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西周末年,犬戎攻入镐京将其焚毁,周平王东迁洛阳延续周王朝的国祚,称作东周。

如果没有洛阳的存在,那么可能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东周王朝,可洛阳的兴建,并非是为之前的周天子一早知晓平王东迁的事情,特意为了延续王朝而建设。

实际上,西周有两座都城,一座是镐京,一座是洛邑,前者称作宗周,后者称作成周。

打从周武王伐纣克商,就觉得镐京的位置偏西,无法真正巩固对于天下的掌握,尤其是对于东方的殷商遗民的掌握更是不足,所以下令建设洛邑,也就是成周城。

只可惜武王在位仅仅三年就驾崩,其子周成王年幼,周公旦辅政的时期发生了三监之乱,而周朝也加速了对于洛邑的营建,使其成为了周朝的另一座都城。

周朝起源于如今的周原地区,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在岐邑建立都城,周文王时代迁都到了后来的丰京,并让儿子武王兴建镐京,而当时西周的旧都在丰京,丰、镐都是周人的都城。

正式取代商朝后,武王定都在丰、镐,不过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镐京,丰京存在感很低。

《诗经·大雅》之中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的句子。

丰京是周朝宗庙与园林所在的地方,而镐京则是周王室居住与处理朝政的地方。

实际上丰京与镐京是两座城市,但后人一半将其并称一起研究,称作丰镐,因为当时的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天下诸侯在此宗之,所以丰镐也被称作是宗周。

可以说,关中平原的宗周丰镐,是周朝的大本营与根基,但周朝实际上还有一座都城,也就是成周洛阳,在周朝的时候,洛阳的地位并不逊色于丰镐。

西周实行的是两京制度,也就是首都与陪都制度。

丰镐作为宗周的同时,周朝也在东部营建了著名的洛邑,就是现在的洛阳,宗周乃是周人的发源地与社稷宗庙的所在,而成周,意味着周朝“大业已成”。

不仅如此,周懿王时期因为犬戎袭扰,还曾短暂迁都到犬丘。

成周洛邑的兴建,从周武王伐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周朝的中心丰镐距离中原一带遥远,而商朝的主要势力范围就是在东方,要进行掌握的话,光靠丰镐是不够的。

周武王正式伐纣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在洛邑建设一座陪都,也就是成周,但他在位时间实在太短,没来得及就驾崩了,所以这件事交到了周公旦的手里。

武王的继承人周成王实在年幼,大小事务都由周公旦管着,刚好当时还发生了三监之乱,原本的殷商遗民实在是不消停,洛邑的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于是在周公旦摄政期间,成周洛邑建设完成,这里就是周王朝的东都。

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派周召公在洛邑勘察,称作“相宅”,同年颁布新都成周洛邑的建设命令。

周朝兴建成周洛邑的原因,就在于丰镐的位置偏西,无法有效掌握东方的殷商旧势力,只有在东部建设一座新的陪都,才能与丰镐互为犄角,共同拱卫周朝的江山社稷。

其实不仅仅是周朝,古代大多数定都在关中平原的王朝,都不会放松对于洛阳的兴建。

汉朝、隋朝、唐朝,都是如此,长安繁荣的同时,洛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长安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的同时,洛阳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作为陪都存在的。

关中平原的确非常富饶,农业上很富有,军事上易守难攻,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可问题是纵贯天下,关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实在太偏西了,而且易守难攻的同时,也很难对关东地区进行有效的掌控,这是个非常巨大的弊端。

所以为了强化对于中原,对于全天下的掌握,洛阳这个地方作为关中势力向东的延伸,注定被历代所重视,平时这里是王朝经略中原的胳膊,危机的时候还是一条退路。

洛阳所在的洛阳盆地,位于伊河与洛河的汇聚之地,周围被诸多的山脉包围着,而且后期经过人为的城池关隘建设,变得同样易守难攻,是个风水宝地。

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之上,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与“宅兹中国”的句子。

洛邑这个地方,也是最早被称作“中国”的,不过那时候的中国跟现在不一样,洛阳从地理上来看位于中原腹心,天下正中,的确是个好地方。

成周洛邑作为陪都,西周时期驻守着直接听命于王室的八师,共有两万人镇守。

周王朝时代,周天子与王室并不居住在成周,但象征王权的九鼎就放在成周城的明堂中,寓意对于天下的掌控与震慑,直到平王东迁,洛邑成为周朝唯一的都城。

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雒邑那不叫国都,叫陪都,只为镇压“三监之乱”后旧商朝顽民而建立的,于是周公营雒迁顽民于雒邑。一个镐京,一个雒邑。一个是京,一个是邑。什么身份还没数吗?

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那不是新都,那是三座特大型监狱。其初心是来教化草原商的遗民,就像“恭德林”一样。后来把三座监狱改名为雒邑。为什么要教化商人呢?。草原商来自辽河流域,蔓延至华北又入侵东夷,以东夷的名义入侵华夏履履迁移新都,占领殷地名阅殷商。入侵华夏灭了中原华夏。不断的追杀夏人用以祭祀草原商,华夏文明在中原彻底灭亡。祭祀活动在中原全面推行几百年,中原全部成了草原商的卵巢,孚化的全是草原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要用先进的文化统治中原,必需以仁致礼义统治教化草原商。才建了这个教化监后改为雒邑。

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那不是建什么“都”!只是在哪儿修建一座兵营,监狱,监督灭亡了的前贵族复辟势力!洛邑称为“都”,那是后来的事了,烽火戏诸侯后,周王朝国力下降,最后才有了平王东迁的故事。洛邑才走上了舞台。

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家无二主,国无二都。周公营雒,不是营造国都,是建造兵营和监狱,用于驻防军队和关押殷商战俘,震慑天下,保障丰京镐京战略安全。随着殷商战俘消亡,天下逐步太平,才逐步将它改造成陪都,这在历史上是清楚的,你这样用心良苦的“提问”是徒劳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周武王定都镐京之后,为什么还要周公营建新的国都洛邑?

据清人吴乘权《纲鉴易知录》记载,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王至洛,迁殷顽民于成周,留周公治洛,王复还西都。

首先,之所以要营建洛邑,应该与“占卜之说”密切相关。古人遇事有占卜的习惯,凡事占卜一下,心里踏实。当得知,营建洛邑能够令周延祚七百年,当政者必定不遗余力为之。

其次,应该是为了统治诸侯列国的需要,西都宗周偏居西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遇有大事难以及时处理,而居于“天下之中”的洛邑即有明显的优势。

再次,记载中表明洛邑“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诸侯列国无论是奉贡物,还是朝觐周天子均比较方便。

另外,周初记载不甚详细,在西、北草原地带一定存在游牧部落,当政者不得不为子孙千秋外代考虑,一旦游牧部落崛起,将直接威胁西都宗周,到那时周王室反而成为诸侯列国的屏障。西戎破镐京,周平王东迁洛邑即印证了这一条。

一、镐京被攻陷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并且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自然而然就被封为太子。

与此同时,周幽王“王欲杀故太子宜臼,求之于申”,申侯怎能把外甥交出去。“申侯弗予”,周幽王得寸进尺“王伐之”。申侯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还联合了缯侯,以及西北的犬戎一起出兵,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数次受周幽王和褒姒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了。最终,“犬戎遂杀王于骊山下,虏褒姒,并杀郑桓公,尽取周宝赂而去”。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各地诸侯才知道,原来犬戎真的打进镐京了。于是,他们纷纷带着大队人马前来镐京救援。诸侯们打退了犬戎。

随后,诸侯国申、鲁、许等拥立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

二、东迁洛邑有因

1、避戎寇

打退了犬戎入侵,拥立了新天子,各诸侯国就纷纷回各自的封国了。令大家没想到的是,诸侯们前脚刚走,犬戎后脚就又进来了,而且此后是经常进犯。当时,都城镐京的宫殿被焚毁了,国库也亏空了,而且西边的很多土地都被犬戎占去了,边境烽火也是连年不息。家被人家焚毁的破烂不堪,又没有钱来修,更别说建造新的。这个时候周平王想到了历经周武王、周成王时代,由周公营建的“成周,居于洛邑”。

于是,周平王迁都到洛邑的想法引来了不同的意见,但是既有戎狄骚扰,再加上宫殿破烂不堪,周平王实在是没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于是力排众议,“秦襄公以兵送王”,将都城迁到了洛邑。

据历史记载,“平王立,东迁洛邑,避戎寇也”。

2、镐京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周幽王死后,诸侯共立原太子姬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当时在丰镐周围主要有四种力量:

一是周幽王和褒姒的儿子姬伯服的势力,他们死后由王子余臣继承,这个余臣也被称为周携王;

二是周平王的势力;

三是戎族的势力;

四是秦的势力。

在这里需要交待一下,在周幽王的原太子宜臼被申侯、缯侯及许文公拥立为周天子的同时,不满这次拥立的另一股势力在虢公翰带领下则在携这个地方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余臣为周天子,也就是周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直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攻杀周携王,才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即位之初,宗周镐京错综复杂的各方势力,也促使周平王决意换一个环境,东迁洛邑。

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有人将这一事件作为春秋时代的开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