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八个字,字面意思说得非常明白,也很好理解,意思就是联合孙权一起来办曹操呗。

这没有多少争议,豹眼就说一点与之相关的题外话吧。

01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庞统战死以后,诸葛亮入川协助刘备,临行之前,就把帅印托付给了关羽,并嘱咐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关羽接过印绶,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这个桥段,看上去合情合理,理所当然。

其实,没有这么简单。

从史料来看,刘备入川,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那究竟是以谁为主呢?

据《诸葛亮传》记载:

亮与关羽镇荆州。

《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从这两段史料来看,不好断定刘备安排以谁为主。但豹眼认为,恐怕是以关羽为主,诸葛亮辅助。

如果刘备安排诸葛亮为主的话,诸葛亮传将会记载:亮镇荆州。就没关羽啥事。因为不提张飞、赵云啥事,也就不会提关羽啥事。

《关羽传》没有提到刘备入川后,镇守荆州的事,只是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拜关羽全权都督荆州之事。

如果以诸葛亮为主,临入川之前,有个交接,顺便嘱托一下,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以关羽为主,在诸葛亮临行之前,关羽谦虚一点,咨询一下军师的意见,也合乎其理。

但不管咋说,豹眼始终认为,关羽打心底里就没有真正服气过诸葛亮。

诸葛亮所有想法,都是通过刘备再传达给关羽,见不到诸葛亮与关羽之间直接的对话。

史料中找不到这八个字,也没有刘备在跟前做中介,但并不等于二人之间没有这次的交流,恐怕这个意思还是有的,因为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

02

不管诸葛亮是否明确跟关羽交流过这个思想,但关羽一定清楚诸葛亮这个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为刘备设定了“先取荆州、再图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静待天下之变,然后出兵谋取中原”的战略

当时的刘备是很兴奋,尽管关羽对刘备过高的看重诸葛亮不满意,但对于这个战略,也没有不满。

因为刘备哥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取得荆、益州,还是很遥远的事,也很有诱惑力。此时,他们自然不会去考虑更远的事。

取得荆益之后,不仅关羽还是刘备,都没有按照诸葛亮这个战略去执行。

首先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失败后丢掉了荆州;刘备又一意孤行发动了夷陵之战,失掉了益州全部精锐。关羽、刘备都没有静待天下之变,也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来办。

三顾茅庐说得很热闹,但诸葛亮出山之后,刘备根本就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来,也看不出关羽是多么听诸葛亮的。

在豹眼看来,或许诸葛亮有那八个字给关羽,但关羽就没放在心上。

03

“虎女焉得嫁犬子”

演义中关羽有个名言,就是“虎女焉得嫁犬子”。史料中找不到这句话,但对此事却有记载: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关羽在镇守荆州时,孙权遣使为其儿子求娶关羽之女。关羽不愿意也就罢啦,还辱骂孙权的使者诸葛瑾,孙权自然不爽。

究竟关羽骂的啥不得而知,但更有意思的是,老罗还有一句: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休得多言。

按理说,人家来提亲,而且诸葛瑾也就是个媒婆的身份。不同意也就算了,犯不着对人家孙权、诸葛瑾如此大动肝火。

这里,有没有关羽对诸葛亮有成见,而拿孙权、诸葛瑾撒气的意思呢?

在豹眼看来,这事恐怕是有的。

关羽一直认为刘备是在匡扶汉室,但诸葛亮却一直在撺掇刘备要称王称帝,这令关羽很不爽。

关羽拿孙权、诸葛瑾撒完气,就发动了襄樊之战,把诸葛亮的八字锦囊妙计抛到万里长江之中了。

关羽不仅没有东和孙权,更要命的不是北据曹操,而是主动讨伐曹操。这在性质上却是大不一样。

就当时荆州的兵力,就算孙权不趁机偷袭,只防御曹操也很巴结吃力,主动出击就有些太累了。

关键是关羽出兵襄樊之后,刘备、诸葛亮并没有派兵支援。

最大的可能是,关羽不仅放弃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而且在政治上关羽已经与刘备、诸葛亮彻底分道扬镳。

在豹眼看来,诸葛亮这八字真经没有错,而且很高明。但关羽并没有认真遵守,即便是在襄樊之战之前,关羽与孙权一直就摩擦不断,最终还导致了湘水划界,长沙、桂阳二郡划给了孙权。

根本的问题是,诸葛亮想和孙权,但孙权却不想让刘备一直占据荆州。把荆州让给孙权,关羽也不干哦。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咋会听诸葛亮的呢?刘备都控制不了关羽,诸葛亮又能如何呢?

这就是刘备的蜀汉集团不能走得太远的原因。

对外可以妥协,但内部必须团结、统一。但刘备、诸葛亮、关羽之间,一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嫌隙。这个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爆发,最终走向瓦解。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就是诸葛之策略,北面与操抗衡,恐以一己之力难以抗拒曹魏,只有联合江东,才能抵御曹操南侵。迠立自己的独立王囯。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曹操雄据中原,“挟天子而令诸侯“,占居天时,地利,拥兵百万,战将千员,幕僚,谋士数不胜数。有雄厚的物资储备。东吴孙权,已历三代,根基殷实,居丰庶的江南宝地,且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屏障,百姓安居乐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而你刘皇叔,虽帝室之胄,身无立锥之地,权占荆州栖身,还是借的,弹丸之地无战略纵深。一旦曹,孙合击,你命休矣。当下可占据荆襄为军事基地,和东吴孙权修好,向南占醴零,长沙。然后发兵西川,西川乃天府之国。当年刘邦发祥之地,是刘家祖上开创的基业,刘漳暗弱,张鲁在北,虎视眈眈,你可率劲旅取之,作为立国之地。渡泸水,入不毛平南蛮建立战略大后方。然后整饬军容,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找准时机,出祁山,进中原,以讨汉贼之正名抗操,收复汉室。

诸葛亮拜为刘备军师后,执掌兵权,逐步实现了既定战略方针。在攻取西川之时,派大将关羽守荆州,留一锦囊妙计,其内容乃题主所言“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意思,就是向北要拒绝曹操,反抗曹操,向东要联合孙权,和好孙权。这是诸葛亮在离开荆州的时候,特意交代给留守那儿的关羽的,是八字锦囊妙计。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叫关羽那么做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也是首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刘备是汉朝宗室的一员,是汉朝皇家的后人。他自己也以此为荣,感到骄傲。当时东汉末年,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控制他的曹操才是主角,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对此十分痛恨,把曹操看做汉贼,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诸葛亮是刘备的首要谋士,是刘备粉丝团的团长,他不可能不站在他一边吧?不可能不支持他的主张吧?况且,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有那样的主意。既然如此,刘备集团又怎么可能和曹操牵手,走到一起?果真那样,自己不也成了汉贼了吗?根本的方向都错了,还干什么呢?即使退一万步讲,刘备集团还是硬要干,谁信呢?谁支持呢?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搞政治的,可最忌讳这个了。刘备是政治上的聪明人,诸葛亮也不糊涂,他们只会把曹操当做敌人,要坚决反对。

从政治上讲,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孙权也在与曹操作对,他是曹操的敌人,就是刘备的朋友,是完全可以联合的,一致对付那个敌人的。而且,刘备这边和孙权那边,当时关系还不错,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因此,刘备集团的诸葛亮,提出了那个八字计策。

第二,是军事方面的。有了政治方向、政治策略,就要去实现,就要展开实际的行动,这就要有军事斗争。当时的形势,曹操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地盘最大,军队最多,势力最强。刘备集团只有小小的四川一隅,荆州是从人家孙权那边借来的。地盘小,人口相对就少,军队相对也少,根本没法和曹操相比。孙权那边稍微好一些,地盘要大些,军队要多些,但是比起曹操,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孙刘要联合起来,才有胜利的希望。赤壁之战,见证了这个。那时曹操有好几十万军队,刘备和孙权两边加在一起,才几万兵力,悬殊好大。还好,联合了,胜利了。因此,诸葛亮要提出那个八字计谋,是很必要的,是很正确的。

第三,是地理位置上的。荆州所处的位置,在长江中游一带。它的北边,就与曹操那边挨在一起,是邻居。它的东边和南边,是孙权他们,连在了一块儿。它的西边,是刘备集团,紧紧粘到了一起。这样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想要和曹操孙权都没有牵连,都没有瓜葛,都没有沾染,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把荆州搬到西藏那边去,和曹操孙权都不挨边,离得远远的,那倒没事。既然荆州没法搬,那它那边一定会和曹操孙权这里发声一些故事,一些争斗或者和好的故事。因此,诸葛亮提出了那个八字计划。

结果证明,诸葛亮说得非常好,可惜有的人做坏了。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受命入川,临行告诫关羽驻守荆州策略。孔明说:“吾有八字,将军牢记,可保荆州。”云长问:“军师请言!”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当铭肺腑。”

这个情节是罗贯中杜撰的,但是这个策略肯定是诸葛亮与刘备所认定的,关羽坚决执行的!那就是“死磕北面曹操,和睦东面孙权”,正是这个“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教条战略,害死了关羽,误伤了张飞,最后要了刘备的老命!

一、善变高手刘备,为何教条“联吴抗曹”

三国英雄中,跳槽最多的英雄,是刘备!先后投奔卢植、朱隽、刘恢、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自二十四岁出道,到占领益州,十易其主,加上数次自主创业,平均两三年就跳槽一次!正是靠着灵活多变的战略调整,终于将一个多次破产的三流小公司,混成了全国第三的商业集团!

那么,为什么善变高手刘备,会在对外政策僵化,死抱“联吴抗魏”呢?原因有二:一是玩大企业缺乏经验;二是屡尝“联吴”甜头上瘾;三是迷信诸葛亮《隆中对》!

二、刘备自作多情笃信“联吴抗曹”害死了关羽

刘备在“联吴抗魏”战略上收获颇丰,就以为自己的小舅子孙权是阿斗!尽管被孙权偷袭荆南三郡,刘备率大军顺江而下,孙权被迫划湘江而治,吐出两郡,刘备让出半个江夏!刘备真认为江东离不开他,两者联盟是互利的!

所以,一再告诫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荆州战略不变。当关中战役激烈时,刘备要求关羽出兵袭击襄樊,迫使曹操让出汉中,回防襄樊!

短短四个月里,关羽由江陵打到南阳,水淹七军,直逼许昌,最后败走麦城!曹操由汉中撤到洛阳,先派于禁三万,再派徐晃三万,最后再增五万,将关羽逼回汉江以南。同时与孙权联手,偷袭江陵,斩了关羽。

刘备用武极少分兵,一旦分兵,必授关羽。可见关羽的智勇双全。能水淹七军,孤军北伐的关羽,为什么会大意失荆州呢?尤其是徐晃投书告诉他,吕蒙偷袭江陵,他为何坚决不退呢?

原因在于那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遇到曹操只管打,听说孙权尽放心!作为前线将士关羽,作战必须依据国策!谁知,这个国策是纸糊的!关羽做梦也未想到,大哥与军师笃信的“联吴抗魏”是假的,孙权“联魏抗蜀”才是真的!岂不是天大笑话!

三、吴蜀联盟自始至终就是个笑话!

曹操绝对是个高手,赤壁大败后,一般人(比如刘备、孙权)肯定是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就是今天,这句话依然被许多庸人挂在嘴上,好像很有英雄气概!你不想想,那个坎你根本跨不过去,聪明的人绕过去就得了,何必玩命较劲呢!

从几乎拥有整个荆州,到仅剩一郡半,曹操惨败后,没有睚眦必报,去收复荆州失地,并且余生也不打算收回,却跑到千里之外收拾关中与凉州。

为什么?这里有着深刻的全局战略考量!收回荆州失地,吴蜀再无纠葛,必将成为天然联盟,全力攻打魏国!曹操本来兵力占优,一旦双线开战,兵力优势尽失。而将荆州作为诱饵,放在吴蜀的鼻子底下摇晃,稍微分账不匀,必然反目。更何况这里面还有扯不清“借地”旧账!两家子打起来,远比两家打自己,来的合算!

果然,关羽全力攻打襄樊,江宁空虚。孙权才不管什么“吴蜀联盟”,收回荆州关系到孙氏家族面子问题,便主动称臣,说帮曹操打关羽。曹操一“高兴”就答应:打下的地盘归你!孙权高兴得连叫几声“干爹”!然后就把关羽操了!

很多后人总是责备刘备为什么不派兵支援关羽?四个月期间,曹操能从汉中吃败仗,然后回到洛阳,调集十万军队投入襄樊战场,刘备为什么不派张飞、赵云率兵助攻关羽,哪怕守住江陵公安也行,至少不会让兄弟关羽惨死吧?

说刘备诸葛亮借刀杀人除掉关羽,那是小人之心!其实,刘备诸葛亮被“吴蜀联盟”坑了,高估了“吴蜀联盟”的含金量,或者对孙权一贯示弱产生了轻敌思想!他们认为,关羽北伐不过是呼应汉中战役的佯攻,胜可喜,败不惜,退回江陵得了,蜀国没啥损失!做梦也没有想到,盟友东吴会背后捅刀子,要了荆州,还杀了关羽!

三国领袖中,刘备善伪,曹操擅奸,孙权特阴!张昭经常当众臣面呵斥孙权,孙权都是笑咪咪的点头哈腰,但是张昭从来不敢违背孙权的意志!刘备赚足孙权的便宜,孙权一副委屈的样子,连善于伪装的刘备,都信以为真!

殊不知,孙权就像一个赌场高手,一点点喂足对手,让他轻敌,然后瞅准机会,连本带利让他吐出来。对刘备下手就更狠了,不仅收回荆州,还要了关羽、张飞、刘备三条老命,即便如此,还要让刘备的儿子不敢报仇,还要跟他继续合作!真是阴毒啊!

结束语

关羽死后三年,曹操也死了。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刘备估计孙权未必会向比自己小五岁的曹丕称臣,况且曹丕称帝,孙权没怎么喊“干爹”,估计吴魏关系不那么热络!刘备觉得“君子报仇”时间到了,称帝三个月后,他冒险开始伐吴!一开始极其顺利,已经打到夷陵!这时曹魏开始大兵压境,刘备不得不方松进攻步伐!

这次孙权的转变,依然出乎刘备意料!他不仅称曹丕为“干爹”,还答应送儿子孙登去魏都做人质,这可是面对曹操都没答应的条件。曹丕很高兴,便同意与孙权“二次合作”玩玩刘备!

吴军传出“孙权被杀”消息,陆逊弃阵回武昌夺权,吴军溃散。刘备派出十几支斥候,未发现吴军人影,便夜行二百里,直奔武昌!谁知吴军突然从魏境杀出,火烧八百里连营。若不是陈到率领白毦精兵拼死断后,刘备也将死于乱军!

这一役,蜀军损失士兵八万,战死将领八十六名,如张南、冯习、沙摩柯、傅彤等;投降将领三十九名,如杜路、刘宁等!幸亏刘备留有后手,江州有赵云,汉中有魏延,成都、梓潼还有吴懿、王平、马岱、廖化等!即便战败,吴军也不敢贸然入侵蜀地!

何况东吴几乎称得上是惨胜,将士遭受前所未有挫折,从此再无能力主动出击!最高兴的是曹丕,就是他爹曹操在世,也不可能一次性削弱吴蜀十几万军队,上百将领,魏军一兵一卒未损!

从战争的结果看,刘备的“联吴抗魏”从来就是个笑话,而曹魏不声不响的“联吴抗蜀”,才是行之有效妙策,将吴蜀都玩个半残!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是诸葛亮部署给关羽的军事战略:

对于曹操,要做战略进攻的势头,对该国保持一定的军事压力,但不要真正大战。

对于孙权,只要做战略防御,不要把他当做敌人,需要外交上争取成为盟友。

本来关羽在荆州有4万多大军,曹操在荆州有二三万人,孙权也有三四万。

这种实力对比,关羽是不怕的。

然而,为了攻打四川,荆州有约2万人被增援到四川前线去了。

当时关羽只剩下大概2万人,就实力来说同曹操差不多,比孙权要弱一些。

如果同时和曹操、孙权为敌,关羽肯定是打不过的。

但曹操和孙权联手打关羽,也不可能,双方刚刚在赤壁之战决战。

所以,关羽只要坚决防御,还是可以守得住。

只是,关羽能力太强,不甘心做守城的将军,主动进攻。

关羽率军从江陵北上,发动襄樊战役。关羽率军进攻荆州北部的樊城,当时樊城是曹操部下曹仁驻守,曹操派左将军于禁进行援救。于禁七军火速增援曹仁,关羽与于禁交锋,时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汉水骤涨,水淹七军,于禁束手就擒,部下几乎全部投降。关羽进一步围困曹军大将曹仁于樊城,并另派遣军队包围襄阳。而曹操所指派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反而投降了关。与此同时,自许都以南,曹操阵营治下的梁、郏、陆浑等地的盗贼皆回应关羽的印号,愿为其支党,关羽一时威震华夏。

看起来,曹操控制的荆州马上就要被关羽吃掉。

然而,这是关羽的胡来。

因为仅仅1年前,刘备以湘水为界,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划给孙吴。孙权认为刘备只是敷衍,于是派太守要接管荆南三郡,被关羽一一驱逐。孙权大怒,命吕蒙率兵二万强行攻取三郡,又命鲁肃率万余兵马驻军巴丘防止关羽来救;刘备闻讯,派关羽带兵前往争夺,并亲率五万兵到公安作为关羽后援。时关羽号称有三万人马,自选五千精锐宣称要从上游渡河,吴将甘宁率领一千人前往驻守,关羽得知后没有过河,在河对岸扎营,这个地方后来称为“关羽濑”。双方对峙期间,吕蒙已尽取三郡,北上与鲁肃会合。于是鲁肃邀请关羽会谈,双方约定军马各驻于百步外,仅双方将领携带单刀与会,会中双方据理力争,但没有共识。

这种情况下,关羽主力倾巢而出,东吴乘虚进攻几乎是必然的。

以关羽2多人的实力,本来就不足以对付东吴8万大军,更别说自己后方空虚。

作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