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封建社会是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结构形式,人口和土地是最主要的战略资源,对于国土面积,远不是今天意义上的概念。
明朝主动放弃大片已经占据的领土,既有财政不足的原因,更主要这些领土对于大明朝政权的稳固,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第一,明朝之前的元朝政权,在入主中原前是游牧民族部落,占据广袤的草原。
在他们的理念里也没有国土和边界之说。游牧到哪里,哪里就是国境。除了放牧,没有其他任何价值可言。对于牧场的归属,凭的是实力,谁强大就是谁的地盘,没有固定疆域的概念。
除了牛羊,没有任何别的财富,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屡屡侵略中原的原因。他们无法安定下来,也不懂农耕技术,不能赖以生存。他们侵略中原也并不是要争夺国土,而是为了掠夺财富。
第二,大明朝建立之后,也没有把国土面积扩大作为强盛的标志。
在传统的理念里,大草原就是荒漠的代名词,无论是昭君出塞,还是大军出征都是很悲壮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解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任何一个中原政权作为强盛的标志,不是去占据北方游牧民族的领土,还是把他们赶得远远地,不要威胁中原经济发展,也就是为了政权的稳固。
无论强汉盛唐,所有的和亲和征伐,无一不是为了这一目的。
第三,在冷兵器时代,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的防御一直是主要策略,征伐仅仅是防御的一种手段。
在大明朝初期,朱元璋与朱棣都屡屡北伐,其目的就是消灭游牧民族势力,把他们赶走,赶得远远地。明朝大规模修筑万里长城,也是出于这种目的。
从朱元璋灭元之战及八次北伐来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战略意图,也能洞悉大明朝放弃元朝大片土地的端倪。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但此时,许多地域还控制在元朝手中。
从1367年到1369年的时间内,朱元璋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地域内,开始了灭元、收复国土的战略决战。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各路大军直达天津,进而占据通州,进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逃离大都(北京),经居庸关逃奔上都(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此后,全部元朝势力逃亡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长城以内的统治权。同时,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明朝建立,虽然元朝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依然控制着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如山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仍由元朝统治,明朝时刻感受到重大威胁。
为了进一步统一蒙古地区,稳定北部边疆,朱元璋从1370年--1396年期间,先后八次北伐遁入漠北的蒙元残存势力。朱元璋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元朝的势力,并非是为了与之抢夺领土。
在历史上中原政权不断击败一波又一波南下侵略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但依然有从蒙古高原源源不断地涌入的游牧民族入侵。
就军事地理位置而言,岭北杭爱山是扼守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中之重。
从岭北出土的遗迹及突厥碑文证实,汉唐在这里都曾经设置过统治机构,但汉唐都认为这里不适合耕种,粮草难以补给,没法屯聚重兵把守。
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也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曾经在此屯田。
但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此屯田政策,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虽然能够解决驻军的粮草供给,但对于广大的蒙古草原,依然难于全部控制。
这就是朱元璋及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一直在北伐,主要目的是消灭游牧民族的势力。因为草原过于宽阔,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明朝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财力来控制这一地区。
这就是明初统治者不得不大量放弃原来元朝的领土的主要原因。
随着明朝统治势力的衰弱,财力更加不足,后期的统治者更加无所作为,不得不继续收缩防御面积,继续放弃大量的领土。
因此,在豹眼看来,在农耕时代,人口与土地是最基本的战略资源,这是中原王朝首先要控制和争夺的对象。至于难于控制和经营的广大草原地区,几乎没有多少经济意义而言。加之财政的问题,大明朝根本就没法保障这个地区的控制权。
就今天内蒙古、新疆、西藏、甘肃、青海这些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国家需要很大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稳定、发展。
大明朝财力不足,该地区又难以开发,不能自给自足,这是其不断放弃大片领土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还是实力问题。
以蒙古高原来说,谁都知道如果你不去控制,这里最多几十年就会出现二三百万规模的游牧民族,可以出兵二三十万南下攻打汉人王朝。
然而,想要控制蒙古高原的难度非常大。
在大明初期,朱元璋、朱棣都多次远征北元,杀得蒙古人丢盔弃甲,仓皇逃窜。
但这种击破战的意义有限,因为你就算杀光了蒙古人,还会有其他民族迁移到这里来。
而要彻底控制蒙古高原当然不可能。
这里的降水太少,土地不能用于农业种植。
而上面说了,游牧民族总兵力可以保持在二三十万。
对于这样的机动骑兵军团,战斗力又非常强,大明至少要驻军四五十万。
但蒙古高原又不产粮食,且不谈有敌人不断的进攻,单单这四五十万的粮食和基本物资的运输,如何维持?
蒙古并没有大河,从北京到乌兰巴托直接距离就有1600公里,今天用火车马不停蹄也要花费1天多的时间。
在古代使用马车,一天运输距离也就是三四十公里,运输物资不过一二吨。
大家计算一些,就算没有战争的和平驻扎,需要多少运输部队。
想要维持1600公里四五十万大军的物资运输,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更别说,运输部队一路人必然遭到蒙古各部落数万大军连续攻击,根本就无法维持。
所以,大明即便是初期也就是在长城外一二百公里设置据点,这种物资运输还是可以维持的。
但随着国力衰弱和蒙古人的恢复实力,长城外的运输和驻军也是无法维持,只能全面放弃退到长城内。
这是客观实力的问题,人力不能扭转。
后来的满清其实也是如此。
外蒙古独立了,满清不是不想收复,而且当时外蒙古人口也就几十万。但满清确实没有这个实力,后来即便民国徐树铮的大军收复了外蒙古,也因为严重缺少物资而半死不活,被白俄军队击败。
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
这是鼎盛时期的大明,主要是在初期军力最彪悍的一段时间里。但是,国土都是因时因事因情变化的。
在靖难之役之时,朱棣放弃了大宁都司、内迁了东胜卫。
大宁都指挥使司,后改名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主要防区为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部一带。朱元璋设置大宁都司的目的是控制长城以北和大漠以南的缓冲地区。而放弃大宁以后,明朝的北部防线就只能退守到长城一线了。
东胜卫,最初设置在今托克托县附近,主要目的是连接山西诸卫与宁夏诸卫、控遏河套地区。东胜卫内迁并不是说明朝彻底放弃了河套地区,但明朝在河套的控制力度肯定是减弱了。
宣宗时期,迁开平卫迁于独石,
开平卫,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及多伦县附近的上都城,后来内迁至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其实,开平内迁在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已经有所动作了,原因就是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力量不够。后期,明朝的北方防御重点就落在了宣府重镇。
世宗时期,放弃哈密卫、河套地区。
哈密卫,位于今天新疆哈密,一直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之称。但是,这个地方从来都不太平,明朝与瓦剌、吐鲁番汗国,一直就在这个地方争锋较量。因大礼仪之争导致封疆之狱,甘肃巡抚陈九畴等四十余人被处置,于是明朝在西北的力量就难以控制哈密了。而自东胜卫内迁后,明朝虽然未放弃河套,但对河套的控力量却在一直下降。到了宣宗时期,河套想不放弃也不行了。
于是有:
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
西域问题、草原问题,明朝就是一直在收缩,收缩的底线就是长城。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区,可以不要;但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一寸不让。
另外还有安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公元1427年,明宣宗朱瞻基就给彻底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
蒙古人能打下来的地方,基本上都被明朝继承了。蒙古人没打下来的地方,明朝基本上也统治不了。所以,明朝虽然短暂控制了20多年,但无济于事,最后还得放弃。
最要命的还是东北地区,原来能够控制整个东北,后来收缩到辽河领域,最后只能以山海关为桥头堡。自后金壮大以后,明朝在东北步步退却,几乎就没有任何进取调整的可能。
所以,可以说明朝放弃了大片已经占据的土地,却一直没有收复的动作。虽然有明成祖朱棣有过北伐,但是雷声大、雨点小,动作很大、拓土不多。万历有所谓的三大征,虽然军事上很成功,但实际开拓国土的统治拓展,却收效不大。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能效仿汉唐、开疆拓土呢?甚至,收复一下曾经占据的土地也可以啊?
一个是立国逻辑:明朝是在蒙古大元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这个逻辑决定了明朝只要取代了大元获得了正统,就可以大体上继承元朝的政治资源。这个政治资源,显而易见的就是国土。于是,大元能统治到哪里,大明就能统治到哪里。因此,明朝要比宋朝的继承基础好得多,宋朝的继承基础是五代十国的乱世,而明朝的继承基础则是大元的万里国土。因为这个立国逻辑,所以明朝初立就拥有了辽阔疆域。
朱元璋时期的武功卓著只是军事上的一方面,大元的政治基础则是政治上更重要的一方面。没有大元打下的基础,明朝不可能在立国后就拥有万里国土。
试想一下,刘邦的大汉,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把统治疆域扩展到东北、草原、西域和西南夷;李渊的大唐,一直打到高宗时期,才真正成就了辽阔帝国。宋朝最惨,基本上就没打出帝国来。
一个是治国逻辑:明朝基本上无意于草原。这个逻辑跟宋朝差不多。实际上,明朝的政治精英与宋朝的政治精英,差不多都是一伙人,也就是文人士大夫群体。所以,他们的执政思路也大体不差,不想秦皇汉武但见万民安康。即然不想秦皇汉武,那么自然也就不想关心长城以外的事情。
长城既是军事分界线,也是文明分界线。之所以是文明分界线,就是因为长城还是气候分界线,基本重合四百毫米等降水线。长城以南主要是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农耕文明;长城以北主要是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诞生了游牧文明。对于统治者来说,跨文明统治的难度系数和统治成本,肯定是最高的。所以,放弃农耕文明、固守草原文明,基本上就是大明和大宋的治国逻辑。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治国逻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安史之乱这个远因,自安史之乱后,中原文明自己搞自己都搞不清楚,直接搞出了一个五代十国,所以也就只能望草原兴叹了。另一个是近因,但也不算太近,主要是澶渊之盟后北宋彻底放弃了幽云十六州,中原王朝基本上无需过问草原问题了。这两个原因形成了后世中原王朝的一个路径依赖:草原就是草原,他们自己玩;中原就是中原,咱们自己玩。
再一个是能力逻辑:明朝缺乏向草原输出秩序的能力。这是治国逻辑的延续。既然大明的治国逻辑是专注中原,那么自然也就无心草原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能够北伐草原、远征漠北,打得蒙古骑兵哭爹喊娘。但是,这两个人却无法在草原建立统治,原因就是大明有能力向草原输出暴力,而且很暴力;但大明却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而输出不了秩序自然无法建立统治。
大明为什么没有这个能力?不是大明没有,而是历代中原王朝几乎都没有。两汉攻略匈奴,但是打完匈奴之后呢?也是放弃了草原,没法在草原建立郡县统治。大唐确实可以,但大唐继承的是胡汉混一的北周政权。大唐有草原底色,所以李世民乐做天可汗。而大明皇帝却做不到这一点,统治草原也只是羁縻治理,就是建立在武力胁迫和财富诱惑基础上的朝贡体系。至于实际的统治,甚至收获统治收益,几乎不可能。
因为立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继承了蒙古大元的政治资源,在初期就把疆域拓展到了极限。
因为治国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意草原文明而专注农耕文明,所以逐渐失去了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
因为能力逻辑,所以中原文明的大明,无力向草原输出秩序、建立不了统治,所以失去了的草原国土和西域国土,基本上也就收复不回来了。
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原王朝就必须要思考草原的事情了,草原不再是外交而是内政。因为地理界限已经挡不住草原胡人,帝国在扩大而且扩大到草原;胡人在内迁而且内迁到中原。但是,中原王朝的想象力却一直局限在农耕文明这个层面,所以既不会对草原讲故事、也不会对草原供秩序。五胡乱华,就是草原问题或胡人问题的集中爆发
历经十六国乱世和南北朝分裂,隋唐成就了统一,中原和草原、汉人与胡人的问题,正在尝试解决方案。一个是中原皇帝的天可汗身份,是在对草原讲故事;一个是和亲、册封和羁縻州府等手段,是在对草原供秩序。但是,安史之乱终结了这个尝试过程。
到了大宋又到了大明,士大夫精英取代了贵族精英,儒家文化进入到了思辨层面,中原实现了文明升级,但是统治的雄心和统治的能力却在降级。中原王朝无意于草原,也失去了对草原的兴趣,于是向草原输出秩序这件事,也就力不从心了。
但是,中原和草原这个矛盾,却一直存在,而且贯穿几千年中国史。王朝能解决则帝国万里;王朝不能解决则帝国难堪帝国。
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明朝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一直秉承“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的原则。不过如此有骨气的王朝,却主动放弃过大片领土。明朝不得不放弃这些领土,有两方面原因:一、不能解决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二、财政不足以支持这么大的疆土
(明朝的疆域)
一、不能解决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元朝和清朝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起来的王朝,它们一方面比汉家王朝更重视边疆问题,另一方面因为同是少数民族,所以在解决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天然的优势。例如清朝时期,满族和蒙古族关系非常好,清朝的皇帝也多信奉藏传佛教,因此很容易拉拢蒙古族和藏族。
但明朝不同,当时的中原王朝常常视自己为正统,而把周边的部族称为蛮夷。因此,边疆的少数民族问题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当怀柔和武力都不能解决此问题时,只好主动放弃。因为当时的这些地区,中原王朝一是不能很好的加以管理,二是在当时看来多是不毛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是鸡肋。
(明长城没能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二、财政不足以支持这么大的疆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明史》在明朝初期,疆域非常广阔,达997万平方公里,远超现在。但是疆土越大,对于国家来说,治理的难度也就难度越大。为了安抚边疆地区,明朝在初期采用怀柔的政策,也就是用金钱收买,但是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当朝廷的赏赐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时,他们就会起兵造反。明朝为了平叛,一方面花费大量的财力修筑长城,一方面又要加强军备,导致国家财政日益困难。
当时的财政和平叛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不能很好的平叛,一方面又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解决叛乱问题。因此从明朝中期开始,朝廷只能主动放弃一些叛乱地区,比如安南。
(傲慢的乾隆接见西方使节)
总结如下:明朝放弃的领土多是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局势动荡,明朝很难加以控制,即使收复也会消耗国力,因此索性放弃。可以说,明朝对边疆问题的不重视是中原王朝一直以来的通病。狭隘的“天朝上国”观念以至于影响了后来的满清,当西方的使者来访时,清廷视他们为蛮夷,把他们的科技看作雕虫小技。
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明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疆域在不断缩小。从朱元璋统一开始到朱棣第五次北征结束这段时间,明朝的疆域处于扩张期,北部越过长城,在漠北建立了卫所;东北则建立奴儿干都司,控制了该地区的少数民族;西南则趁安南内乱,出兵红河流域,拿下了安南地区,将明朝的疆域扩展到最大。但在此之后,明朝控制区域开始急剧收缩。
永乐皇帝五次北征,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完成预定 的战略目标——清除漠北所有的蒙古势力,还极大地耗费了国内的资源,自身元气大伤,财政衰竭,社会疲敝,从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远征。继任者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不长,略过)为了恢复国内的秩序,不得不放弃对外所取得的恶某些利益。于是乎,奴儿干都司名存实亡,安南被放弃,长城以北的卫所被拆除。
朱棣后期到朱瞻基时期,是明朝彻底滑向保守的开始。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而河套地区也逐渐被蒙古部落所蚕食(明英宗时期开始)。到明朝万历年间,明朝控制下的区域仅有三百万平方千米。
明朝本身的某些特点,决定了其疆域只能越来越小,而在失去之后,不可能再次夺回。
明朝的军事制度采取卫所制与军户制,军户为半农半兵而非职业军人,战斗力自然要低下。军户以卫所为单位,接受卫所长官的管辖。这种管理体制下,军户的直接掌管者为卫所长官,由于卫所众多而朝廷无法逐一管理。时间一长,卫所长官便对卫所具有了绝对的控制权,他们侵吞卫所田地,成为军事地主,奴役军户为其服务,军户成为了军事农奴,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军户不堪奴役而逃亡之事常有,而军队指挥官则不上报,造成吃空饷的现象严重。
在这种制度之下,明朝军队只能勉强承担抵御零散蒙古骑兵入侵的任务,至于开疆拓土收复失地,实在是能力不足。
资金匮乏也是明朝无力收复失地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方面支持,否则难以进行。明朝则恰恰是重农抑商最为严重的朝代,明朝对于农民的压榨和对商人的打压,前所未有。朱元璋的户籍制度,将农民严格束缚在土地上,后来明朝的藩王不断兼并百姓土地,甚至皇帝也建立皇庄圈地,造成土地兼并急剧膨胀,农业税收大幅度减少,民怨沸腾;而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断绝一切民间贸易,因而走私猖獗,尤其是十六世纪,虽然研究表明当时西班牙从拉美地区运往亚洲的白银大部分流入明朝,但其流向是走私商人,而非明朝国内,这些资金对于明朝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帮助。钱不过够,则兵不行。
财政,军事的严重缺陷,已经制约了明朝的对外扩张,雪上加霜的是,明朝似乎根本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对外扩张,或者收复失地,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因此要保证决策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君主的意志便是政策,因此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无非两种方法:一则选定与前任君主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继承者;或者一位君主存活的时间够长,以至于其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军事行动。然而,明朝皇帝,这两项都做不到。
明朝的皇位继承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皇子的素质对于其能否继位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再加上明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导致政策的延续性很差;再加上,明朝皇帝普遍短命,皇位更迭频繁,自然无法实施并完成开疆拓土这类长期工程。
从本质上来讲,明朝固化社会阶级,断绝对外联系,重农抑商,全力巩固小农经济,可见这个王朝从本质上是封闭,落后的,既无对外用兵的经济动力,也不存在对外扩张的心理需要。而在古代世界,不去征服,则会被征服,于是,终明一朝,都是在不断地丧失土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明朝会主动放弃大片已据有的领土?且不收复?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尴尬。
就好像问我:你这么爱学习,为什么不是高考状元呢?
当然是实力不允许啊!
从古代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原王朝的主要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比如汉朝时的匈奴、唐朝时的突厥、宋朝时期的女真,当然也包括后来的蒙古人。
蒙古人甚至还直接取代宋朝在中原建立了元朝,统治了中原接近100年。
作为元朝的继承者,明朝肯定知道蒙古人的厉害,也必然会对北方游牧民族有所忌惮加以防范。
事实上,明朝初期朱元璋也确实带领一群大将杀到蒙古高原,把蒙古人打得狼狈不堪。包括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也说明了明朝实际上一直对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放心。
但是不放心也没办法,蒙古就像是明朝心中的“一根刺”,想拔却拔不掉,偶尔还会刺痛你的小神经。
造成这样的局面其实有三个原因:1,占据蒙古高原的成本太大
占据一片领土的最基本条件是,这片领土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且不需要花太大的成本。而蒙古高原在当时并不符合明朝的利益。
首先,蒙古高原草原居多,降雨稀少、基本上没有耕地,完全不适合农耕民族生活,明朝根本没办法长期控制,或者说控制的成本太大。其次,如果非要强占蒙古高原的话,明朝必须得在那长期驻守大量军队。
这样一来,明朝就需要定时向蒙古高原驻守的军队输送日常补给,以蒙古高原到中原的距离以及古代的运输效率来看,这个做法非常不划算,代价太大。
2,国力原因
明朝刚建立时,是明朝武力值最强的时候,但是国家刚经历了元末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国内百废待兴,国力实际上并不强。
因此,在明朝初期,明朝还是选择尽可能的休养生息,对外保持和平发展的态度。
到了明英宗时期,明朝国力稳步提升,国家也趋于稳定,但是武力值却下降了,再加上北方的瓦剌蒙古也缓过劲来了,导致明朝在中期与蒙古的交手中完全占不到便宜,占据蒙古高原更是不太现实。
3,农耕民族对蒙古高原根本不在乎
这个原因很容易被人忽视。
其实古人对领土并没有很大的执念,只要是不适合生存的,通通被认为是“不毛之地”。
就好像北方的西伯利亚,自古以来一直是无主之地,但是中原王朝却一直对其没有感觉,因为寒冷的西伯利亚对农耕民族来说并没有意义。
蒙古高原也是一样,难道你要让古代农耕民族跑去蒙古高原养马?
本文由百叶君原创,图片来源网络,欢迎留言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