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是被害,还是吃丹药死的?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关于贾敬暴亡详見第六十三回:书中描述“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庾申,服灵砂等,妄作虛为,过于劳身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看来贾敬之死应该是自做自受,与其信道炼丹(灵砂),妄想长生不老,修炼有关。自古以来,有的道教就存有所谓炼丹术。经查有关资料,炼舟所用之物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尤其毒性极大的“汞”是炼丹(灵砂)常用之物。从贾敬死后种种迹象来看,和书中描写“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時,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去了。这是虔心得道,己出苦海,脱去皮囊了。”想长寿,服灵砂,寿虽末长,却升了天,岂不是极大讽刺。贾敬之死,是否有蹊跷,倒也没看出来?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任何蹊跷,贾敬这样迟早都是死。

贾敬其实是贾府的能人。

他是宁国公贾演的孙子,贾代化唯一的儿子(有个哥哥七八岁就死了)。

那么,贾敬本来可以不用任何努力,世袭宁国府爵位和庞大的财产,一辈子吃喝玩乐即可。

然而,贾敬却还是是乙卯科进士,这相当了不起。

古代的科举考试,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行,以此是:秀才、举人、进士。

其实,只要考中举人以后,就有百分之二三十可能性考中进士。

而只要成为进士,最低程度也可以做个翰林(低品级的文官),一旦被皇帝伤势可能做到林则徐、李鸿章这种一品大员。

而进士的录取率还是不高的。

以宋朝科举成绩较好的福建泉州为例:童生考生员(秀才)400取1,生员考举人30取1,举人考进士5取1。如此算来,6万个读书人中,只有1个人可能中进士。

由此可见,贾敬也是人中的精英,学霸人物。

关键在于,贾敬本来就是宁国府唯一的公子哥,他还愿意如此苦读,可见是个颇有能力和志向的人。

然而,贾敬很快发现自己无论再努力,似乎改变不了什么,而且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乐趣。

其一,贾敬从小被父亲逼着苦读,没有童年少年的乐趣。

书里赖奶奶曾经提到过,贾敬的父亲管他管得很严,经常对儿子进行大骂:还有东府里你珍哥儿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

大家注意,赖奶奶并不认为贾政把贾宝玉打的差点送命是什么大问题,可见当年贾敬被他爸爸打骂的多么严重。

即便如此,宝玉见到自己的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可见贾敬当年也是极度畏惧自己老爸的。

恐怕直到贾敬老爸贾代化病死,贾敬并没有什么生活乐趣。

其二,自己的努力是白费。

书中并没有提到贾敬做了什么官,可见他成为进士以后并没有做好官。

通过贾政可以看到,贾家的读书人都有三分呆气,不通俗世。以贾政为例,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做了这么多年的官,竟然被几个仆人耍的团团转,最后连官职也丢了。

可见,贾敬考取进士获得官职以后,做的也是很不如意,很可能也是犯了错被皇帝免职的。

这样一来,贾敬前半生的心血就等于扯了个大淡,不但辛苦无回报还差点惹祸上身,估计还成为贾府的笑柄。

这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绝大的讽刺,贾敬应该由此灰心丧气,认为失业失败。

其三,妻子暴死,子女不孝。

惜春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由此类推,贾敬应该是事业失意的同时,爱妻去世。

贾敬可能和妻子颇有感情,类似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从此心灰意冷,不愿意再娶,宁可出家做道士。

出家的原因还有对自己儿子的失望!贾珍比妹妹惜春大20多岁,当时已经成人!

然而,贾珍此人不但不学无术,还荒淫无度,好赌好色,连自己儿媳妇秦可卿都搞上了手。

以贾敬的聪明,不可能不知道儿子是什么东西,一定深感失望。

关键在于,贾敬只有一个独子,所以宁国府必须传给他。

而贾珍这种德性,宁国府在他手上肯定会完蛋(事实也是如此)。

贾敬是个聪明人,知道宁国府必然要完蛋,自己干脆眼不见心不烦。他将幼女惜春送到荣国府贾母那里抚养,防止她被贾珍等人带坏。

贾敬自己则去和道士们鬼混,表面上是修行,其实是混吃等死而已。

所以,贾敬虽生犹死,这人活着也是等于死了。

况且,贾敬既然是宁国府的当家人,岁数恐怕不会小于荣国府的贾赦。

而贾赦也有60岁年龄,贾敬也是差不多,他儿子都是接近40岁了。

古代的医疗水平差,老人活到60岁就算不错了。

加上贾敬常年服用重金属制作的仙丹,肝脏等器官肯定严重受到影响,迟早也是个暴毙。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贾敬暴亡其实没什么蹊跷,书中讲得明明白白,就是吃丹药。在古代,达官贵人想延长寿命甚至长生,只能求助丹药或佛家的往生,有关丹药暴毙的皇帝连秦皇汉武都不能免俗,何况他人?另外贾敬的谐音“嘉靖”,其因壬寅宫变,直接不上朝,整天炼丹,所以木旦鸠兹认为,如果红楼梦真的是“家死亡血”的家国同构,黛玉真的影射崇祯的话,那贾敬也是有可能影射嘉靖的,那其暴亡就合乎自然了。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现在有不少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存在过分解读的现象。我认为任何问题都要以文本为依据,才能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贾敬暴亡,一点蹊跷都没有,是因为吃丹药中毒而死,文中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显示他是被害的。我们还是用文本来说话。

回目说的明白

第六十三回的回目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明明白白的写贾敬是因为吃金丹死的。

太医诊断的清楚

闻听贾敬去世后,尤氏带人匆忙赶到玄真观,随行的还有太医。尤氏让太医诊脉,看看贾敬的死亡原因。

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

从贾敬的平日所为分析,再加上症状体征,贾敬的死毫无疑问。

不少帝王也听信道士的胡说八道,认为服用金丹会长生不老,比如秦始皇、汉武帝,结果却因此命丧黄泉。

道士炼制的金丹含有重金属汞,也就是水银,长期服用,体内蓄积的量大了,就会中毒。贾敬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发紫,正是汞中毒缺氧的体征。

想靠金丹长生不老,却偏偏死于金丹,极具讽刺意味。

没有贾敬被害的任何理由

如果是被害,总得有个原因吧?翻遍全书,从字缝里也没找到有人要害贾敬的任何线索。

贾敬一心想成仙,世袭的官也不做了,让给了儿子贾珍,自己只在道观烧汞炼丹,和道士们胡羼。这样一个人谁去害他?害了他又有什么益处?

其实,看这回书,把视线放在贾敬身上是疏忽了重点。后半回故事重点不是“死金丹”,而是“独艳理亲丧”。

作者重点向读者展现尤氏的才干,与前面“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遥相呼应。秦可卿去世的时候,尤氏“犯了胃气疼”,不能理事,现在给了尤氏一个展现才干的机会。

得到贾敬去世的消息,看看尤氏怎么做的。

先把玄真观的道士锁了。

由于老太妃薨逝,国丧期间,贾珍父子和贾琏等管事的男人皆不在家。尤氏当机立断,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都锁了起来,等贾珍回来的时候审问。别管什么原因,贾敬不是正常死亡,所以先把周围近人拘拿,以备查问。道士们解释吃金丹是贾敬自己的事,尤氏也不听,只命锁着。尤氏考虑的很是周全。

请太医看视到底是何病。

尤氏带着下人赶到道观,先让太医给贾敬诊脉,弄明白贾敬的死因,也是为了给贾珍一个交代。

做主装殓停灵。

因为天气炎热,尸体不能多日停放,而贾珍父子赶回来得半个多月的时间,尤氏就自行主持,命天文生择了日期入殓,停放在铁槛寺。三日后开丧破孝,先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安排人去向贾珍报信。

尤氏将外头之事托了贾氏族人。怕贾珍父子及贾琏离开,老太太身边没有得力的男人,就派贾(王扁)、贾珖去接应照顾。尤氏不能回家,又将她继母接来在宁府看家。

一件大事,尤氏处理的井井有条。贾(王扁)在路上遇到贾珍,告诉了贾珍尤氏的安排,贾珍忙说了几声“妥当”。

由于平日贾敬在家,尤氏做不了主,所以不显山不露水,其实她的理家之才不逊于凤姐。凤姐的生日会她就操办的有声有色。王熙凤娘家靠山硬,讨得老太太欢心,自己性格泼辣,拿得住丈夫,尤氏缺少的是这些,所以吃了亏。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红楼梦》主要叙述宁国府和荣国府里的人物故事。宁国府的发家创始人是宁公,荣国府的发家创始人是荣公。宁公和荣公是俩亲兄弟。宁公死后,其子贾代化袭了官,为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生了两个儿子。老大贾敷,八、九岁就死了,老二就是贾敬。贾敬虽然也袭了官,但此人兴趣不在怎么做官上面,却一心想成仙,把官让给自己的儿子贾珍去做,在城外某处和一群道士整天“烧丹炼汞”……

贾敬在整部书里只提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介绍了一下;第二次是在十三回秦可卿的葬礼上,象征性说了几句话;第三次就是在六十三回,传来他的死讯。死因是什么,有人说是“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涨而殁”。凭贾敬对丹药的痴迷,不像是被害死的。首先找不到害死他的理由,他人既没有在官场勾心斗角,也没在家中管事;其次他服丹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越吃胆子越大,总以为不会有事。但是丹药毕竟含有很多化学成分,古人的认知有限,没准哪一次比例失调,放多了有毒成分,或者服用过量,吃下去就一命呜呼了。也有可能是一个慢性中毒的过程。当时没有报官,对人体也没有作进一步分析。就因为这个原因,有读者才怀疑他死的蹊跷。贾敬的死,终归是愚昧无知造成的。自古想要长生不老、或者想要成仙的,何止贾敬一人?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最终只会让美梦都变成噩梦。

《红楼梦》贾敬暴亡,是否有蹊跷?

《红楼梦》不是神书,也是一部通俗小说而已。不要搞的草木皆兵,认为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甚至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某个历史事件,意味着未来将发生某种大事。造成这种病态的分析推理状况,主要是此书没有结尾。《红楼梦》大结局只能留作读者去想象,但没比要去刻意寻觅其真正的结局,我们也找不出真实的结果,谁也取代不了作者的思想趋象,更写不出作者写作之价值观念。百年来我们大家对《红楼梦》的解析、索隐、索影、评论、探寻之论,应按百万条计,尽无析出作者真谛。其实作者思想没那么复杂,只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而已,读《红楼梦》学知识是正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