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美国飞行员自爆的弹射起飞的过程:
1.飞行员进入座舱,进行起飞前的全面检查后,向黄马甲的甲板人员示意,开始进入弹射准备过程!
2、黄马甲人员引导飞机航行到弹射轨道中心,前轮驶到弹射滑块后方一点刹车停下来。绿马甲上来安装前轮限位杆(限位杆强度很高,即使飞机全推力状态也能将牢牢的固定在甲板上)
3、限位杆固定好后飞行员得到指示松开刹车,飞机向前滑行,限位杆拖地滑行中自动钩住在一个限位器上,飞机继续滑行绷紧限位杆(在弹射前的一瞬间由机械装置解开,限位杆留在原地)
4、绷紧后,飞行员放下弹射牵引棒,绿马甲会把弹射滑块和飞机的牵引棒连接在一起,完成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完毕并迅速离开;弹射操纵员会根据飞机的起飞重量调整推动弹射器的蒸汽压力,并等待弹射指挥人员的弹射信号;同时多名飞机保养人员会同飞机四周进行快速全面检查,保证飞机安全起飞。
5、一切准备完毕,弹射操纵员收到可以起飞的手势信号,首先进行弹射装置拉紧,拉紧的一瞬间飞行员会感受到一个明显向后的惯性力。这即使拉紧的过程,也是给飞行员准备起飞的“信号”,飞行员要做的马上将飞机引擎开动到最大推力状态,然后快速进行最后一次检查。检查的内容就是是否有没有放进工具箱的工具,或者一些意料之外带入的物品没有固定,否者起飞过程中强大的加速度会让这些物件飞起来误伤自己。
6、一切正常后,飞行员把头部靠在座椅头枕上(弹射时的惯性会使头部向后猛撞,严重时会使飞行员昏迷),左手使油门保持最大状态并同时合上油门扼锁装置,保证在弹射加速过程中油门杆位置不变以使发动机的推力状态不会改变。右手牢牢握持飞机操纵杆摇晃半天然后固定住(应该是检查操纵杆吧),使之保持正确位置,然后右手放右上方的扶手上。之后,飞行员便可向弹射指挥员敬礼可以进行弹射。
7、弹射指挥员检查并认为一切正常后,命令弹射操纵员开始弹射。这个过程中弹射指挥员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当大海波涛起伏时掌握好弹射时间,使飞机在航母正位于波峰时弹射升空。
整个弹射过程飞机被赋予极高的加速度,甚至飞行员的眼球都会轻微变形,会出现模糊和看不清的状况。而在这个过程中弹射飞行员要做的事可不少。飞机被弹射出去的瞬间,离海平面只有20m左右,接近失速状态。飞行员要做的就是迅速控制操纵杆飞行,迅速调整飞机的姿态,如果机鼻拉得过高,飞机会失速;机鼻过低飞机会直接撞进大海;甚至可能发生飞机起飞后,飞机引擎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怎么办?飞行员要当机立断的丢掉副油箱、武器等为飞机减重,飞行员们称这个过程叫“享受”那份惊险和刺激。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舰载机起飞是绝对不允许碰操纵杆的,起飞操作规程就是这样规定的。
因为舰载机起飞,舰载机相对航母的速度,在很短暂的时间内,从零加速到200多公里每小时,这个比超级跑车的加速度还厉害几分。
对于舰载机飞行员来说,起飞阶段,只要把战机该调整的参数调整好,其余就等着放飞吧。那个加速度很大,用汽车测试经常用的推背感形容都是小意思,因为舰载机起飞的加速度往往有4个G甚至更高。总之,飞行员会有轻微的不适。
在此情况下,如果飞行员操纵飞机,很难做到精准的操控。另外,出现误操作的概率也很高。飞行员的误操作有多可怕?曾经有一架双发飞机从机场起飞,一个发动机出故障了,应该关掉这个故障发动机的油门,同时给另一个发动机加油,把飞机飞起来。但是飞行员居然误操作,把好发动机的油门给关了,后果就是飞机摔了。
航母的甲板是非常宝贵的,万一你没起飞好,拍在前甲板,后面的飞机怎么起飞呀?
所以,专家们早就研究出了解决方案,航母甲板上的各种马甲,各司其职,把舰载机起飞的各项工作形成了操作规范。总之,其他的所有工作,马甲们来做好。作为舰载机飞行员,你要做的就是坐在座舱里,检查好飞机仪表各项状态,然后双手放旁边(多数飞机都有专门的把手),就等着那一下过山车的感觉吧。
比如老美的舰载机,因为都是用蒸汽弹射器弹射起飞,所以要把飞机前轮挂在蒸汽弹射器的滑块上面,有专门的前轮限位装置。弹射之前,飞机照样要把发动机开到最大,一切工作做好,弹射器的操纵员一按按钮,大弹弓就打出去一个飞机。
故而我们看到的航母舰载机起飞,甲板上的马甲们忙忙碌碌,用各种手势和舰载机飞行员们沟通。而准备完毕放飞的时候更是有个非常棒的姿势。
现代的战斗机,都有自动系统。但是只要飞行员手在驾驶杆上,那就是以飞行员的操作为主。舰载机起飞的时候,飞行员手不拿杆,在这个状态下,飞机是按照一个标准程序来完成起飞离舰的。起飞之后,飞行员再握杆接管飞机的驾驶权。
这个,和陆地机场的战机起飞完全不一样。陆地机场的战机起飞,是塔台指挥,飞机滑行到跑道一侧的起飞位置,然后发动机慢慢加速,跑道多数是2600米长,战机动力强,滑个几百米顶多千米,就能把速度加上来,然后抬头离地爬升收起落架。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因为有自动起飞系统,比飞行员手动要安全,但触碰操纵杆就自动解除这是美国海军F/A-18E 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弹射起飞时的视频截图,这位飞行员在弹射起飞时右手握住风挡上的把手,左手握住驾驶室的把手,形成支撑面,操纵杆呈自然放空状态。在战机弹射升空后,飞行员再右手握住操纵杆,开始操控战机。之所以飞行员可以不使用操纵杆,最主要原因是美军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可以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纵。这种自动驾驶系统操控起飞,安全性要比飞行员自己手动操纵要好的多,因为战机在弹射时会瞬间接受巨大推力,飞行员因为惯性会承受巨大的过载,跟类似汽车弹射起步一样受到感受巨大的推背感,峰值过载可以达到4-6G。这种状态下飞行员很难进行精准操作,且极容易不小心做出错误操控。所以美军在A-5民团团员攻击机上,最早采用自动起飞系统,在弹射起飞阶段不需要飞行员进行操控。到现在这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应用在各种舰载机上。这套自动驾驶系统,在触动操纵杆时自动解除。所以飞机上设计多个把手,除刚才动作外,飞行员还可以双手握住风挡的把手。
双手握住控制台上的把手,飞行员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自己舒服的姿势。同时双手形成稳定的支撑面,可以更好的对抗弹射时的瞬时过载。在一系列自动起飞系统中,最刺激的是E-2 鹰眼预警机和C-2 灰狗运输机的自动弹射系统。这种大型涡桨飞机,螺旋桨在受到侧风影响时,会导致左右推力不一致,这会引发飞机侧翻。所以飞机再弹射起飞时感应器感受到左右推力不一致时,就会断开一台涡桨发动机与螺旋桨的传动轴离合器,让其自然顺桨。飞行员升空后必须第一时间重新挂上离合器,即使及时操作,也会因推力不足下坠段距离,在离海平面没几米的时候才会拉起,非常的刺激。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舰载机在弹射起飞时,飞行员为何不能双手碰操纵杆呢?这是因为舰载机装备了先进的自动起飞控制系统。一旦飞行员握住操纵杆的话,那么可能会造成舰载机失控,造成严重的飞行事故。
众所周知,航母是海上霸主,从二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国的象征。航母其本身只是一个搭载平台,并没有战力,其战力全靠舰载机。舰载机作为航母上的一把尖刀,无论是速度还是战力都非常的强,而且机身内部的高科技技术也非常先进,但为何如此先进的战斗机,在弹射起飞的过程中,飞行员都不会去碰操纵杆呢?是怕自己弹射起飞阶段的误操作,让舰载机升空过程中出现问题吗?
现在的舰载机已经非常的先进,基本上都是第四代战机、以及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目前美国除了舰载机采用了这种自动起飞控制系统以外,鹰眼预警机也采用了相同的自动起飞控制系统,甚至大名鼎鼎的F35战斗机也装备了更为高级的自动起飞控制系统。这些先进的舰载机在弹射起飞阶段,舰载机内部的自动起飞系统会暂时接管操纵杆,也就是说如果在起飞阶段,飞行员握住操纵杆的话,那么就会影响到自动起飞系统的操作,从而导致严重的飞行事故。
舰载机在弹射期间,重达30吨的战斗机,需要在仅100米左右的甲板上升空,这对于战斗机当时的速度有极高的要求。舰载机在弹射起飞的几秒钟之内,需要从0瞬间加速到350公里/时的速度,这对于飞行员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毕竟要接受几个G的重力冲击,飞行员本身的身体会跟随惯性向前倾斜。
如果这个时候飞行员匆忙中握住了操纵杆,那么自动起飞系统将即刻停止运作,转为手动模式,这也有可能会导致飞行起飞时的姿态发生变化,如果要拉起舰载机起飞的话,那么飞行员的头部也会跟着向前倾斜,这也会导致战斗机也跟着一起倾斜,这样就有可能会发生坠海事故。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发生,美军对于舰载机飞行员在弹射期间也下达了硬性指标,要求双手离开操纵杆,以免发生坠海事故。
其实根据个人看法来分析的话,主要美军对于舰载机飞行员在弹射期间双手离开操纵杆的主要用意,还是在于弹射起飞的时间过短,对于一些飞行员来说可能无法有效地掌握时间以及重力冲击,毕竟航母甲板才100米左右,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而且电脑是通过科学家精心计算的,虽然在经验上不足以与飞行员媲美,但在几秒之间的操作上,必定要远胜于人类,所以交给电脑来执行更让人放心一点。
美军自动起飞系统对于人类控制方面来看的话,还是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这里有一个猜想,如果有一天真的发生了世界大战,而各个国家势力之间的黑客将病毒植入到战斗机的自动操作系统设置里,那么会不会发生集体舰载机自杀的情况呢?虽然听上去很魔幻,但并不能代表这种事情不会发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抵触的,虽然军方的科技会更胜一筹,但并不代表这种科技就一定完美。
反而飞行员在驾驶战斗机方面可以有比电脑更为智慧的认知,虽然人类对于舰载机起飞过程中产生的重力冲击无法承受,但并不代表未来战斗机也会采用这种形式起飞,所以从这里来分析的话,我相信人最起码要比电脑可靠多了。虽然人操作的靠谱,但一旦操作不当,还会造成机毁人亡的下场。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生产更为先进的战斗机的过程中,还会研制出更为先进的自动起飞控制系统,从而解决上文中提及的一些隐患,也让航母与舰载机之间的科技形成更好的联动,甚至研制出可以降低重力冲击的办法,让飞行员可以在起飞阶段也轻松控制操纵杆。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不能碰,一碰就会出危险。
目前美军航母早在A4攻击机上,就试验了自动弹射系统。
到了今天,美军航母的自动启飞系统已经很成熟。
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航母在我们看来很大,但在飞机上看来也就是火柴盒大小。
就起飞来说,跑道的长度很短,不能像机场起飞那样慢慢加速;
航母可能存在摇晃,有了较大的海况航母起飞难度大,人工操纵可能会有问题;
短时间内加速多大,会导致飞行员承受几个G左右的强大过载,会出现短暂的黑视现象,对于起飞非常不利;
一旦操纵失误以后,根本没有逃脱的机会。如果是降落失败,战机还可以高速复飞。但如果起飞失败,现在战机重达几十吨,直接就坠海了,甚至飞行员连弹射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航空母舰的甲板长度有限,相比于陆地机场来说,航母的甲板只能算是一块很小的区域。
飞机在这么短的距离内要完成升空十分不容易,对于飞机的发动机提出了很大的要求。
尤其是采用滑跃式起飞方式的航空母舰,舰载机需要完全依靠发动机提供的动能升空。如果在离开甲板的一瞬间速度没有达到起飞的要求,那么舰载机就会径直冲入海中。
所以在美国的航空母舰上安装了蒸汽弹射装置,它就是为了帮助舰载机短时间获得巨大推力安全升空而研制的。
在美国的航空母舰上有身着各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其实它们就是主要负责舰载机的安全起降,通常在舰载机起飞前工作人员会排成一排从舰首走到舰尾。
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检查甲板上是否有一些杂物,如果有杂物就必须及时清理干净,否则在舰载机起飞时会卷入到发动机之中,影响舰载机的飞行安全。
美国是使用航母时间最长也是最有经验的一个国家,这套工作机制是他们通过无数次的舰载机起飞所总结出来的。
目前航母采用自动起飞系统,是保护飞行员的好办法。
然而,自动系统最大的机会就是遭到干扰。
其实就同智能驾驶一样,在驾驶期间最大忌讳就是你自己去乱转方向盘,或者踩刹车。
一旦踩了刹车,很容易导致翻车或者撞车。
只有起飞成功以后,飞行员才会接管飞机,期间是不能推动操纵杆的。
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时,飞行员双手为何不敢碰操纵杆?
美国舰载机飞行员在弹射起飞的时候,双手不允许触摸操纵杆,这是因为美国的舰载机有自动起飞系统,一旦飞行员介入的话,飞行员权限高于控制系统,辅助控制装置自动取消。(波音737max系列除外)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难度要大于弹射起飞的原因,滑跃航母,舰载机在起飞过程中,飞行员需要不断微调操纵杆保证前轮位于起飞线上,滑跃甲板一旦跑偏,就极有可能划出飞行甲板,然后坠入大海
弹射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仅需要双手离开操作杆,而且,滑跃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滑跑距离越长跑偏概率越大,危险性也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滑跃航母舰载机通常使用短点起飞而非使用远点起飞的原因
(远点起飞对海况的要求比较高)
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说滑跃起飞的航空母舰能够为弹射起飞航母提供训练飞行员的原因之一,毕竟降落难度都一样,起飞难度更大,能够适应滑跃甲板的飞行员上弹射航母适应上两个起飞就行了。
顺便这个通行规则就是,飞行员的权限要大于任何智能系统。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对于波音公司将737max系列的飞机,智能系统权限高于飞行员而抨击波音公司这种做法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