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前言: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村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农民阶级烙上了深深的狭隘性和短视性,形成了顽固的小农意识;不能具备开阔的视野,再加上农民阶级特有的狡黠性,使得中国历史上屡次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之后,起义领袖之间必然发生火并、内讧,导致形势大好的起义浪潮走向低谷,或是胜利成果被地主阶级所篡夺。
这样的例子,史书上数不胜数。作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人物,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例外。
李自成、张献忠在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辙,坠入了历史的循环;双方互相仇视,在大敌当前,竟然互不相救,甚至为了争夺地盘而不惜兵戎相见,最终致使清军把他们各个击破,先后消灭了。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国家财政趋于破产;辽饷、剿饷、练饷的无休止加派,以及本来就极为沉重的赋税,压得农民阶级喘不过气来;更有官府无能无为,水利失修,灾荒频繁发生,许多地区连年颗粒无收,可是赋税却一厘一毫也不得减免。这就使得农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
流民到处游荡,衣食无着。他们只能聚集起来,抢掠富户,以求填饱肚子。官府对此进行残酷镇压,终于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浪潮。
在此过程中,李自成、张献忠先后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当中,并且很快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人物。
李自成、张献忠二人都是勇猛善战,富有韬略;他们在明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迅速展露峥嵘,成为当世的枭雄人物。
在早期的农民起义斗争中,张献忠成名较早,自号“西营八大王”,势力很大,威名远扬;而李自成虽也自成一军,号称“闯将”,可是他的声名并不显赫,名气远在张献忠之下。
在军事力量还很强大的明朝官军的围剿之下,起义军的领军人物王嘉胤、紫金梁、高迎祥等人先后牺牲了。
剩下的各支起义军中,张献忠的力量最为强大;因此,明朝政府采取了重点打击张献忠的军事策略,同时对其他起义军也加以围剿。
在明军的残酷镇压之下,农民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损失巨大。李自成所部全军覆没,他仅率18骑杀出重围,逃入商洛山的密林之中;而张献忠在明军的重点打击之下,伤亡惨重,不得不违心地接受明朝官府的招抚,投降了明朝政府。
明末农民大起义陷入了低谷之中。
但是,由于明朝官府的腐败,官员们欲壑难填,他们对投降过来的张献忠进行了无休止的敲诈索贿;并且明朝政府对张献忠极其不放心,暗中秘密布置围剿,企图一举消灭张献忠。这一切都迫使张献忠不得不重举反明大旗。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重新起义,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新高潮。
张献忠的重举义旗,把明朝官军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去了。躲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李自成乘机出山,潜入河南。李自成利用河南连年灾荒,遍地饥民的形势,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仓赈济灾民,获得了崇高的威望,饥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
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力量不断壮大。他不失时机地攻占了洛阳,处死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打开福王的粮仓,把粮食返给饥饿的百姓。李自成的作为,获得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很快李自成的部众就发展到50万之众,对外号称“百万大军”。
而同一时期的张献忠,在经历了玛瑙山惨败之后,就改用流动作战的策略,转战四川,又出其不意地进入湖北,夺取襄阳,声势大振。
从张献忠夺取襄阳、李自成攻占洛阳以后,农民军已经兵强马壮,能够与官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了。尤其是李自成消灭了孙传庭的秦军精锐之后,明眼人都已经清楚地看到明朝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张献忠先入湖南,又转进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
1644年春,李自成攻取北京,明朝灭亡了。
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在政治上措施失当,失去了原来明朝官僚士绅阶层的支持,导致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打败了李自成大顺军。
在损伤惨重的状况下,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撤往山西;最后又一路疾驰,退回陕西。
清军一路追击,连续挫败李自成的抵抗,迫使李自成放弃西安,撤往湖北。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查看地形时,遇到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遇难。
1646年,清军偷袭四川。张献忠轻疏大意,在凤凰山被清军神箭手偷偷地一箭封喉,就此身亡。
纵观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的抗清斗争,李自成、张献忠这两支最大的汉族军事力量,互不施援,各自为战,最终被清军轻易地逐个击破,真是令后人扼腕长叹。同时也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不能携手共同抗击清军呢?
依我看来,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因:
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使李自成、张献忠在形势发展到能够一举推翻明朝统治的时候,都想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谁也不愿臣服他人,听命于人。
在李自成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际,各支起义军都投奔李自成而来,听从于李自成的号令。但是,统一号令的过程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各支起义军的领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自作主张,一旦转变到要遵命而行,都放不下架子。
原先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战友关系。在联合抗击官军的战斗中,起义军各营之间的合作原则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完全保持着行动的自由。可是,一旦改变为严格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对于一向我行我素、且具有小生产者狭隘性的农民领袖们来说,这是极其不可容忍的。
因此,为了达到号令统一,李自成采取了历代农民起义中惯常的“火并”方法,用暗杀手段处死了赫赫有名的农民军领袖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等人,兼并了他们的队伍。
李自成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其他各支起义军的不满和恐惧。非常著名的革左五营的领袖老回回马守应就率部逃走,与张献忠合营,从此与李自成决裂。
罗汝才等部也有很多人逃走,投降了明军,成为李自成的死敌。
这种情况,必然使张献忠对李自成深为不满,产生出高度的警惕性。
张献忠一直受到官军的重兵围剿,损失极大。他的军事力量已经没有李自成强大了。张献忠一直转战在河南、安徽一带。1643年5月,张献忠乘李自成打败左良玉之机,率部占领武昌,准备在此建立政权。
李自成此时已经除掉了罗汝才等人,对张献忠占领武昌很是不满,就写信给张献忠,以罗汝才的下场来威胁张献忠。
张献忠当时的兵力远不及李自成,自知无力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张献忠只得放弃武昌,转进湖南,后来又寻机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对张献忠的恐吓威胁,已经宣告二人的关系破裂了。
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自以为天下可“传檄而定”。他任命明朝降官黎玉田为四川节度使,又任命明朝降将马科为四川总兵官,命令黎玉田、马科率军前去收复四川。这就直接触犯了张献忠的切身利益。因此,张献忠再也无法忍受了。
张献忠亲率大军去迎敌,一举打败了马科所部大顺军,把大顺军赶回了陕西。这一仗,意味着李自成、张献忠这两大农民军公开决裂了。
随后,愤怒的张献忠又发兵进攻李自成大顺政权管辖的陕西汉中府。却被驻守汉中的大顺军贺珍所部打得大败而回。
至此,双方刀兵相见,结下深仇,再也没有联合抗击清兵的可能性了。
结语:李自成、张献忠交恶的影响可谓深远:双方将士们互相仇视。一直到后来的永历朝廷时,大西军余部在云南休整得兵强马壮,在孙可望、李定国的主持下,要求联明抗清。而先期联明抗清的大顺军余部高一功、李过等将领由于双方的仇恨,还坚决反对永历朝廷与大西军联合呢!
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名字,凡是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们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要人物,也是明王朝的掘墓人。为了突出他们两位是灭亡明王朝的主要力量,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将他们单独列传,如《明史》、《罪惟录》、《石匮书》等等。尤其是李自成更是直接攻破帝都北京,宣告了国祚长达276年的明朝灭亡。但是在清朝入关之后,双方同为农民军领袖,却采取了各自为战的态度,让清军各个击破,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狭隘的封建小农意识,具有狭隘、自私、分散等弱点,阶级局限性使李自成集团和张献忠集团从合作走向决裂。
两人不可能一起合作的事实其实在崇祯八年荥阳大会之后就已经开始露出端倪。在会议时起义军十三家领袖商讨怎么应对官军的各个击破,希望能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当时李自成还是十三家领袖之一高迎祥部下的闯将,李自成提出将十三家农民军分成数支大股部队,划分战区对抗官军,并在会上说如果这样即便关宁军来了也不怕(还是太年轻),得到诸位领袖的首肯。
《小腆纪年附考·卷一》:自成进曰:“匹夫可奋臂,况十万众乎!今吾辈且十倍官军,虽关、宁铁骑至,无能为也!计惟分兵随所向立效,利钝听之天。”众曰:“善。”在会后,李自成作为高迎祥的部将,随同高迎祥和张献忠联军东下,这算是两人具有间接性的第一次合作,联军由河南直下安徽,攻下了明朝中都凤阳,明廷大为震动,也就在此时双方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两位农民军领袖居然为了乐工和乐器大起争执,反目成仇,此后李自成分兵西进。
《明史·卷三百九》: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当然,其深层次的心理因素恐怕仍然是高迎祥和李自成惧怕张献忠吞并其部,此番争执可能只是导火索罢了,“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
矛盾在这之后愈演愈烈,崇祯十一年正月,张献忠受明廷招安,屯兵于谷城。而李自成此时被洪承畴追杀的狼狈不堪,走投无路之下,带着百余人去投奔张献忠,张献忠不仅不予以接纳,反而杀心陡起,准备干掉李自成,幸好李自成警惕性高,一个人骑着一头驴开启了说走就走的逃亡,狂奔600里,跑到了另外一位起义军首领老回回马守应的军中,也许是“旅途”劳顿加上怒火填膺,一病不起,长达数月之久。
《流寇志·卷三》:闯将以残众数千走汉南,众散殆尽,将亲信兵百余人入楚,依献忠,不许,走竹溪。献忠欲谋杀之,自成独骑驴,日行六百里。走商洛,至淅川老回回营,卧病数月。对张献忠的“大恩大德”,李自成自然是没齿难忘,毕竟是个人都有点背的时候,崇祯十三年八月,张献忠被左良玉揍得有点惨,穷途末路的张献忠投奔李自成,李自成一开始以部曲待他,但是张献忠不服,李自成也陡起杀心想干掉张献忠,在罗汝才的帮助下,李自成脱身逃走。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自成欲以部曲遇之,献忠不肯屈,自成将杀之,汝才止之,资以五百骑,麾曰:“亟引而东,合革、左,此地非吾当留也!”献忠乃东奔。在这一时期,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互相记恨,但是,面对共同的敌人明朝,还是可以进行互相利用性质的合作。比如联合对抗关宁军(当然,结局是被暴打)。而且史料也记载推测出双方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有过合作,“是月,张献忠、李自成不相下,罗汝才亦忤献忠,献忠奔陨西,自成、汝才分兵南下”,这段史料证明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李自成和张献忠是在一起的,否则就不会有“不相下”一说。
第二、各自的独霸的帝王式思维,使双方的矛盾更加白热化。
崇祯十六年,明王朝行将朽木,而横行于大将南北的起义军也只剩下了李自成、张献忠两大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本年攻克襄阳,改名襄京,开始组织政府,着手军队改编,为以后称帝代明做准备。与此同时,张献忠也攻克了武昌,开始铸造“西王之宝”,大封官员。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李自成对张献忠的行为大愤懑,于是派人带话,歌词大意:“老子下一个收拾的就是你。”
《流寇志·卷七》:老回回已降,曹操、革里眼、左金龙皆为我所杀,行将及汝矣。不仅如此,还贴出告示,杀死张献忠者,奖励千金,“有能擒斩献忠以献者,赏千金”,张献忠因为李自成势大,不得已卑辞厚礼向李自成赔不是,结果派去的使者有去无回,被李自成扣留,史载“献忠恨之”。
张献忠对李自成的仇恨至此到达了不可解的程度,占领四川后凡是石碑上有“大明”、“大顺”字眼的,旁边的人家也得跟着倒霉。一日听到有“张家长李家短”之语,张献忠大喜道:“这说明我我胜过了李自成。”,“张家长,我胜自成兆也”。
在崇祯十七年十月,此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被清军压制在陕西,失去了往日的实力。于是张献忠在四川成都称帝,国号大西,改装大顺,挑衅意味极其明显。并且还和想占据巴蜀的李自成麾下将领马科为争夺保宁、绵州一带爆发冲突,打赢马科后,改绵州为得胜州,“献并得守城者,改绵曰得胜州”,还想进一步夺取汉中,结果被李自成部将贺珍击败,双方关系算是彻彻底底的决裂了。在清军南下之际,两支起义军互相火并,所谓的合作根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
三、目光短浅,没能预估到清军所带来的威胁。
明末的两个农民军领袖都不约而同的对清军威胁预估不足,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没想到清军会帮助吴三桂,是人所共知的事。
而张献忠就压根没想到清军会来打他,他的眼里似乎只有李自成和南明势力,对清廷的威胁毫不重视,事实上早在顺治二年十一月,清廷已经有消灭张献忠的意向,在正式行动前,还给张献忠写劝降诏书,“张献忠如审识天时,率众来归,自当优加擢叙”,可见消灭张献忠已经提上了清军的日程。
可是张献忠根本不当回事,对清廷不做任何防备。在顺治三年十二月,豪格率军长途奔袭三百里,对张献忠实行了斩首战术,张献忠面对“清军来了”的警告,居然不相信,“此群猺求食耳!清兵岂能越朝天关耶?”,并出营观望,被清朝神射手雅布兰射死(放箭之人各书记载不同,有云雅布兰,有云鳌拜,又云豪格亲射,莫衷一是,权取一说)。
如果李自成和张献忠能对清军的威胁有充分的预估,他们或许会选择短暂的合作吧!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此题的分析,封建小农思想的局限性,加上对清朝威胁估计不足,使张献忠和李自成注定不能合作。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国榷》、《明史》、《小腆纪年附考》、《流寇志》、《怀陵流寇始终录》、《蜀龟鉴》、《蜀碧》
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两人有过合作,但大体是上各自为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想要农民军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互相拆台倒是寻常事。
比如,大家看看李自成和罗汝才这对黄金搭档。
罗汝才是十三家农民军领袖之一,手下有约10万之众。
罗汝才本人狡诈多智,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和组织能力,外号叫做“曹操”。
罗汝才曾经跟过高迎祥、张献忠,但最终选择李自成。
因为罗判断李自成才能成大事,同他合作才会胜利。
于是罗和李两支军队合作,一攻一守或者一守一攻,搞得官兵无法招架。
两人本来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亲密。一旦攻陷城市,李自成获得百分之六十的战利品,罗汝才得到百分之四十。
崇祯七年(1634年)五六月间,罗汝才、李自成等部在陕西省兴安县境误入车厢峡(陕西安康县),被陈奇瑜军包围。
两人先后诈降,几乎光着身子逃走,但很快又合作一起干,最终获得辉煌的胜利。
崇祯十五年,罗汝才与李自成以二十万兵合围开封,激战二十余日未克;后回师攻破河南襄城,先后斩杀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
此后农民军锐不可阻矣。
看看,罗汝才和李自成可谓黄金搭档,还是患难兄弟。
结果如何?
李自成认为罗汝才狡猾多智,又有一定威信,不好对付,还是干掉比较稳当。
于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夏的一个早晨,罗汝才同美妾还在营帐内酣睡,突然闯入一群精锐的士兵,将两人砍成碎片。
这伙士兵,就是李自成派来的。
随后李自成宣传罗汝才,是被官兵所杀。
罗汝才的部将们并不是草包,没人相信,一时间全军大哗。
然而,李自成调动20多万大军将罗汝才的部队包围,连续7日之久。
结果,罗汝才的部将杨承祖、王龙等不服,率部向明陕西总督孙传庭投降。
但其余10多万人,都被李自成吞掉。
而张献忠曾经和李自成有过合作,但双方因为抢劫战利品发生了火拼,随后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
随后张献忠从河南进入湖广,然后又攻入四川。
而李自成则主要在河南、陕西、陕西等地转战,
两个家伙的作战区域不同,也谈不上合作,但也没有敌对。只要没有敌对,本质上也算是合作,因为官兵需要分别出兵对付他们。
至于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互相不服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9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
而同年12月4日,张献忠登基成为大西皇帝。
大家各自做皇帝,当时不是一伙了。
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谢友邀,一山难容二虎。
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只有精诚团结,才能所向披靡。是张“桂冠”李给戴了吗?还是李的“桂冠”张要争夺?借鉴明史不就一目了然了么!谢谢邀请。
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一山难容二虎,争权夺利。皇帝需要子孙繁荣昌盛。但称寡人,寡者,孤独也,但皇帝寡指政权。只需望他一人撑权,别人顺从。又比做太阳,天无二日。当然天上有两个太阳不知人怎样生活。能力相同的两个领导必分正副,两个同等权力斗争必然激烈。如果要平安稳定,一人撑权,万众服从。各有主义怎能统一。家庭里夫妻都有能力,互不服气,都想做主,只好离婚。一强一弱,一阴一阳,才是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