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应该是昆阳之战。

虎牢之战对手窦建德太弱,是农民军,李世民胜之不武。

但昆阳之战的王莽十万大军则是正规军。

当时王莽派遣10万大军在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下,攻打绿林军。

他们实力强大,压迫刘秀9000人退入昆阳(今河南禹县西北)。

当时绿林将领认为王莽军力强大,昆阳肯定守不住,必须撤退。

但刘秀认为昆阳是坚城,如果放弃这里撤退,结果只有更惨。

所以,昆阳守军拼死守城,王邑、王寻的兵力虽多,一时间难以攻陷这座坚城。

僵持半个月后,王邑、王寻的士兵很疲惫,士气大降。

这边,刘秀同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其实,就算刘秀和昆阳汉军相加,也不过2万6000人,王莽则有10万大军(一说6万),双方相差太远。

然而,刘秀这一万多人非常精锐,第一战就胜利,斩杀王莽军队1000多人。

这场胜利无关大局,但鼓舞了时期。

随后,刘秀出奇兵,使用3000精兵,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河南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

这种情况下,对军事不太了解的大司空王邑很轻敌,同大司徒王寻一起,仅仅率领1万多人出战。

在他们看来,1万多人打垮3000人,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为了防止还有其他部队偷袭,大司空王邑下令其他部队一律不许擅自出兵,违者斩首。

结果,双方交战,刘秀的3000精兵带着胜利的势头猛攻过来,锐不可当。

王莽这1万多军队士气低落,竟然抵抗不住,很快向后溃败。

混战中,大司徒王寻被斩杀,大司空王邑部队则四散奔逃。

而其余王莽数万大军,因为有大司空王邑不得处长的命令,只是固守营盘。

见王莽军大败,刘秀部队士气极高,全线猛攻。而昆阳守军看到城外元军获胜,也出城夹击。

王莽军队实力低落,主帅大司空王邑又不知去向,最终全军崩溃。

王莽军大乱,余下军队兵力虽还有绝对优势,却无心恋战,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此战,王莽军大败,由此一蹶不振,直到被刘秀攻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由于刘秀以2万多人击溃10万敌人,对方还是正规军,并非草寇,很多人认为刘秀是开了外挂操作的。

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刘秀的昆阳之战和李世民的虎牢关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两场战役指挥者刘秀和李世民都展现出的超凡的作战智慧和勇武,两场战役对整个国家的形势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非要将两场战役做一个比较,那么从战役背景、自身实力和对手实力三个方面综合分析,刘秀的昆阳之战明显更高一筹。

战役背景
  • 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王莽一系列的改革搞得天下民怨沸腾,其中北方的赤眉和南方的绿林两支起义军搞得王莽焦头烂额。

原本王莽在全力以赴的与北方的赤眉军在战斗,但是南方的绿林军拥护刘玄称帝,这一做法彻底激怒了王莽,他在洛阳集结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然后向南阳地区进发,第一站就抵达了昆阳城(一个小城)下。而作为守方的更始政权的主力军队正在全力围攻战略重镇宛城,没有办法救援昆阳。

  • 虎牢关之战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角逐,最终只剩下李渊、窦建德、王世充、萧铣、杜伏威等人。

李渊为结束纷争,派遣李世民、李元吉进攻王世充,很快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城中。窦建德受王世充的求援而领军支援,意图进军解洛阳之围,李世民为确保胜利果实,选择在虎牢关(易守难攻的关隘)阻击援敌。

自身实力
  • 刘秀方

昆阳城的守军只有七八千人,刘秀突围后向定陵、郾城的军队求救,凭借着他高超的口才和人格魅力,最终说服他们出兵援救昆阳。

这支援军完全是临时拼凑而成,他们是由当地的汉族宗室、门客、流民等组成,总人数应该不会很多,因为刘秀增援后的第一战是亲帅1000人发动的,当敌军败退时也仅率领数千人追击。

作为指挥者的刘秀是初次与众人接触,对军队的具体情况知之甚少,彼此仍处于磨合、熟悉阶段。

  • 李世民方

李世民手下的主力部队用于围困王世充,他只率领了3000多名玄甲军支援虎牢关。

玄甲军是李世民的亲军,是他花费巨大代价组建的重甲骑兵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在历史上排的上号的英勇之师。

这支部队长期追随李世民作战,经过了长时间的合作,李世民指挥他们就如同身之使臂,臂之所指,莫不制从。

对手实力
  • 新军

王莽为了毕其功于一役,昆阳之战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底牌,组建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包括关中的汉军、各郡县抽调的精兵、巨人巨毋霸驯养的野兽等,共计人数达42万人,虽然估计这个数字有水分,但是十几万的兵力肯定是有的。

  • 夏军

窦建德率领增援王世充的这支部队人数在10万人左右,是由一直追随他的嫡系部队以及刚刚吞并的孟海公、徐圆朗的部队组成。

笔者总结

昆阳之战时刘秀还只是一个初入战场的新丁,原本是战场的一个配角。在面对王莽大军围困,众人惊慌失措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为众人冷静的分析当前局势、带领一只完全陌生的军队冲锋陷阵,将来势汹汹、趾高气扬的王莽军队杀的片甲不留,此战过后,王莽政权很快被取代。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军神,同样面对战场上突如其来的变数,能够冷静的做出判断,并且果断的出击,实施斩首行动,活捉敌军主帅窦建德,一举统一了北方,为唐朝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两场战斗赢的都很精彩,刘秀和李世民都是难得一见的奇才,他们能够在战斗中敏锐的捕捉到对手的疏漏,并有能力将这个漏洞无限放大。

但是相对来说,刘秀作战时的处境更加凶险,其手中能够动用得力量更加薄弱,而面对的对手更加强大,因此综合而言,刘秀的水平要更高一筹。

插图均来源于网络

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是刘秀的昆阳之战,刘秀的水平更高。

首先,先从刘秀和李世民的出身来看。

刘秀是真正的农民起义军出生,没有接受过什么正统的教育,而且昆阳之战以前,刘秀都只是一个小军头,连军阀都还算不上,当时几乎就是刘秀的老上司,同僚都认为打不过的时候,刘秀自己出去搬救兵,凑了两万多人,在昆阳一战而胜,一战而天下知,这才拥有了角逐天下资格。

反观李世民,他们陇右李氏,一直就是军事起家的军事贵族,从李世民的太爷爷就是北魏时期的将领,原本的身份还比隋炀帝他爹的身份都还高,而且李渊起兵的时候,也还是有家底的。

因此,可以看出,刘秀作为白手起家的,显然更胜一筹。

其次,昆阳之战和虎牢之战军队的形式都不同。

刘秀率领的是农民起义军VS王莽的新朝正规军。

李世民是隋朝正规军的家底整编VS窦建德、王世充的农民军。

很显然,刘秀的农民军还是要胜过李世民的一筹。

所以总的来看,我认为刘秀的昆阳之战显然是水平更高的。

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昆阳之战是发生在新莽王朝末年,王莽集中42万兵力想彻底消灭绿林军,刘秀是昆阳之战的重要决策人。

刘秀

当时昆阳守军合计1万余人,敌我兵力悬殊,大部分人都想弃城而逃,只有刘秀提出踞城坚守,同心协力,打败敌军。在王莽大军即将围城之际,率领十三骑亲随出城调集部队,准备内外夹攻。

昆阳之战

昆阳城顽强打退敌军一次次攻击,两方陷入僵持阶段。刘秀亲率三千敢死队,一举打跨了新军,而城内汉军也冲杀出来,里应外和,彻底使王莽的军队土崩瓦解。

虎牢关之战是李世民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统一中国北方的一战。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在虎牢关下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

李世民

虎牢关之战

昆阳之战和虎牢关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在我看来,应是刘秀略胜一筹,李世民在战前已建立唐,有充足的后援。而刘秀却靠白手起家成就霸业,所以更不容易。

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这两场大战, 我认为从战略意义上来说, 李世民的虎牢关大战的战略重要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一战历史民几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这两股当时最大最有威胁的敌对势力。为之后统一中原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意义很像我们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昆阳大战的时候, 刘秀只不过是个打工仔。大战的胜利只不过是让他个人知名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 消灭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那不过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而已,对他此后平定中原没有实质性的意思,因为在他一统天下的路上王莽已经不是他主要的对手了。

要是论这两场大战的操作水平的高低,我觉得刘秀的昆阳大战更胜一筹。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公司的基层主管,一个是公司的少东家兼CEO,做起大项目来谁难谁易,大家就不言而喻了吧。

刘秀的昆阳之战与李世民的虎牢之战哪个水平更高?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漫话国史,我来会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个人以为,刘秀的昆阳之战与虎牢关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影响而言,个人觉得虎牢关之战的水平更高。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来看战争背景。昆阳之战的战争背景是,新莽夺权之后,各地方出现了农民起义,最大的两股势力,主要是赤眉军和绿林军。

当初王莽认为赤眉军声势更大,其义军几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觉得形势更为严重,于是新莽王朝便把进攻的重点放在围剿北方的赤眉军,派出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统率的精兵十余万用于对赤眉军作战。

而以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他们拼凑的郡县军和临时招募的部队对付南方的绿林起义军。王莽对严尤这些人并不信任,他们出兵作战王莽并不愿意授予兵权,并且他们每次作战必须上报,否则就以“弄权”治罪,由于这个原因绿林军的平定成效并不显著。

于是,绿林军很快歼灭了甄阜、梁丘赐军,并击败严尤、陈茂于南阳城下,接着刘玄称帝,公开提出恢复汉朝,建立更始政权之后,王莽感受到了来自绿林军的威胁。于是调集大军征讨绿林军,包括原来很多征讨赤眉的军队以及从各州县临时召集的部队,集兵42万,号称百万南下,征讨绿林,这就是昆阳之战的背景。

虎牢关之战的背景,大唐武德四年,此时大唐已经统一了北方、西北大部,这时候唐军就将主力派往南方和关东,李渊除了派李孝恭往南征伐萧统之外,还派李世民往关东,前去平定王世充,结果王世充顶不住,就派人去请窦建德来帮忙,而虎牢关是窦建德必经之地,于是李世民决定在虎牢关打伏击,击溃窦建德,一举平定这两方势力。

从战争背景而言,李唐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国家基础,此战成功固然是意义重大。倘若此战失败,对李唐的根基也不会有致命影响(会有影响)。李唐当时的实力足与王世充、窦建德这两股势力三分天下。败了,也不过如此。

但对更始政权而言,就完全不一样,它的根基并不牢靠。面对新莽大军围剿,倘若不能取胜,迎接它的必然是失败。

从战争结果而言,刘秀经昆阳一战而名震天下,同时更始政权也转危为安,新莽王朝开始走向土崩瓦解,这也同时加速了更始政权的内斗,天下彻底大乱,更始政权成为天下最大的组织政权,同时还有部分零星的其他义军政权;而李唐经过虎牢关一战,迅速平定关东,从此陕东一带化为唐朝廷所有,为唐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从战斗过程而言,均是以少胜多的战例。昆阳之战,刘秀以1.7万对阵王匡、王寻百万大军,通过内外夹攻,积小胜为大胜的手段,迅速提升了士气,并通过“斩首行动”,一举干掉了指挥官王匡,使得新莽大军失去了指挥、群龙无首,彻底混乱,加上这些临时征派的军队本就不愿意在战场上送死,纷纷溃散,这就导致新莽军队最终失败。

而李世民则是带着精锐骁骑三千人迅速占领了虎牢关,然后又多次诱骗窦建德出战,多次斩获,迫使窦建德费力不讨好,在虎牢关前停滞不前,窦建德的部队多事河北人,长途跋涉久攻不克,人心思归,这时候李世民逐渐使出计策,引诱窦建德出战,窦的部队果然上钩了,于是李世民带着众大将亲自杀入敌阵,窦建德猝不及防,受伤力战,被唐军追上,最后被俘虏,窦建德被缚,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门投降。

唐军乘机收复关东大片国土,统一了中原和河北大部。就指挥艺术上来看,李世民的作战水平十分丰富,但刘秀的作战更加的凶险。从影响来看,其意义也十分重大,刘秀一战而兴汉,王窦一战而亡国,顺逆之间,可谓大咦!

刘秀几乎是背水一战,侥幸得存。李世民则对强敌反复争夺,刘秀面对的是空有人数的杂牌地方军,军事素质不高,为其取胜奠定了基础。而李世民面对的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王世充、窦建德等军队,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