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简而言之,满洲代表的是政权或者方位,辽东没有划分州郡,因此以东北自称满洲,既有炫耀实力的意思,又有归属感,很可能来源于女真音。
旗人代表的是满八旗,汉八旗,与蒙古八旗共二十四旗,和其家奴在内的包衣,属于如果之前在清政府登记造册,因入关有功所以享有诸多特权。
其实没听过旗族这种称呼,但八旗内分上三旗与下无旗,上三旗通常由皇族直属,内卫统领基本都是皇亲国戚,因此,上三旗可以称之为旗族!
现代满族,由于时代变迁,除极少数地区保有自治区外,血统,语言已经与汉族融合,更不用与当年叱刹风云的八旗铁骑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都不是一回事。
首先,什么是满洲?
满洲这个词其实根本不存在,是清代时期满族人发明的一个名词。
所谓的满洲,是满族人认为自己的故乡。
满族人认为:满洲的地域还包括外满洲即今天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以北,以及外兴安岭以南,总面积约为210多万平方公里。
这其实是胡说八道,因为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场所,连高句丽都曾经在东北长期生活,更别说还有大量的汉人。在汉唐时代,连朝鲜都有不少汉人,更别说东北。
满洲地区的东部及俄国远东在古代中国被称为肃慎,只是最早的民族记载。
而一些学者,诸如徐松石著《日本民族渊源》认为,肃慎并非通古斯族,但是通古斯民族此时尚在蒙古高原东北部,尚未从其他阿尔泰民族的共同始祖民族(群体)中分化出来。
所以满洲最早的民族,同满族甚至通古斯人根本没有关系。
那么,满洲怎么就变成满族的故乡了呢?
胡说八道而已。
不过这样正常,满清满族的大臣们认为女真人并没有可靠的历史,就连努尔哈赤也只是知道自己二三代前的事情,再远也就不知道了。
再看旗人。
旗人和满族人不是一个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满族人应该是最初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野人女真。
但旗人则并不是单一民族团体,而是由满族人领导的一个统治阶层。
这里面民族成分复杂,包括:蒙古人、索伦人、朝鲜人、汉人、清前期归附的雅克萨俄罗斯人、清中期归附的西域回人、金川藏人等等。
旗人是特殊阶层,享受特殊待遇,有国家的铁杆庄稼,也就是每月固定的拨款,不同于普通的老百姓。
旗族是什么?
旗族就是满族,这同旗人完全不同。
满族主要是根据血统的划分,也就是有着当年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野人女真血统,就叫做满族。
满族同八旗不一样,满族完全是以血统划分。
我们看看满清时期的一些法律:有专门划给满人所任职官编制额缺的“满洲缺”,不仅授予满族旗下的满族人,而且可授予八旗蒙古旗下的满族人(因满族人有编在蒙古旗下者),而不授予满族旗下的蒙古旗人(满族旗下编有蒙古人)。
这说明是否属于满族,才是关键,即便 你被编入蒙古旗,你也被当做满族人。
甚至一些满族人被便在汉军旗中,也被当做满族,不会被看做汉人。
康熙皇帝的外祖母家佟氏,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汉军改为满族人,康熙皇帝当时决定:佟氏虽作为满人,即入于“满洲编审册内,开造满洲”,但仍留在汉军旗下,属镶黄汉军旗,而不拨入满族旗内。
现代满族
其实按照一般的民族定义,现代满族早已不存在了。
满族进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早在清末时期已经比汉人还汉人了。
人家说语言是民族的载体,语言消亡也就不存在民族。
那么,清末的时候,满语的使用情况如何,我们看看溥仪皇帝的回忆录。
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记载:“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由于大臣们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满语说“伊立(起来)”。
实际上,溥仪确实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可见他的北京话说的非常溜,甚至可以去说相声。
有意思的是,溥仪自己都说自己不会满语,一些满遗却想方设法证明溥仪会满语,找出一些溥仪小时候学习满语的练字。
你们也说了是练字,萨沙小学时候学毛笔字的时候也写过繁体字,现在连半个都写不出来。这个练字和学会字,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练字只是临摹而已。
萨沙有个女同事,就是东北人,她老公是我们本地人。有一次她给孩子填履历,我无意中看到孩子的民族是满。
我就很奇怪,你们夫妻谁是满族?她回答是她自己,她老公是汉族人。
我说那为什么给孩子写是满族,现在满族高考,好像很多省也不加分吧。
同事回了我一句:那也有的省可以加分。反正要比填写汉族要好,汉族什么加分也没有。
萨沙一时语塞。
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这是个很复杂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特别是东北,这里被称为满族的故乡和发祥地,这些概念更值得关注。
笼统地说,这些称谓本身相关又有别。首先是历史称谓和现代称谓,其间就存在重大区别。现代称谓来自于历史称谓,但不能等同。历史概念的满洲、旗人、旗族也是有差别的。
先说满洲,普遍通说,指皇太极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后,打破原有的族群界限,建立满洲共同体,将归属的各族编旗入户,统称”满洲”。公布之日,被称为”颁金节“。依入旗先后又有“佛满洲““伊彻满洲“之别。
满洲作为族称的历史实则很古老。最早始于何时,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众说不一,有的学者追溯到东北最古老的族群一一肃慎氏,认为是肃慎的音转。我认为至少可以追溯到金元时期。我在头条《扈伦国(族)与乌拉那拉氏》一文,探究扈伦族起源时,关涉到努尔哈赤先世与满洲族。扈伦后裔乌拉那拉氏自称是大金完颜氏后裔,满洲与扈伦至少是同时存在且有亲缘关系的两大族群。
至明代东北女真世界分成三大部分,即海西女真、建州女真、东海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主体是扈伦族,建州女真的核心当是满洲。
建州女真统一女真各部,推行八旗体制,对进入满洲共同体的各族编旗入户。理论上凡入旗籍者统称旗人。旗人来源不同,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之分;每类八旗又因入旗时间不同,满洲八旗有佛满洲、伊彻满洲之别,汉军八旗又有陈汉军与新军之别……实则满洲八旗的来源也是多源的,各女真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汉族(称尼堪)、朝鲜族、锡伯族等。
尽管来源不同,满洲共同体建立后,空前打破了东北历史上长期纷争不断的族群界线,在东北满族故地,清时总体只有两个人群一一在旗的旗人,和不在旗的民人(汉人为主)。
旗族这个概念很少见,顾名思义指旗人家族?随着旗人历史终结,旗族去向当不是满族就是汉族。
满族作为族称,在新中国成立后才使用,即现代满族。族群来源大多是清代旗人后裔,包括汉军旗人。清朝灭亡后,受孙中山驱除鞑虏影响,许多旗人自隐来历,改称汉族。新中国重视民族政策,主张民族认同,也有汉族改满族的情况。
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这几个词的意义不太一样。
首先,说到满洲,大家可能想到了什么亚洲非洲,以为这是个地名。但实际上,满洲并不是一个地名,至少最初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族名。
满洲一词,是在1636年时由皇太极提出,他首次把自己的部族“女真”改名为“满洲”,同时改国号为“大清”,这是满洲一词的源头。
但后来,满洲也可代指女真人的发祥地,也就是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即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一带,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的所有土地。到民国时,满洲基本上就可以指代今天的中国东北了,即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一些地区。
而旗人指的是被编入八旗制度中的人。自努尔哈赤开始,女真人便以旗来组织人口、生产和战争,共分八旗,共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所以又称八旗制度。但八旗不仅仅只有满洲人,还有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八旗和由汉人组成的汉八旗。
所以,旗人不一定是满洲,也有可能是蒙古人和汉人。
旗族,这个说法没听过。
现代的满族,是随着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提出五族共和,才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满族。今天的满族,基本上都是前清的旗人及其后人,所以从民族上来看,不少满族人其实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满洲人,也有可能是清朝时入了旗的汉人、蒙古人等。而有些旗人呢,他们在辛亥革命时为避免遭到民族复仇和杀戮,不惜隐姓埋名,并隐瞒和改变了自己的民族。
今天,满族已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一份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谢邀!
历史中的满族、旗人,与现代的满族是有一定区别的。满族,其实是一个新兴的民族符号,是明末清初时期,才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种族群体,其本身早期并非是以血统来区分。
满族的前身在古代的中土从来都不以血统来区分种族关系,而是以信仰、衣冠等性质来区分。这种区分方式也影响到了东亚周围的许多地区。
清代之前的满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后来的女真。
在历史的变迁之中,女真这个名号直到北宋时期,契丹辽国为了避讳、以及区分是否汉化等情况之下,将靺鞨部落改为了女真族(后来又称为女直),从此女真就成为东北那片黑土白云的原住民的代名词。
明代的女真明代时期,羁縻政策下的女真诸部,在明朝政府的庇护之下快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遭受到中原王朝的不断打压(最为严重的是成化犁廷事件,差点就让女真三部之一的建州女真灭族)。
直到明末时期,建州女真开始崛起,在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带领之下,参考了契丹等草原各部的八部制度之下,设立了八旗制度。【其实开始时只有三旗,只有正黄旗、正白旗和正黑旗,分别有努尔哈赤和亲兄弟率领,后来才扩编,同时正黑旗因在战场时,夜晚不便,因此改为正蓝旗】。
女真族改满洲族努尔哈赤时代,并没有满族人这个称号,最多也就是旗人这个称谓,且当时也没有满洲这个称谓存在。当然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的说法,是将满洲这个词定义为古代就存在的,“满洲一词,来源未久,表示部族之号,若肃慎、勿吉、女真,非地名也。”
其实这一切,均为皇太极为了摆脱金国时期,女真部落的正统而改的,毕竟建州女真部中的爱新觉罗氏并非是大族,也不是金国时期的王族。
也就是汉文化中所述的以“小族统大族”、以“偏支管主干”,易出现风险。
满洲的出现是在皇太极即位之后,于公元1636年在沈阳称帝后,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注意了,此时没有满族的说法,只有满洲这个词为族名】。
但是由于爱新觉罗氏并非是女真大族,因此迄今东北一些偏远山区里,一些满族人的族谱是不承认自己是满族人的。
另外当时的满洲部,同样也没有明确的区分方式,且在努尔哈赤时代,经常到偏远地区抓捕“生女真”来做战士,因此后来定义民族时,在东北一些偏远地区,一些民族在古代是被称为“生女真”的,也没有被定义为满族人,比如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
满洲族与旗人的关系清朝中有个独特的关系圈,即满洲族与旗人之间的关系
八旗制度的设立,其实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军国主义军事组织,其内部有军、民之分。
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进展,满八旗已经不足于控制整个战局和国家,因此在此基础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设立了蒙八旗,和汉八旗两个附从军。同样也保留着“军政合一”的制度。
因此旗人不一定是满洲族,但满洲族一定是旗人。(“生女真”除外,除非被捕后,进入到八旗之中,且在战争中活下来并被同化)。
所以,在清朝早期,经常会出现混乱(也就是嫡、杂之争,满洲人看不起蒙、汉八旗),所以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不断重申之下,旗人即为国人,在政策上不再区分满蒙汉之分(当然只是在政策上,民间接受与否就不关朝廷的事了,毕竟,以前是包衣奴的,怎么可能见到主子不请安的道理)。
旗人即是国人,那么汉人呢?
抱歉,非汉八旗之内的汉人只是民人,不是旗人中范畴之内。
旗人的特权,成为后来定义民族成分的来源之一一、旗、民不通婚
清朝时期,奉行“但分旗民不分满汉”,即不分民族,只分是旗人或者是民人(非旗人),后来又逐渐演变出“旗、民不通婚”,旗人之间是不与民人通婚的,只是满、蒙、汉八旗之间相互通婚。
因这个课题比较大,因此简便地说,就是在乾隆时,八旗制度之下,整个中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种族,旗族。
由于旗族的特权性质,导致了旗族与民人之间就形成了两个较为独立的种族形态,用老北京人的言语概述就是:旗族人嫌弃民人“贫、困、不知礼数”,而民人嫌弃旗族人“耍大牌、规矩多”。
这里面还有各种生活、礼数、宗教、信仰等等方面的区别,因此直到晚晴大革命时期,人们很容易区分出旗族人和民人,这也导致了大革命时期,针对旗人的杀戮也是常有之事。所以旗人历经了百年的战乱以及杀戮等等融合之后,现在已经少有这个区别了,当然,某些地区还有一些遗老遗少为了某些目的,依旧坚持的,也还是有的。
二、·民族观念
正因为入关之后,清廷设置的各项制度,使得旗人与民人开始出现分别,特别是在统治时期,为了达到“以小族统大族”、“以偏支管主干”的统治稳定性,清廷除了在民族区分上提出了满、蒙之外,还加入了藏、汉、苗三族。
但是这种区分在晚晴之前,其实只有四族,即”满、蒙、藏、民“,其他少数民族多被定性为民人、或是土司对待。
这种区分后来逐渐成为了种族之间的区别,因此到了晚晴之后,在革命党的引领之下,民人转化成为汉人的代名词,特别是晚晴政府随后也验证了这一言论,将种族分为”满、蒙、藏、汉、苗“五族之后。
可以这么说,在19世纪末期之前,中土是少有民族之分的,是到了大革命时代,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之下,才逐渐构建成为种族意识。
三、现代满族的来源
就是来源于辛亥大革命前后的大时代,旗人加减而成的。
辛亥大革命时代,其实也是一个充满充满了暴力、杀戮、无序的时代。由于满清政府的统治,使得民人较为仇恨旗人,因此在大革命爆发之后,各地相应出现了诛杀旗人的事件。
就如广州起义时,当时的满城里的旗人约为2万余人,可活着走出满城的人才1800人(《广州府志》)。其实早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就已经出现针对旗人的杀戮了,太平军在攻打城池时,会对外城的民人说,只是征收军资用于攻城,少有杀戮,同时怂恿外城民人协助攻打内城(满城),并提出“诛杀清妖”的口号,因此在太平天国攻伐过的城池,旗人基本是被屠戮一遍,仅保存女子。
因此历经了百年的战乱之后,幸免于难的旗人,为了能在战乱中存活,许多满洲族的旗人,改了姓氏转变了民族成份。而另外一些在大城市生活,并拥有一定资产、手艺的汉旗人,则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旗人身份。
最后在新中国建立并开始定义民族成份时,历经了加减后的旗人,就成为了现在的满族。
图片均来源网络
原创,有纰漏,欢迎大家探讨,一起添加
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历史上,这些词语不是等同。
🍒建州女真的兴起
元末退回渔猎的女真大体分三部,与明朝驻军居民比较亲近的建州女真,稍微北方些是海西女真,黑龙江附近地区的是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基本依附于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并定期朝贡。比如,两次朝贡北京起了反叛意图的舒尔哈齐,终被哥哥努尔哈赤囚禁致死,其墓如下:
16世纪末17世纪初,明朝建州女真世袭将领努尔哈赤依托明朝驻军总兵逐步坐大,先后征服各部并正式反叛明朝。而内忧外患中的明朝应对失误,逐步失去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权,甚至退缩到山海关内。
🍒八旗的定义
传统上,女真族由本庄最强悍最有经验者组织渔猎,这个首领号称大箭。努尔哈赤依据这个习惯组织军队,建立牛录制度,每牛录300士兵,首领叫佐领。
此后又在牛录之上设置旗的编制,称固山。后面发展有黄白红蓝及镶四色合八旗。皇太极时期建立依附于本旗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后面还建立俄罗斯佐领,朝鲜佐领。
所以八旗是一个复合体。既有满洲人也有蒙古汉族俄罗斯朝鲜人达斡尔族等。同样,野人女真等今天看来显然是满族,但当时有很多并非八旗之内。
因此,应该将八旗看作是特殊的户口本。而当时的满清政策也分全国人口为两大部分。
在旗,就是户籍八旗之内。
在民,就是非旗者。
🍒结论
满洲人,是努尔哈赤等人创造出来的,大体可以对应满洲八旗。
旗人,是民间世俗化称呼。指在旗身份,对应所有八旗身份者。
满族,是现代称谓。指辛亥革命后很多人退出八旗,留下来的那些八旗身份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