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荀彧的一生确实为曹操鞠躬尽瘁,劳累一生,最后被曹操剥夺原来的官职,委任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突然遭受如此待遇,荀彧心情烦闷而郁郁而死。
那么荀彧到了晚年,为何遭遇如此待遇以至抑郁而终呢?
荀彧之死荀彧是颍川颍阴人,当地世家大族,年少时期就负有盛名,被当时人称为“王佐之才”。在投奔袁绍后不久就离开了,来到兖州见到曹操,于是成为曹操的左膀右臂,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曹操东征西讨的过程中,荀彧一直坚守许都,呆在汉献帝刘协的身旁,为曹操处理朝中关系,处理皇帝刘协和曹操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不少工作。
等到北方平定,曹操的重心逐步南移,朝着统一天下的方向而去。此时的曹操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原来的地位和官职也不再满足他正在增长的功绩,于是在其他人的恭维之下,企图进位爵国公,戴九锡以显其位。
作为老搭档的曹操也知道荀彧的想法,因此事先向荀彧通了气,希望获得他的许可,可是荀彧委婉的拒绝了曹操的要求,并且说道:“你起兵本来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平定天下,保持着中兴不二的胸怀,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以往那种谦卑的行为,作为君子应该有欣赏人的品德,因此不应该有这样的赏赐。”
曹操收到荀彧的来信,非常不高兴,但是讨伐孙权,消灭刘表的战役迫在眉睫。曹操让荀彧持节来军中犒劳军士,鼓舞士气。
荀彧来到军中之后,曹操就让他留在军中,委任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侍中光禄大夫为汉朝的官职,但是参丞相军事则为丞相麾下的官职。
荀彧一直担任的官职是尚书令,这个官职是汉朝廷的,并非曹操麾下的官职。从名义上看,荀彧是皇帝刘协名下的官,而非曹操麾下的官,然而此时曹操将荀彧拉到军中,挂着侍中光禄大夫并且持节的名头,而真正给予的官职是参丞相军事,这就相当于把荀彧从皇帝刘协那里拉到曹操麾下,从皇帝的官变成了曹操的官,这就有违荀彧报效天子的初衷。
正是如此,荀彧才抑郁而终,死得不明不白了。
曹操为何要逼死荀彧呢?荀彧之死颇有蹊跷,有些地方记载是曹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他,荀彧见了之后,二话不说就吃毒药死了。另外一个说法就是荀彧见曹操将自己强留军中无法返回许都,因此病死了。
其实无论是哪种死法,都和曹操脱不了干系,肯定是和曹操有着密切关系,那么作为曹操的左臂右膀,曹操为何要逼死荀彧呢?其实这就要从以下两点来分析了。
其一,荀彧反对曹操进步。
曹操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好学生。从消灭吕布,袁术到袁绍,将凌乱的东南方,北方以及西北方统一在大汉的旗帜下面,让许许多多的百姓免遭战乱的痛苦,其功不可没。
正是如此,曹操希望在担任丞相之职后向前再进一步。丞相是官职,但是爵位需要进步到公爵。曹操的进步要求遭到荀彧的拒绝,他认为曹操应该是一个高尚的人,不应该觊觎那些作为人臣不该得的东西,但是曹操一直只是想着当人臣吗?
荀彧拒绝了曹操的进步,这让曹操非常不痛快,本来打算在得到荀彧的首肯之后,可以名正言顺的当上魏公。在碰了钉子后,曹操也不再遮遮掩掩的,直接将他调到身边,让他再也看不到那个宫中的皇帝了。
在曹操看来,你不让我痛快,我也不让你痛快,结果荀彧比较小气,就郁闷死了。
其二,对世家大族搞极限打压。
曹操从起义兵伊始,创立的团队是以曹氏和夏侯氏为基础,以寒门士子为辅,世家大族为适当的补充。在军中以及各级官僚体系中,世家大族的子弟均有进入,但是普遍地位不高,实权掌握在宗族以及寒门出身人士手里。
荀彧作为世家大族的代表一直在汉朝任职,并非曹操名下任职。即使如郭嘉这样的人,地位崇高但是实际权力不多。
荀彧作为一个特殊的例子而存在,其目的就是为了沟通皇帝刘协和曹操以及世家大族而存在。到了曹操统一北方,需要进步的时候,曹操发现当世许多士族们对于曹操的进步并不积极,这就让曹操感到有些不快,于是荀彧就成了曹操进步的阻碍,也成了曹操练手的牺牲品。
在逼死荀彧之后,另外一个士族人士孔融被灭族,接着杨修被处死,紧接着崔琰也被处死。连续几年中,四位人士均被处死,这些人无一不出自名门望族的世家大族。
荀彧出自颍川颍阴荀氏,孔融来自山东孔氏家族,杨修则出自弘农杨氏,崔琰则出自清河崔氏,均是当世赫赫有名的士族,他们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当世人才的态度,忠于曹操还是依旧忠于汉室?
而荀氏作为颍川首屈一指,并且身居高位的名士来说,更是左右着当世人的看法,因此当他对曹操的进步说“不”的时候,曹操对他的屠刀就已经举起来了。
通过几年的屠戮和拉拢,到曹操后期以至曹丕即位的时候,世家大族已经明显倒向了曹魏,等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出台后,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就完全倒向了曹魏,沦为曹魏统治的工具。
由此可见,荀彧虽说为曹操鞠躬尽瘁,操碎了心,但是由于最后在站队上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肯屈服曹操的志向,终于落得惨淡收场,令世人扼腕叹息。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天下没有他容身之处,往哪里逃。他辅佐曹操做出做出大功勋,他有敌人。曹操势力大,没人帮他。他是想逃也没有合适的地方的。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荀彧是曹操重要谋士,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举荐了荀攸、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汉室朝廷名存实亡。荀彧富有政治远见,建议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拥立汉献帝的政治举措,对许多贤能之士,特别是忠于汉室的士人有很大感召力,纷纷前来投身效命,势力大增。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
荀彧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魏王,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而死)。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荀彧确实是很矛盾的一个人,才比诸葛但是却不如诸葛有名;并肩曹操但是最后却死于反曹。或许在思想与现实均无出路的时候,只有一种解脱方式了......
一出身大族荀彧是颍川荀氏成员,其家族是荀子的后裔,至荀彧的祖父荀淑时开始发达。在战乱时期荀彧是较早投奔曹操的名士,《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到,荀彧先从袁绍,但是后来荀彧认为袁绍并非贤主,于是改而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之下称荀彧为“我之子房”。荀彧对曹操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从战略分析到人员的推举,都极大的扩展了曹操的实力,其中荀彧给曹操最大政治战略建议就是为人熟知的迎接汉献帝以令不臣,此后曹操在与袁绍的隐性竞争中得以快速扩张,于此同时想必也给在战乱中的曹操莫大的精神鼓舞,因为在合作的前期,曹操对荀彧的称赞是不吝言辞的。
二由密而疏但是荀彧和曹操的合作,随着曹操在战场和朝野上势力的扩张,以及各种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了分歧。有分析认为是赤壁战场的失败,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转而打理身后的基业,为了把自己的政治遗产传于后世,而不再以统一天下为志向。这就与荀彧的理想出现了矛盾。具体的事例则是在伏完要谋杀曹操一案中,伏完想联络荀彧一起对付曹操,荀彧自然并没答应和伏完联手,但是也没有向曹操说明此事,或者是为了保全伏完或者是不愿意把矛盾在扩大,但是曹操却最终通过樊普知道了此事。当荀彧对事态有所觉察想对曹操解释时,已经来不及了,疑心很重的曹操自然对荀彧不再信任。
三职场冷暴力曹操谋求私权的过程不断推进,而荀彧对曹操仍报有幻想,《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在曹操接受九锡时,荀彧表示反对,说“不宜如此”,不论其初衷如何单就此时此番言论都足以让曹操“心不能平”。而最终荀彧之死在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记载是,曹操讨伐孙权,借机让荀彧劳军而将其留下,曹操行军至濡须,荀彧以疾留寿春,最后“以忧薨”;而《后汉书》则记载为,曹操给荀彧送去一个空食盒,荀彧见到后自杀而死。
其实对比两种记载,不论是荀彧被强留军中还是见到食盒而死,都含有曹操对荀彧的羞辱和“职场冷暴力”之意,而荀彧作为一个有所持的名士,面对昔日盟友在现实和理想上的背叛,
自己又无法改变,在现实中妥协则在思想上无法解脱,求得思想解脱则意味着逃避现实,所以留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三国志》记载,明年曹操“遂为魏公”,当时给曹操劝进的人员表中,就有荀彧当时举荐来的钟繇等人。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什么是“不得善终”?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中,李斯算是“不得善终”,太史公这样描写李斯的结局:“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韩信亦“不得善终”,《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李斯被腰斩,韩信被刺杀,还牵累了其身后的家族,这才叫不得善终。
而荀彧不同,虽说他是病死还是自杀至今没有定论。不过在他死后,其家族并未受牵累。
说他“不得善终”,似乎不太准确。
此外,荀彧身后还有个“敬侯”的谥号,他算得上是“善终”的!
荀彧出身颖川荀氏,早年便有一差声名,乃是荀子后人。
其祖父荀淑在时,荀氏便是天下闻名的的世族大阀。
三国两晋名士之风泛滥而畸形,名士在当时可说非常吃香。荀彧大约是利益于出身,本身又有着相当的本地,得到南阳名士何颙的吹捧,赞他是“王佐之才”。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荀彧由是弃官归乡。他认为颖川乃四战之地,早些从这个盘子上撤出去为妙。
后来果如荀彧所言,留乡的荀氏族人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可见荀彧谋身之能。
荀彧作为一个谋士,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荀彧,可能曹操的彪炳江山可能来得不这么顺利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 年),曹操欲行九锡,自为曹国公。实际上除了那个称号,已经将皇帝的一切权柄握在了手中。
忠于汉室的荀彧说了这么几句话,“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据《魏氏春秋》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不过这段史料的真实度高吗?我看未必!
荀彧一直以汉臣自居,他肯定不是第一次在曹操面前表露出这种情绪。
如果说这是压垮曹操底线的最后一要稻草,那为何只有荀彧一人被拿下,而荀氏家族全无挂碍?
与其说是荀彧过了曹操的底线,不如说曹操冲破了荀彧的以防,让他终于不再自欺欺人。
因而,关于荀彧的死,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曹操再征孙权,使荀彧于谯县犒军,荀彧忧劳过度,病死寿春。
荀彧为曹操鞠躬尽瘁,为何最后被曹操逼令自杀?
东汉末期,三国初始,战火涂炭,军阀割据。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因为年轻气盛看不惯大将军何进阴谋嘴脸,更不愿意与并州牧董卓同流合污,带着团队跑到了陈留选择了自主创业。
曹操在初期创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和袁绍、袁术兄弟抱团发展。
然而,河北的张角筹划了震惊朝野的黄巾军之乱。
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凭借此契机登上了这个时刻的历史舞台。
他"破兖州,斩刘岱";他"出奇计、设伏击,昼夜战";他收降卒三十万,创建青州兵。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南征北战之旅,他已"匡扶汉室"之名图霸了汉室基业。
此时此刻的曹操显然已经是"屈一人下,伸万人上了"。
但是曹操依旧没有满足,因为人性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战胜了他所谓忠诚的誓言。
本来,因为曹操所依托的职业规划是打着汉室的旗号。曹操最初在骨子里是忠于汉室王朝的,因为他也是汉臣出身,所以对于那些愿意誓死追随于曹操的能臣贤士。
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效忠于汉朝王朝的。因为拯救大厦将倾可以说既是这些汉室子民的主导思维,更是他们愿意与曹操达成某种合作的前提条件更是愿意臣服于曹操的唯一目的。
但是,随着权利的最大化以及曹操的一举一动,还有曹操的地盘和势力的逐渐的壮大,渐渐地暴露出其逆行倒施、本末倒置的真实嘴脸。
因而,从这一刻开始,本是效忠于汉室王朝的群体和曹操之间各种敏锐的问题也就趋于清晰地展露了出来。
凭借曹操的性格和对霸业沉迷的程度而言,他一旦感觉哪里不对路,或是发现哪个环节出现了偏移,可以很肯定地说,他是绝对不会妥协和迁就的,对待这种现象他既不会容忍更不会心慈手软。
毕竟在这个触及其根本神经和权益的敏感地带,他一直坚持着其固有的原则底线,那就是"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同时对外发出了浓烈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为了他开辟的北方霸业能长期安定、巩固长久,曹操果断地用行动来加以证明。
不是英雄,读不懂曹操,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因而,自建安初年初始,曹操就开始筹划并展开了集中清理拥汉势力的行动计划。曹操自迎接汉献帝移驾许县的这个阶段开始,他假借汉献帝的旗号加快了排除异己的步伐。
他先是诛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拥汉派代表人物。后因对太尉杨彪产生不满,冠以袁氏同党的帽子将杨彪打入大狱,欲除而后快。
但将作大匠孔融带头反对,曹操害怕事情闹大随即停止迫害杨彪。以至于后来杨彪为了保护全族人,选择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关生活。
虽说孔融解救了杨彪,但是却把自己的仕途之路和小命给搭进去了。
而即使杨彪得以侥幸躲过了曹操的阴谋陷害,可是他的儿子杨修却在不久在曹操的屠刀下丢掉了性命。
还有汉室外戚、汉献帝刘协爱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丞相掾耿纪等拥汉派势力因反叛一同被清理、铲除的事件。
以上所述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曹操的阴险毒辣的一面,因为曹操残酷无情的一面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针对荀彧的身上。
三国时期,依照荀彧为人的口碑及身份地位、声望、还有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来看,他可以向萧何一样善始善终。
毕竟荀彧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价值,曹操倘若有一丝的仁和之念、宽厚之心,都不会轻易萌动对荀彧过河拆桥的念头。
曹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杀错这个人众所周知,荀彧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谋士。他对曹操最终能够青云直上、图霸四方霸业而言,可谓是呕心沥血。
在世人皆知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建议曹操在敌我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捕捉胜利的契机,为一举击垮袁绍,为曹操争取到了剿灭袁绍的绝佳时机。
况且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外在因素的方方面面言明了如何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别人不能及的作用。
而且在曹操南征北伐之时,荀彧往往具有出谋划策、克敌制胜的计谋,而后又心甘情愿地做了曹操的临时替身,为其镇守大本营,巩固根据地立下了非凡的功劳。
换个角度来说,荀彧当时居于汉室朝堂,时任尚书令,若是按照职能划分来说,曹操即无权对其指手画脚也无法对其加以制衡。
所以说,单凭这一点荀彧与很多人是有着莫大的界限。以至于他的忠于汉室的心频频展露,令曹操逐渐地产生了阴暗龌龊的想法。
曹操,行动上的巨人,德行的矮矬子公元212年,曹操准备加封自己为魏国公时,就曾在私下派人去试探过荀彧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荀彧很严肃地说道:"曹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国家,匡扶汉室,对圣上有的是一片赤诚。君子爱人以德,我们不能这样做。"
曹操派出去的说客将荀彧的言词一五一十地描述给了曹操听,曹操火冒三丈。
至此,荀彧在曹操身边来说就是一个绊脚石,势必有一天会除之而后快。
睚眦必报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通过这件事情让曹操回想起早年间(公元204年)荀彧就曾当众反对曹操创置九州的计划。
因那时候汉室江山为十四州,曹操占据了冀州之后,准备将十四州缩减为九州的一种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一旦要实施起来的话,在冀兖青三州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之中,冀州便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地盘外扩的城镇群之一。
身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的荀彧,为何选择自杀荀彧言道,天下尚未安定,人心所向不稳,切不可因为局部的变动而引发整体局势的动乱。此言在表面上乍一看,像是为了曹操的大业而说,可究其根本而言是为了压制曹操势力日益膨胀的一层含义。
曹操从这一刻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自己若想取代汉室而自立的话,荀彧是不会站在自己阵营中来的,因为荀彧只会做忠于汉室王朝的事情。
曹操自然对荀彧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接憧而来的是对荀彧的不满、反感、厌恶。
以至于日后,曹操南上讨伐东吴孙权时,就曾力排众议让荀彧代表汉室王朝前往南方犒劳三军。待荀彧来到了曹操的地盘后,曹操就找了个借口将荀彧软禁了起来。
不久,曹操欲率军出征。在大军开拔之前,曹操让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子内空无一物。荀彧也就自然了解到曹操的用意,随后自己做了了断。
荀彧死于自杀还是死于谋杀根据《史记》中言道,我们可以判断荀彧与汉献帝皇后伏寿秘除曹操的事件也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既是合作,但合作的目的又截然不同。
荀彧和荀攸、陈群、贾诩、程昱、郭嘉等这些人想法不同,荀彧真心希望曹操能够匡扶汉室基业。
而曹操最初也是打着这个旗号来网络天下英雄豪杰的,谁知在后来却是走上了本末倒置的一条路,而当曹操感觉到荀彧的心是一直忠于汉室方向的,便对其果断下手以除后患。
汉献帝刘协对于荀彧的身亡伤心欲绝,那种断腕之痛简直是不能用言语加以表述。荀彧的死在上至汉室朝堂、下至文人知识分子中也引发了巨大的触动。毕竟荀彧名扬天下,是很多知识分子为之努力的榜样。
三国曹魏时期的楷书鼻祖钟繇评价荀彧是王道的化身。而司马懿评价荀彧"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魏晋琅邪王导评价"荀文若,功臣之最也"。由此可见荀彧的影响有多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