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今天我从邪恶的角度去分析诸葛亮北伐的动机。或许会被人招致反感,但是我觉得历史毕竟是多角度去解读。因为我从正面去解读去清葛亮已经写了30多篇了,所以现在从负面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看看能得出什么效果。
一,为了兵权诸葛亮在第三年的时候平定南中,抢得了很多的金银财宝,所以第五年的时候上了著名的出师表,这个时候诸葛亮是春风得意,并不是病逝五丈原的那种情况 ,还得了一个儿子后继有人。领兵打仗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把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
所以他安排自己最喜欢最信任的人马谡当前锋,本来这个情况应该是魏延或者吴壹等人当的。必须牢牢的把军队掌控在自己人手里,马谡死掉,他火线提拔姜维,姜维投降蜀汉之后,寸功未立27岁就被封了侯,就因为诸葛亮认为他是凉州上士。
二,削弱南中反抗力量这个事情要从最后谯周劝降说起,谯周曾经谈到当时蜀汉对付南中的政策,就是不断的抽掉他们的兵员去北伐,所以我们可以反推,当时诸葛亮肯定不断的征调南中的壮丁去北伐,这样的话他们的反抗力量就弱很多了,一举两得。诸葛亮死后,南中又反叛更加说明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三,打击朝中不和谐声音。刘备死的时候不但自己死了,把蜀汉的经济搞垮了,而且带走了大批的蜀汉精英,因为他们也都挂掉了。所以不得不重新启用一批蜀汉的土著,比如像谯周之类,但是他们对刘备集团报有很大的恩怨。他们也是反对北伐的中坚力量,从另一种程度来说也是不断的在抽取益州的反抗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刘禅投降的时候跟他去的就卻正一个人,从这里可以看得出,益州的土著对他们只是表面臣服。这一切诸葛亮心里是一清二楚。
四。那么有没有恢复汉室的意思?任何人都清楚蜀汉是不可能统一全国的,但是诸葛亮还是一意孤行,这一个又是为了什么呢?恢复汉室仅仅只是一个幌子,明眼人都是很清楚的,相反我们现在的人反而觉得这个好像是正确的。
他攻击魏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跟姜维一样就是为自己建功立业,为自己增加权威性。因为不找点事情做做,怎么让别人认为自己能干呢?
好了,邪恶的分析到此结束。想了解正面分析的可以看一下我的文章。当然上面这些都是猜测。历史就是小姑娘。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诸葛亮举义旗北伐曹魏。小编认为有几种可能。
第一:凝聚蜀汉,聚拢人心。
第二:为了当初誓言,名相,名将。也就是当管仲、乐毅。实现人生理想。
第三:为隆中对策服务,坚持他的一贯战略思想。
不过诸葛亮北伐中原,回复汉室,打出的旗号,现在看来好象并不伟大,更象有点自私,有点搞复辟的感觉。
大汉更迭,民心拥护。你的努力也只能延长蜀汉,这又不是战国,更没有外侵,占着有利地形,北伐劳民伤财,何苦呢?想拉回前进车轮能挡住吗?缺将少才,天下能人志士不投你,不助你,靠益州这点人马怎能翻倍成长呢?
忠心一颗赞扬。担不要损伤大部分百姓的利益。唉……,反之理想也就会泡汤。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要坚持北伐?历史上没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所以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会相同。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说的不好还请包涵。
刘备死后年幼的刘禅继位,备受刘备信任的诸葛亮自然也就成了托孤大臣。刘禅上台之后蜀国的各种实力都不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对魏国进行多次北伐呢?我感觉一是报刘备知遇之恩,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的伙计打得非常好,这么多年的个人感情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去世的时候诸葛亮已经40多岁了,咱们现在40多岁正是壮年,可在那个医疗水平低下的年代,这个岁数已经不小了。诸葛亮可能想要用自己剩下有限的时间,去尽可能的为蜀国开疆拓土。二是当时蜀国朝内斗争形势也很复杂,也是有派系斗争的。诸葛亮也可能不愿参与其中,与其朝堂内斗,到不如出征北伐把所有注意力都引到北伐上,省得都闲的斗心眼。三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刘备始终打着匡复汉室的旗帜,一辈子都想打败曹操。可到死都没有完成这个遗愿,所以诸葛亮为完成刘备遗愿而北伐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说因为诸葛亮坚持连续北伐将蜀国国力耗尽,而最终使蜀国灭亡的这个说法,我个人感觉也不太对。在当时蜀国较弱的情况下,与其缓慢休养生息,被魏国主动打败。倒不如主动出击博一博,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套路,北伐时虽然消耗蜀国国力,但战争都是两面性的,魏国应战也是要花钱的。
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因为蜀国继承的是汉统,而曹魏是篡汉之国贼,岂能偏安一隅,讨贼则名正言顺,偏安则失去正统,人心也就失去了,蜀国也就亡了。
《后出师表》记载:“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蜀国相对封闭,被东吴与魏国重重包围,不北伐就只能等死,北伐则还有一线希望 ,如果再没有了这一点希望 ,就再没有一点动力了,蜀国将一片死气沉沉,最终只能毁于内乱。
刘备死后,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矛盾重重,他们不甘心诸葛亮大权在握,蜀国朝堂之上早已是暗潮汹涌,一触即发,诸葛亮只有不断地发动战争,才能化解蜀国之内部矛盾,把人们的心拉到对外战线上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不断的北伐,才能让人们心中始终存在忧患之感,才不会让人沉迷于安逸之中,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
最好的防守就是不断的进攻,让别人知道你的强大,敌人才不敢轻易侵犯。而且只有在不断的进攻当中,才能锻炼军队,成长为一支虎狼之师。如果不打仗,军队真的就废了。
如果北伐成功了,诸葛亮还是有可能反的,因为天下对所有人诱惑太大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答应协助刘备一片扶汉之心;自诸葛亮出山之日起就决定了他以恢复大汉天下为己任。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觉得诸葛亮有更灵活的选择,但实际上北伐的选择是诸葛亮无奈且必须的选择。
- 强大的秦朝虽然是名义上的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但汉朝实际上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且建立了长久封建统一文化的朝代。汉朝在长达400年的统治时期,涌现了几多昌明盛世之君与开疆拓土的英雄事迹。纵然到了盛世末年,民间对于汉朝的正统性还是没有过多的怀疑。诸葛亮祖辈世代汉禄,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汉朝,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思想在士人当中是根深蒂固的。纵然诸葛亮是卧龙之才,忠于汉室的思想也很难逃出时代的局限。所以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恢复汉室江山是他心里的第一选择。
- 历经赤壁之战,获得了荆州根据地。蚕食刘璋归降,站稳了川蜀龙兴之处。可惜了关羽大意失了荆州,刘备自大败于夷陵。此时如果蜀国伐吴,天下舆论上只会觉得这是自私泄愤之举;纵然胜了,天下也只会把蜀汉比于曹魏。更会觉得刘备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天下人面前装模做样,俘获天下人对大汉的同情之心,达到自己做皇帝的美梦。诸葛亮何其明白之人,篡汉的是曹魏,吴国虽然称王建国,那也是在刘备称帝之后。蜀汉并没有双线作战的实力,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所以伐魏的大旗更有利于蜀汉的远景战略。
- 可能有人会说,事从易处着手。你分析一下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就知道,其实伐吴并不比伐魏容易。魏蜀吴三国很明显魏国实力最强,我们可以给魏国至少打个1.5分;蜀国次之勉强算1分吧!吴国得了荆州好歹能得0.8分吧!魏一直惦记着赤壁之仇,曹丕上台不久就制定了三路伐吴的大计。吴国夹在魏国与蜀国之间其实并不好做人。因为魏国有称霸天下的实力,蜀国有恢复汉室的民意。唯独孙吴两不沾,天生就是个陪练,吴国要想获得相对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之下,吴国就只能看谁对我有利我就联合谁。诸葛亮是个战略高手,连吴抗魏的这个加法他怎么能不知道。吴国也不乏人才,如果魏国再得1分,剩下的就是大人打小孩的把戏了。怎么可能去便宜了魏国呢?所以吴蜀联盟是必然。
- 另外从魏蜀吴三国的地形图可以看出,魏国对于蜀国和吴国都是处于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位置,而蜀吴两国相对来讲,自己荆州丢失后,交界之地多有天险之隔,只要两国军队在相应的地方有适当的兵力布署,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反观蜀国与魏国的交界地带,可以用武之地也显得更多。理所当然从地利方面伐魏也显得更有利一些。
- 还有一个促进的因素,就是诸葛亮开始北伐之时,正值蜀国平定南蛮,让士兵经过了实战的历练,士气正旺。加上魏国曹丕去世不久,再有孟达寄书蜀国有叛魏之意,同时吴国也已经同蜀国重修旧好;诸葛亮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于是开始了既定的伐魏大计。
虽然有以上“地利”与“天时”的配合,可惜的是蜀国并无“人和”来搭台,马谡的失误,赵云老去,魏延的狂傲,李严的掣肘,再加上那黄皓的诬陷与后主的昏聩。虽然诸葛亮身怀经天纬地之才,鞠躬尽瘁之心,也难逃星落五丈原,天下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命运。诸葛亮的一生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奋斗的一生啊!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头条首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诸葛亮为什么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中原?
诸葛亮最早答应刘备三顾茅庐的,就是"隆中策",愿为复兴汉室为己任。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一人担负了兴汉重任。在"安居平五路"、稳定西南边境后,精兵简政,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上了千古忠义第一表(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有后人代作的争议),请求北伐中原。
刘禅先前是不大愿意的,蜀国弱于魏国,怕打不过魏国,再损兵折将更难于防守。最终在诸葛亮的一再坚持下,才同意了。
诸葛亮也知道魏强蜀弱,他才要训练出一支精兵来征战,他所制订的战术和进攻图,都是能攻善守、进退自如的稳健有余的。一般不会做孤军深入、破釜沉舟般的一揽子买卖。
诸葛亮要实现光复汉室的宿愿,就必须保持进攻态势,光是防而不攻,永远不可能实现光复大任。而选择防守为主,也是不可能确保蜀国长治久安。等到魏国安排妥当,主动攻击,蜀国将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因此,以攻为守,是蜀国最好的防守。
在进攻中,才能保持顽强的战斗力。一旦等到魏国内部矛盾爆发,才有可能乘虚而入,争取以最快速度肢解魏国,打败魏国。
诸葛亮一直保持着战场主动权,将司马懿龟缩在城中不敢放马对决。直到魂夹五丈原,司马懿观察诸葛亮八卦阵型,仍不得不惊叹:"诸葛,神人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