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汉初年出现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不仅巩固了汉帝国的统治,而且使国家从战乱中恢复过来,为强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成就虽然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但是究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在汉高祖刘邦身上,是刘邦推行黄老之术、奉行无为而治、与民生息,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相继接力而造就的第一个治世。

一、“暴政亡秦”促使刘邦推行“仁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然后仅仅维系了15年就二世而斩,农民起义的风暴让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猝死。

刘邦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之一,从沛县起兵,辗转征战天下,第一个攻破咸阳,亲手终结了秦王朝的统治,后又经过4年多的楚汉战争,才建立起大汉王朝。

大秦帝国灭亡后,亡秦原因也被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暴政让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而是在军事上继续北击匈奴,南击百越;政治上为了展示他的丰功伟绩,大兴土木工程,可以说秦始皇应该中国最早的“基建狂魔”。

秦始皇和秦二世在短短的十五年间,开建的大型工程主要有:秦始皇陵、秦二世陵、长城、阿房宫、驰道。这些大型工程不仅靡费大量的税赋,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劳役,累计有上百万青壮劳力为这些大工程服务。

由于工程量实在巨大,大量青壮劳力就被长期禁锢在工地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是必然结果,而且导致农田荒废、民不聊生。

其次,酷刑让百姓没有生路。

与暴政相配套的,是秦朝的酷刑。

本来,商鞅变法就以严刑峻法著称,但是自秦孝公以来,法律虽严,但主要是维持秩序,民众只要积极参与耕战,犯罪率并不高,也不用担心被法律惩处。

秦国统一以后,由于大型基建接连上马,劳役多得不可计数,劳役一多,触犯刑律的机会就增多,呈现几何倍增局面。触犯刑律的机会一多,加上连坐法,导致刑徒增多。光在骊山修陵墓的刑徒就有几十万。

而根据《连坐法》,一旦有牵连的人触犯死刑,往往就要被处死一大批人,这让百姓始终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感觉不到活路和出路。最终激起了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

其三,重赋让百姓贫困不堪。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修水利、修驰道、修陵墓、修长城、修阿房宫、还要南征北战、还要巡游全国……

做这么多事都需要花钱,正常的税赋远远不足以支付这么庞大的开支,只能厚敛于民,不断地加重民众的税赋水平,沉重的税赋让百姓越来越贫困,最后实在没活路了,不得不铤而走险。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后人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往往归罪于苛刑。其实商鞅之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并无太大问题,就是《连坐法》,只要政策宽松,民众也不会有大量无谓的“违法”行为发生,没有违法行为发生,就不会触发《连坐法》。

但是暴政特别是庞大的基建工程,却让民众的劳役呈几何倍增,同样的就带来触发《连坐法》的机会几何倍增。归罪于法家其实是找偏了目标。

刘邦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认识到秦亡主要是暴政,而不是秦法,所以在夺取天下后,对秦法除了《连坐法》以外,全盘继承,并且还让萧何在秦法六律的基础上,制订了汉法九律,比秦法还多三律。

刘邦不仅“汉承秦制”,而且还发展了秦法,这可能是许多人忽略的一个方面。

但是针对亡秦的暴政,刘邦是小心规避。既然秦亡于暴政,刘邦不能重蹈覆辙,因此他故破咸阳后,就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让关中百姓休养生息,嬴得了关中的民心。关中百姓非常希望刘邦做关中王。刘邦后来从汉中打回关中后,获得关中百姓的大力支持,关中成了楚汉对抗时刘邦的坚强后盾。在刘邦一次又一次被项羽打败后,关中百姓不断出人出粮,帮助刘邦继续对抗项羽,就是希望刘邦得国后好实行仁政。

《史记.高祖本纪》: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刘邦立国后,也没有辜负关中父老的愿望,不仅定都关中,而且推行黄老之术,施行与民休息的“仁政”,轻徭薄赋,无为而治。黄老之术一直延续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废止。

二、楚汉战乱导致民生凋弊让刘邦休养生息

刘邦项羽灭秦后,项羽大封18路诸侯,百姓本来以为可以天下太平了。

但是当年天下就复又大乱,先是齐国竖起反旗,项羽北上齐地平乱。随后刘邦暗渡陈仓,还定三秦,不久一路打到彭城。楚汉之争为主的新一轮战争开启。

楚汉之争表面上是刘邦和项羽之争,事实上是刘邦二次统一战争。刘邦通过四年的艰苦战争,不仅消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西楚集团,而且平定了三秦、三齐、魏、韩、赵、代、燕等诸侯割据势力,使得天下重新一统。

因为楚汉战争是在反秦战争结束不到一年就发动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休养生息,又被卷入新一轮战争中。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楚汉战争是一个新阶段。

但对于当时的天下百姓来说,年纪大的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秦始皇统一后,又有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之战,还有比战争更折磨人、更消耗人的劳役。大泽乡起义后,又是疾风暴风式的、席卷全国的反秦战争。在反秦战争中,项羽的暴行比暴秦有过之无不及,项羽屠城无数,纵火无数,离开咸阳东归前,还一把火把咸阳宫、阿房宫都烧了。老百姓在反秦战争除了收获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外,也没得到什么好处。

而楚汉战争又打得非常惨烈,人员伤亡非常大,仅彭城之战中,刘邦和诸侯的56万大军就被项羽打败,死伤不计其数。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与汉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

刘邦兵败彭城,士兵损耗得也差不多了,幸亏萧何从关中又新征了兵员补充,刘邦才得以继续和项羽抗衡。同时,分兵派韩信去攻打各路诸侯,各方参与的军队达百万人次。到最后垓下之战时,参战军队在50万以上。死伤的同样不可计数。

对百姓来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战争和劳役就没停过,百姓和士兵厌战欲望极强,厌战情绪蔓延。

《史记.高祖本纪》: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饟。

刘邦也心知肚明,因此,垓下之战一结束,立即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以期让凋弊的民生尽快恢复。其后虽然也发生了数起平定异姓诸侯王的战争,但都是规模较小的局部战争,而不是波及全国的战争,对百姓的影响不是太大。

三、平民出生让刘邦非常体恤百姓疾苦、而节俭作为家风传承四代

刘邦与项羽、秦始皇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是平民出生,他对百姓有天然的亲近之感,对民生有切身体会。

刘邦出身是农民,一开始结交的朋友都是屠狗吹丧的农民和市井基层人士。自己不喜欢务农,后来混了个洒水亭长,也只是属于基层小公务员,管理的还是基层的社会治安。

刘邦对劳役有切身体会的,自己就服过劳役。还在服劳役的路上见过秦始皇出巡,发出了那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千古一叹。

刘邦造反也与劳役有关,秦二世的时候,需要征调沛县一批劳力去骊山修陵墓,刘邦亲自押送起程。出于对劳役的恐惧,路上有人逃亡,富有同情心的刘邦也没严管,后来逃的人越来越多,刘邦“好人好事”做到底,干脆把这些劳力都放掉了,自己躲进砀山里,并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揭竿而起。

刘邦一路向西攻打咸阳的过程中,都以攻心为上,杀人为下。每下一城,都让民众安居乐业,不像项羽一路打一路屠城。因此刘邦非常得民心,西入咸阳,遇到的抵抗不多,得以先项羽入关。灭秦后,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仁义之名更是远播。

刘邦的亲民还体现在与百姓没有距离。他经常听取小人物意见,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下天下后,刘邦本来定都洛阳,一个齐地戍边的小人物娄敬路过洛阳,求见刘邦,当时已是皇帝的刘邦竟然破格接见,还好酒好饭地招待娄敬。娄敬给刘邦献了三策,刘邦都照准:

  • 其一,定都关中而非洛阳。刘邦采纳了,才有了长安。

  • 其二,移民关中。把六国贵族迁到长安一带看起来,防止再造反,刘邦采纳了。

  • 其三,与匈奴和亲。刘邦本来不同意的,白登之围后也采纳了。

与匈奴和亲,其实也是休养生息的保障。如果没有这个政策,西汉政权能否保障先不说,汉匈战争一旦大规模开启,民众又将陷于战火中,亡秦覆辙又将重蹈。

出生于平民的刘邦体恤民生疾苦,因此,宁愿牺牲公主幸福,也不愿意再让百姓重陷战火,这一和亲政策为大汉与民休息嬴得了富贵的近百年时间。

出身平民的刘邦还有一大优点,就是非常注重节俭,不喜奢华。刘邦在出征剿灭叛乱的诸侯时,萧何在营造未央宫,他回来看到未央宫太壮丽了,当时就大骂萧何为什么搞这么豪华,萧何说是为了显示天子威严,刘邦才不生气。

《史记.高祖本记》: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刘邦不喜欢奢华、崇尚节俭,这种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家风,传到了汉惠帝、汉文帝身上,特别是汉文帝,穿的衣服都带补丁,并且都穿粗布。

正因为汉初几代皇帝都崇尚节俭,不喜奢华,因此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使得国家财富快速积聚起来,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改善。强汉有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萧何、曹参的坚定执行使休养生息形成接力

刘邦建国后,黄老之术成为治国之道,与民休息是国策!

黄老之术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 ——政治上,无为而治。国家不干预民生,让民众自己凭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经济,能过无为而治,实现“无为无不为”的目的。

  • ——管理上,以法律为准绳。就是控制犯罪、惩罚犯罪,为“无为而治”提供制度保障,否则,对于犯罪也无为,那不是成了无政府状态了?

刘邦制订国策,执行主要是丞相。先是萧何坚定执行无为而治政策,又在秦律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汉九律,使汉律成为后世的法制基础。

萧何死后,曹参更是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极致。曹参当丞相是刘邦的遗嘱,曹参当丞相后,整天啥事也不做,就是喝酒,白天喝、晚上喝。汉惠帝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曹参的儿子去劝曹参,结果被曹参一顿胖揍!

汉惠帝问曹参为什么只喝酒、不理政。曹参以汉惠帝比刘邦、以自己比萧何,说你不如刘邦、我不如萧何,我们只按照旧规矩执行就行。执行有差错,我有法律侍侯,执行无差错,我就喝酒……“萧规曹随”的成语就这么诞生了。

萧何、曹参坚定接力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时,继续接力,这样黄老之学、休养生息国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文景之治”就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顺利诞生了。

综上分析,“文景之治”其实发端于刘邦,刘邦总结亡秦的教训,又根据楚汉相争民生凋弊的实际,制定了“黄老之术、休养生息”的国策,被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继承接力后,又在萧何、曹参等重臣的强力执行下得到有效推行,最终诞生了中华第一“治世”,也奠定了强汉的根基。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秦国未年,战乱不断,首先是陈胜武广农民起义;其次六国残存旧贵族势力也趁势起兵欲收复失地;影响最大、战争争霸时间最长是楚汉战争。汉刘邦最初只不过是沛县泗水亭长,是最低级的县以下乡村小吏。刘邦文化不高,但智商、情商超人。其同乡吕老先生,一见刘邦,慧眼识人,观刘邦面相,认为刘邦“贵不可言”,执意将自己年青貌美的女儿(后来的吕后),嫁给四十多岁的刘邦。韩信曾讲过,我有将兵之才,我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陛下您有“将将之才”,刘邦的过人之处,是善于用人,且从善如流,刘邦常问部下谋士的口头语是“为之奈何?”,刘邦知人善任,部下文臣武将张良、萧何、韩信等都能为其所用,这是刘那能够登上帝位的根本原因。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经过长期战乱,国内财力极度匮乏,相传,刘邦要寻找四匹同色御马,都找不到。因此,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是西汉政权的当务之急。文帝、景帝两朝,对外采取“和亲”策略,尽其可能避免战争,致力于发展经济,实行盐铁国家专营,尽快提升国库财政收入,这些发展经济的策略,使国内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出现经济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讨伐匈奴积累了财力。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初期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汉朝逐步走向繁荣的治世景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国家统一的背景

秦朝吞并六国之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可惜好景不长,仅过十余年,楚汉之争又起。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建立西汉。

建国初期,西汉王朝通过了一系列手段消灭了异性王并平定了诸吕之乱。从此国家政局趋于稳定。

国家统一稳定的政治背景,为“文景之治”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前提保证。

文景二帝的治国方略

由于一系列的战争摧残,西汉初期,社会经济衰弱,民贫国亦贫。为了改变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文景二帝制定了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

1、政治上:推崇“黄老思想”,清净无为、予民休息;

2、经济上:“三十税一”,轻徭薄赋、让利于民;

3、外交上:不轻易出兵征战,维持和平、保存国力;

4、个人上:禁止各郡进贡奇珍异宝,减少皇家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5、农业上:设置三老、力田等人员,劝课农桑、鼓励耕种。

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汉朝的经济逐步恢复,并且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也就是被史学家称之为“文景之治”。

人民群众的创造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离不开当然百姓的共同创造。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火的摧残,经历过了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平和安定。文景二帝的治国方略也正好符合当时人民群众的需求。

在这种治国方略的影响下,全国人民干劲十足,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共同创造出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若木语

“文景之治”对西汉王朝来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文景之治”积累下来了丰厚物质基础,在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用兵才有了足够的经济和军事资源。从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西汉王朝。

(文/若木 图/网络)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文景之治” 是指西汉王朝在文帝、景帝在位时期,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国家政策,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富足,历史上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平盛世,不仅仅为汉王朝四百多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更是对中华民族后来的兴旺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很多人将其局限于文帝和景帝的功劳,实在是有失偏颇和缺乏大历史观。“文景之治” 的出现,有许多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文、景两帝承袭惠帝吕后以来的既定国策,励精图治,功不可没,但也只是许多原因中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秦朝政治对“文景之治”的影响分析

秦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秦虽二世而亡,但其历史意义重大,对于二十余年后的西汉王朝,特别是“文景之治” 的盛世,更是影响深远。

一是设立郡县制。废除长期以来的诸侯分封制度,将全国分设为三十六郡,一郡设置守、尉、监三个主要官员管理,郡以下设县,一县设置令、氶、尉三个官职。

二是统一度量衡。战国时诸侯各国的长度、重量和体积单位都不统一。秦朝建立后,在“商鞅量”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还统一规定了车辆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实现 “车同轨”。

三是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丞相李斯等人对原六国的文字进行整理,对全国的文字实行统一的标准,即全国文字统一为秦书六体: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等,实现“书同文”。

四是统一货币。秦朝统一使用一种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合20两);铜质钱为下币,单位“半两”。珠、玉、龟、贝等,都只能是器饰宝藏,不再流通为货币。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地方各自为政的局面,中央的政策方略,才得以不折不扣地执行到基层的郡县;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极大地便利了百姓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汉承秦制,对汉初的影响意义深远,更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

汉初剪除功臣为“文景之治”创造条件

要出现盛世,国家统一、政权稳定是前提条件。刘邦打败项羽之后,统一了全国。对于新兴的政权,最大的不稳定隐患,就是一帮功臣悍将的蠢蠢欲动。刘邦登基称帝后,一鼓作气,先后消灭了韩王信、燕王藏荼、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燕王卢绾、赵相陈豨、淮南王英布等异姓诸王和军事将领。与此同时,还与满朝重臣,杀白马向天下盟誓 “自此之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但从形式上彻底消除了异性诸王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还在法理上断绝了功臣宿将称王乱政的可能。

正是刘邦的这一举措,保障了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稳定。后来虽然发生了陈平、周勃等一帮元老重臣诛灭诸吕的流血事件,但影响仅限于皇室高层,对底层的百姓,几乎没有造成任何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后来“文景之治”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和亲绥靖的外交国策赢得和平环境

太平盛世的出现,除了稳定的内部政治社会环境,还需要一个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大汉王朝刚刚建立,百战之师,兵精将广。在初期刘邦也是信心满满,打算一举击败外部的主要敌对势力——匈奴。但是,当刘邦亲自率领几十万大军,在平城迎战匈奴时,反而被敌人打得大败,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来还是用了谋士陈平的奇计,才侥幸逃脱。

从此以后的大汉王朝,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国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实力积弱,从而彻底改变了对匈奴的外交国策,实行将皇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和亲政策。同时每年赠遗匈奴大量的财物,以避免与匈奴的战争,维持外部的和平环境。之后的惠帝和吕后当政期间,虽然匈奴多次挑衅侮辱,但吕后仍然选择了隐忍负重,不改既定的和平国策。这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创造了和谐的外部环境。

惠帝吕后的清静无为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承皇位。惠帝年幼且羸弱,皇太后吕雉实际掌握朝政大权。吕后虽然对待刘邦的女人和儿子非常狠毒,但对待天下百姓却仁爱有加,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

一是推行王道仁政。彻底废除秦朝时的法家治国思想和一切严刑峻法,推行王道仁政,让 “苦暴秦久矣”的天下百姓,享受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与民休息。认真吸取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的教训,一改秦朝时的横征暴敛,强征民力,大力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再大规模征用民力,让老百姓有充足的人力和精力从事劳作生产。

三是清静无为国策。朝廷不再人为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让天下百姓有充分自由和自主权,极大激发了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

久经天下战乱之苦的百姓,人心思定、人心思安,一旦拥有了稳定宽松的环境,迸发出来惊人的劳动生产激情和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史记—吕太后本纪》)

文景二帝的励精图治

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继续坚持沿袭惠帝吕后无为而治的基本国策,坚持与民休养生息,大力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日渐富足,国家实力逐步强盛。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史记—平淮书》)

一是轻徭薄赋,减轻负担。汉朝刚建立时,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实行“十五而税一”,后因中央财政困难,很快就废除了这一优惠政策。惠帝吕后时,坚持“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景帝时仍然坚持文帝时的税收政策,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激发了百姓的生产热情。

二是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文帝“弛山泽之禁”,开放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让没有田地或田地不足的老百姓从事农副业生产。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

三是厉行节约,禁止浪费。文帝从寒苦之地的代国登上帝位,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当上皇帝后大力提倡节俭,稍大一点的宫廷开支,都坚决取消,朝廷的礼仪服饰,都力求简约。汉景帝继承了文帝的优良传统,多次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锦绣等奢侈物品,明文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大力推行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得益于秦始皇打下的政治基础,得益于安定稳固的内部政治环境,得益于对匈奴的和平国策,得益于惠帝吕后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得益于文、景二帝的坚守承袭和励精图治,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西汉初期,国力微薄。外与匈奴"和亲”息兵止戈,内行"无为而治”的老庄哲学。朝廷命官有的以步当车,有的以牛代马。免除百姓几年田地税,鼓励开荒耕种。通过全国上下埋头苦干,发展经济,保障太平,百姓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国安国强,国强民富。朝廷清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西汉才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鼎盛社会一一"文景之治"。

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引言:

今天,我们在翻看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时,有一段话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这段话形象的向我们描述了汉朝初年国家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老百姓家家有余粮,粮食多的粮仓都装不下了,京城的钱财数不胜数,多到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京城粮仓的粮食更是多到新粮食积压旧粮食,街道中老百姓骑乘车马出行,如果有人用母马拉车子,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汉文帝与汉景帝

太史公所描述的这一景象,发生在西汉的第三位帝王汉文帝和第四位帝王汉景帝统治时期,对于这两位帝王所创造出来的盛世,后世称之为“文景之治”,即使在今天,“文景之治”也是中国历史上津津乐道的一个时期。那么,在西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盛世呢?

一.什么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指的是自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到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这大约40年的时间内对于国家的统治。经过文帝和景帝两代帝王的统治,汉朝在“国富”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为后来武帝时期的“民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政治上:坚持黄老无为

汉文帝即位时,虽然汉朝已经统一了二十多年,但此前的中国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朝数百年的战乱,整个国家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二十年时间并不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面貌,再加上汉朝建立后刘邦在位八年年年有战,扫除了几乎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吕后执政时期忙于分封诸吕,打压刘姓宗亲,国家的恢复非常缓慢。因此,汉文帝刘恒实际上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

但是,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已经定下了汉朝的国策——“黄老无为之策”作为国家统治的基础。所谓黄老无为,指的是以道家学说作为治理的根基,讲求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对老百姓做太多要求,凡事只要求大的框架,而不苛求细节。

正因为国家干涉减少,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处理问题,生活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

文景之治下的汉朝盛世

2.经济上:轻徭薄赋

一个国家综合水平提高的表现就在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没有显著的提高,对于那时经历了几百年战乱的中国百姓来说,有地种,有衣穿,有粮吃他们就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所以,文景之治时期政府大幅度减少税收,对于兵役和徭役也是能免则免,尽全力减轻老百姓的压力。而中国人民,自古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政府对老百姓如此,老百姓岂能不支持政府呢?所以,虽然国家征收的税收要求减少了,但粮食的产量却上去了,这才有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的景象。

二.汉文帝的历史使命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是刘邦八个儿子里最适合做皇帝的一个,却也是刘邦最不宠爱的一个。但历史就是那么有意思,原本和皇帝无缘的刘恒因为机缘巧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汉朝的第三任皇帝——汉文帝,在位23年,也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功臣王族两把抓,稳定皇权

由于汉文帝刘恒是功臣派与诸侯王磨合下来的产物,所以刘恒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自己的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文帝先是用软打击让诸侯王的代表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先后英年早逝,随后又重用从底层提拔上来的张释之,贾谊等人,打击以周勃陈平为代表的功臣派。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加强了皇权。

2.勤俭持家,以身作则

我们都知道文景治国的核心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是说说口号容易,真正做出来却很难。可刘恒却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了家国天下于一体的地步。

刘恒在位二十三年,长安的宫殿一直没有新建,自己的衣服和车马也不怎么更换,而且,为了鼓励百姓发展,还开放皇家园林让老百姓来种地和捕猎。平日里,刘恒都穿着黑色的厚缯,连自己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下摆也非常短。对于自己的陵墓,刘恒放弃金银珠宝等陪葬品,选择使用陶器,因此在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时,刘恒的霸陵是唯二没有被盗取的。

汉文帝刘恒剧照

3.废除肉刑,万民称赞

在刘邦灭秦后,萧何主持编著《汉律》,萧何以秦法为汉朝法律的基础,同时也继承了秦法的一些残忍,其中最使人怨声载道的就是“肉刑”,简单来说就是砍手脚,在脸上刺字等。

后来,因为齐地一个女孩缇萦的父亲犯了错,缇萦亲自来到长安告御状,汉文帝感叹于民众苦于肉刑之苦,宣布废除肉刑,改为打板子,得到了万民的称赞。一个皇帝,敢于接受一个平民女孩的建议,这个故事也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美谈。

正是有着这些举动,汉文帝在位时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明代万历首辅朱国祯曾称赞说:“三代以下,堪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朝孝宗耳!”由此可见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三.汉景帝的历史使命

公元前157年,年仅46岁的汉文帝去世,其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这个年轻的皇帝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最终成为“文景之治”,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减轻赋税,重农抑商

汉景帝刘启深受父亲文帝影响,在执政上继续延续父亲文帝的策略,同时,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景帝进一步的减轻赋税,重农抑商。

在景帝即位第二年,就宣布把农田的赋税从“十五税一”降低到“三十税一”,把农民所要缴纳的赋税降低了一半,同时规定此项税成为汉朝定制,不许更改,老百姓交的税少了,进一步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汉景帝画像

2.减轻刑罚,以人为本

文帝听从缇萦的建议废除了肉刑,改成了打板子,这本事是一场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改变,但文帝在进行改变时没有考虑到人的承受程度,把打板子的数量定的太高了,有些犯罪的人竟然因此被活活打死。

景帝一上台就改变了这一刑罚的标准,以人为本,把鞭笞500改为鞭笞300,鞭笞300改为鞭笞200。随后,又进一步进行优化,把打板子定义为教化而非刑罚,规定了所用刑具的规格,还有受刑的位置等,人们再也不用因为受到鞭笞之刑而残废或去世了。

3.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

文帝没能完成的另一个遗憾就是诸侯国的问题,因此,景帝一上台就采取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本意虽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却不留神把步子迈大了,引发了汉代诸侯王最大规模的叛乱——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示意图

但汉景帝临危不乱,重用周亚夫,窦婴,袁盎等一批文臣武将,短短数月就平定了叛乱,汉朝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被清楚的所剩无几,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也为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

四.文景之治,绝非偶然

虽然中国古代一直提倡宗法制作为延续的基础,但汉朝却很少遵循宗法制,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制度,文帝景帝皆非嫡子,这让我们看来文景之治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的,如果不是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的话,汉朝的发展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其实不然,文景之治的出现并不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当时整个时代的大背景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再忍心去破坏这个国家的一草一木了,即使皇帝不是文帝景帝,在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下,统治者也必须遵循着无为而治的中心思想与民休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并非因为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汉朝疆域图

但是,必然性中也并非是绝对的,在文帝之前,汉朝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无为而治的发展,但其发展效果却远没有文景之治时期那么有成效。文帝的即位是历史的偶然性,是皇权与功臣权力斗争所导致的,景帝也只是文帝的第五子,但前四个儿子全部夭折早逝,这也是偶然性。因此,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充满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大轨迹,而偶然性则决定了这个大轨迹下的发展程度。

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汉书》中写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文景二帝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贡献。

结语: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称道的一个盛世,而这盛世的本质就是“少折腾,少惹事”,国家无事则国泰民安,短短四十年,汉朝在文景之治的努力下达到了国富,而汉武帝承接了祖父与父亲留下的丰厚遗产,为后来汉朝的民强有了底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