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尼拔没有能力攻陷罗马城。

因为汉尼拔大军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意大利的。不要说笨重的攻城机械,就连稍重的武器也是无法携带的。

9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只剩下4万人。

罗马人由于措手不及,所以连战连败。

不过,罗马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从男人中征兵超过20万人。

这些部队虽不是汉尼拔的对手,但保住罗马城还是没有问题的。

特拉西梅诺湖战役,汉尼拔一举歼灭罗马4万大军,

坎尼会战,8万罗马人几乎全军覆没,有7万人或者被歼灭或者被俘虏。

此战罗马人虽惨败,但汉尼拔也损失1万6700名士兵,超过了三分之一的实力。

然而,由于汉尼拔无法攻陷罗马城,所以实际上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而且罗马人实力强悍,不断和他进行消耗战。

汉尼拔实力逐步消耗殆尽,盟友也保持中立,罗马人连连反攻,迦太基陷入颓势。

这边,罗马人在前204年,直接攻打迦太基的老巢。

大西庇阿率领罗马大军到达西西里岛,组成一只35,000人的大军开拔到北非,在各地展开杀戮、掠夺。

迦太基元老院于是下达严命,要汉尼拔立刻返回祖国。

公元前203年秋天,汉尼拔终于离开转战十六年的意大利。

然而在迦太基老家的扎马战役,疲惫不堪的汉尼拔大军5万人损失4万,罗马人损失还不到1万人。

由此,汉尼拔大军基本覆灭,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与战争关系的问题。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极端的政治行为。

而政治行为不仅仅是战争,其包括: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政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秩序的维护。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与西楚霸王项羽的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相似性在于试图以战争掌控政治,以单纯而极端的暴力摧毁对手。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失败的根源在于战争只服务于汉尼拔个人的目标,而不是服务于政治。战争是暴力的,是对财富的消耗。只有战争为政治服务,那么政治就能为战争提供后动力,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兵力等方面的补充。没有这个补充,战争是无法持续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一场战争,如果不能达成政治目的,即便是胜利了,也毫无意义。汉尼拔与项羽都是军事天才,其所进行的战争都是为了摧毁对手,为了取胜而取胜,并没有考虑到取胜能带来什么,能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汉尼拔以及项羽的对手,虽然军事能力不如他们,但是政治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即便是每战必输,只要有政治为后台,那么战争就能一直持续下去,就不会输。

战争,自古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汉尼拔以及项羽其实都是被对手耗死的,对手有源源不断的政治补给,而他们没有,以战养战只能维持一时而无法长远。

从汉尼拔与项羽两人的人生历程来看,以及能力、思想等各方面看,的确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说汉尼拔就是西方的项羽,或者说项羽就是东方的汉尼拔,都是可以的。

一:汉尼拔与项羽进行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摧毁对手。

汉尼拔(公元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将领哈米尔的儿子,自小就跟随其父亲经受着战火的磨练。在他九岁的时候,哈米尔就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势不两立的仇人。在他父亲的培养下,二十五岁的汉尼拔就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富有军事才能的将军,成为了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

项羽(公元前232—202年),是战国七雄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项梁之侄,自小父亲早逝,跟随其叔父学习兵法韬略。项梁以及一班楚国的流亡贵族,都秉承着一个信念: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羽跟随其叔父,起兵反秦,逐渐成长为一名武艺兵法高超的将军。项梁被秦将杀死后,项羽接替了其叔父的位子,成为楚军最高统帅。

从汉尼拔与项羽两人的年少历程以及思想目标、能力的培养上看,是差不多的。

二:汉尼拔与项羽发动战争都是以兵权裹挟政权。

汉尼拔成为最高统帅后,为了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进而发动战争。汉尼拔派遣了大量的信使,和刚刚被罗马征服的高卢人达成了盟约,还与希腊地区的城邦达成了一起进攻罗马的盟约。同时,汉尼拔攻占了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一个富足的萨攻姆城。罗马人面对汉尼拔接连的挑衅,多次给予警告,无果之后只能对迦太基宣战。

项羽成为楚军的最高统帅之后,击杀楚怀王派遣过去统军的上将军宋义,进而掌控了西楚所有的兵力,将楚怀王扔到了一边。随后又与六国各反秦武装结盟,向秦国国都方向推进,誓要灭秦。

三:汉尼拔与项羽都以天才的军事能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特别是运用骑兵作战的能力。

罗马对迦太基宣战后,汉尼拔不顾迦太基本土的安全,率兵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直接将战火烧到了罗马共和国境内,以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三战三胜,先后歼灭了罗马重兵近二十万人,击杀了罗马的执政官。

项羽同样是以少胜多,在巨鹿一战,击败秦军四十万大军,坑杀秦兵降卒二十万。随后,汇聚各反秦六国武装,以四十万大军向关中推进,灭亡了秦朝,火烧了阿房宫。

四:汉尼拔与项羽在战争取胜后并没有进行后续的政治安排。

汉尼拔取得胜利后,罗马共和国各同盟部落城邦全部投靠了汉尼拔,甚至是罗马人最忠实的盟友意大利人也是如此。然而,汉尼拔只是把这些投靠的人作为后勤补给站,并没有以政治的手段将他们统合起来。

由此,汉尼拔没有能力攻陷罗马城,只能在罗马城的外围运用骑兵进行游击作战。罗马人以此获得的喘息之机。随后,罗马元老院做出决定,给予意大利人公民权,进而再次获得意大利人的友谊,从而瓦解了罗马即将灭亡的危机。罗马人实力大增后,分兵两路,一路继续与汉尼拔对峙,一路出重兵攻打迦太基本土,迫使汉尼拔回师。

项羽取得灭秦胜利后,六国以楚国为首。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将秦始皇一统六国,结束诸国战乱的功绩一笔抹杀。同时,又退出关中,回西楚去了。

如此,让秦人获得了喘息,秦人旧官吏在接受了秦朝已灭的事实下,转而支持原为汉王刘邦夺取天下。从而再次建立了属于秦国遗民自己的政权,拉开了刘邦再次一统天下的序幕。

五:汉尼拔与项羽都是被自己人抛弃,最后自杀而亡的。

汉尼拔因为没有对战争胜利后的成果进行统合,使得迦太基无法获得各方面的力量,迦太基依然一盘散沙,只能以主城的力量与罗马人对战。

汉尼拔回师后,取得了迦太基的最高统治权,多次击退罗马人的进攻。可是,迦太基却因此民不聊生。在扎马战役中,因为迦太基兵力大损,汉尼拔被迦太基元老院剥夺了权力,不得不出走东方,离开了他一直效忠的迦太基。罗马人对汉尼拔始终不放心,多次出动大军进攻东方各国,就是为了引渡逃亡的汉尼拔,汉尼拔走投无路,服毒自尽。

项羽回到西楚后,六国之战的战乱重新开启,各国互相攻伐,兵灾让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整个天下有一半的百姓因为这场战乱而送命。

幸存的百姓转而支持刘邦统一天下,项羽仍坚持他的分封,做西楚霸王。楚汉之争开始后,项羽依靠天才的军事能力多次以少胜多击败刘邦。可是,项羽的六国同盟以及手下将领都放弃了项羽,项羽在垓下之战损失惨重。

项羽只带着少数兵马逃亡江东,在即将渡过乌江之时,被一名渔夫羞辱,项羽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身亡。

综上所述: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原因就是不懂政治。汉尼拔的人生历程与项羽有极大的相似性,将汉尼拔称为西方的项羽也不为过。将迦太基与罗马的战争成为西方的楚汉之争也很合适。

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的不是汉尼拔从罗马回国,而是汉尼拔流亡东方。汉尼拔回国与项羽回西楚类似,汉尼拔放弃了在意大利半岛建立政权,项羽放弃了在关中建立政权。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

一提到迦太基,我们不得不提到与它争夺半个世纪西部地中海霸权的罗马。其实从欧洲整个地形环境来说,欧洲的整个政治地缘被割裂的支离破碎,很难形成一个大统一的文明,就连一个贸易环境也是相互独立的单元经济体。内部资源无法整合,也使得地中海地区长期是各国尤其是地区强国相互争夺的对象。

海域广阔岛屿众多,这也给人们开拓海上通道发展跨海贸易提供了方便,而这恰恰也是商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地区曾经出现过多少个不同的民族,我们已经难以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国家罗马,就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与迦太基的争霸战争中获胜,并建立大文明的。其实在希腊城邦称雄地中海的时候,罗马共和国并没有太多野心,才刚刚发展起来,只是想在自己的亚平宁半岛上安稳度日。

但是这并非全体罗马人的诉求,对于海外的财富以及扩张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都使罗马元老院逐渐展现了其扩张的形态。尤其是在马其顿帝国崩溃以后罗马完成了从元老院开始的政治整合,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农业帝国。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地中海文明周边各个区域的军事作战中,其中两个最具战略意义的岛屿西西里岛和萨丁岛便映入他们的眼帘。

这两座岛屿不仅仅控制着西地中海的要道,而且还是主要的粮食产区,这立刻引起了处于北非的商业帝国迦太基的注意。迦太基当时称霸西地中海,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着萨丁岛和西西里岛。罗马人的诉求侵入到迦太基的固有势力范围,损害了迦太基的利益,双方不可避免地打了这一场争霸战争。这场战争持续100年,我们称其为布匿战争。因为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腓尼基是一个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殖民城邦。

腓尼基人人口基数少,所以向外扩张的殖民地更多的是当个孤立的城邦,而非一个帝国。迦太基城确实是腓尼基人建立的,但也是城邦当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它的发展状况是最好的俨然可以称其为帝国。当时的迦太基已经占有了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区,势力十分强大,罗马人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与迦太基人进行了长达24年的较量,罗先败后胜,出色的指挥使的迦太基人的战争成本入不敷出,迫使迦太基主动与罗马议和。

迦太基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当中并没有损失根骨,但是它的霸权也确实受到沉重的打击,撒丁岛,西西里岛,伊比利亚半岛全部归罗马所有。

迦太基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地中海霸权。

罗马人也知道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以后双方只是暂时的和平。所以罗马在这一期间并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加大对高卢人的进攻,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迦太基人为了避免与罗马进行直接冲突,在罗马忙于与高卢人的斗争中,在如今的西班牙重新建立新迦太基,并以此作为未来进攻罗马的据点。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迦太基缓过劲来,重新谋求西地中海霸权,这也让罗马人感到异常警觉。他们对于高卢的战争一直没有眉目,高卢人死缠烂打也使得罗马深陷其中。为了稳住迦太基,罗马于老院不得不派出相应人员,警告迦太基人不得越过相应的边界线,很显然迦太基没有同意。此是迦太基的统帅汉尼拔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当时的汉尼拔仅26岁,便带领着新迦太基的所有军队向东进发。

当汉尼拔开始进攻时,罗马人就一直筹备着进攻迦太基本土的计划。

但是由于汉尼拔的出色领导使得罗马的同盟者不是战败就是归属于迦太基。罗马的防线被汉尼拔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甚至罗马人的军团也数次失败,但罗马人的坚强与坚韧发挥了作用,即便坚壁清野龟缩城内也绝不投降。随着时间的进行,战争向有利于罗马一方的态势发展,尤其是罗马的海军,此时发展迅速,并且掌控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这也切断了迦太基与新迦太基和汉尼拔三者之间的联系。

并且策划了一个直接进攻迦太基本土的冒险行动,而汉尼拔得不到迦太基的援助,甚至还受到怀疑,最终葬送了大好战略机遇。在战略上失去优势的汉尼拔使得原先的罗马同盟者再一次动摇,而他所收编的高卢军团此时也萌生退意。汉尼拔只能带着当初自己出兵的数万新迦太基军队持续作战并最终战败。

说汉尼拔失败是因为个人原因,倒不如说是迦太基根本无法全力支持。在汉尼拔初入罗马统治中心,并获得巨大胜利的时候,汉尼拔曾写信迦太基要求增援。但是迦太基的元老们并不认为汉尼拔获得了巨大局势胜利,他们认为汉尼拔一定出了一些问题,否则既然胜利了,为什么还要要求援兵?也正是这种不信任使得迦太基一直没能成为强的后盾。

与其说这次战争是罗马与迦太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的战争,倒不如说这场战争是汉尼拔个人带领自己的军队与整个罗马共和国之间的战争,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

欧洲的地形被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等山脉分割的支离破碎,各个地理单元都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经济体,贸易就成为区域里各个部落的刚性需求,而地中海就成为了天然的航海通道。商业文明也因此成为欧洲迥异于东方文明的特质,出现了很多善于经商的民族或部落。那时候由于海盗的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贸易线路的通畅,一些国家开始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贸易据点,逐渐形成新殖民地性质的城邦国家。这些国家之间、殖民地之间为了争夺贸易线路的控制权,彼此征战不休。为了共同的商业利益,在征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结盟性质的罗马与迦太基帝国。

(迦太基帝国与罗马共和国的位置图)

在希腊城邦国家称雄地中海的时候,罗马共和国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他们在亚平宁半岛上安稳地牧羊和种植小麦,稳步的发展联盟势力。他们还派人到希腊学习法典,形成了罗马共和国著名的《十二铜表法》。马其顿帝国崩溃前后,罗马也逐渐完成了政治整合,成为亚平宁半岛上强大的农业帝国。随着罗马人口逐渐增多,拥挤的亚平宁半岛出产的财富已经不足以让罗马公民安身立命。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岛和撒丁岛。这两个岛屿不仅控制着西地中海的贸易通道,而且还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这对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重地。

罗马共和国向海外扩张的势头,立刻引起了商业帝国迦太基人敌意。此时的迦太基帝国拥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是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控制着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罗马人的诉求,是侵入迦太基帝国的原有势力范围,严重损伤了迦太基的利益。为此,双方不断发生矛盾,最终爆发了一场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因为最终取胜的一方是罗马共和国,他们称迦太基那片地方为布匿,所以这场绵延100多年的战争就被称作布匿战争。

(迦太基军队以雇佣兵为主)

迦太基帝国原本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建立在非洲大陆向地中海方向的凸起部,现在被成为突尼斯半岛的沿海地带。腓尼基人是一个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各个国家的争霸战争中,腓尼基人大做生意,其贸易据点遍布整个地中海。在这些殖民据点中,迦太基逐渐发展壮大,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地中海西部的霸主。在罗马共和国发起挑战之前,迦太基人已经在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建立起了统治,势力十分强大。

当罗马共和国的使者出现在迦太基元老院,傲慢地询问迦太基人是要西西里岛还是战争时,在遥远的东方,秦国刚刚打下了韩国的野王,逼迫韩国献出了上党地区,随后即开始了为时三年的上党争夺战,长平之战即是这场战争的收官之战。罗马人在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与迦太基人较量了整整24年时间,他们先败后胜,凭借着出色的学习能力,打破了迦太基人的海上优势,并且取得了撒丁岛、西西里岛、伊比利亚半岛的优势地位。迦太基人为了应付战争,加紧从殖民地掠夺财富,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危机,不得不请求和平。罗马人倾国出征,国内空虚,罗马城附近的高卢人蠢蠢欲动,使得罗马也急于收兵回国整顿后方。因此,在迦太基人作出了重大让步的情况下,双方休战言和,罗马人得到了西西里岛。

(罗马得到了西西里岛)

不过,罗马人和迦太基人都清楚所谓的和平只是暂时停战。罗马人在对付高卢人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迦太基人的动静。此时的迦太基人因为拖欠军饷引发了大面积的叛乱,耗时3年零4个月才得以平定。不过,当迦太基人将最后的叛军封锁在撒丁岛,胜利在望时,罗马作为一个称职的敌人不失时机地出现了。他们对撒丁岛宣布行驶保护权,蛮横地要求迦太基人停止军事行动,还要赔付战争赔款。罗马人欺人太甚,但是迦太基失血严重,无法立刻应战,只好忍下了屈辱。

他们自然难以释怀,很快就决定通过征服西班牙来弥补自己在战争中的损失。迦太基帝国的名将,此前的平叛最高指挥官哈米尔卡被任命为西班牙行动的负责人,担负着为迦太基开拓新生路的重任。公元前236年,为了复兴祖国,哈米尔卡带着2万军队远赴海外,走马上任,随行的有自己的女婿和儿子。他的女婿名叫哈兹德鲁巴,他的儿子叫做汉尼拔,当时的汉尼拔还是一个11岁的孩童。

哈米尔卡在9年的征战中,大大扩充了迦太基人的地盘,掳掠来的物资,使得迦太基帝国持续失血状态得到了改善。在公元前228年的一次战斗中,哈米尔卡因轻敌阵亡。他的女婿哈兹德鲁巴继任。他巩固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统治,还在西班牙南部海岸建立了新迦太基城。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巨大成功,引发了罗马人的警觉,他们在料理高卢人的同时,还派遣使者来到西班牙,严词警告迦太基人不可越过埃布罗河,要与迦太基人平分西班牙。哈兹德鲁巴显然遵从了这个约定,在他统治西班牙的8年内,没有因此与罗马人发生冲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那年,哈兹德鲁巴遇刺身亡,迦太基西班牙军推举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继任全军统帅。汉尼拔当时年仅26岁,却已经在西班牙度过了15年。他上任之初,就意识到随着罗马在公元前222年与高卢人的决战胜利结束,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为此,他巩固了自己的西班牙地盘之后,开始攻打罗马在西班牙的盟友——萨贡图姆,第二次布匿战争由此爆发。对于这场战争,迦太基人的诉求是一雪前耻,而罗马人的诉求是彻底摧毁迦太基人与罗马人叫板的实力。

(汉尼拔军队的成分非常复杂)

汉尼拔在西班牙境内作战时,罗马人正在筹划着直接进攻迦太基本土。因为相对罗马人温和的政策,迦太基人的政治理念相当排外。商业立国的迦太基人对同盟都克以重税,强取豪夺,盟友的政治地位极低。为了防止盟邦有反抗的实力,迦太基人不许他们有城墙。所以,登陆亚平宁半岛,征战才算刚刚开始,因为各个城邦都有城墙守卫,而登陆北非,战争就已近结束。后来的汉尼拔也是深受此等政策之害,不得不仓促迎战,最终在札马战役中失败。

罗马人的黑虎掏心的战术,是对迦太基的致命威胁,因为此时罗马人已经掌握有地中海的制海权,汉尼拔如要避免在北非本土发生决战,他必须要提前将战火引入罗马本土。因此,他在稳定了西班牙的局势后,策划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军事行动,带领他的多国部队,翻越阿尔比斯山,出现在罗马共和国的波河平原,将战火烧到罗马境内。他带着将近9万人的部队踏上了远征的路程,用了5个月的时间行进了1600公里。当罗马北部平原出现他们眼前时,部队已减员至不足4万人。汉尼拔指着波河两岸富饶的土地,对他的士兵说:你们眼前所见,都将是你们的战利品,前提是打败他们,活下来。

汉尼拔的兵行险招,完全打破了罗马人的战争计划。原有的登陆北非的作战计划被终止,各地兵团在元老院的催促下,相继投入到与汉尼拔的战斗中。公元前218年9月末,汉尼拔与前来迎战的罗马军队数战数捷,罗马两个执政官军团被彻底击败,此前被罗马人欺负惨了的高卢人大量地加入了汉尼拔的大军,增强了汉尼拔的军事实力。公元前217年初夏,汉尼拔在特拉斯米尼湖成功伏击罗马军团,歼灭一个执政官军团。

元老院对执政官费边的拖延战术表示不满,他们对汉尼拔在罗马腹地翻云覆雨极为愤慨,因此他们重新组织了8万军队,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汉尼拔。公元前216年8月2日,在坎尼会战中,罗马的8个军团被基本摧毁,阵亡78000人,将校阵亡80%,汉尼拔通往罗马城的道路已经被扫清。罗马同盟出现了破裂,第二大城卡普亚向汉尼拔投诚。此时的罗马城犹如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城,而汉尼拔的表现也同样令人疑惑,他没有选择进攻罗马城,而是到意大利南部去打野了。可能汉尼拔的战役目标还是想恢复迦太基的故土西西里岛,对于罗马城原本不在他的作战目标之列。也可能是汉尼拔认为罗马城防坚固,他带领的部队缺少攻城设备,因此绕过了罗马城。

(坎尼会战中罗马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国难当头,罗马元老院发布紧急征召令,并且禁止任何人提出议和。公元前215年,罗马人在西班牙战场扳回一城。同年,迦太基本土又遭遇叛乱,原本计划增援汉尼拔的部队调到了西班牙,与罗马人比长量短。在意大利本土,经过惨痛失败教训的罗马元老院重新任命老狐狸费边为执政官,不与汉尼拔正面交战,而是拖着汉尼拔,并时刻准备攻击汉尼拔的补给线。在此后的两年间,汉尼拔被牵制在意大利战场,虽然也取得了几次胜利,可是每胜利一场,他都变得极为忧心,因为的他的损失越来越多,却几乎没有得到补充。他慨叹地说:“如果在持续几场这样的胜利,我将面临彻底的失败。”

公元前212年,经过惨淡经营,罗马的军队达到了25个军团,约25万人。迦太基持续向西班牙投入军事力量,罗马任则在意大利本土对汉尼拔发起反击。到公元前210年春,罗马任已经成功收复西西里岛,在西班牙战场,时年仅24岁的罗马军团的统帅西庇阿率援军抵达,战场形势开始向罗马人倾斜。公元前209年,费边收复意大利重要城市塔兰托,西班牙战场,西庇阿攻破新迦太基城。

(汉尼拔在罗马的转战路线图)

公元前206年秋,西庇阿肃清了西班牙境内的迦太基实力,返回了罗马,收获了极大荣誉。公元前205年,汉尼拔的同盟马其顿与罗马讲和。西庇阿发现了迦太基人的弱点,他在西西里练兵准备出征北非,直接进攻迦太基本土。

公元前204年春,西庇阿的远征军从西西里出发前往北非,与迦太基的本土部队对峙。公元前203年,西庇阿屡战屡胜,迦太基本土岌岌可危,元老院召回了汉尼拔兄弟。可是,由于罗马人掌握着制海权,汉尼拔能够从意大利本土带回的军队只有1.2万老兵。在面对西庇阿的3.4万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时,汉尼拔所能动用的只有临时招募的3万新兵。在札马会战中,西庇阿用了当年坎尼会战中汉尼拔的新月战术,以1500人的伤亡取得了斩杀2万人,俘虏1万人的战绩。当年的学生,终于战胜了老师。

无力再战的迦太基帝国再次接受了罗马人苛刻的和平条件,不准拥有军事武装,海军只能保留10艘舰船用于对付海盗,迦太基此时只能保持名义上的独立。公元前196年,汉尼拔被推选为执政官,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用以增强迦太基的国力。迦太基元老院却认为汉尼拔要重新发动对罗马的战争。饱受威胁的汉尼拔因此出逃,自我流放,在公元前183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服毒自杀。公元前146年,罗马军团远征迦太基,攻灭了这个国家。为了防止迦太基人再度复兴实力,罗马人甚至在迦太基的土地上洒满了盐,让土地寸草不生——这才是斩草除根。

汉尼拔凭借孤军深入,以少胜多,成为欧洲历史上的四大名将之一,历代军事学家无不把汉尼拔的战役当做经典来研究,他也被成为欧洲的“战略之父”。当然,对于中国军事学说而言,汉尼拔的钳形战术并不特别新鲜,然而在欧洲军队普遍正面硬刚的军事战术下,这种钳形战术已经可以上升为战略了。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转战罗马境内15年,有过多次可以取胜的机会,歼灭数十个罗马军团,给罗马人造成了超过50万人的伤亡。然而,迦太基元老院却垂涎于西班牙的银矿和西西里的粮食,在三个战线上同时开展战争。原本汉尼拔的罗马战场应该是最重要的,可是却始终得不到母国的支援,反而在次要的西班牙和西西里战场,迦太基人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浪战空费国力。

(三次布匿战争终结了迦太基帝国)

迦太基帝国的商业特征,再一次体现短视的特点。他们没有明确的战役目标,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掠夺财富。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统治区域始终处于动乱的状态,稍有外力介入,他的属国就会发生大面积的叛乱。第二次布匿战争最终失败,也与此有关,原本迦太基的盟国,最终竟都倒向了罗马,导致汉尼拔只能带领一些乌合之众去面对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

因此,汉尼拔回国后所面临的问题,如项羽渡过乌江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时间和团队去整训军队,只能带着为数不多的老兵,匆匆纠集起来的乌合之众,去应对经过多年战阵演练的敌人。汉尼拔倒还是幸运的,他还能带出来12000人,项羽却是孤身一人。如果西庇阿能够给汉尼拔一年的时间休整,战争的局面也许会不一样。可是,让项羽孤家寡人度过乌江,他甚至连传令官、招募官、统兵官的基础盘子都没有。汉尼拔在回国之后还有一战之力,而项羽度过乌江之后,却有可能被一县吏所擒。

所以,汉尼拔回国,与项羽渡过乌江不能同日而语。不过汉尼拔始终得不到补充,与刘邦对付项羽的战略有着相似性。项羽最终败退垓下,也是因为刘邦始终不与项羽正面交战,却派遣彭越袭击了项羽的补给路线。刘邦的军队越打越多,项羽虽然屡次获胜,军队却越打越少。在这个角度来看,汉尼拔与项羽的命运有着相似性。不过汉尼拔的命运是因为他的祖国没有支持他,而项羽的命运则是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的。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西方世界的历史走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业文明的罗马帝国兴盛了400多年,成为西方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汉尼拔的军事能力是突出的,统帅能力是优秀的,只是他所效力的对象却是一个腐朽、贪婪、自私成性的政府,一生功业,如水花镜月。不知年老的汉尼拔服毒自尽的那一刻,是否想起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些阿尔比斯山的雪,亚平宁半岛的小麦,还有西班牙的美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