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这几年高超音速武器发展很猛,继我国率先装备服役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后,我们的邻国俄罗斯则相继公布了包括匕首、先锋、锆石在内的多款不同类型的高超音速导弹,其中包括匕首、先锋则已经开始实战化部署。首先说说这个最早装备服役也是迄今为止公开信息最全面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吧,其实匕首这这款高超音速导弹则是在我国率先公开并装备服役世界上第一款实战化部署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后,俄罗斯紧急情况下将自家原先陆基使用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地地导弹挂载在米格31截击机上而来的所谓“高超音速导弹”。因为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衍生自苏联时期的“蜘蛛”战术地地导弹,后面经过升级强化后,全新升级装备服役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射程更远、末端飞行速度更快、突防能力更强,比如其从轮式发射车发射时最远射程高达500公里,而且其末端飞行速度高达5马赫,并且还有末端横向机动突防能力,使得伊斯坎德尔这款战术导弹整体突防作战能力相当强,也是过去几年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俄罗斯西欧边境部署“萨德”、“陆基宙斯盾系统”这类初中段反导系统最强有力的反击手段。而对于伊斯坎德尔这款战术导弹末端高达5马赫的飞行速度恰好达到了高超音速武器最低5马赫的飞行速度门槛,再加之米格31截击机拥有超过3马赫的极速拦截飞行速度优势,所以对于俄罗斯而言,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挂载在米格31截击机上,不光极大的增加了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的射程范围优势,同时借助米格31的高速截击能力,使得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理论上拥有5+3=8马赫的极速突防能力,而且还直接性为当前的俄罗斯增加了一款高效的反击武器。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是俄罗斯层多次公布的一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当然一直以来该导弹只以模型的形式亮相于俄罗斯国内多个防务站台,但是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消息来看,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即将在2020年正式开始实弹试射,那么也就意味着其距离装备服役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但是也因为其迄今为止公开的只有一个缩比模型,具体气动布局都不得而知,所以具体性能还不好说。其实最令人惊奇和担心的是同样已经开始实战部署的“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因为该高超音速武器属于“战略武器”层级,而且在过去两年已经经过多次实弹发射并取得了成功。因为先锋高超音速导弹是俄罗斯搭载在“SS-18撒旦”重型液体洲际导弹上的战斗部名称,首先撒旦重型洲际导弹作为十年前全球范围内最强的洲际导弹,不光射程高达1.4万公里以上,而且具备搭载多个不同类型核弹头的能力,而且撒旦重型洲际导弹还具备超强的战略突防能力,比如其末端突防速度高达20马赫以上,所以现在在更新的萨尔马特重型洲际导弹装备服役后,等于此前大量装备服役的撒旦重型洲际导弹早已退居二线,但是因为其自身超强的射程、飞行速度优势,俄罗斯选择基于其飞行平台优势,搭载其早在苏联时期就在研制的先锋高超音速战斗部继而进一步增强俄罗斯的战略洲际打击能力。虽然先锋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成功试射多次,但是关于其先锋战斗部的气动布局一直没有公开亮相,但是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发布的消息来看,这种同样采用“钱学森滑翔增程”技术的高超音速战斗部,不仅能够借助滑翔增程弹道进一步增强其射程,而且借助战斗部不断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一样的飞行弹道模式,还进一步提升其先锋战斗部的打水漂速度和突防能力。比如根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消息,搭载在撒旦重型洲际导弹上的先锋高超音速战斗部末端突防速度高达27马赫,而27马赫的突防速度别说是想要拦截了,就是美国现役最强的TMD中段反导拦截系统想要持续锁定都几乎不可能,更别想将其在万里之外的近太空边缘准确拦截了。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钻石”高超音速导弹?因该是“锆石”吧!
对于俄罗斯的“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来说,近两年成了俄罗斯频频亮相的杀手锏武器,下面对于这两款导弹,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不足之处可以留言探讨!
首先说说匕首导弹这款导弹其实就是俄罗斯“伊斯坎德尔”的空射版本,从两者的外形上就很好判断。“伊斯坎德尔”属于俄罗斯最新的弹道导弹,性能先进,打击精确度相信也极高,弹头核常兼备,还具有机动变轨能力,凭借高速、机动变轨、快速打击等优点,突破现有防空系统可谓是轻而易举!为此,美国也以这款导弹为借口退出了《中导条约》,借口是这款导弹射程并非仅仅只有500公里,俄罗斯说谎了!
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其实就是这款“伊斯坎德尔”做了一些改进搬到了天上,由米格31高速截击机作为发射平台发射,这款飞机的优点就是可以将匕首导弹带到26000~28000米高空,以2倍以上的音速发射,导弹被赋予了更高的势能和一个初速动能,而且直接就在高空稀薄空气发射,阻力也小了很多,赋予了匕首导弹2000公里的射程!而且米格31还可以在加油机的支持下前出3000公里左右,这样的攻击距离可以覆盖整个欧洲、中东和非洲的一部分地区,在远东可以打击日本境内和美国阿拉斯加州。而现在俄罗斯现在还准备将这款导弹集成到图22M高速轰炸机上,打击能力就会更远!
虽然匕首导弹的杀伤力很强,说白了还是弹道导弹,现在俄罗斯只是重新炒作了一个高超音速导弹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太新鲜的东西!
再说说锆石反舰导弹锆石反舰导弹是俄罗斯最新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款导弹从数据上来看非常了得,在8马赫的速度加持下,居然能达到1000公里的射程,这样的导弹对付航母就非常厉害了,不管是超音速轰炸机,还是舰载型版本,还是潜射型,甚至岸基型,都能对航母形成致命的威胁,毕竟要突破到接近航母1000公里范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要解决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个中继制导罢了,这方面依靠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格洛纳斯”进行修正,再加上8马赫速度下防空系统拦截效率会大大折扣,这款导弹如果用来对付航母,呢可真是神兵利器!
不过锆石反舰导弹还是有很多值得怀疑的地方,个人更怀疑这是一款弹道导弹版本的反舰导弹,与我国的东风21D可能有些类似,至少也是一款介于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之间的反舰导弹,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猜测!因为如果要导弹在低空掠海飞行到8马赫速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如此高速度下的阻力和耗费的燃料将是十分惊人的,要想达到1000公里射程就更难了,因此能够在8马赫速度下飞行1000公里的,那么肯定是在高空稀薄空气中才行,也就是和弹道导弹原理差不多,利用火箭发动机将导弹推向高空高速状态,然后再势能转化为动能这么砸下来。
而且从锆石导弹的外形来看,虽然与东风17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感觉原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采用固体火箭助推器+类似于滑翔飞行器战斗部的结合体,这种弹头在滑翔中也可以改变姿态进行机动编队,高速+机动编队状态下确实让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非常难以拦截,只是这种导弹的精确度到底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便是个人对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的看法,同意的点个赞,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探讨!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俄罗斯国家由于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不断制裁,国内经济一度下滑,年经济GDP的总量排不在世界前十位。在这样困难的国情下,俄罗斯为了抗衡美国的威胁,硬是勒紧裤腰带,向军事科技投入。最近俄罗斯国内捷报频传,先是研制出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匕首”快速导弹。紧接着在叙利亚国境内,实战试验了S500防空防导系统弹道导弹。最近又宣布国内又研制出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在太平洋上试射成功。俄罗斯国家最近真是喜事连连、捷报频传。
俄罗斯前段试射成功的“匕首”反舰高超音速导弹,是用米格31战机携带的反舰导弹,其射程500公里,导弹空中飞行速度达到5马赫。有末端横向机动能力,突防性强。最近俄罗斯又宣布的“锆石”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试射成功,这款导弹各项性能更强,具有更高的突破防导系统能力,其射程在500公里,导弹在空中飞行速度能达到8马赫。能在海上、陆上等灵活发射。
这两款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是俄罗斯的杀手锏,导弹在世界同类比较也是速度最快,突防性更强。美国的“宙斯盾”、“萨德”等防导系统,也无奈何高超音速导弹。这是继中国的东风21D、东风26、等先进反舰导弹问世以来,又一款更先进的反舰导弹成功问世。它将是对美国航母大国最大的威慑。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匕首的性能比较一般。
匕首其实是空射弹道导弹,西方推测是由伊斯坎德尔导弹改进而来。
匕首的技术突破有限,所谓超高音速10马赫的速度,必须借助战机的速度。
匕首的远离不复杂,借助战机的高速和高度,然而进行高速俯冲。在初始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导弹达到10马赫的极速。
这和高超音速武器的原理明显不同,所以称匕首导弹为高超音速武器,只不过是镀了一层高技术的“金”。
但即便如此,目前美国并没有方法拦截10马赫速度的导弹,所以是信用还是很强的。
不过,匕首导弹的射程只有2000公里,必须加挂在战机上才能食用。而俄罗斯没有隐形战机,所以一旦全面开战匕首导弹连发射的机会都没有。
锆石是一种高超音速巡航导弹。
早在2016年,锆石就开始测试,最高速度为9马赫,射程大约1000公里。该导弹将装备在未来以及在建的水面舰艇和潜艇上。
这种导弹也是很难拦截,不过西方认为实际射程不可能达到1000公里,大约是500公里。
锆石最大特点是速度快:“这种致命的导弹可以从陆地、海上和水下发射。它能在两分半钟内飞250公里,比狙击枪子弹还要快。”“就算用近战武器击毁‘锆石’,舰艇本身也会受到重创。”
然而,航母战斗群的控制范围至少有700公里,超过锆石的射程。
况且,锆石导弹最后可以达到9马赫的速度。
如此高的速度,对于精确制导是极为不利的,不适合攻击活动目标。
航母在我们看来很大,在导弹看来则很小,更别说这么高的速度。9马赫就是接近1秒钟9000米,而航母长度只有300米。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现在只要是高超音速武器,在世界都是领先的,毕竟现在美国也没有现役的高超武器。目前世界上只有中俄两国有现役的高超武器。
俄罗斯有三种高超导弹,分别是空基的“匕首”、陆基的“先锋”和海基的“锆石”。其中,俄罗斯最先进的高超导弹为海基的“锆石”,因为它类似于巡航导弹,采用的是吸气式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它更不易被拦截。中国目前也没有掌握此项技术。所以俄罗斯的海基型“锆石”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俄罗斯也在战场上实际使用过高超导弹,空基的“匕首”与”和海基的“锆石”都使用过。据俄罗斯方面讲,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高超导弹是经过实战检验的,这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
所以,要论高超导弹,俄罗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这也是俄罗斯除核武器以外的武器装备中,最值得骄傲的地方,普京总统在这方面也非常自豪。
俄罗斯“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在世界是何水准?
“匕首”和“锆石”高超音速导弹是俄罗斯在2010年代后发展的两型多用途先进武器,图片里的是米格–31截击机携带的“匕首”反舰/对地导弹。
“匕首”导弹的原型就是俄罗斯先进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是俄罗斯新一代的战役/战术导弹,具备飞行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的特点,它的出现使俄军多了一张遏制北约东扩的王牌。
由于“伊斯坎德尔”导弹很先进,俄罗斯将它改造成了空射型导弹,原因是俄海军目前的实力没法与北约特别是美国海军抗衡,在日益严重的美军航母战斗群的威胁下,重拾苏联时代“饱和攻击”的战法!就是利用“伊斯坎德尔”导弹飞行速度快的优势,不使“宙斯盾”防空系统快速反应拦截,到达攻击航母的目的。“匕首”导弹由米格–31截击机携带,由于现代轰炸机已经使用远程巡航导弹进行超远程的“防区外打击”了,大型截击机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俄罗斯从苏联继承的米格–31有200多架(还能飞行的),如果把它们都废弃了实在是巨大的财富损失!为此俄罗斯利用米格–31庞大的机身升级为米格–31BM,使其具备了对地功能。
新升级的米格–31携带“匕首”反舰导弹和“逆火”M3M轰炸机携带KH–32反舰巡航导弹搭档又重新对美军航母战斗群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匕首”导弹属于高弹道飞行武器,作战方式是:由米格–31携带升空,距离敌舰编队还有300公里时米格–31将其投掷,降落到安全高度后发动机点火,沿攻击弹道飞行速度可能超过8马赫,同时由卫星对其飞行轨迹进行修正,距离目标还有50公里时开始下降高度,进入到末端攻击飞行,同时导弹上的雷达和光学探测/跟踪器材开始工作,最终确定目标的位置,直至击中目标。
从现代舰空防御的技术水平来看,可以发现米格–31,毕竟它不具备任何的隐身能力,同时也能发现来袭的“匕首”导弹,但是目前的舰空导弹却没法拦截它,就是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在8~10马赫,而目前舰空导弹的拦截速度最快的是6马赫左右,根本拦截不了它...俄罗斯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舰空导弹的能力有所不及,才利用米格–31的高空高速飞行能力,快速的抵达战场,然后发射高超音速导弹去打击目标。粗略的介绍完“匕首”导弹之后再说一说“锆石”导弹,才上面俄罗斯武器装备展的“锆石”导弹模型来看,它是一种新概念的武器,其主弹体不是现在服役主流反舰导弹正常的圆柱形气动布局,而是采用了较复杂的几何形状气动布局,有可能是高超音速“乘波体”,弹体通过复杂的设计可以起到隐身化作用,而且撞击到目标之后还能形成非常好的剪切能力,可以较轻易的击穿目标的外部防护,在里面爆炸!福特级航空母舰正在做“安德森回旋”机动,以躲避反舰导弹的攻击。比如说:航母的侧面钢板在80~120毫米的厚度,还有多道防护用的隔舱和防护水密门,一般都反舰导弹击中航母后很难使它重创,所以使用复杂弹头形状设计就可以更好击穿航母装甲,并且进入到航母的更内层爆炸,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打击航母的效果。目前俄罗斯公布的“锆石”导弹的基本数据是:射程350~500公里、飞行速度是8~10马赫,它是多平台发射的多用途导弹,可由各型战舰和潜艇发射,即可以攻击战舰也能攻击陆上目标。
通过前面的粗略结束(资料很少)大概其的知道了“匕首”和“锆石”导弹从纸面上来说都是非常先进的超音速导弹,“锆石”甚至是新概念武器。但纸面上先进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达到让人满意的效果还未知,靶场试验不代表实战当中也表现良好。
目前超音速反舰导弹或者其它的先进超音速武器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怎样顺畅的解决从发射一直到击中目标过程当中平台与导弹之间联络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导弹中继问题”和“人在回路”问题。早年间的反舰导弹射程不是现在动辄150~200公里以上,最先装备的“冥河”一类的反舰导弹射程只在50公里之内,法国引以为豪的“飞鱼”AM38反舰导弹射程也只有70公里,在马岛战争中“超军旗”携带它飞到了距离“谢菲尔德号”十多公里外才发射...。
超军旗发射空射型“飞鱼”反舰导弹,由于飞机的飞行高度,受地球曲面影响小一些,理论上可以提供更远的制导距离,但飞机飞的高同样也会被舰载雷达发现的更早,所以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的超军旗是低空超低空飞行接近的“谢菲尔德号”。
那么,当时的导弹为啥射程这样近呢?这是因为当时的导弹发射后需要由发射平台进行制导,有就是说:导弹要想击中目标就得要由发射平台提高的雷达数据才行,装有雷达的导弹直到最后十来公里后才能靠自身的雷达去探测目标,但受地球曲面的影响当时的舰载雷达最多能探测的海平面50公里(空射反舰导弹远一点),也就是所说的“视距内”,超过了这个距离叫做“超视距”,在“视距内”军舰上的雷达可以提高制导数据,而“超视距”就得要由卫星或者其它的机舰给导弹提供“信号中继”和“弹道修正”才行,否则导弹只能是大概其的往目标方向飞行,并且受到地球引力和磁场的干扰会越来越偏离目标,最后根本击中不了目标。苏联1990年代前“饱和攻击”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战法,由图–22M轰炸机距离航母400公里外发射X–15C巨型反舰导弹(不能再近了,否则会被“雄猫”战斗机击落),导弹爬升到一万米高度后朝航母战斗群飞去,中间的飞行航程由图–95侦察/轰炸机提高数据传输和弹道修正。
也正是由于早年间的远程制导能力不完善、不过关,欧美国家的反舰导弹不但型号少,射程也近,并不是说欧美国家制造不出来...这个问题到了苏联也是一样的,虽然想方设法的给导弹提供中继数据,但是实战当中任何事情都能发生,并且战场电磁波干扰也非常厉害,能否顺畅的提供中继数据还不好说!所以,别看当时苏联有射程550公里(没中继50公里)的超音速导弹,战时效果好不好他们自己是知道的!叙利亚战争期间,美军军舰发射对陆型“战斧导弹”攻击叙利亚内陆目标攻击的示意图。
另外,制约导弹打击距离更远和超音速飞行的因素就是“人在回路”的问题,也就是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发射平台(后方)要时刻保持与导弹之间的联系,要知道它的:飞行状态、飞行路径是否与规划好的重合、最后还要知道它是否击中了目标...而不是发射出去就完全不管它了,导弹偏离和为击毁目标就等于没发射!
但后方与导弹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在视距内还能很好的解决,超视距就麻烦了,需要有军用通讯卫星或者飞机和军舰进行中继服务,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会出现延时,这就和我们早年间打卫星电话一样,通话信号通过“卫星转发器”转发后就会有3~5秒钟的延时,这还是通话者之间相对的静止条件下,如果在高速火车或者汽车上不但会增加延时的时间,信号也变得不稳定...这个问题也体现在了后方与导弹之间的联络上,如果导弹飞的太快后方得到它的状态数据可能就是十多秒之前的状态数据,这就等于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了,比如:中间要取消对目标攻击,需要让导弹自毁,但是战场瞬息万变,平台“自毁信号”是发出去了,可是导弹接受到则十多秒延迟,在这十多秒钟内导弹就可能已经将目标击毁...所以,导弹飞行速度越快后方就越难以控制!要不然为啥美军的“战斧”导弹飞行速度只有0.75马赫?就是因为“人在回路”的控制问题。
另外,导弹末端是自身携带的雷达和光学探测器材,它们探测到要打击的目标之后要与弹载计算机里面储存的敌舰雷达信号特征和影像资料进行对比,但是弹载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与民用计算机相比是非常慢!在末端20~30公里的攻击飞行距离内过快的速度,有可能造成计算机反应不及时而击中了别的目标,而非要打击的目标!
还有就是更高级制导的导弹都有“地形匹配”,需要有各种地形地貌的参照物,才能躲避障碍物进行低空突防,而“地形匹配”要时刻进行地形起伏的比照,与弹载计算机里的数据相符才行,这就需要导弹飞行速度适当才行,否则不是撞山就是一头扎在了地上!
总而言之,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不同,它弹道飞行不固定,要打击的目标也大部分是移动目标,加之现在的技术水平并没达到随心所欲的控制程度,所以它的飞行速度太快未必是好事儿,现代巡航导弹已经要比50年前先进了许多,不在是简单的发射→飞行→再打击目标,而是因为射程增加了太多,这就需要有一套很大的空–天–地网络系统对它进行技术支持,否则它即便是有上千公里的飞行距离也没有太高的价值,因为导弹不仅是射程远,而是要求它打得准才行!目前俄罗斯在空–天–地网络系统建设方面有些滞后,而且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已经是落后水平了,因为是高速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水平只停留在1990年代,以前的3G、4G乃至现在5G建设根本与俄罗斯无关,而5G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之一,如果用于军事方面,那么战场信息通道(带宽)扩容后数据传输将是海量的!呈几何倍数增长!这样指挥中心管理通过数据链(军用WiFi)控制武器装备的数量也会几何增长,但俄罗斯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建树,战场信息不畅或者说管理武器的数量太少,将来战场上会吃亏的。
总之,“匕首”导弹也好、“锆石”导弹也罢,才纸面上来看是独特的先进武器,但真的在使用过程中能否精确有效的控制它们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