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事实底确是这样的,白龙龙,沙僧在取经路上都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从无怨言,不象八戒总是嚷嚷着散伙回老家。
为什么白龙马,沙僧底气不足呢?首先二者无家可归。白龙马前身是小白龙,在“剐龙台”等着挨剐呢,观音菩萨向玉帝求请,打了保票让它给唐僧做个脚力,随唐僧西天取经,成功可将功折罪。
沙僧身为天庭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犯了失职罪,不但被革除官职开除天籍打入流沙河为妖,还要接受七日利剑穿心的惩罚,煞是苦不堪言。
所以二者己是无家可归了。只有死心塌地跟着唐僧取经才有活路,回头自是寻死,何况观音菩萨也许了诺,干好了不但前罪可免,还能修成正果呢。
其二,大师兄悟空,二师兄八戒都有降妖除怪的本事。
白龙马,沙僧二者本事与其比来都深感不足,起刺儿的底气自觉很是有限,还是老老实实的干活好,不想自讨没趣。“师父,大师兄说的对啊!”就成了沙僧的专用语。
所以白龙马,沙僧都有自知之明,只能心甘情愿的帮着唐僧取经,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散伙回老家更是无从谈起了。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白龙马》
白马其实最贞忠,
护送师徒向西行。
任劳任怨亦无悔,
默默无语学沙僧。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大家所处的地位不同。
我们看看,猪八戒如果散伙以后会怎么样?
恐怕比他做和尚还爽。
散伙后,猪八戒回到高老庄,找自己的老婆高翠兰,继续过小日子去。
大家注意,猪八戒以前的日子其实挺不错,除了美貌娇妻在身边外,也是衣食无忧的。
因为猪八戒会法术,在高老庄种地是小意思。
连他岳父也承认猪八戒为家里赚了不少钱,缺点只是吃的较多。
但猪八戒又是吃素,再能吃一个月无非多吃些粮食而已。而粮食不是酒肉,值不了多少钱,没什么了不起。
在通天河的时候,陈家兄弟也不过当地普通地主,都说像猪八戒这样食量大的和尚,他们平时也能承受七八个之多。
而猪八戒性骚扰嫦娥,惩罚也就是被解职、开除,打了铁棍后赶到凡间而已。
猪八戒到凡间以后,其实也没受到什么罪,先娶了卵二姐,后娶了高翠莲,生活的很滋润。
他之所要求取经,是他遇到观音菩萨的时候,正好是卵二姐刚死,又没有入赘到高翠莲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这才想回到天上。
但沙僧和白龙马就不同。
沙僧在流沙河时,并不仅仅像猪八戒一样被贬到凡间了事:每隔七日,飞剑穿沙僧胸百余下。
这是非常大的痛苦,而且每隔7日一次,永无止境。
试问,这种折磨谁受得了。如果换成普通人,早就自尽了。
所以,沙僧不能放弃取经回到流沙河,不然真的比死还惨。
至于白龙马就更别说了,因忤逆父亲、放火烧了夜明珠,被判处死刑。
如果白龙马放弃取经,沙僧最低程度死不了,白龙马取得被杀掉。
而白龙马好歹是个龙神,被杀以后就落入六道轮回,变为凡人了,他当然不可能愿意。
其实孙悟空也必须要取经,不然难道再被压到五行山下去?
这么多人中,只有猪八戒可以放弃取经,他甚至更喜欢在人间吃喝玩乐搂着媳妇的生活。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如果白龙马中断取经回到老家西海会被送上“剐龙台”处斩;沙僧若是回到老家流沙河会生不如死的活着。
白龙马原是西海龙王熬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父亲表奏天庭告了忤逆。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在观世音菩萨兴云架雾路过时向菩萨求救。
因白龙马情况特殊,观世音菩萨也不能擅自做主。于是前往凌霄殿面见玉帝为小白龙说情,菩萨道:
“贫僧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路遇孽龙悬吊,特来启奏,饶他性命,赐与贫僧,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观世音不愧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大菩萨,玉帝欣然应允,即传旨赦宥了小白龙。于是,观世音菩萨将白龙马送入鹰愁涧,等待取经人,变作白龙马,上西方立功。
在取经路上,小白龙的表现也没有让观音菩萨和玉帝失望。
在《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唐僧被黄袍怪变成了一只老虎关在了笼子里,此时的大师兄孙悟空因和师傅闹了矛盾撂挑子回花果山去了,而白龙马毅然变化成一个侍女行刺黄袍怪。虽然失败了,但也证明了白龙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目标和来之不易的机会。
帮助取经人西行取经,戴罪立功。这是观世音菩萨从玉帝那里为小白龙争取的机会,小白龙是十分的珍惜的,无论如何都不会中途放弃,否者即使回到东海也会被送上“剐龙台”处斩。这关系到小白龙的身家性命,所以小白龙不敢大意。
再说沙僧沙僧相对于师弟小白龙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没有性命之忧,却是要忍受痛苦的煎熬。
沙僧曾向观世音菩萨说道:
“我不是妖邪,我是凌霄殿下侍銮與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下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模样。又叫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肋,百馀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听了沙僧的苦楚,观音菩萨许诺只要诚心皈正,等待取经人,不让飞剑穿胸,事成之后可以复还本职。
在取经路上有目共睹的是,沙僧是个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放弃过。
在《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时,在观世音菩萨面前沙僧错将真悟空当做了六耳猕猴。掣降妖仗往行者劈脸便打,并且还骂到“我把你个犯十恶造反的泼猴!你又来影瞒菩萨哩!”
其实,沙僧并不是孙悟空(六耳猕猴)的对手,但是为了捍卫取经人的尊严,沙僧敢于向孙悟空(六耳猕猴)大打出手。这时的沙僧并非是不自量力,而是在拼命守卫取经的使命。用实际行动向观世音菩萨证明自己很重视脱离苦海成就正果的机会。
所以,沙僧绝不会中途放弃取经而回到流沙河遭罪。
最后说孙悟空和猪八戒孙悟空和猪八戒原本是自由在的妖怪,并没有性命之忧或者无故遭什么罪受。
孙悟空和猪八戒之所以愿意取经,只不过是想在体制内弄个编制,得到官方的认可而已,其实就是想锦上添花。所以,一旦闹了矛盾和受苦受累时,孙悟空可以退出回花果山,猪八戒可以散伙回高老庄。
针对孙悟空的情况,先是东海龙王给孙悟空做了开导,还讲了黄石公和张良《圯桥三进履》的故事,希望孙悟空勤劳受教诲,观音菩萨还让唐僧给孙悟空戴了紧箍咒以便约束孙悟空;对于猪八戒的懒惰好色,黎山老母连同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专门给他安排了个《撞天婚》的游戏,用以警告猪八戒要老老实实的西行取经。
白龙马和沙僧则没有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的情况,说明小白龙和沙僧一心一意为了前程正果和保全性命、脱离苦海而西行取经。所以,不畏妖魔鬼怪和道路崎岖坎坷,一往直前的跟随取经人西行,从不说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首先西天取经的团队,唐僧是领导者,孙悟空是业务高手,白龙马和沙僧属于实干型,而猪八戒属于跟对的团队型,所以说作为实干型,只要有目标,他们不会有任何怨言,当然,中途也不会放弃,从一而终
唐僧师徒取经路上为什么感觉白龙马和沙僧基本没有说过散伙和回老家的话?
西天取经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世道所逼、并非自己的意愿;取经之路何其艰苦、不得而知、焉有情愿之理个人都有个人的苦衷、只能听天由命;所谓适者生存,当今社会亦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