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没什么用处。
滑膛枪时代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就是落后时期。
当时滑膛枪以火绳枪为主,相当落后,射速很慢。
所以,滑膛枪部队都需要配备长矛手进行保护,用于近距离肉搏。
另外,作为增强,滑膛枪部队会配有很多轻重火炮。
尤其是一些可以迅速装弹的轻型火炮,主要就是发现霰弹,用于冲到近距离的敌人骑兵的。
所以,这个时代,对付骑兵主要是依靠长矛手和火炮。
如果火绳枪兵可以独自对抗骑兵,大明也就不会那么容易被满清的骑兵打败了。
只是,想要大规模编组骑兵也不是这么容易的。
骑兵是非常昂贵的兵种,只有游牧民族才能比较容易组建骑兵部队。
第二就是先进时期。
随着燧发枪的装备,火枪的射速和精度都有所增加。加上刺刀的普及,火枪手也可以肉搏,长矛手逐步被淘汰。
同时,火炮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火炮已经可以发射榴弹。
所以在张家湾和八里桥战役中,满清的蒙古骑兵都被英法联军的步兵杀得落花流水,后者伤亡很小。
清兵人数三万九千多人,其中包括蒙古马队一万人。
当时洋人回忆:“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步兵都要有完整的对付骑兵的战术,不然还是难以对付骑兵的。
自然,一旦机枪发明以后,骑兵就是个渣渣了。
这种手摇加特林机枪出现之后,骑兵的冲锋就比较容易被挡住了。
到了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发明以后,骑兵的时代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1895 年喀土穆北部思图曼的一块空地之上,八千多名英国士兵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7点钟,1万2000阿拉伯骑兵一窝蜂的冲向英军防线的时候,英国人抬出了40挺马克沁重机枪,在英军阵前形成一道弹幕。有好几挺机枪冷却筒里的水沸腾起来,不得不更换冷却水。
每一挺机枪的旁边,弹壳堆成了小山。在这种滴水不漏的火力封锁之下,阿拉伯骑兵象秋收的麦子一般被成片割倒,无人能够冲到英军阵营前300米的距离。
上午9点钟,枪声渐渐稀落下来,冲锋的骑兵军团几乎全军覆没。
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滑膛枪时代,骑兵大多数时间是根本不怵它的,是一直在挑战它的。
线膛枪是滑膛枪的更新换代产品,在1838年法国人发明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步枪之前,骑兵一直是战场上绝对的王者。
在18世纪之前,滑膛枪一直在欧洲战场上高频率使用,可是骑兵却始终在发展壮大。
在17世纪四十年代时,通常各国军队参战部队有百分之四十都是骑兵。
甚至到了一战的时候,德国和法国以及俄国的部队了,骑兵都是挑大梁的角色,他们部队里甚至有骑兵集团军的编制。
到了二战爆发的时候,骑兵已经退而居其次,苏军也还有17个骑兵军,80多个骑兵师。
由此可见,是线膛枪问世之后,骑兵的作用才开始慢慢弱化,风光不再,不能胜任现代步枪的高密度杀伤,但在此之前,骑兵的作用还是不能低估的。
在滑膛枪时代,骑兵仍然是战场上的佼佼者,他们完全可以对使用滑膛枪的敌人阵地采取正面冲击,掩护大部队随后发起大规模进攻。
说到这里,有人会纳闷,滑膛枪再怎么也是枪,那些骑兵胯下的马可都是皮包骨头,难道不怕吗?
滑膛枪的确有杀伤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滑膛枪有它致命的弱点。
首先是滑膛枪射击效率低。大家也许不太了解,滑膛枪从装药到把子弹打出去需要时间有多长。
因为滑膛枪需要点燃火药才能把子弹打出去,不像现代步枪直接扣动扳机就可以了。
而且黑火药每次燃烧后,都会毫不例外地在枪管里面留下一些残留物。
这样的残留物慢慢增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射击,需要及时清理,这就不得不停下来进行。
按照滑膛枪的设计,每分钟每制支枪在没有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发射两到三发,这对骑兵的冲锋速度来说是非常宽裕的。一分钟的时间,骑兵可以冲几百米了。
其次是滑膛枪的射击精度太低,也就是命中率低。滑膛枪射击之前需要点燃,在扣动扳机之后进行点燃装药的这段时间内,枪口很自然就会晃动。
而且滑膛枪只射击有前准星,而没有后准星,加上抖动,射击准确率就无法保证。
而且战场上的环境对士兵心理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点燃火药之后产生烟雾,影响射击者视线,士兵心理的恐惧,战场上的呐喊和其它噪音,都会影响射击精度。
而且由于担心火药燃烧后产生的残留太多影响射击顺畅,设计的弹丸都较小,跟枪膛之间有一定的缝隙,这对射击精度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18世纪英国军队曾经做过一项统计,在实战中英军士兵每打出去150发子弹才能造成一名士兵受伤,打出350发子弹才能造成一名敌军死亡。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支500人的滑膛枪装备部队,对一百米内一个向自己阵地冲锋的骑兵纵队进行两次打击的话,在理论上可以达到500发左右,这是个很恐怖的数据。
但实战中装填耽误的时间过久,根本就不等你进行第二次射击,敌人的骑兵已经来到跟前了。
战场不是靶场,战况相当激烈,战士无法从容操作。
往往会在射击的时候,发现击发槽中没有装上引燃火药,火石不行了却没有及时更换,枪管火药残留太多无法影响射击等等。
根据一项统计,到了实战中,士兵滑膛枪实际使用率最多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战场上滑膛枪的故障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在拿破仑时期,法国军队的骑兵依旧可以所向无敌,始终采用放马过来的进攻形式。
理论上每分钟2到3发的射击速度,加上那么高的故障率,那么低的命中率,滑膛枪的杀伤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远距离射击,射程达不到;近距离射击,还没有打出去,骑兵已经到了眼前。
而且每次战斗,每个士兵所携带的子弹只能射击60次,无法进行大量补充。
影响射击精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子弹太金贵,很多国家的军队在平时根本就没有射击训练这一项安排,士兵只能通过实战提高自己的射击水平。
所以说,滑膛枪时代,骑兵的正面冲锋还是很奏效的。
线膛枪问世后,对骑兵的杀伤增强了,但在曾国藩使用洋枪队镇压太平军的时候,还要采用多队列轮番射击,才能阻挡骑兵的冲锋。
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得先说个事儿,不管是啥时代,骑兵都很少会去正面冲铁板一块的步兵阵,虽然能起到破阵的效果,但是一个骑兵可比吃瓜步兵金贵太多了,这么换损失是肯定划不来的。
正确的做法是,先由远程兵种破坏对方步兵阵型,兼以轻骑兵骚扰,比方侧后扰袭,以动摇对面军心,对面步兵阵已经出现松动时,发动重骑兵一波击溃。
火器在欧洲普及并发扬光大大概是从16世纪开始,代表就是西班牙大方阵,但西班牙方阵可不是你想想中那种只能针对前方的那种马其顿方阵
(下图为马其顿)
西班牙方阵是全方位无死角的长矛手+火枪手,攻击时火枪兵在外围,当对面近战靠近时四角的火枪兵靠近内圈,而超长矛兵将矛朝外形成刺猬阵,骑兵压根不敢靠近,从哪个角度都不敢靠近,靠近就变成刺猬。
而且中世纪骑兵由于负重问题,一般袭步冲刺距离也就3-400米,大约耗时一分钟。如果只是小股骑兵,那么大个目标还没等接近就被打死了。况且马也是动物,面对寒芒的尖刺也会害怕,面对硝烟和巨响也会不安,虽然可以通过训练让马克服恐惧,但这种高成本的兵种不是用来送人头的。
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不!骑兵一直都存在正面冲击火枪阵的行为,而且近现代骑兵连机枪阵地都冲过。
骑兵在战场上的存在时间非常长,他们不仅仅称雄于冷兵器时代,在几百年的前装枪时代里也十分活跃。
也正是因为骑兵的威胁,这才让火枪兵作战产生了“结硬阵,打呆仗”的早期模式,他们必须通过密集的队形与持续的火力,避免自己不被骑兵摧毁。
不可否认的是,火枪兵的出现也让步兵、骑兵的战争模式发生了改变,在火枪和大炮面前,保持密集的队形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但早期火枪一个熟练的射手每分钟也只能打2-3发,火绳枪还得持续保持火捻不灭,枪械炸膛问题频出,这些都影响了火枪的发挥。
明朝的火枪兵就经常面对来自后金的挑战,女真人很直白的归纳了明军火器的问题——火器虽然犀利,但装填十分费时,只要一鼓作气冲上去,他们大不了几下就会被冲散,而分散的火枪兵毫无威胁。
欧洲早期其实也没有摸索出什么好的火枪使用战术,所以弓箭等武器仍然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直到西班牙人在16世纪探索出了一套“西班牙方阵”时,欧洲人才找到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火枪战法。
西班牙名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Gonzalve de Cordoue 1453-1515)被称为“开创火器时代的将军”,欧洲历史中将他奉为火枪武器使用的奠基者,也就是从他开始,欧洲火器才开始真正占据地位,并越来越犀利的发展起来。
但贡萨洛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没什么特别,他总共做了3点战场改革:
1.把火枪兵的地位提高到主战兵种的高度,淘汰弓手,让枪兵改用瑞士长矛
2.在战场上挖堑壕、设障碍以阻挡敌军快速突击
3.将火枪队与传统步兵阵结合,利用传统步兵掩护火枪兵的装填
贡萨洛的改革把弩手、弓手裁撤出了部队,还削减了大量的前排剑盾步兵,他的军阵基本就留下了两个兵种——长枪、火枪。兵种职能也做出了调整,总结起来就是“长枪为盾,火枪为矛”。
这种正确的设计打开了火枪世界的大门,贡萨洛利用自己“长枪加火枪”的阵型大杀四方,在帮助意大利对抗法国的战争中,贡萨洛用堑壕+长枪+火枪的阵型给予了冲锋的法军以严重杀伤,数万法军倒在堑壕和火枪阵面前。
贡萨洛的军阵以军团方阵构成,一团分为6个千人队3,每个千人队有600长枪、100长戟、300火枪,方阵内部是空的,方便火枪兵随时调整撤退。尤其是在遭遇到骑兵的威胁时,火枪会很快的撤入阵内,长枪兵将成为对方破阵最大的麻烦。
面对这种阵型,所谓“精锐突击骑兵”根本靠不近就让火枪给喷死了,而大队骑兵则会在遭遇惨痛的打击后被长枪刀戟阻挡,只能望而兴叹。
这场意大利战争还促成了一个新兵种——龙骑兵,他们是法国人为了对付西班牙人而创建的。广义上的龙骑兵就是骑马的火枪步兵,法国人为了应付随时出现在背后的西班牙军队,让火枪手们干脆骑上战马机动,这样火枪兵们便成了机动灵活的兵种。
后来的龙骑兵还会带上土工用具,以便抢占有利地形后迅速的开挖堑壕,这种壕沟在意大利战争中被验证了可行性,它们既可让人员躲避炮火和藏身,还能成为障碍阻挡对方的突击,还能让高高在上的骑兵无可奈何——人要躲进坑里,骑兵只能一跃而过,否则就会被坑那边的火枪手干掉。
拿破仑时期龙骑兵到达一个巅峰,法军拥有庞大的龙骑兵部队,他们或者以散兵线战斗,或者发挥机动能力抢夺战机,要么干脆就被当做纯步兵使用。正因为这种特性,龙骑兵无论是对付步兵还是对付骑兵,都能使出万金油一样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地位也一直比较尴尬。
拿破仑时期前后火枪、大炮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革命让枪械的成本急速下降,火枪手的训练也远比骑兵、弓兵要简单的多,这使得各国的火枪队成为真正的主战兵种,而那些挡在前方的枪兵则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刺刀被大规模的装备到步枪上,前排的火枪兵在必要时刻可化为冷兵器枪兵,只要刺刀的密度够大,骑兵照样不敢捋虎须。
实际上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白刃战都占据了相当多的战斗时间,火枪兵这种职业在完成了枪械的轻型化和刺刀武装后,等于变成了远近皆宜的兵种。步兵阵线也形成了“线列”、“散兵”等概念,彻底完成了“打呆仗”的演变。这时候的士兵闻鼓则进,得令即退,被训练得如同木头人,再加上弹雨横飞,“少部分精锐”在他们面前只会被打成筛子。
不过这个时期也是骑兵的黄金时期,面对弹雨他们并非没有机会,只是不像题主那样搞两军佯攻,骑兵们一般选择侧翼和迂回作战,想方设法从兵线侧翼进行攻击,一旦突破到位,火力孱弱的火枪兵只能被屠杀。所以这愈发的凸显出骑兵的价值——它们也成了火枪的盾牌,用以布置在两翼,负责抵挡敌方骑兵的突击。
此外骑兵也有硬冲的时候,比如胸甲骑兵,在大炮等武器的帮助下,18-19世纪骑兵进行突击冲阵是很常见的事情,依靠马速优势,骑兵只要突入步兵阵列,薄薄的线性队形将很容易让火枪兵成为蹄下亡魂。像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情景,戴尔隆军团攻击拉海圣,歼灭4000英军,结果被尤布里骑的骑兵旅赶上,一顿乱冲打得法军4个师溃不成军,还追砍到法军大营,把火炮给敲了。就是这种事儿做多了会很亏。
实际上滑铁卢之战的法军也是二愣子一样的打法,基本都是靠蛮冲硬怼,双方阵地前死伤枕籍。比较突出的是内伊指挥的骑兵,他们在冲击英军阵地时被密集的弹雨打得极为凄惨,连预备队都打完了。话说回来,面对这种战场根本没有什么花巧可讲。
类似的场景在许多电影中也有描述,步兵冲锋过不了枪阵,骑兵便一股脑拼着血气冲了上去,以巨大的伤亡突破了阵地。这也是当年的常规操作,骑兵作为关键时刻的突击力量使用,必要时还得掩护撤退和负责给步兵制造战机。
至于古典式的骑兵突击,早已在枪械如林的战场上消失了,骑兵赖以打开突破口的东西是己方的大炮和步兵,它们也成为了守护步兵的盾牌,阻止着对方骑兵的威胁。
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在自动化火器出现以前,对付骑兵冲锋,就只有三段击和火炮压制。随着自动火器出现了,尤其是装甲兵器出现后,骑兵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了。骑兵在现代化战争里,就是后勤通信部门在保留使用。作为攻坚克难的主力?它们退出了历史舞台。
滑膛枪时代,骑兵为什么不用少数精锐正面冲击,随后大队进攻的方式来对抗火枪兵?
步兵有对付骑兵的专用队型,如果一开始就计划用骑兵冲锋,远远的,敌人已经看见了,会采取反骑兵的密集空心方阵,而且他自己也有骑兵,如果想先用少量精锐骑兵去攻击,首先会遭到敌方骑兵阻击,然后,在接近步兵前,火枪兵已经可以开火首先攻击骑兵了,最后,当骑兵接近时,迎接他们的将是林立的刺刀。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当拿破仑短时间犯病不能指挥作战时,代替他指挥的法国元帅错误的认为英军要撤退,莽撞的下令法军骑兵全面展开追击,结果正撞上早已摆好反骑兵阵型的英军,英国步兵对法国骑兵展开了一场大屠杀。当拿破仑清醒过来,才发现他的骑兵已经完蛋了,滑铁卢之战败局已定。
实际上,拿破仑惯用的方法是先用步兵方阵进攻敌人,让敌军摆成对抗步兵的线列阵型,一轮交火后,当敌方步兵已有伤亡,队形不整,忙于装填子弹时,他再派早已躲在己方步兵身后的骑兵突然发起冲击,冲散对面敌军,趁着造成的敌军溃散,一举击败敌军。但他的对手也不是傻子,会永远吃他这一套。
当战争进入火药时代,骑兵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成为将灭亡的兵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