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不要胡说八道。
慈禧挪用海防经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有无数铁证,没有什么质疑的必要。
当时光绪就要亲政,慈禧想要在幕后操盘。
但慈禧非常不喜欢紫禁城,她曾经在这里得过一场重病,治疗几个月才恢复,差点就送了命。
相比起来,慈禧更喜欢颐和园,希望在光绪亲政以及去那里居住。
但颐和园当时已经比较破坏,很多地方需要重新维修。众所周知,宫殿的维修需要巨额资金。
但当时满清财政紧张,刚刚打完中法战争,还有巨额赔款,根本没有钱修颐和园。
对于慈禧挪用海防经费的问题,从古至今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各种资料非常多。
大家只有随便翻翻论文,就可以得到充足的信息。
即便满族团体的历史学家,再怎么护短也承认: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万两,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万两、总理衙门经费770万两。
除本为颐和园工程而筹的“海军巨款”息银32万两外,属于“挪用”性质的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5万两。
一些为此狡辩的人,通常会偷换概念,以所谓慈禧挪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不是北洋水师军费。
实际上,海军衙门主要的经费都是拨款给北洋水师的,甚至可以说海军衙门主要就是为了北洋水师而组建的机构。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以后,海军衙门也没有存在意义,在覆灭后第二个月就撤销。
当然,这种偷换概念有一定道理。因为海军衙门经费即便就是用于北洋水师,但没有下拨之前,还是属于海军衙门所有。
所以,慈禧不可能将下发到北洋水师头上的经费,从军舰上搬走,只需要直接从海军衙门挪走即可。
军衙门的经费来源分为四部分:
第一是海防专款,每年由政府拨款400万两;
第二是临时拨款,比如1885年所指拨的广东余存洋款42万余两等;
第三是海防捐输,主要是各地半强迫性质的捐款;
第四是鸦片税厘,主要包括进口鸦片销往内地的厘金和国内所产鸦片的产销税厘。
海军衙门的这些拨款,原则上是专款专用,连户部也无法干涉。
唯一能够挪用海军衙门专款的,只有总理大臣醇亲王奕譞,还有慈禧太后了。
奕譞之所以挪用经费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奕譞是光绪的亲生老爸,但她甚至慈禧的凶狠残忍。所以,奕譞平时除了拍慈禧的马屁以外,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奕譞当时知道如果儿子光绪成为皇帝以后,自己第一个有杀身大祸。
所以,奕譞虽然是海军衙门的最高领袖,但实权完全交给李鸿章负责,他自己只是负责挪用经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此举表示奕譞不但不会争夺权力,还借机向慈禧献媚。
而当时整个满清的财政非常困难,户部经常赤字,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光绪命令户部拨款,后者竟然只拨款十多万两白银,因为确实无钱。
有钱的海关,掌控在英国人手中,一毛不拔。
然而,因为当时对于建设海军最为关注,而且花费最多。
总体来说,建设北洋海军的全部开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协饷、购买军舰以及官兵薪粮和日常费用等,共用银3500万两。
由于海军如此稍强,所以还给了海军衙门自行收罗捐款的权力,所以衙门是唯一有钱的部门。
其实稍微对甲午战争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
在长崎事件的1886年,拥有2艘铁甲舰的北洋水师,实力是强于联合舰队的。
所以虽然北洋水师水兵在长崎港杀了警察,日本人也只敢等水兵再次上岸时候来报复,结果互有死伤,并不敢直接海战。
但在1894年,也就是仅仅8年后,日本联合监督的实力就远远强于北洋水师。
因为在这8年内,联合舰队购买了几乎所有的主力舰,而北洋水师1艘军舰也没有购买。
甚至每年仅有100多万白银的维持费用,还不到许诺的一半。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颐和园的修建费用确实挪用了部分海军衙门的费用,但是具体有多少是海军经费目前并无定论。但是修建颐和园耗费的巨额资金,无疑影响了对海军的投入。
颐和国原名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焚毁。自光绪十年起,光绪下令对清漪园进行修整,作为慈禧太后还政以后退居养老的居所。光绪十四年清漪园正式改名为颐和园,至光绪十七年,颐和园的主体工程完工,慈禧入住其中。不过此后陆续还有一些工程继续,加上筹办慈禧的六十寿诞,直到光绪二十一才告一段落。
颐和园的修建共耗费了多少银子并无记录,在梁启超所著《瓜分危言》中提到此前为建设海军筹款3000万两,尽数被挪用,“尽数以充土木之用”。太监王世和的《造陶庐日录》中也提到海军衙门贪污海军军费3000余万两用于修建清漪园。由于梁启超的名望,慈禧挪用3000万两海军款修建颐和园的说法一时流传很广。
不过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财政一直非常紧张,每年都入不敷出,勉强维持而已。自1875年筹建海防始,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20年间北洋水师拿到的海防经费总数不过2300万两,根本不可能筹集3000万两的巨款用于海军建设,因此这个说法显然不确。
根据姜鸣老师考证,目前可查证的,海军衙门共挪用了400多万两白银用于颐和园的修建。不过海军衙门当时除了管理南北洋水师外,还要负责东北练军军饷,因此这挪用的400多万两未必全是海军军费。
此外光绪十四年九月,为了修建万寿山醇亲王奕譞以筹集海军经费为名,让各地督抚募集了260万两白银,“存储生息”,用于工程款项。这笔钱原本就是为了修建颐和园所募集,只是用海防捐的名义遮人耳目,因此不能算做挪用海军经费。
因此颐和园实际上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这个目前尚没有定论,总数应该在400万两之内。不过颐和园工程前后历时十多年,耗资巨大,对清政府的财政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无疑也影响了对海军的投入。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慈禧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铁证如山。
要说在封建社会,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跟旁人是无关的。
国家既然是爱新觉罗的私有财产,是兴是衰,百姓的日子照样过,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土地割让给了谁,海军搞不搞,那更是皇帝一家的事,不容得别人心疼。
所以说,慈禧修颐和园无论花没有海军经费,都是人家自己的私事,跟百姓无关。但既然皇帝被推翻,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的,我们就有权在此议论一下,慈禧修颐和园,到底有没有用海军经费。
有人说那是梁启超康有为抹黑慈禧她老人家的,其实不然。
当时光绪很想亲政,慈禧不想丢掉权力,于是光绪的老爸奕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赶快修好颐和园,(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工重建。)还要把里面环境整的美不胜收、尽量高大上一点,让慈禧老人家一进到里面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玩物丧志吗,就渐渐不理朝政,儿子光绪就可以把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可是要多快好省修好颐和园,没有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多快好可以,省是不能省的。最高领导人的园子不能层层转包,也不能修成豆腐渣工程,没有真金白银是不行的。
因此修好颐和园是一项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但最要命的是国库空虚,中法战争进行了三年(1883到1885),打得大清精疲力竭,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财政入不敷出。
这时候,奕譞急中生智,就把脑筋动到海军衙门上,宣称要建设海军,就向李鸿章开口要钱。主子一动嘴,奴才跑断腿。
李鸿章听了不敢怠慢,就从南部的省份筹到了260万两。
有人听了会不以为然,慈禧还是大清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光绪是名义上的皇帝,也有点权力;奕譞是光绪父亲,能有多大权力?
说出来你别不信,奕譞的权力比儿子都大。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失宠,他挂帅的军机处被慈禧扔进垃圾篓,全班斥退,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甲申易枢”。
从此之后,慈禧就开始重用奕譞,44岁的他开始进入权力中枢,成为大清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颐和园工程,却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海军衙门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颐和园是由海军衙门“承修”的
碰巧,一年之后,奕譞总理海军衙门。
而颐和园的承建单位是海军衙门,设计单位也是海军衙门,所以说挪用海军经费,奕譞有贼心有贼胆,还有做贼的条件。,奕譞等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企图以此名义修建颐和园。
九月初十日,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海军衙门会神机营奏,在昆明湖试小轮船,复乾隆水师之旧。
十月二十四日,翁同龢又在《日记》中写道:
庆邸晤朴庵,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盖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勃海即渤海,滦阳即地处滦河之北的避暑山庄。
昆明湖代替了渤海,万寿山代替了滦阳,就足以说明借办海军之名,行修清漪园之实,这在清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可是老百姓被蒙在鼓里。
为了糊弄百姓,光绪十三年(1887)冬,又对外宣布,把水师学堂设在昆明湖。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百姓陆续得知了这个秘密,大清政府承认有个清漪园工程,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这些工程,既然黑箱操作,它的经费来源也就是国家机密。
但是颐和园经费来自海军,是不争的事实。
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十一日,奕劻等在奏片中说:
臣衙门经费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赀”“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可勉强挹注。以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
李鸿章为筹备的海军经费向各省强行摊派。
广东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北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共银二百六十万两。
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光绪的老爸,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海军衙门因为没钱花,就停止向人民征收河工捐,而改为海防捐。
光绪十三年(1887)以前的海防捐,和颐和园没有关系。光绪十五年(1889)以后的新海防捐,和颐和园的关系就撇不开了。
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不重要,反正花的不是慈禧的工资,都是民脂民膏。
对于自己花海军修颐和园的理由,《走向共和》里的慈禧还振振有词,她的理论是:本太后是国家的面子,我的生日过不好,日子过不好,洋人不就瞧不起咱们大清了吗?
好,您过生日,海军嘛,疥癣之疾。
颐和园花了海军的钱,让北洋水师没有经费投入被日本打败,似乎也不重要;因为慈禧没有花海军的钱,让海军强大,没有在甲午海战中失败,保护的也是一个腐朽的清政府。
大清的灭亡对人民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没有甲午海战的失败,大清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更何况,就算北洋海军没有被克扣军饷,也未见得会形成什么战斗力。毕竟李中堂的家财也指望着北洋海军,而那些把军舰当旅馆的水兵们,怕是也很难打赢方兴未艾的旧日本海军。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晰几个概念:
1、海防经费。狭义而言,特指作为财政名目出现的海防专款;广义而言,指实际用于海防建设的费用,既包括海防专款,也包括因海防专款不敷而从其他财源另拨的购船经费、海军要塞修建等经费等。
2、海防专款。即近代财政史或海军史著作提到的“海防经费”,划拨于光绪元年,是南北洋海防建设的专用款项。光绪十一年底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并由此涉及海防经费挪用的问题。
3、海军衙门经费。海军衙门因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包括开办经费、海防专款、雷正绾军饷、洋药税厘“常年经费”,其源非海防专款一项,其用非海防建设一途,与海防经费不存在对等关系。
4、海军经费,与“海军”相关的各种经费,或指“海军衙门经费”,或指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的北洋海防建设费用。
光绪十四年,因户部暂缓从洋药税厘项下每年添拨“新增经费”100万两,海军衙门因此而上奏,在这份奏疏中,提供了下面这些主要信息:
其一,“南北洋经费”指南北洋海防专款,是海军衙门的“放项正款”,并不宽裕。
其二,海军衙门挪用了457500余两修颐和园。
其三,所挪用经费为海军衙门“闲款”,与备“放项正款”的海防专款对立叙明,不应包括后者。
海军衙门“闲款”,指没有固定用途、支用相对自由的款项,与北洋主力舰维养、东北练兵、铁路修建等大宗支出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包括海军衙门收用的六分平余银河官民捐输款两大类。六分平余银,指南北洋海军、东北练军等薪饷公费改按京平发放而扣回的节省款,每100两扣6两,自光绪十三年起,作为海军衙门“各项杂支用款......免其造册核销”。
官民捐输款,又称为报效款,以申请皇帝谕旨和赏赐为目的,往往因皇恩浩荡而使报效官员法外升擢跟海防捐等常规捐纳不同,需受户部、吏部种种定章制约。海军衙门自成立起,即收受此类捐输款,“海军创设,需款浩繁......不得已籍收捐款为权宜补苴之计”。
光绪十五年六月,海军衙门再次上奏。而在这次奏疏中,提供了两条信息:其一,海军衙门从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提取30万两修建颐和园。其二,据海军衙门所言,该款出于“海军经费”。
“海军经费”是“海军衙门经费”的简称。即“臣衙门开办以来部拨各款”。也就是从光绪十一年海军严讷开办以来,户部先后拨付的335万两、原南北洋海防专款每年“四百万”两、雷正绾军饷每年约34万余两、洋药税厘“常年经费”每年约65万两、洋药税厘“新增经费”每年100万两等。
具体到我们通常认为的“海军经费”,从时间上判断,应是洋药税厘“新增经费”、光绪十四年,海军衙门还直言经费入不敷出,到了光绪十五年,海军他们则强调“以今岁而论”能够每年提银30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光绪十五年海军衙门经费有何不同?查了史料发现,从这一年起,海军衙门筹议每年添拨洋药税厘100万两,并以其中20余万两修建颐和园。到光绪十四年九月,海军衙门得偿所愿,自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添进洋药税厘“新增经费”100万两,从中抽拨30万两办理颐和园工程,也是计划中事。
钱是挪用了,不过海军衙门称挪借的海防新捐,可由“海军巨款”息银偿还,而这笔“海防巨款”一共260万两存在了银行,可遗憾的是,这笔钱的利息后来拿去偿还出使经费100万两,到甲午战前都没有还清。
而根据史料所知,所有颐和园工程经费的缺口都可以从海防新捐内挪垫,这意味着海防新捐成为颐和园工程经费的大宗来源。但在光绪十七年之前,南北洋海防建设、东三省练兵等用款前提下,海防新捐并没有全部用于颐和园工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记载,海防新捐自开办起至光绪十九年九月止,户部收119万余两,各省除截留外应解海军衙门278万余两,共应解海军衙门397万余两。从时间上看,距海军他们裁撤还有一年多时间,但考虑到捐数逐年递减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增收幅度不会太大。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若其中大多移用于颐和园工程,则挪垫数额大约为300万两。
下图是颐和园工程经费来源的大体情况:
传统观点强调颐和园工程的经费来源于海防经费,进而严重影响了北洋海军的发展,似无直依据。但在甲午战前数年的关键时期,清政府确实曾挪用大量海军衙门经费、总理衙门经费修建颐和园而非补贴北洋海防建设。虽然挪用的钱款是不是南北洋建设的海防专款,尚无直接证据,但在清政府宁愿耗费巨资修建颐和园、追求安逸享受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难以获得及时发展,最终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首先,慈禧确实挪用了海军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等皇家园林。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挪用海军经费仅仅是慈禧搜刮修园子经费的冰山一角。在奕譞、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慈禧以海军的名义,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先后榨取了一千余万两银子满足自己的私欲,手段肮脏、行为卑劣。
下面,为大家简要的总结下慈禧通过海军名义筹款修园子的种种手段。
1、挪用海军衙门经费海军衙门自成立以来,就被慈禧视为私人小金库,每到修园子的时候,慈禧都会想方设法挪用海军衙门经费。
海军衙门的经费有两类,第一类是衙门成立之初,户部下拨的开办经费,这笔钱本属于衙门的启动资金,共计约340万两。
第二类是每年的常用经费,主要来自于各省的税收和厘金,每年约为360万两。
这两部分钱,慈禧都没放过。
海军衙门刚成立几个月,慈禧就命令内务府从开办经费中借出一部分钱用于三海工程(中海、南海、北海)。
慈禧给主管海军衙门的奕譞下旨:“着准内务府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借银肆拾万两。”之后,慈禧又三番五次的以借款的名义多次调用海军衙门的开办经费,将这340万两银子挥霍一空,自然也没有按借款的规矩还钱给海军衙门。
而海军的常用经费中,连续7年每年约有30万两拨给内务府,用于修建颐和园。
不仅如此,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周边的水操学堂等工程、设施都是以海军训练的名义进行施工,经费自然也得海军出。
比如光绪十二年,海军衙门“放给修建水操学堂等处工程,动用库平银六十七万八千七百十二两”海军常用经费被挪用的总额预估约为230万两到330万两之间,这笔钱如果用于军舰采购,可以再购买两艘铁甲舰。
2、挪用海防捐中法战争之后,清廷为了筹措海防建设经费,先后两次设立海防捐,简单来说就是以海军衙门的名义卖官鬻爵。
但是,这笔本来应该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被欲壑难填的慈禧给抢去修园子了。
光绪十二年到十四年的三年间,海防捐总共筹集了157万两银子,几乎全数被慈禧挪用。
光绪十六年到光绪二十年,海军衙门将78万两海防捐银“借”给内务府修园子。
慈禧对海防捐的挪用,直到光绪二十一年,颐和园工程逐渐完工,才开始有所减少,
李鸿章在给海军衙门的信中写道:“各省海防新捐,光绪二十一年以后,颐和园工程渐简,或能按年照数匀拨。”粗略统计,慈禧先后挪用的海防捐资金高达350万两左右。
3、以海军名义对内逼捐、对外借款被慈禧剥削的不仅仅是海军,连各个封疆大吏也没跑掉。
光绪十四年,为了讨慈禧的欢心,李鸿章和奕譞沆瀣一气,想出了一个“万寿山集款”的馊主意。
其目的是以筹备海军建设款项的名义逼各地的督抚捐款,修建颐和园。
此议一出,慈禧喜出望外,立刻批准。
直隶、两广、两江、两湖、江西等各地官员不得不掏腰包给老佛爷上供,仅仅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就认捐了100万两白银。这笔总计高达260万两的巨款,全部被慈禧投入到颐和园工程,一分不剩。
令人咂舌的是,如此横征暴敛依然无法满足慈禧的胃口,修园子的资金还是不够。
穷极之下,慈禧命令奕譞、李鸿章以“会办海军需用名义”,向西方列强借款。李鸿章受命后,从德国华泰银行借款500万马克,约合白银100万两,以海关关税分摊归还。
总结康有为曾经说过:“西后提其余款千余万筑颐和园,大工遂停。”此说大体不假,据不完全统计,慈禧以海军名义搜刮、挪用的经费总额约为1400万两以上。这些本应用于巩固海疆国防的巨额经费统统挥霍在了颐和园、三海的亭台楼阁之上,对清廷的海军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经费缺乏导致北洋水师没有资金采购新船、无法进行舰只的大修和维护,在甲午战争中,被装备精良的日本海军打的一败涂地。
仅凭这一点,慈禧就该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清史稿》、《光绪朝东华续录》、《清末海军史料》等
慈禧拿海军经费修园子了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朝廷肯定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修颐和园,但是不是慈禧挪用的?这就要提起一个政府部门——“海军衙门”,根据史料来看,修建颐和园工程的绝大部分经费都是打着海军衙门的名义来筹集的。或直接截留海军军费,或以海军衙门的名义筹集款项。
下面我就从北洋海军军费来源入手来看看军费是怎么被挪用的。
一、海军军费的来源清廷决定采用南北洋并举建设海防的方案后,碰到的首要问题便是经费。清朝后期,朝廷常例的财源,主要包括地丁、杂赋、租息、粮折 ,耗羡、盐课、常税、漕折 ,漕项等方面,以及新增的厘金、洋税、新关税、按粮津贴、续完、捐输、完缴、节扣,综计岁入近 8000 万两。
常例开支,包括陵寝、交进银两、仪宪、俸食、科场、饷乾、驿站、廪膳、赏恤、修缮、河工、采用、织造、公廉、杂支,新增项目有营勇饷需,关局经费,洋款还借,息款,以补支,预支、批解排比核列,年支7000 余万两。
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朝廷耗资巨万,西北边陲用兵,也是用费浩瀚。所以当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后,感到最棘手的便是经费。他上奏说“凡事非财不行,而北洋三省财力最窘,无别可筹之款……适当兹经费支拙之地,旁皇无措,展布何从?”又给总理衙门写信,表示北洋欲创设海军,非千万两预算不能集事。“从何开办,惟有静候卓裁”。
不久,总理衙门和户部奏请由洋税和厘金项下拨解南北洋海防经费。所谓洋税,即海关税,向分六成和四成。60%用于户部所指定的各项常年开支,40%上缴户部,转入中央财政封存,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事实上,四成洋税这些年或提拨陕、黔、淮等军月饷,或留充机器局经费,有些并非紧要用款也在其中随便挪用。
所谓厘金,是从生产运销日用必需品中抽收 1% 税款,称作“抽厘”,本是镇压太平天国时的临时筹款手段,后来也成了一项正税。厘金又分盐斤、百货、洋药三项,其中仅货厘每年即进款一千数百万两,实为大宗财源。
恭亲王具体计划,除津海关、东海关应提四成洋税及江海关四成洋款内扣除二成,拨充机器局经费依然不变外,镇江、九江、江汉三关应提四成洋税仍解户部存储;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五关并台湾沪尾、打狗两口应提四成暨江海关四成内二成洋税,总计约二百数十万两,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李鸿章,沈葆桢兑收应用。
江苏、浙江厘金项下,每年各提银 40 万两,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厘金项下,每年各提银 30 万两,总计200 万两,亦拨南北洋海防大臣使用。两项合计,海防经费每年共达 400 余万两,实在是笔不小的款项,可见朝廷巩固海防的决心。
方案甫定,李鸿章即函沈葆桢,要求将拨款先解北洋。沈葆桢以北洋海防基础薄弱,应当尽力创办。他接任两江总督后,也向李鸿章表示:“总署所筹巨款,本有分解南北洋之说。窃思此举为创立外海水师而起,分之则为数愈少,必两无所成,不如肇基于北洋,将来得有续款,固不难于推广。”咨明各省关将款尽解北洋。然而不久李鸿章向沈葆桢抱怨:“户部所拨海防额款,本为搪塞之计。各关四成,惟粤海、浙海可稍拨而为数无几,其余各有紧饷。各省厘金,惟江西、浙江可稍匀拨亦断不能如数,其余皆无指望。统计每年实解不过数十万。”
接着,总理衙门和户部又议奏,从光绪二年七月第二个财政年度起,将关税中本解南北洋之款,以一半批解海防大臣,一半委解户部,陆续归还部拨西征饷银 200 万两。这样,每年拨款减去 100 万两。光绪元年七月至三年六月两个财政年度里,各省关应解海防军费为700 万两,而实际仪解200 万两,不到名义拨款的三分之一。
这一状况,除了说明各地财政拮据外,也反映出朝廷指令失范,不能化作各地的具体行动。这是晚清地方军阀势力兴起,外重内轻局面形成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文件的构想在实施中变形走样,更是历代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律。
1877 年初,在讨论加强台湾海防建设时,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出了修铁路办矿务的主张,得到总理衙门的赞同。所需经费,恭亲王决定从南北洋海防经费内拨取。具体做法是,从光绪二年七月起,关税仍以一半批解部库,抵还西饷,剩下一半中的一半,解交李鸿章,另一半,批解丁日昌兑收。所收厘金亦一分为二,李、丁各得其半。从总数上讲,北洋和台防各得 150 万两经费。
1878 年 3 月 ,李鸿章上奏请将海防经费仍按南北洋分解。根据李鸿章的说法,南北洋分款的确切时间,系从光绪三年七月第二个财政年度开始。南北洋分解后,经费依然不敷。广东、江苏、福建厘金奉拨以来,就分文未解。浙海关洋税自另立招商局名目后,亦未解分毫。
浙江、江西、 湖北厘金及各海关洋税实解北洋者,每年平均不过 30余万两,比原定 200 万两之数不及十分之二。因此,1880 年 4 月 ,李鸿章请求自本年起停止提还西征饷银,仍照原议,分协南北洋经费;各省厘金与其拨多解少,不如实拨实解。江西、湖北各原拨 30万两,浙江原拨 40 万两,请按八成起解,不得再有短少。
江苏、广东、福建厘金现皆不报解,请改拨他省有着的款。总理衙门研究后表示,同意停止提还西饷和将厘金改按八成指标报解。至于改拨他省款项,则毋庸议,应请旨催促。以后再有拖欠,查照迟误京饷定例议处。此后各省厘金便按八成指标起解,而广东、福建厘金60万两正式停止拨付。南北洋海防经费总额,从此改为300万两。但人们仍然习惯统称 400 万两海防经费。
从1875 年至 1880 年 6 年间,北洋共计收入海防经费 4 826618 两,平均每年80 万两。1881 年、1882 年略有起色,共收 2 273263 两,平均每年114万两。1883年,1884年锐减,平均仅得65.6万两,李鸿章只得提用淮军协拨和长芦运库银 116 万两弥缝额缺。1885 年厘金、洋税共收 73.3 万两,李鸿章又动用直隶海防捐输112.8万两维持开支。每每陷人捉襟见肘、焦头烂额的境地。
1875~1884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前十年。北洋海防经费共支出762 万两。与实际收入相比,平均每年支出仅占66%。其中1875 - 1878 年最低,仅用去47%。中法战争后,这一比例逐渐升高,超出92%以上。这种状况与李鸿章先是积累资金,投资于重点项目,以后主力军舰购到,海军支出日益繁多和固定化的实际状况是相符合的。李鸿章主持北洋海防 20 年,海防经费总支出约达2140余万两。
二、海军衙门与海军费1883 年,朝廷在总理衙门中添设海防股,掌南北洋海防之事。凡长江水师,沿海炮台、船厂,购置轮船、枪炮、弹药,创设机器、电线、铁路及各省矿务皆隶于一统。这是一个管辖国内各项洋务事业的部门,也可以看做是即将问世的海军衙门的前身。
海军衙门的设立,是个反复酝酿的过程,大约以中国驻日本长崎理事余璓的建议最早。1881 年,他上书总理衙门,建议设立海军衙门,保边固图。接着,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也提出建立水师衙门的建议。
中法战争后的善后讨论中,对建立海部问题,议论更为集中。李鸿章主张或设海部,或设海防衙门,并设专办此事之人。左宗棠建议设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驻扎长江。穆图善认为海部宜设天津,置尚书部曹,直、江、闽、粤四督分兼海部尚书。吴大潋则说,应在北京添设海军衙门,特派亲王总理,节制沿海督抚。在封疆大吏中,选派一员督办水师,加总理水师衙门大臣衔。
10月24日,醇亲王等奏称,海军“事属始创,头绪纷繁,若待另建衙署,恐需时日。查神机营署内尚有空闲房间,稍为修葺,可敷办公。名曰‘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所有咨札文件,拟即借用神机营印信,以昭简易”。同日获懿旨允准。至此,海军街门作为一个机构,算是成立了。
新设海军衙门在体制上的最大特点,是一个由醇亲王主持的中央机构,在人员配置规格上,甚至超过同时期的总理衙门。1892 年春,在庆王主持下 ,经广丰 ,祥茂、天德、兴隆四厂施工,海军衙门新址落成海署才迁人办公。海军衙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已成为一个独立军种在中国军队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军衙门主管全国海防建设,进而负责审批各省进口海防器材,过问铁路建设等等,管辖范围涉及洋务活动的许多方面,筹划海军经费则是其直接分管的重要事务。
户部奏定,从 1886 年起,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经费拨归海军衙门收放。这对南北洋来说,无疑是极不情愿的。1875 年总理衙门和户部奏定从关税厘金项下年拨海防协饷 400 万两,虽然从来解不足额,但毕竟是笔地方上可以直接支配的巨大款项。
现在把财权收至海军衔门,李鸿章表面上不便公开反对,便以退为进,多方要挟,屡屡致函醇亲王,要其保证北洋海防的浩繁开支。海军衙门的经费来源,除了常年海防协拨外,还在开办时,特拨粤省余存洋款 42 万余两,闽省造船余存洋款 60 万两。
海军衙门从成立到撤销,共为全国海军筹拨了 2000 余万两经费。为了筹款,使出了浑身解数。海防经费虽已奏定由各省径解南北洋支用.海军衙门仍有责任为其催款。1887 年6 月醇亲王专折上奏,指责江苏、浙江、江西拖欠应解厘金,并指出福建、广东两省应拨海防经费,已经奏归本省使用,沪尾、打狗二口税款亦归台防,则户部不能再以虚数并人海防协饷,应别筹的款相抵,获懿旨允准。
户部从各省海关新收洋药加厘项下,指拨 65 万两以补缺口。海军衙门又将南北洋海防经费银自光绪十三年正月起统按“二两平”(即京平)核发,每百两扣除6 两平余,用以划抵名义上由海军衙门专款拨发的“定远”等 8 舰薪粮公费。据统计,1887年至1894年8年间,平余划抵共20 余万两。此外还有人奏议过川淮盐斤加价、开办印花税等办法。
除了增设各种捐税杂款外,鬻官亦是当时“开源”的重要途径。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以海防紧迫,饷源枯窘,设筹无方为名,奏请于北洋开设“军器捐输”。经户部商议后,决定请旨予限一年。所谓捐输,亦称捐纳,是由朝廷以授予官衔来取得捐款的一种办法。
清朝在开国之初和乾隆年间都曾采用过。鸦片战争后,财政支出激增,战争,灾荒不断,于是广开捐输。京官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员以下均可购买,造成吏治腐败,流品混杂,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1879 年朝廷下令停捐,然未歇数年,因直、鲁等省发生水灾,为办赈济而于 1883 年重开捐输,其时已是明知有害而饮鸩止渴了。
新开的海防捐例规定,捐银 1000 两准给蓝翎,捐银 2000 两可得四品以下官衔,捐银 3000 两可得一品以上官衔,均准给花翎。 兴办之初,报捐者甚为踊跃。至 1886 年初,直隶一省即收入白银 150 万余两。开捐 3 年,直隶共收银达 212 万余两之巨,除拨给旅顺建造船坞用款 63 万余两外,均归北洋海防开销。
广东省3 年共收捐银 1132000 余两,统归本省使用。这一做法,被海军衙门接承过去,于是年年奏请展限,进一步鼓励捐纳。1886年至1888年,海军衙门收到各省解来海防捐款银1578058 两。1889 年,因黄河年前在郑州决口,朝廷为复修大堤,暂停海防捐而开郑工捐。次年复开海防新捐,在捐例上再作新的优惠。然而报捐者日少,处于畿辅之地的直隶省,5 年中仅收库平银1179670余两;湖南省1890年至1893年间,共得63175两;江西省1890年至1893年底年间共得115615 两;地处西南的四川省,1890年后两年仅收银31000多两。捐输收入已成强弩之末了。
仔细研究近代海防经费,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而,海军经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以海军建设主体部分北洋舰队为例,建设这支舰队的全部开支,包括二十年的海防协饷,购买西方军舰费用,以及军舰官兵薪粮、燃料、油修费等等,共用去白银3500万两,仅占同期国库开支的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陆军部队的军费开支。另一方面,这笔款项在洋务运动各项新兴事业的投资中,耗费又是最为巨大的。北洋海防协饷开支总额,相当于同期江南制造局以及福州船政局从创办到中法战争爆发 17 年总支出之和。
三、颐和园与海军费人们还有一个疑问:屡屡申言缺乏经费的海军衙门,其筹集到的款项是否都用到海军事业上去了呢?
1、三海工程的修建与海军衙门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京西三山五园的绮丽风光是难以忘怀的。
青年时代在那儿度过的美好情景更是记忆犹新。以至她人过中年之后,对于修复园子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历代帝王都修苑囿,或是在宫禁之旁起盖别院,或是在城郊和外地兴建离宫。这种风气,清代尤烈。西山一带,连绵二十里,逶迤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建起来的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香山的静宜园等一大片皇家园林。紫禁城皇宫中附会《礼记》《周礼·考工记》建造的宫殿群落,体现了封建时代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刻板的布局,高度规格化的建筑风格,大面积相同的色块和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紧密相套的四合院,常常使人产生沉闷压抑的心理负担。所以康熙已降各位皇帝都常年居住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既处理政务,又游燕逸乐。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举火焚烧了经营百年的西郊林苑,使得惯于奢侈享受的清朝皇室在北京附近竟无处避暑消夏。环绕着复修苑囿,晚清政局出现了各种大小事件,面修园经费,又和海军经费扯在一起。
同治末年,慈禧母子曾谋复修圆明园,而与主持军机处的恭亲王及朝野大臣发生激烈冲突。为了缓和折衷,有人建议改修 三海。
未过多久,同治帝暴病向崩,4岁的光绪帝载湉继位。两宫太后冉度宣布垂帘听政,三海工程对她们不再有直接意义,于是便告停工。三海位于紫禁城西侧,一片秀丽的山水包蕴在高大的土红色宫墙之内,因南海,中海、北海三个著名的湖泊而得名。三海面积2500 余亩,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湖光潋滟,回映着四岸的亭台楼阁,景色绝佳。到了1885 年,慈禧太后考虑到光绪帝即将亲政,自己归政后若要重修圆明园,不但国家财力难以支持,同时又会遭到反对,于是决定援引同治年旧例,子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
根据档案记载,事实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经动工。
三海工程包括三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点景花园,电灯、铁路、冰床、朱车等等,重点在南海的瀛台,中海的丰泽园 ,仪銮殿、西苑门一带。全部工程有一百多处,几百个项目,整个大修工程经费总额约在白银 600 万两左右。奉宸苑工程处从光绪十一年四月至十六年十月,共收银 513 万两。
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官员捐修银 ,户部及内库帑银,各海关解银、海军衙门、神机营借拨银。其中海军衙门和神机营的借拨银为2294329 两,占总经费收入的 44.7% 。以后海军衙门还代奉宸苑借拨欠发厂商实银 66 万余两。从 1891 年至 1895 年,三海在正常岁修和为慈禧太后庆寿工程中,又从海军衙门挪借 141.5 万两。总计 1881年至1895年10年中,整个三海工程(包括大修、岁修及庆典)共计挪借海军衙门经费 437 万两。
根据近年来对清宫档案的研究,工程并没有无偿占用海军衙门经费,所借款项后来都指定专款归还。关键在于同光年间,中央财政空虚,户部和内务府往往难以随时满足工程需款。设立海军衙门,就能多建立一个账户,以使朝廷多了条调用资金的渠道。海军衙门有固定的经费收入,因此在用款时有很大的机动余地。在营建三海及以后营建颐和园的过程中,醇亲王控制的海军衙门确实起了调剂资金的作用。醇亲王深知其中的奥秘。
在后世看来,皇太后、皇帝君临天下,自然可以恣意调拨全国财富,其实不然。封建国家机器本身具有制约机制。它通过祖制祖训、部院规章、御史谏官和朝野清议来平衡天子的言行。从这个角度看,皇太后、皇帝的自由也是十分有限的。但另一方面,制度都是人创的。
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最高统治者又会通过各种方式巧立名目,以避开制度对其的束缚。诸如以海军衙门为中继站,调节缓冲内务府施工急需的银帑,就是例证之一。海军衙门所垫的款项虽然后来如数归还,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了。拆东墙补西墙,受损的依然是海军。
李鸿章显然精通此道。处于封疆大吏的立场,他既希望巴结皇太后以巩固慈眷;又不愿因建造园囿,使得海防经费挪用过多而影响北洋实力;更知道哪些挪垫是不合规矩、摆不上桌面的,因此采取了灵活的态度。他有时积极表示赞同,有时找理由婉辞,有时还用海防名义向外商借款以保工需,在夹缝中居然左右逢源。到了修建颐和园时,挪垫进一步发展成为挪用。
2、颐和园工程与海军军费
虽然三海工程正以慈禧归政后颐养之所的名义大张旗鼓地进行施工,皇太后依然未能忘情西郊的旖旎景色。复修清漪园之事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清漪园是乾隆皇帝1750年为庆贺母后六十寿辰而兴修的林苑,位于圆明园西侧,万寿山、昆明湖都是园中的景致。慈禧太后深知圆明园局面过于散漫,复修工时浩瀚,且是一马平川,有水面无山色,反不如清漪园倚山傍湖的翠微灵气,还能抬出乾隆帝为母后修园祝寿的先例来堵住反对者的嘴巴,是以选定清漪园作为自已晚年的另一处怡乐之所。
工程是悄悄开始的。醇亲王找了规复昆明湖水操旧制,在湖内修建水操学堂做理由。昆明湖水操是乾隆仿效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训练水军故事,于 1751 年开始在昆明湖定期进行操练。当时还专门建造了16 艘大型战船,调福建水师官员担任教习。这种训练当然只是象征,军事意义并不很大,到了19 世纪更与海防无关。
醇亲王以祖制为借口,却能讲得头头是道。他在奏折中说:“因见沿湖一带殿宇亭台半就颓圮,若不稍加修葺,诚恐恭备御操时难昭敬谨……拟将万寿山暨广润灵雨祠旧有殿宇台榭并沿湖各桥座、牌楼的加保护修补,以供临幸。”接着,被英法联军毁坏了 26年的东宫门、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长廊、排云殿、后山佛殿、南湖岛诸殿、十七孔桥等建筑便开始动工修造了。李鸿章自然知晓这一计划。
1887 年 8 月 15 日,他在给醇亲王的信中表示:“禁苑工款及万寿山各座陆续经营。截长补短,实费荩筹。鸿章愧不能效一臂之助。”纸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清漪园动工复修的消息终于传了出去,弄得朝野沸沸扬扬。1888年3月13日,皇帝发布上谕,向天下诏示此事。上谕宣称,三海修缮将次告竣,现将清漪园改名顺和园,量加修葺,以备慈舆临幸。园中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为高宗侍奉宪皇后三次祝嘏之所,敬踵前规,尤臻祥治。恭逢大庆之年,朕躬率群臣,同伸祝嘏。”
从此颐和园工程便公开进行了。到了 1889 年 1 月 16 日,紫禁城中贞度门发生火灾,火势延及太和门。这在当时看来是不祥之兆,表明人怨激起天怒,天意示警。再加上不少臣工对工程的批评,慈禧太后不得不发布懿旨,表示“遇灾知儆,修省宜先。所有颐和园工程,除佛宇暨正路殿座外,其余工作一律停止”。这样,园工缩小了规模。
1891年6月4日,慈禧首次巡幸颐和园,以后常驻园中。而园工中尚未完成的项目,则加紧施工,直到1895 年上半年方告结束。
颐和园工程究竟耗费了多少银两,现在尚难考证清楚。根据承办工程的算房对 1888 年至 1895 年修建的佛香阁、谐趣园、德和园大戏楼等56 项工程估价,约为318 万两。1886 年以修建水操学堂名义拨款67.8万两。而 1886 年至 1887 年修建的仁寿殿、玉澜堂、排云殿、长廊等建筑缺乏明确的造价资料。鉴于整个三海工程用银为 600 余万两,这批建筑估计不会超出此数,因而推算整个颐和园工程用费约在 1000 万两白银上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传说顾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修造的,清末维新党人梁启超首创将园工同甲午海战失败相联系的说法,以激起人们对慈禧太后的仇恨。
挪用的确切数额则说法不一,多则谓8000 万两,少则仅 300 万两。一般的看法认为在 2000 ~3000 万两。根据目前能够找到的清宫档案,海军衙门在 1888 年把45.3 万两银挪至园工。次年,奕劻又决定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 30 万两交颐和园工程处。至 1894 年共挪用 180 万两。
以后又从出使经费中挪垫了工程银 100 万两,申明从海军巨款 260 万两生息项下按年拨还。 从这些数字统计 ,海军衙门经费有案可稽的腾挪共达 325.75 万两。1889 年1月6日,海军衙门还在奏折中提到“平余、捐输二款,拟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
根据海军衙门的规定,北洋海防经费的平余,划抵下一年度“定远”等八舰的粮饷油修经费,而海军衙门发放的八舰经费及东三省练兵饷,则由海军衙门拨付时扣除。有人统计,从 1887 年到 1894 年,海军衙门克扣南北洋将士员弁及东三省练兵饷的平余银,总数约达库平银 86 万两。按照平余专备“工作”之需的说法,这笔款子也被挪用于园工。此外,海防捐和新海防捐被挪至园工的,约在 250 ~350 万两之间。所有数字相加,海军衙门经费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当不超过 750 万两。在三海和颐和园大兴土木的时候,朝廷财政正十分窘迫。
1888 年为例,这年户部在正常的年度开支之外,又筹拨皇帝大婚典礼费 500 万两 ,郑州河工 600 万两 ,山东河工 289 万两,制钱工本 90 余万两,铜本 50万两等等。大工未尽,大礼方兴。将历年铢积寸累之余罄于数月,只能大量腾挪海军衙门的经费了。庆郡王私下坦承以昆明湖替代海防建设是其无可奈何的苦衷。他在政务上比醇亲王更无建树,但在谄媚慈禧和接受贿赂方面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谄媚和腐化的升级标志着一个王朝没落的加剧。到这种时候,祖制、规则、谏议就都被抛到一边去了。
还需说明,醇亲王、庆郡王主持园工,筹措经费,甚至在工地上张贴的告示也落款海军衙门,给人以海军衙门即颐和园工程处的印象,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修园经费也非海军衙门独任。但颐和园工程毕竟妨碍了清季海军的发展,从而对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