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从公孙大娘说剑舞

说起剑舞,人们就会想到唐代著名民间舞蹈家公孙大娘。当时她的《剑器》舞曾风靡一时,据说书法家张旭、怀素看后草书大进,闺阁秀媛纷纷仿效她演出时穿的军装。这个舞蹈虽失传已久,但人们仍能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想象它的风貌。诗中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光芒四射犹如后羿射落九个太阳,舞姿矫健犹如众仙乘龙飞翔;进退回旋,节奏鲜明,或勃然而发,如崩雷闪电,惊心动魄,或戛然而止,如海波平,清光凝聚。观众如山,人人为之变色,舞罢之后,似乎觉得天地仍在旋转,低昂不定。通过诗中形象逼真的描述,可以想见其磅礴的气势和精湛的技艺。

剑舞这一古典舞形式,最初可能属于散乐百戏,由民间剑术发展而来,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成为舞蹈艺术。在唐以前,史载鸿门宴上就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说。到宋代,表演形式演变为“队舞”,已非原貌。以后在民间武术和戏曲舞蹈中仍有保留,如我国艺术大师梅兰芳在京剧《霸王别姬》中就有一段精采的剑舞。

作为舞蹈艺术的剑舞,与武术中侧重表现技巧、借以锻炼体魄的舞剑不同,它要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讲究舞姿的造型美和诗的意境。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大类。前者以动作迅疾,静止舞姿富于雕塑美,后者以动作连贯均匀,富于韧性而各具特色。舞时有执双剑或单剑的,单剑的创柄上常带有长长的剑穗,随剑飞舞。

当今。舞蹈家舒巧表演的《剑舞》,刚柔相济,婀娜多姿,塑造了一个古代巾帼英雄的俊美雄武的形象。青年舞蹈家张玉照表演的《醉剑》,表现古代一位将军在国破家亡时醉酒舞剑的悲愤心情,醉步踉跄,跌扑腾挪,别具一格。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大娘未必会有武功,很可能只是一个舞蹈家。

公孙大娘很擅长舞剑,资料中这么写: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传剑击之术亦是一绝。擅舞“剑器”,舞艺超群,常在民間献艺,极负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宫,表演剑舞技艺。是唐代见于记载中,既活跃于民间,又闻名于宫廷的少数著名舞蹈家。

然而,没有任何资料提到公孙大娘是有武功的。

因为她的舞剑是舞蹈,同武功是两回事。

打个比方,今天体操表演就有棒操,表演的也非常精彩,让人眼花缭乱。

但是,你能说这些女子体操运动员有武功吗?

个人认为,公孙大娘的武功其实是舞蹈演员,她会的剑术其实就是类似于今天京剧表演那种舞剑。

其实,真正的剑术哪里有那么多夸张的套路。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日本剑道、西方击剑这种实战斗剑,通常只有几招而已,主要看双方的反应、速度和力量。

所以说,公孙大娘的武功如果真的非常厉害,哪里会有这么多套路?

退一步说,真正的武林高手也不可能跳舞跳得好。

你让泰森跳个舞看看呢?

所以,可以确定公孙大娘就是一个舞蹈演员,不会什么武功。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1、很难。唐朝第一剑术家可能是“唐代三绝之一“的裴旻(péi mín),此人真正上过北方战场,公孙大娘很难超过裴旻。

2、另外,禅宗“沩仰宗”的初祖——沩山僧,以及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荆十三娘、兰陵老人,都是公孙大娘强力竞争对手,所以这五人当中,公孙大娘位居中游。

top1、“唐代三绝”之一的裴旻,实战经验丰富,正史他第二,没人敢第一。

裴旻,唐开元间人。他曾镇守北平郡(治今河北卢龙),担任龙华军使,先后参与对奚人、契丹和吐蕃的战事,多次立功。

裴旻在正史中名头极大,他的剑舞,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成为唐代三绝,被《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七》明文记载,世人称之为“剑圣”;如果觉得这些花里胡哨,裴旻上过战场,和唐朝最凶恶的敌人做过战、流过血、立过功。

(裴旻)

河朔三镇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后最难缠的藩镇;裴旻担任龙华军使正是兵变前几十年,他曾与当时的幽州都督孙佺主动北伐,攻击奚人!

《新唐书》说他们过于深入,被敌兵围困,裴旻舞刀立马,迎面砍断飞来的四支利箭,奚人头领大为惊骇,解围引去。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七》:旻尝与幽州都督孙佺北伐,为奚所围,旻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断,奚大惊引去。

民间传说,诗仙李白的剑舞、剑法,就是随裴旻所学。

top2、沩仰宗初祖——沩山僧

唐中后期禅宗崛起,沩仰宗为五家七宗之一,沩山僧即为沩仰宗初祖。

禅宗祖师达摩老祖在金庸小说中地位不必多言,精通七十二绝技的他是绝顶高手之一;作为开宗立派的沩山僧,传说佛学剑术俱佳:和尚将剑藏在指甲下,凭空变剑,飞奔而去。

(沩山僧让人想起小说中的达摩)

我们不宜把笔记小说和正史比较,但因为沩山僧开宗立派,姑且把他排在第二。

top3、公孙大娘——正史真实存在,杜甫、张旭笔下的奇娘子

前两位名气太大、渊源太深,我们只能暂时把公孙大娘排在第三。

诗圣杜甫《剑器行》记载: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

(公孙大娘)

意思说有个佳人公孙氏,她的《剑器舞》舞轰动四方。围观的人山人海,个个神色惶惶,天地也为之变色。

草圣张旭也从公孙大娘身上取得灵感,改进自己的书法。

top4、荆十三娘 五代笔记《北梦琐言》,宋《太平广记》,明《剑侠传》都有辑录,说它仗剑来去,于重重守卫中,一夜取人头。但不是正史记载,排名第四。

top5、兰陵老人,唐笔记《酉阳杂俎》、宋《太平广记》、明《剑侠传》中都有记载,主要特点是运剑如手指一般灵活。

以上是涛说乱世史的排名,您喜欢要点赞关注哦!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舞家,而不是第一剑术技击家。因为有杜所做的诗为证《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④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这里的“剑器”并不是宝剑,而是一种跳舞的道具而已。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这是杜甫七言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开篇,此外还有最精彩的两句:

“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是杜甫在观看了公孙大娘徒弟舞剑表演后的有感之作。

但大家应该注意到,杜甫用的是“舞”而非“武”,所以公孙大娘的剑术是一种舞蹈,而非技击家,换句话说,公孙氏的剑术只能用于表演,杀伤力非常有限。

但公孙大娘的舞剑却真的可以用“登峰造极”形容,她被称为唐代开元年间第一舞人,在宫廷表演,舞姿惊艳了包括唐明皇在内的众人;在民间表演,观者人山人海。

但是这样一位身怀绝技的佳人,最终的结局却并不好,流落街头,寂寞而终。

但公孙大娘剑舞却间接的影响了华夏文明中的其他领域。

比如开篇“诗圣”杜甫的那首千古名篇《剑器行》。除此之外。据说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张旭,便是看了公孙大娘的剑舞才找到了草书的灵感;“画圣”吴道子通过观看公孙大娘的剑舞,从中揣摩用笔之道。

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虽然没有杀伤力,但却影响了三个领域里的圣人。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公孙大娘是唐代第一剑术技击家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一首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

一舞剑器动四方。

……

能让“诗圣”杜甫为之作诗赞叹的剑术高手,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吧!在这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序言“……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故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原来,“草圣”张旭的书法造诣也是从公孙大娘的“舞剑器”受到的启发。

剑器,是唐代的“剑舞曲”之一,即“武舞”。

什么是“技击”?

技击是搏斗的学问,冷并兵器时代,技击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即使现在,仍是军事训练的内容之一,战场上,没有规则,讲究的是快速制敌。不讲外观,只看效果,

如果要公孙大娘与人对决,个人认为,应该和现在练传统武术与职业搏击对打的结果差不多。

所以,公孙大娘的剑术,只是具有极高的观赏性,相当于现在的武术套路表演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