄罗斯圣彼德堡北方造船厂开工建造,1994年5月下水。1999年12月试航,2000年初远涉重洋回国。途中于2月11号穿越台湾海峡,抵达浙江舟山军港。
郑和宝船:长148米,宽60米
杭州号参数:舰长:156.37米,舰宽: 17.19米,吃水: 7.85米
两者长度相差不多,但是郑和宝船大约宽3倍多于杭州号,可见郑和宝船的大了吧!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郑和宝船供郑和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坐。同时,用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郑和宝船是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主力舰。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将士二万余名,最大的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的《瀛涯胜览》有三种定稿本,分别是《说集本》,《淡生堂本》和《三宝征夷集本》。明抄本《说集本》:“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瀛涯胜览》明抄本《淡生堂本》:“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瀛涯胜览》明抄本《三宝征夷集本》:“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判定,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宝船共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海船采用全木结构,具有精巧的设计和精密的结构。
历经28年,郑和船队到达亚、非30余国,跋涉10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伟大壮举。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实际上明代官方并没有郑和宝船尺寸的任何记载,而现在所说的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数据是一本名叫《三宝太监西洋记》的小说里提到的,后来被清人收录进《明史·郑和传》,从此作为正史数据流传开来。但实际上这个数据是很不现实的,长一百三十多米宽五十多米的木制帆船太大了,不太是古代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的,实际上中国以前曾按照这个数据复原郑和宝船,却以失败告终。目前,能跟宝船扯上联系的只有南京宝船厂出土的铁力木舵杆,这根舵杆可以对宝船尺寸有一个大约的猜测。南京宝船厂出土的铁力木舵杆长11.07米,而根据造船法式的规定舵杆长度大约等于船身宽度(比如万历年封舟船宽三丈一尺六寸,舵长三丈一尺),也就是说舵杆11.07米≈船宽11.07米,明代船只长宽比在1:4~1:5之间,也就是说使用该舵杆的船只长度为44米~55米左右,换算成明代尺寸就是宽三丈五尺长十四丈~十七丈之间。这个大小正好符合明代封舟的尺寸,也符合明代时候远洋大船的真实大小,所以我个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宝船大概就是封舟,而封舟本身具有册封藩属、宣扬国威的属性,也契合郑和出海的目的之一。 葡萄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卡蒙斯(Luiz Vaz da Camoes,又译贾梅士)在其1572年初版的不朽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Lusiadas,又译《葡国魂》)中写道: 马丁斯用精通的阿拉伯语, 半通不通与他们进行交谈。 获悉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 在此处海域上下往来航行。 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 沿海岸驶向南方然后返回。 他们所居之地有一种人民, 有同我们一样的白皙肤色。 (路易斯.德.卡蒙斯:《卢济塔尼亚人之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27页) 这是描述1498年达-伽马的船队在莫桑比克得到的消息。“他们从日出之地远远而来”,显然是指中国。“沿海岸驶向南方然后返回”,说明中国船队曾沿东非海岸南行至莫桑比克,然后返回。事隔几代之后,郑和航海的事迹仍在当地人中流传,并传播给东来的葡萄牙人。看来,下西洋确实对南洋、印度洋以及后来的西方航海者产生过巨大影响。葡萄牙人的航海大舶在当时的西方是最先进的,当他们得知“有与我们一样的大船”时,其内心的震撼可想而知。
明代宝船究竟有多大?
郑和船队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所组织的远航船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规模的远航船队,也是一支史无前例的海上特混舰队。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远洋海船组成,将士二万余名,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
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海船采用全木结构。明代船舶工艺发展到有锹钉、铁锔、铲钉、蚂蟥钉等,使复杂的木结构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各种船钉拼合、挂锔、加固在一起,不至于“散架”。
“杭州”号,为俄制现代级驱逐舰。1988年在俄罗斯圣彼德堡北方造船厂开工建造,1994年5月下水。1999年12月试航,2000年初远涉重洋回国。途中于2月11号穿越台湾海峡,抵达浙江舟山军港。
郑和宝船:长148米,宽60米
杭州号参数:舰长:156.37米,舰宽:17.19米,吃水:7.85米
两者长度相差不多,但是郑和宝船大约宽3倍多于杭州号,可见郑和宝船是多么雄壮!!!
郑和是我国明代著名的航海家。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他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至1433年,漫长的28年间,郑和船队历经亚、非30余国,涉10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