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台风战斗机最早是欧洲各国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款战机设计方案,要求研发的台风战斗机是一种制空型战斗机,主要偏重于对空作战,尤其是台风战斗机的主要设计国德国,他们地处欧洲各国的前线地带,面对当时苏联或者现在的俄罗斯的远程航空兵,特别是轰炸机部队的直接打击,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飞行速度快、载弹量大、航程够远的截击型第四代战斗机。
图为法国阵风战斗机,他是法国依靠自己的技术研发成功的,设计非常经典。
在同一时期,法国对第四代战斗机的需求则已经出现了变化,法国地处欧洲各国的纵深地带,他们并不会直接面对苏联或者俄罗斯的航空兵威胁,因此对法国而言,更加需求一种多用途第四代战斗机,一方面这款战机可以在欧洲各前线国家同俄罗斯交战之时,从后方加入对俄罗斯地面部队的迟滞和攻击,一方面又能登上航母,取代法国海军垂垂老矣的超级军旗攻击机,因此法国对新型第四代战机还多了上舰、能够对地、对海攻击等要求。
图为阵风战斗机和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法国看来,海军、空军通用一种第四代战斗机对于降低后勤压力非常必要。
如此多的要求根本无法全部满足,尤其是在欧洲各国统一思想研发一种中型四代机的前提下,飞机的规格较小,因此只能满足一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对于技战术任务的确定意见分歧太大,迟迟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德国甚至为此专门游说了法国,希望法国以欧洲大局为重,先研发出战斗机,再改进也不迟,但是法国表示反对,并且提出另外一个筹码:法国达索公司已经根据法国的要求,基本完成了战机的总体设计,决定使用M88-2发动机。
图为阵风战斗机的M88-2发动机特写,M88-2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第三代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之一,因此他的寿命非常高,故障率很低,全寿命超过了6000小时。
这下子又让英国感到难受了,对于英国而言,欧洲多国联合研发的战斗机早已经选择了英国的EJ200发动机,罗罗集团对此也是早早就着手进行了准备,此时法国提出要使用法国的发动机,而且理由还是法国已经完成了战机的总体设计,不愿意半途而废,这让英国大为光火,德国也颇感无奈,最终分歧无法调和,法国宣布退出了欧洲联合研发战斗机的计划,转而自己研发了阵风M战斗机。
图为英国空军的台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其实最符合英国、德国等国对于制空战斗机的需求,他的鸭翼属于远距离耦合,阵风属于近距离耦合,台风偏重于高速作战,阵风偏重于中低空作战。
当然,除了这些技术和需求上的分歧之外,法国退出欧洲联合研制战机计划的目的,还有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的需求,法国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欧陆大国,而且有着悠久的军事历史,法国在所有的战争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就是,武器的研发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因此法国在各种武器研发中,能不合作就不合作,能不外购就不外购,当然现在法国由于国力所限,也外购了很多武器,但是绝对不会把关键性的主力装备交由国外研发完成,法国这种性格还曾经造成法国退出北约,虽然此后又重返北约,但是法国一直没有像其他北约国家那样对美国鞍前马后,依然坚持独立自主。
图为台风战斗机上使用的EJ200发动机,对于发动机的订单,英法两国都不想松口,因为这涉及到未来两国能否继续拥有先进战机航发研发制造能力这个关键性问题。
除了国防自主外,法国还有扶持本国航空工业,方便对外出口战机的考虑。欧洲联合研发的台风战斗机,迄今为止没有卖到欧洲之外的其他国家,装备的国家依然是欧盟内部出钱、出技术的那几个项目参与国,之所以这么多年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过阵风战斗机,就是因为台风战斗机由多国研发,关于外售的利益分配,根本就无法达成内部协议,所以也就无法推出去外售换取资金。法国自己研发了阵风战斗机,所有的导弹、雷达、发动机都使用自己制造的零部件,因此法国在阵风战斗机的出售上掌握有完全的自主权,这几年也陆续获得了埃及、印度等国的购买订单,为法国换取了巨额外汇。
上图为埃及的阵风战斗机,下图为印度的阵风战斗机,阵风现在打开了全球市场,台风还在寻找买家。
法国还考虑到了今后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台风战斗机由多国研发,因此这么多年也没有进行任何改进和提升,毕竟技术专利是多国享有,要升级也得大家说了算,不然你升级、他不升级,这也不公平,所以即便是科技飞速发展,台风也依然保留着最初的样子。阵风却不同,法国不遗余力的持续对阵风战机进行改进,反复提高技术性能,如今在各项指标上已经达到了能够超过甚至压制台风战斗机的地步。
图为阵风战斗机新更换的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他是世界上孔径最小的战机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但是性能却不一般。
早在1980年代开始试飞的时候,阵风战斗机就是使用的美国F404发动机,当时阵风A战斗机的飞行速度为2.0马赫,此后法国为阵风更换了M88-2发动机,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飞行速度提高到了2.2马赫,机动性也得到了改善;由于阵风战斗机强调远程作战,因此对飞机降低阻力的要求很高,机头被彻底的设计为锥形,机首的火控雷达孔径成为世界上四代机中最小的,为了弥补探测能力的差距,法国又为阵风战斗机研发了RBE-2有源相控阵雷达,一下子让阵风战斗机跃进了第四代半战斗机的行列,综合作战能力超过了使用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台风战机。
图中可见阵风战斗机为了追求远程作战,降低战机的油耗和阻力,把飞机彻底的设计为标准的马赫锥形态,飞机机头刺开气流后,三角翼穿梭而过,使得阵风战机在挂载3个标准副油箱的情况下,作战半径达到了惊人的1600公里。
法国退出欧洲联合研发战机的计划,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历史上经典的一个选择,法国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也是明智的,法国为阵风战斗机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前期研发和技战术任务设计,并且以阵风战斗机为牵引,带动了本国战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完全独立的设计、研发、制造体系,这一体系在如今发挥出了威力:在英国等国还在外购F35战斗机的时候,法国率先联合德国开始了欧洲第一种五代机的研发,体现出雄厚的技术基础,德国也脱离了英国的体系,重新开始和法国联合研发战机,这就是对法国军事航空工业的认可和肯定。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先来给网友们呈上图一张,看上一会,也许能琢磨出不少道理。今天美国开始五代机当家,欧洲只有三代的双风和“鹰狮”,“鹰狮”还是依靠美国帮助来完成的。英国在二代“鹞”式以后,即失去独立研发战斗机的能力,联合德意西才打造了一款“台风”。只有高傲的法兰西,具备独立研制和生产三代机的能力。好精神,在准三代“幻影”以后,成功研制出“阵风”,而且一机分为空军和海军两型。虽说也是一款中型三代机,但欧洲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保存完整的航空工业能力,就是法国的胜利。如今联合德国和西班牙,打造六代机,被世人看好,法国有这个能力,而英国也宣称研制六代机,多年不造技术断层不少,并不被人所看好。
英国很头疼多年不造,开始外购模式,与美国合研F-35,欧洲多国都有参予。拿了钱,等待了多年,技术上根本沾不上边,F-35到货大梦方醒,原来这就是人家圈钱的一款飞机,毛病缠身,20年以内谈不上什么战斗性能,根本无法使用,是以变得着急,终于下定决心,表示要独立研制。只是多年不造,从二代直接跨越到六代,技术难度未免太高。不似法兰西,一直在造。想想以前不免老大后悔,由此也看到了法国的高明之处,谁有也没有自家有好,只是美国的战略设计很深,挖好了一巨大陷阱,想用一型飞机断送掉整个欧洲的军用航空业。应该说美国达到了其目的,现在英国面对一大堆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障,没法不头疼。
与众不同不只飞机,在军用领域,所有的技术都要实现自主,建立健全了全面的国防工业体系。如今法国,全部装备基本都是自已的东西,不会受制于人。造了“阵风”,不会止步,再次向六代机发力,终得稳固地在欧洲建立了真正的话语权。看不上F-35,更不会为其所迷惑。自已的装备本来不错,法国自有骄傲的本钱,“阵风”之比“台风”,都作为中型机,并不差什么。外销初步打开了市场,仅印度一单,36架就卖了88亿美元。研发不断,技术上建立了厚实基础,航空工业能力与实力得以衍续。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英德意注重制空截击,法国强调多用途性能,还一味搅屎,导致被抛弃
实际上英法德一开始是想共同研发新一代战斗机的,最初是在1979年,由德国的MBB(梅塞施米特-博尔科-布罗姆集团)和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共同提出ECF(欧洲共同战斗机)研究,随后法国达索也加入该项目。该项目起初是由各家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之后再进行合作研发能满足共同需求的一款战斗机。
德国MBB提出的TFK-90方案,他是后来台风战斗机的基本方案原型。
英国BAE先后提出单发的P106和双发的P110两套方案,最终英国皇家空军确定P110为参选方案最后是法国的ACX计划,这就是后来阵风的原型设计方案。
但是很快双方就陷入僵局,英国和德国因为之前刚研发了狂风战斗轰炸机,对于新战斗机的对地攻击要求能力并不是很迫切,并且西德身处冷战最前线,苏军强大军事压力下,对于新战机的制空截击要求很高。而法国在1978年刚首飞了幻影2000战斗机,这款战斗机截击性能不错,再加上法国是处于冷战欧洲的第二道防线,德国先死才能轮到法国。相比较下法国美洲虎攻击机和超级军旗舰载机都已经落后,对于对地攻击能力比较看重,并且外销期望很高,导致法国的ACX方案非常强调多用途性,要求可以一机包打天下,对于对地攻击能力要求较高。狂风战斗机原本是英法联合进行的AFVG(可变翼飞机)项目,法国擅自离队去搞幻影2000,英国转和德国、意大利合作,这种影响可以说是延续到阵风和台风双方需求侧重点选择。但这次英国对于方案没有太多所谓,可是对于法国提出的以M88发动机为动力极为气愤,开什么玩笑,我罗罗战斗力比你斯奈克玛高好几个华莱士。最终三方在1981年不欢而散,各自散伙。
随后到了1982年,另一个欧洲小伙伴意呆利过来,意大利实际上也是处于冷战前沿,对于新型战斗机的制空截击性能也非常看重。所以当初一起搞狂风战斗机的意大利的阿莱塔利亚公司和德国的MBB、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坐下来一起商量,最后给出个可以满足各方利益的方案。气动布局基本上以德国TFK-90方案为主(我们都喜欢制空),发动机用英国罗罗研发的新型发动机,英国一家占一半股份并承担50%的研发费用,其余50%的研发费用由三家公司共同承担,这就是ACA(敏捷战斗机)计划。ACA战斗机想象图
不过德国此时还不死心,提出再拉法国和西班牙一起搞试试看,最终1983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再次聚在一起,宣布进行未来欧洲战斗机(FEFA)计划。但是法国这个人,还是油盐不进啊,还是坚持必须以自己的ACX计划为主,坚持要以达索公司为主导。到1985年8月,好基友德国也厌倦了,撇下法国,与英国、意大利正式签署了计划书,西班牙随后在1985年9月也加入这一计划,这就成了最后的台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技术验证机EAP,最初是采用双垂尾设计阵风的技术验证机阵风A,则气动布局已经相当成熟
而实际上法国之所以油盐不进,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急于重新证明自己的达索公司前期投入太大了,要是拿不到主导权恐怕就要破产。因为达索之前的幻影2000销售业绩惨遭滑铁卢,美国人把F-16放出来推向市场,幻影2000跟F-16有竞争的地方几乎全部告负,甚至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这些欧洲传统市场都被F-16攻陷。
美国在60~70年代军机销售是不公开卖自己现役战机,最多会提供些给盟友,对外是出售F-5这种外贸型战机。但到了80年代美国解禁这一条款,把F-15和F-16推向市场。特别是F-16,价格和维护费用都比幻影2000要低,实战方面刚在贝卡谷地空战大杀四方,政治影响方面美国的大腿更粗更壮,达索的市场全面沦陷。
所以达索集团在1981年开始,就已经红着眼进行ACX计划研究,跟德国、英国就进行些费不了几个钱的早期调研不同,达索可是在掏自己腰包,真金白银的进行研发,急着想要板回一盘。如果法国政府放弃达索在战斗机研发上的主导地位,不仅法国自己装备需求上要不尽如意,而且会让达索前期投入要打水漂,达索将要重创,甚至破产,所以不得不争。
也正是达索前期投入狠,阵风战斗机进度要远比台风快一些,阵风的验证机阵风A在1985年就造了出来,1986年4月进行首飞,空军阵风C和海军舰载机阵风M的原型机都是在1991年进行首飞。而台风战斗机的验证机EAP是在1986年8月首飞,但原型机首飞一直到1994年3月。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抛开法国、英国斗争搅屎的因素,就算只看飞机,只看技术,法国的飞机也不可能跟别人一样。所以他自己搞了"阵风"Rafale,也没什么问题,他要不自己搞"阵风",和欧洲其他国家一起搞,那才是问题。具体如何呢?
"阵风"和欧洲战斗机"台风",都来源于冷战时期。一边是英国,早在1971年,英国就明确了对于新型战斗机的需求。但传统来看,英国从来都需要截击机,专门拦截敌方轰炸机!至于这个截击机,格斗能力怎么样,对抗别人战斗机的能力怎么样,都是其次的,不重要!英国空军冷战时期,先是超过2马赫的"闪电"型截击机,造了300多架,然后就是"狂风"ADV型截击机,共装备英军 173 架。为什么要这么多截击机呢?因为英国根本就是个前线国家。苏联图-16、图-95、图-22M型轰炸机,携带X-22、X-26型导弹,以及苏-24型前线轰炸机,都能对英国本土发动打击!所以,英国对截击机的需求是最大的,其他方面性能只是添头。下面就是闪电和狂风。
但法国不是这样。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搞"戴高乐主义",想自立门户,至少外交空间大大增加,而不是绑在北约跟美国裤腰带上。所以1966年,法国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了。所以,法国对苏联威胁,没有英国那么感冒,但是对第三世界很有兴趣。他的飞机想向第三世界大量推销,另一方面也希望向北非等地投送兵力,维持法国利益。所以法国希望战斗机的研制能力,自己能100%拿在手里,而且一定要多用途,便于外卖给第三世界!所以法国陆续搞了幻影-3、幻影-5、幻影-2000等飞机,机动灵活,也有截击能力,对地打击能力也强,而且外销成绩特别好。
所以到研制3代半战机时,英、法当然不可能随便合流。20世纪70年代,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西德,早就共同研发"欧洲共同战斗机"ECF。法国的达索公司是半路加入计划的,毕竟法国自己空军ACT计划,和海军ACM计划都需要新飞机,以换装空军的幻影-3/5,以及海军F-8战斗机。但是"欧洲共同战斗机",过于强调截击能力,多用途能力不足;而且飞机规格较高,重量较大(空机重量已经11吨),不合法国的意。这么大的飞机,不仅法国自己装备成本偏高,卖给第三世界人家根本不要。所以,最终法国又退出"欧洲共同战斗机"计划,自己搞了多用途、灵活、便宜、轻小(空重9.5-10吨)的"阵风"!以下是台风和阵风。"阵风"战斗机,就是在法国进进出出"欧洲战斗机"计划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熟了!想想也是,法国2代战机、3代战机,都与英、德、意不同,凭什么3代半,就一定要一起搞呢?所以各国家国防需求不同,一定要找准定位,满足自己需求,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台风战机起源于ECF(欧洲联合战机),其实一开始法国的达索公司是有加入的。早在1979年,ECF由英国联合德国梅塞施密特主导方案,西班牙,意大利,加入联合开发,紧随其后达索也加入了该计划,在本国名称为ACX。
但我们都知道,其实台风后来是没法国什么事的,退出ECF的法国自己搞了阵风。那是为啥呢?原来实力较强的达索,出于绝对的高傲和自信,与ECF是的实际领导者英国争夺方案主导权,并提出要使用法国史奈克玛公司自主设计的M88发动机,法国这样的要求有自己的利益考虑,毕竟M88是法国研发的一款先进中推,而当时法国尚无一款战机能够搭载M88,能借着ECF盘活M88那是再好不过。然而英国人认为罗-罗的RB199发动机是优于M88的,因此拒绝使用M88。由此造成了最初的裂痕。
SNECMA的M88发动机
到了1983年,英法德意西又成立了FEFA(欧洲未来战机),在ECF基础上发展具备短距起降和超视距能力的先进战斗机,能力相当于三代半水平。而达索又提出了比如可以改装成舰载机,并且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些无疑要给战机项目增加许多成本预算,这对ECF最大股东之一的英国和西德是无法接受的分歧。于是英德意三国退出,开启了新的战机计划,将法国和西班牙排除在外。而法国则根据ACX方案另起炉罩,发展成了后面的阵风战机。
Rafale 阵风战机是由法国的ACX专案发展而来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台风战机,其实是在英德意与法国分道扬镳后,在吸收了英国航太实验机计划(EAP,Experimental Aircraft Programme)的成果后发展而成的,并使用了罗-罗的EJ200发动机。EJ200是一款推重比达到10一级的先进中推,不论是推力还是推重比都是比法国的M88强了不少。也因此可以让台风战机在不开启加力的情况下做到1.4马赫的超音速巡航。
我们现在看到的EF2000是在EAP计划基础上发展而来
EJ200发动机,世界上最先进的中推之一
法国历来是很高傲的国家,尤其在航空领域,为了独立自主,从设计到制造包括最核心的发动机,都选择自己研制。哪怕法国史奈克玛的发动机技术远逊美国和英国,但是法国仍然坚持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这是自戴高乐总统以来就立下的传统。任美国的战斗机有多先进,法国愣是不引进,不购买。比如F-35,当年法国连投资都不投,到如今也是一架也不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当年法国和英国分道扬镳存在一定必然性。这不,达索的六代机,依然是不和英国美国合作,而是拉着德国这个小兄弟一起搞。没办法,法国的性格就是如此,不主导,毋宁死。
法国今年展出的六代机方案
为什么法国不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制“台风”战机,偏偏自己制造“阵风”战斗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并不复杂。
本来法国是同意一起研发欧洲战机“台风”。
当时参加项目的国家很多,包括意大利、西班牙、西德、德国、英国。
显然,法国如果参加至少会分摊研发成本。
但法国倾向设计出约9吨的战机,但其他国家倾向大于10吨以上的设计,法国最后在1985年决定退出,自行研发阵风。
因为法国人有独立研发的技术和能力,更关键是研发已经接近成功。
早在1982年,法国的达索公司已宣布正在研发幻影2000的后继战机阵风。
1985年末,法国展示了阵风A技术展示机原型,1986年7月4日阵风机首次试飞。
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而台风反而是1994年才首飞,比阵风迟了8年之久。
当时法国政府认为,这个阵风可以满足法国的需要,也就没有必要参加台风项目。
同时,法国还是传统的军售大国,需要自己的主打战机,用于出口。
实际上,阵风也有不少出口,部分订单为:2015年分别取得来自埃及(24架)、印度(36架)、卡塔尔(36架),还有很多国家试图购买。
客观来说,阵风还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但价格也贵的离谱。
该战机空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700万欧元;海军型出售价为每架4,900万欧元。
这个价格本来就够夸张了,然而实际购买还不止这个价格。
整个法国军方采购项目的总费用为280亿欧元,由出产数量计算,得出平均每架阵风式战机的价格约为9,500万欧元,比下一代隐形战机F35还要昂贵。
基本只有人傻钱多的主,才会购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