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首先,笔者想先澄清两个事实,一是题目所说的守卫柏林国会大厦的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无一投降,这是子虚乌有的,根本不存在;二是很多回答都将柏林国会大厦当作第三帝国政权的象征,其实,国会大厦自从1933年那次著名的纵火案后就被废弃了,从未修复,纳粹政权的真正权力中心是在威廉大街的总理府,只不过国会大厦从第二帝国时期到魏玛时期始终是德国国会所在地,因此才被苏联人当作柏林和法西斯政权的象征,其实那就是一座废弃十多年的大楼。关于1945年4月柏林国会大厦攻防战后世可以说有太多的演绎,很大程度上在于苏联方面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而做了过度的渲染,带有非常大的夸张色彩。不过,也不能否认,攻克国会大厦确实是一场硬仗。

描绘苏军士兵在国会大厦前欢庆胜利的著名油画。

在柏林战役中,苏军设定的一个重要的战役目标就是在5月1日之前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视为攻克柏林的标志,同时为当年的五一劳动节献礼,也正是这一目标迫使苏军前线指挥官不计代价地驱使部队向市区猛冲。国会大厦是德军所谓“柏林要塞”中心区的防御要点,位于由施普雷河构成的U形半岛的根部。德军以国会大厦为中心,以施普雷河、内政部大楼、克罗尔歌剧院、瑞士大使馆等坚固建筑为外围,构成了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驻守该地区的是党卫军“安哈尔特”团一部,该团由“警卫旗队”柏林卫戍团一部及其他党卫军留守人员临时编成,包括很多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是柏林守军中意志最坚定、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除了党卫军部队外,还有数量不详的国民冲锋队、希特勒青年团员以及来自国防军各分支的零散兵力。据估计,国会大厦内约有1000名守军,加上外围部队总兵力约2000人,他们装备了大量StG 44突击步枪和“铁拳”,火力强大。此外,动物园和洪堡海因两座巨型防空塔上的128毫米重型高炮以及西南面蒂尔加滕公园内的德军炮兵都能为国会大厦提供火力支援。

1945年5月国会大厦上空的航拍照片,清晰地显示出周边地区的地形和建筑分布。

1、国会大厦 2、国王广场 3、克罗尔歌剧院 4、内政部 5、外交官公寓区 6,瑞士大使馆 7、毛奇桥 8、皇太子桥

向国会大厦发起进攻的苏军部队是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第3突击集团军第79步兵军,军长是佩列维尔特金少将,下辖第150、171、207步兵师,兵力并不充足,仅相当于德军一个满编师,但是该军的支援兵力异常强大,包括第23坦克旅在内的坦克部队以及3个重炮旅、2个火箭炮团在内的大量炮兵。第79步兵军的先头部队于4月28日下午从城北推进到施普雷河北岸的毛奇桥桥头,该桥是通向国会大厦的必经之路,直线距离仅有600米,步行只需5分钟,而苏军走完这段路程整整花了三天时间。

在柏林街头集结的苏军坦克部队,包括IS-2重型坦克、T-34/85中型坦克和ISU-152重型自行火炮,还有一门由拖拉机牵引的203毫米重型榴弹炮。

4月28日至29日晚间,苏军强攻毛奇桥,在多次进攻后成功过桥,在河流南岸建立了桥头堡阵地。4月29日一整天,苏军都与据守在被称为“希姆莱宫”的内政部大楼内的德军展开激战,这座大楼中的德军除了少量撤退外,倒是真的全部战死,因为苏军根本不接受投降。4月30日凌晨,苏军又连夜向国会大厦突击,可是由于战场上烟雾弥漫,夜色浓重,苏军最初将克罗尔歌剧院误认为是国会大厦,直到天色稍明,才找准了正确的进攻方向。可是,国会大厦前的国王广场上射界开阔,沟壑纵横,德军火力密集。苏军三个师在重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全力突击,依然花了整个白天才穿越仅有200米宽的国王广场,冲到国会大厦墙根下。国会大厦底层的所有窗口门户都被堵死,苏军士兵只能通过墙壁上被炸出的破洞冲进楼内,与德军短兵相接。苏联方面宣称,在4月30日22时50分,苏军士兵将红旗插上了柏林国会大厦楼顶,而那幅著名的插旗照片实际上是后来摆拍的。

这幅绘画表现了苏军士兵向国会大厦发起最后冲击的场面。

这幅绘画展现了苏德两军士兵在国会大厦内部展开激战的场面。

在红旗升起之后,争夺国会大厦的激战又持续了一天一夜。死硬的德国守军在被数量占优的苏军压倒后退入地下室,那里储备着充足的食物和弹药,支撑他们做最后的顽抗。5月1日,德军多次发动反击,试图逐退占领国会大厦的苏军,但都归于徒劳,甚至在5月2日清晨6时,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上将向苏军投降时,在国会大厦附近还有零星战斗。当苏军完全控制国会大厦时,他们俘获了大约300名守军,并在地下室里发现了500多名伤员。所以根本不存在国会大厦守军全体战死的事情。

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在国会大厦楼顶飘扬,这幅照片已经成为记录二战胜利的经典影像。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德国的国会大厦是德国最有权利的建筑,同时也是希特勒政权最后的象征。在苏联军队对德国议会大厦发起了几次强烈的进攻后。然而,几千德军仍然坚守议会大厦。宁可战死,也不愿意向苏军投降。在这德国覆灭的最后一场战争中,苏联在对德军进行攻击的过程中,然而德军拼死防守,一直到德军全部战死后,苏军才将胜利的旗帜插到了议会大厦的楼顶上。

德国军队之所以不愿意投降是因为,他们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这些人极其的服从与希特勒,并对希特勒极其崇拜。除此之外,这些党卫军作战勇敢、骁勇善战。因此,他们始终相信自己会取得胜利,所以这些防守的德国党卫军在得到最后的命令后仍然防守。 当一个国家濒临毁灭的边缘时,作为一个相应的公民,都会站出来保护国家。这些德国的将士有种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头像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作为军人的坚定信念,有着坚持抵抗直到死亡的信念。他们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身外,信仰使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愿意投降于敌人。

除此之外,由于德军之前的所做所为,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迫害,也给苏联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和伤害。所以苏联也是一直保持高压态度,抓到的俘虏被押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工,或者是直接枪毙,这使得德军觉得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他们宁愿战死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向苏联军队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使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包括德国,战争后,德国人民也造到极大的迫害,以及严重的损失。所以,在这和平的年代,请珍惜和平的生活,和平来之不易。

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1945年春,二战进入关键阶段,战斗开始在德国本土进行,苏、美、等盟国军队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德军开始清剿。

议会大厦之战几乎是柏林战役的收官之战,在苏军和德军之间展开。由于斯大林全力争取,美、英做了让步,把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战斗交给了苏联人,英美军队则在距离柏林不远的奥得河一尼斯河地区观战。

在斯大林看来,这场战斗一定是非常轻松的,因为德国败局已定,德国的指挥官们都不见踪影,藏的藏、跑的跑;士兵们群龙无首,说白了这是一场结果已定的战斗,没有人会为这场没有悬念、没有意义的战斗做无谓的牺牲。

这就像一场赛跑,冠军已经出来,后面的运动员谁还会没命地往终点奔跑?

可是,斯大林想错了。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议会大厦保卫战,是柏林消息的一个象征,其激烈程度也可以让大家想象出柏林战役有多么惨烈。

在这场惨烈的议会大厦保卫战中,苏德双方都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1500多名德国守军几乎全军覆灭,而担任进攻任务的苏联红军一个师的兵力有三分之二倒在了血泊中。从1945年4月29日苏军吹响冲锋号,对德国国会大厦发起强攻开始,双方激战了三昼夜。最后德军听到苏军现场的高音喇叭的一遍一遍的用德语高喊:你们的元首已经自杀,德国已经失败。

一部分士兵投降了,可还有一部分德军士兵依旧置若罔闻,强硬到底,一个楼层一个楼层,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战斗,哪怕腿打断了也要顽固抵抗。

议会大厦中的德军士兵明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为什么不投降呢?

一、苏联军队有屠杀俘虏传统,尤其是经过残酷攻坚战之后,他们对俘虏更是不会手下留情,特别是在战斗中。那些杀红了眼的战斗民族,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还会对德军士兵手下留情、接受投降吗?

所以说,在那样惨烈的情况下,你就是缴枪投降也难逃活命,还不如说抵抗到底,体面地去死。

尤其是在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侥幸活下来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此,他们的抵抗与其说是对纳粹的忠诚,还不如说是绝望。

二、我们说德军士兵的拼死抵抗是因为绝望,但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军人是思想激进、态度顽固。

因为当时担任国会大厦防守任务的德军部队,是臭名昭著党卫军"诺德兰"第11装甲掷弹兵师,叫人绝对想不到的是,这支部队几乎全部由外籍志愿兵组成。

在二战中,除了德国青年被希特勒洗脑,成为纳粹的炮灰,还有很多来自欧洲各国的青年,被希特勒的思想蛊惑,他们自愿来到德国,加入纳粹的阵营,甘心与人民为敌。据不完全统计,在二战时期,从欧洲各国来到德国参军的外籍青年多达200万。

他们有的来自苏联,属于被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迫害的少数民族,他们想借助德国人的力量为自己的民族赢得独立和自由。

有的则是来自欧洲各国的日耳曼人,也就是德裔青年。

也有的是处于对纳粹的痴迷,对希特勒的崇拜,愿意为纳粹效忠。

这些人的思想更激进,打仗更卖命,在希特勒死后还无法醒悟过来。可以说这些外籍军团比党卫军更忠于希特勒,在国会大厦中拼死抵抗也很正常。

作为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战,柏林战役中到底有多少苏军战士牺牲,又有多少德国守军被消灭,其准确数字很难统计了。

因为苏联的国家档案没有解密,有关数字没有对外公开。

可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最后一战中,守卫国会大厦的,都是些死硬分子。这些死硬分子用自己的愚忠,殉葬了已经灭亡的第三帝国。

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战斗是非常惨烈的,不过还是有大批德军投降,因为当时德军已经宣布投降了。

另外国会大厦只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自国会纵火案以后,议会就搬到国王广场另一侧的剧院里召开,国会大厦处于维修状态。

然而,大厦维修很缓慢,直到战争爆发也只是完成了部分修补,所以基本为放弃,改为一座医院。

1945年,苏联红军攻入柏林。他们将国会大厦视为纳粹党政府的标志之一。

实际上,德军并没有调动主力保护这里。

守军来自很多部队,包括希特勒的警卫部队,柏林卫戍部队,还有些建制已被打散的德军坦克手、飞行员、水兵、党卫军、军校学员等等。预计这里守军约有一二千人。

从4月30日凌晨4点30分开始到中午,苏军第150师和第171师的突击部队先后三次向国会大厦发起冲锋但均未能靠近。

外围广场上和国会大厦里的德军相互配合从上至下、纵横交错的立体火力网,覆盖了所有通向国会大厦的主要路口。

经过一个上午激战,苏军第171师使用了大量坦克和自行火炮,攻陷了国会大厦东侧部分街区。

然而他们靠近国会大厦,就会遭到机枪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攻击,无法靠近。

苏军只得继续用坦克和重炮炮击,甚至连面杀伤的火箭炮都用了。

一名苏军老兵后来回忆说:“炮声震耳欲聋,炮口的火光连成了一片,不时有拖着尾焰的火箭弹飞向目标,让人眼花缭乱。”炮击持续了足足半个小时。不断有碎砖乱瓦夹杂着德军士兵的残肢断臂一同被炸飞,很多用门窗改建的枪眼、射击孔和其他工事顷刻间被轰得一干二净。期间,还有许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抵近大厦底层进行近距离直接射击,在墙上轰开了许多缺口。炮击刚一结束,苏军第171师的萨姆索诺夫上尉和第150 师的维多夫少校各自指挥1个突击营冲入了国会大厦。

在苏军看来,战斗已经获胜,最多一二个小时就可以肃清国会大厦的残敌。

第150师师长沙特诺夫上将为了给自己的师争得荣誉,他与集团军司令部联系称第150师已经占领了纳粹国会大厦并在其上升起了红旗。这条错误的消息传给了朱可夫元帅,后者又将其汇报给了莫斯科大本营并经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发布:“伟大的苏联红军已经在今天下午2点25分夺取了法西斯德国的老巢国会大厦,并在其上升起了红旗!”

然而,德军死守着每个房间,用所有武器坚决防守。苏军连续冲击,付出巨大的伤亡,激战到黄昏仍然不能占领国会大厦。

  占领国会大厦的消息被证实为误报后,沙特诺夫上将遭到了朱可夫元帅的严厉斥责。为了将功补过,他向部队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圆顶。

晚上6点,得到坦克支援的第150步兵师又冲入国会大厦。

经过长达5个小时血战,依靠重武器的反复轰击,才大体肃清国会大厦表面的德军。

然而,剩余德军仍然推入地下工事继续顽抗,战争直到第二天晚上接到德军投降命令后才彻底结束。

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这是一场悲壮的战争,面对一面倒的局势,几千“德军”奋力抵抗,到了最后,几乎全部战死,少数突围者,也是在弹尽之后,才被俘虏。

为什么这支队伍这么刚?为何要拼死守护议会大厦?

这支队伍虽然来自各地,但对希特勒非常忠诚,且作风彪悍

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不了解这么一个队伍,也许你会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德国队伍,是希特勒最忠实的卫士,德国人好样的。

实际上,这支队伍几乎都不是德国人,主要是北欧人,大家要记住这支队伍的番号:党卫军第十一“北欧”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不是所有的党卫军都是死拼之士,翻开那厚厚的历史来看,大多数党卫军部队都投降了,这个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

但第十一党卫军捍卫了队伍的尊严,表达了对领袖的忠诚。可以死,但绝不投降。

这个队伍其实历史并不长,是1943年才成立的,在短短两年时间经历了无数生与死的考验。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支队伍从上到下,对元首无比的忠诚,他们认可希特勒的一些言论。

他们是由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外籍日耳曼人组成。斯堪的纳维亚人,作风彪悍,再加上外籍的日耳曼人对德国元首的崇拜,整个军队就形成了忠诚和彪悍的作风,这就是他们团队的特点。

一个团队形成了它的团队文化后,就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党卫军第十一师,就是个有自己鲜明作风和特点的团队。

党卫军第十一师的最后一任领导很彪悍

(博士)

一个部队,大多时候,是有它的领导人决定着方向。

前后两年内,第十一师有过四任领导,第一任是党卫队旅队长弗朗兹·奥格斯伯格,第二任是党卫队旅队长弗里兹·冯·舒尔兹,第三任是党卫队旅队长约臣·齐格勒,第四任是党卫队旅队长古斯塔夫·克鲁肯贝格博士。

其中,第二任领导舒尔兹带队勇敢,非常铁血。可惜,在1944年7月27日战死在战场。

第三任领导齐格勒上任后,前期表现不错,后期面对局势发展,有点沮丧。1945年4月,齐格勒有点丧失战斗意志,基本做不了指挥了。

这时候,有古斯塔夫·克鲁肯贝格博士开始了指挥。

博士此人做事非常坚定,又有学识,所以广受上下的尊敬。当博士带队后,大家以他马首是瞻,奋力和苏军对抗。

没有人放弃,各个都在努力。在柏林的 议会大厦,大家在博士指挥下,没人后退,非常坚定,面对苏联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无人放弃。

最后,虽然全军覆没,但确实打出了血性。这一切,都和古斯塔夫·克鲁肯贝格博士有着 密不可分的关系。

党卫军第十一师服从力特别高

(党卫军北欧师的标志)

不是每一支队伍都有超强执行力,不是每一支队伍都有超强服从力。

党卫军第十一师,成员来自各个国家,其中以北欧挪威人居多。虽然,来的途径虽然五花八门,但被整合得挺好。

到后来,这支队伍最大特点就是执行力超强,服从性非同一般。

所以,当最后博士上位后,号召大家血拼的时候,无人后退。

甚至,在战争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机枪手为了担心自己守不住,把自己用铁链拴在机枪边上,以控制自己战斗到最后。

在守卫议会大厦时,十一师和苏军巷战,互相用冲锋枪扫射,到了大楼里,第十一师的官兵和苏联红军挥动铁拳对战,这完全就是肉搏战。纠缠到一起时,甚至用牙咬。总之,不后退,不屈服。

最后的结果是悲壮的,党卫军第十一师几乎全军覆没,个别在弹尽之时,被迫俘虏。

当第十一师最后覆灭之时,希特勒已经先行一步去了阴间,想来,这些战士们在泉下和希特勒相逢时,可以将腰板彻底挺直。

总体来说,苏军在攻打柏林议会大厦时,“德军”党卫军第十一师拼死相抗衡的原因是:一是这支队伍比较剽悍,非常忠诚,作风非常顽强。二是这支队伍的最后一任领导人很拼。三是这支队伍的执行力和服从力超强。

二战苏军攻克议会大厦为什么几千德军宁可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

在希特勒宣布投降后,苏联军队开赴柏林,但是在国会大厦遭遇了极度顽强的抵抗,当时数千名德国守军全部选择死战到底。

那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

这支军队是德国的党卫军,这支军队由希特勒的死忠组成,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忠于希特勒,所以即使是在德国战败之后,他们依旧一如既往的忠于他们的使命。

而德国的国会大厦毫无疑问是德国的精神支柱,尽管在国会纵火案后国会大厦并不在是德国高层会议的地方,但他仍然是德国军人心中的支柱,所以在苏军攻入柏林后,他们依然选择捍卫自己的荣耀。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层原因是党卫军作为希特勒的嫡系部队,他们对于希特勒的命令是完全遵守的,而且是一支严格遵守灭绝人种政策的军队。

在战争中他们杀害俘虏,平民、女人和小孩,他们的种种暴行得不到欧洲人民的原谅,也不可能得到投降,所以等待这样一支军队最后的命运就是死亡。于其在战后被处决,那不如疯狂一把战死在战场更符合他们的军人的身份。

所以在这支党卫军最后的时光里,他们选择了抵抗到底,所以结局也很明显,在苏联各种火炮的强势轰击下,这支代表着纳粹最后荣光的军队自此消失在历史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