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直到明末,蒙古人还是很有实力的。

林丹汗于1604年继任汗位,是蒙古察哈尔部的大汗,也是蒙古最后一任的大汗。

说起来,林丹汗的实力同以前蒙古大汗根本无法相比。林丹汗控制的只有察哈尔部,不过是漠南蒙古中一支比较显赫的部落而已。

至于其他各部,多是名义上服从林丹汗的指挥,实际上是各自为政的。

林丹汗直辖部落不过10多万人口,能够触动最多一二万军队。

在努尔哈赤雄霸东北时,却接连被林丹汗击败。

1608年,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领兵攻打乌拉部,林丹汗派遣科尔沁部王储奥巴父子统帅科尔沁大军进攻,一举击溃褚英的进犯。

不久,努尔哈赤出兵攻打宿敌女真叶赫部。

林丹汗再次出兵,奥巴父子领科尔沁大军驰援叶赫部,激战中努尔哈赤的部将布扬古阵亡。之后数次与后金的交手,都以林丹汗获胜告终。

努尔哈赤不敢同时与明朝和蒙古进行两线作战。他把主战场放在对明朝的同时,对蒙古则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甚至以通婚联姻为手段以笼络科尔沁、内喀尔喀部,以舒缓来自蒙古方面的压力。

直到1619年萨尔浒大战之前,林丹汗仍然同满清、明朝成为三足鼎立的势头。

满清和明朝都权力拉拢林丹汗!

直到萨尔浒大战之后,满清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兵力达到10万。

林丹汗是无论如何不能对付满清了。

但即便如此,林丹汗的衰败还是因为内乱。

林丹汗在1618年接受了西藏红教,导致内部信仰黄教的众多部落反叛,脱离阵营。

然而对于实力已经非常虚弱的林丹汗,拥有10多万大军的满清仍然用了很大的心思,采用了包括联姻、诱降、战争等一系列手段。

以皇太极为例,自己在1625年娶了科尔沁部寨桑之次女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为妾。

在满清的瓦解下,林丹汗部下内喀尔喀蒙古等五部投靠满清。

几年内,察哈尔部外围的那些部落纷纷弃林丹汗。

林丹汗部下比较可靠的科尔沁,也有诸如好儿趁部等叛徒。

在众叛亲离下,皇太极1628年大举攻打察哈尔的林丹汗,击溃了林丹汗所辖的多罗特部,俘获万余人,喀喇沁部归顺皇太极。

同年9月皇太极再次出兵察哈尔,而敖汉部、奈曼部、内喀尔喀部、喀喇沁部以及科尔沁蒙古各部也一同参战。

林丹汗溃败,逃走。

自1628年到1632年这四年期间,又有阿鲁科尔沁部、四子部落、阿鲁伊苏特部、噶尔玛伊勒登等部相继归降皇太极,使得林丹汗愈发成为孤家寡人。

最终,1632年,皇太极出兵10万,打垮林丹汗,后者带着带着仅剩的数万人逃到甘肃。

看看,对付实力如此衰败的林丹汗,满清仍然花费了20多年。

1636年3月,漠南蒙古16部49个大小郡主会聚沈阳,承认皇太极为汗。至此漠南蒙古纳入了后金的管辖统治之下。

然而,这只是漠南蒙古而已,也就是居住于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

还有漠北蒙古和西域蒙古。

满清真正控制漠北蒙古 外喀尔喀,是在康熙年间,由于西域蒙古准噶尔大举进攻,外喀尔喀接近亡国,才邀请满清来助战。

满清打败准噶尔以后,外喀尔喀才归属满清的版图,但也只是形式上控制,清朝末期就独立出去了。

至于西域蒙古瓦剌分裂出最强的准噶尔,同康熙作战多年,一度成为燎原之势,最终到1759年才被消灭。

而准噶尔这个搅屎棍,其实帮助满清大忙。他攻打漠北蒙古喀尔喀,导致后者实力所剩无几,只能投靠满清。

而原本属于瓦剌的土尔扈特因被准噶尔击败,逃到了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而瓦剌蒙古的杜尔伯特部,直到乾隆时期还在叛乱。

可见,蒙古全面的衰败至少也是康熙时期,距离明朝灭亡还有100年时间。

大明支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

然而,随着火器的逐步补给以及工业的进步,蒙古人的衰败是必然的。

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1,这个问题如果单指中国,那么最终解决游牧民族的是清朝。

从公元1635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并兼任蒙古大汗开始,直至公元1759年,乾隆征服漠西蒙古――准噶尔汗国,历时124年,清朝终于一统蒙古三部,困扰我国数千年的游牧边患至此得以解决。

大明坚持一下有没有机会呢?明朝用了近三百年也没能解决蒙古问题,这个不只是军事能力问题,根本上还是生产力问题。

工业革命到来之前,由于生产力低下,北上过了阴山便必须要游牧才能生存,这是农耕的中原王朝所不愿的生存方式,所以明朝本身没有动力去真正征服蒙古人,所求的不过是边境安全而已。

而清朝不同,其本身兼具农耕与游牧(渔猎),其入关后不仅是中原的皇帝,同时也始终是蒙古的大汗。

2,如果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这个转变则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和马克沁机枪的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公元18世纪末期,也就是乾隆晚年。

而马克沁重机枪,则在公元1888年开始正式服役于英军部队。

不过,马克沁重机枪是彻底断了游牧民族依靠骑兵征战天下的能力。

但在中国,其实不用等到马克沁机枪的到来,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便用步枪和大炮终结了僧格林沁的骑兵优势。

这一年是公元1860年,地点八里桥,僧格林沁的骑兵惨败,而英法阵亡的人数只是个位数。

此时距离明朝灭亡已经过去了200多年,明朝是坚持不到的。

3,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游牧问题的解决,其实还是生产力的发展。

游牧民族的南下劫掠,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存,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年的游牧民族已经不需要再通过抢掠才能活下去了。

于是,定居、进入文明社会,便成了大势所趋。

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游牧民族合适变得能歌善舞?

就是这个东西让游牧民族变得能歌善舞的。马克沁重机枪是1883年开始研制的,于1888年正式服役于英军部队。在1893年首次实战应用中,一支50人的英军小队凭借4挺马克沁重机枪成功击退了5000多人的麦塔比利──苏鲁士人(今天中非共和国),造成三千余人死亡。至此以后,游牧民族的骑兵在自动武器前显得不堪一击,骑兵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毕竟手工业甚至是机器化大生产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弱项,自此以后游牧就变得能歌善舞起来。

明王朝坚持一下还有没有机会?

鉴于当时明王朝在李自成的打击下已经毫无还手之力了,所以如果明王朝坚持一下只能南迁,仿照南宋去南京建都。实际上,南明小朝廷也是这样做的。

这和马克沁重机枪无关,毕竟大明王朝在1644年灭亡,而自动武器是在两百年后的事情了。

而且当时最强劲的武装:吴三桂所率领的关宁铁骑已经归顺了清朝。其他诸如天雄军、洪兵、白杆兵等强劲武装或覆灭或投降,均已不属于明王朝。可以说是大势已去。

总结一下,明王朝在当时已经尽最大努力在坚持了,但是气数已尽,没有机会了。

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应该是近代火药的发展,火药枪和火炮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游牧民族的英勇善战,在火枪火炮面前没有了用武之地。

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我觉得完全变成能歌善舞是在工业革命这个节点,工业革命彻底拉开差距,再也变不回来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举个栗子:机器、连发枪、机关枪出现,你看现在哪个游牧民族能自己造出这些玩意,蒙古可以吗。

大概什么节点,游牧民族开始从能征惯战变成了能歌善舞?大明坚持坚持有没有机会?

自从清朝在蒙古地区大力推广佛教及减丁的最早计划生育后,蒙古人口不断下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