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一位五台山来行脚的年轻法师和我谈吃肉和戒。说的似乎有点道理。分享一下。
这位五台山的年轻法师,我以前文章里提过两次,他是我偶遇的一位小法师,年纪很小就被家里送进了寺庙,
他从五台山出来行脚,我偶遇了他和他聊天。他回答了我很多提问,说的东西对我有点帮助。
那天我看他没吃什么东西,就准备请他吃饭,他拒绝了,我说你放心,我不会请你吃肉。
我就问: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幻的,为什么绝不能吃肉呢?又或者说一切都是虚妄的,那为什么不能干坏事?
他说:你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探讨一下,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曾有这样的疑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人都不清楚是为什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虚妄你觉得应该怎么理解?
我说:我就是不知道才问你,我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意思就是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幻象。
他说:如果说幻象这个幻,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这东西就像是海市蜃楼一般。
可是你回过到现实当中,看着所有的东西都实实在在,你能触碰,你能感受,你能拥有。你就无法去理解这个所谓的虚幻是什么意思。
我说:是的,这个道理很多人都能说出来,可是我们回到现实中,许多东西都实实在在的在影响我们,
我们也能感受到,有各种事情发生了,你不可能不烦恼,不可能不因得失而悲喜,纠结或者痛苦。
有快乐发生,同样也是这样,你会感觉到非常愉悦,非常兴奋,非常嗨,这些难道都是假的吗?你打死我我也不相信的。
所以说红烧肉啊烧鹅啊那么好吃,为什么吃它就有罪过呢?如果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那罪过也是虚妄,那又何来罪过之说呢?
他说:我们以感官和心理去感受这个世界和自我的存在,
所以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真实的。
一般人所谓虚幻就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或者说像海市蜃楼那样,你抓不住他。无法真实拥有的。
我们认定了只要是抓不到手上的,眼睛看不见的,闻不到,吃不到摸不着的,这些才叫虚幻。
我们错误的把所有能看到摸到抓到感受到的当成是真实,是我们所拥有的。
可是问题是我们把握的这些是什么我们真的知道吗?
有人说人生如梦,人生如戏,这8个字其实挺有意思的,你看看做梦的时候非常真实,有时候醒过来要缓好久都缓不过来,总觉得好像一切都很真,
但是当你醒过来的时候,你会发现那只是梦,根本无可捉摸,保留不住。
人生如戏也是如此,好像你是一个演员,给你穿好衣服发好道具,配好群演配角。
给你造好场景,写好剧本,然后你去演绎这个角色,可是你投入太深了,一进去说几句台词,感觉那是真实的人生,
你把自己本来的人生忘记了,全然的投入到这部戏里面。
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因为他是针对来讲,针对什么讲,针对是真正的本元心讲。
从真正的本元心的角度去看。一切都像是一场电影或者是一个梦。
而从你这个自我心去看,一切都是真实不虚的。
所谓修行就是回归到本元心的角度活着。注意哦,回归到本元心的角度不是什么都虚妄,就不管不顾了。
你要知道,虽然一切都是梦,都是一场戏,但是即使是梦和戏也都是从本元心里出来的。
我们之所以能有六根六尘,有感官的感受,能吃喝拉撒,能思想,能说话能看能听这些奇妙的功能。都同样有一个总的功能来源。
这个万法的虚妄并不是说万法不存在,而是说万法没有恒定稳固不变的特性。他们只是以一种暂时印象的方式在我们的感官里面存在着。
你看那花时,你和花同在,就像王阳明说的。
但是具体这个里面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没到这一步也无法确切的彻底了解,
我们大概的知道一下也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去执着,一执着这些道理啊真相啊,实际上就离真相越远。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
佛菩萨圣贤告诉我们不要执着虚妄之相的意思,其实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管,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
而是要我们不要纠结,不要抓着不放,不要造成心理负担。而要去尊重这个世界的本来自然的所有因果。
我问:那么吃肉有因果吗?他说:当然有因果,人吃肉能够从肉里面得到营养,这就是因果,肉的来源是伤害生命得到的,会引发在乎的人内心的不安,这也是因果。
而出家人是不能吃肉的。出家人吃肉的因果和一般人吃肉的因果又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人吃肉的因果。每一次吃的肉。吃的方法和心态也都有不同的因果。
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够一概而论。因果只是个状态,没有好坏之分。
我们不能铁定说某个修行人,他吃了肉,他就一定是犯了戒律不可原谅。
我们也不能说某个人,他一辈子不吃肉他就是很如法很清静的。
因为当你去思考评判这个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你自己的一个所谓价值观,而不是这个世界自然的一个因果。
这个问题其实是针对修行人提出的问题。你如果,正在修行,或者有信仰,
你比较信奉的价值观认为吃肉是伤害其他生命来供养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自私和残忍。
可是你自己的欲望又告诉自己你很想吃肉,至少你不愿意拒绝吃肉。
因此你会有矛盾,吃一口肉,心理负担很大。
有些人能够严守戒律,做到不吃荤腥。并且内心对这个荤腥美味已经没有牵绊了。
也有些人,表面上严守戒律,做到不吃荤腥,但是内心里却一直在渴望着。
还有些人他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戒律。该吃的时候吃,别人给什么他吃什么,
但他也就两口,也不刻意去杀头猪来吃。他也不会开着车走上几公里去吃野味。
但是你请他吃饭点菜,他也吃两口,绝对不会在菜桌子上面露难色合着手念阿弥陀佛。
所以有没有罪过,有没有因果,这都在个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绝对不是别人他人可以评判的。
因为说到底,罪过,因果难道不是万法包括的吗?
我们所谓的罪过功德,因果报应这些也都只是一个。很暂时很权且的名称。
我说:那佛祖为什么涅槃前提出以戒为师这4个字呢?他说:问得好,这也是一个针对性的说法,就是当你面对很多不同思维层级特性秉性的人群
去说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要有一个适合大部分人能够理解和入门下手的东西。
戒是什么,认知结构比较简单的人,他理解这个戒就是规矩。
往往世界上很多事,从最简单的认知结构入手就是最好的,
因为我们的头脑太自以为是,都觉得自己很聪明,我们觉得东西太基本太初级不适合自己。
可是往往最基本的东西却做不到做不好。
比如修行的人拿起来就是佛法无边,放光动地度众生,参禅参话头谈公案,
可是生活中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心和情绪都转不过来,哪里还有什么禅机呢?
所以释迦牟尼佛提出以戒为师,就是要你老老实实从规矩入手,从方法入手,从修正自己开始。修行修行,不就是修正自己吗?我们虽然知道他老人家讲,我们本来是圆满没有缺陷。
可是这个圆满和没有缺陷,并不是讲我们目前的这个生命状态。
而是指这个本质。
就是因为我们这个大脑思维下的东西一点都不圆满,非常有局限,还有很多缺陷,
是像个筛子一样是有漏的,很多漏洞,所以他必须要有戒,要去修补,要调整,要滋养,要转变。
而转变的方法之一就是戒,因为真正意义的戒,自始至终都是由心而发的,它跟心的关系非常大。你不是发自内心的戒,那个守戒是意义不大的。
也就是说,你如果真的想戒荤腥肉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
你整个身心里面是没有一丝抗拒的,你不会因此而纠结。更不会因此而矛盾。
你之所以还有纠结,有矛盾是你不纯粹,不全然,
哪怕你是在迷,迷到一个纯粹全然之境也是一种力量,可能迷到最纯粹的点一破开就豁然开朗了。
所以,慢慢的行为意识思维从戒出发,会从一个摇摇晃晃四处倒腾上下左右一片浑浊的状态逐渐变成清明变成宁静,变成如如不动。
那时一定会对这个戒有新的感悟,这个时候戒已经不只是规矩了,因为规矩对于本来不犯事的人是没有作用的,没有意义的。
就好像法律对一个好人没有限制他伤害的作用只有保护他的作用。
其实戒是一个起点,从他出发就能到达定和慧,但是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方法。
最后这个方法你也不再执着了。对你来说也没什么用。你不需要依靠他来修正你了,因为你认知这个圆满了。
因为你戒无可戒了。什么是戒无可戒呢?
因为你有这种定力了。你不再为修行人能不能吃肉这种事情烦恼纠结搞不清楚了。
因为你活得全然而自然,自然而全然。最后你自在了。
但是说到这里,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看看,假如我们是一个修行人。真的想要守戒,发心不吃肉少吃肉,
不管是什么样方便的方式。我们能不能做到全然的发自肺腑,发自内心的去做和坚守,去不断调整自己,不断修正自己。
如果你做到全然的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全身心的守戒,他就是定,他就是慧。
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么离自在那就更加遥远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虽然我不信佛,但我也知道,人家佛教没说不能吃肉呀。
介绍过,佛教有不同的流派,又称“宗”,目前且计十宗:小乘二宗成实宗、俱舍宗,大乘八宗律宗、法性宗、法华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净土宗、禅宗。
实际上,很多宗派都不禁止僧人吃肉开荤。别说开荤,有些宗派连僧人结婚都不管。
曾经介绍过,净土宗、禅宗的僧人,因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而获得了皇帝下旨首肯的喝酒吃肉的特权。净宗还有一句话:一切美好事物,佛皆应尝享之。
换句话说,在佛教的某些宗派的理论中,由于佛是“入世”的,佛尝享世间一切。毕竟有实践才有发言权。佛认为某事物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感觉,就不必刻意去禁止,而是做到“节制”即可。
题目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出自《金刚经》,这个理论是禅宗的理论。但是禅宗并不代表整个佛教。也曾介绍,禅净修法不同。禅在明心见性,净在求得见佛。
禅宗教信徒不可着相,而净宗教信徒由着相入门,这是两个互相冲突但都有道理的佛教理论。直到后期,佛有三身,境有四土,法身和常寂光土也是无相境界,到这里禅净就殊途同归了。
然后我们来讲“相”。《金刚经》里说: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而这里的“相”,是补充上一段经文所说的生清净心品。这是教大众一班比丘行六度波罗蜜。
所以行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忍辱也好,精进也好,禅定也好,智慧也好,都不住相,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这个布施,那么清净心就搞定了。
而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教导其信徒离一切相。这个相是针对“佛性”“见性”而言,严格来说,跟题目所讲的吃肉开荤并无甚关系。这里讲的是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离空,亦离有,显中道实相。离一切相,离空相、有相,证到中道实相。
再解释得通俗点,比如说你坐火车到某地去,到了地方,你还留着火车票吗?——当然了,需要报销的不算——但个人自费出行,你总留着已经没用的火车票干啥?你到了目的地,火车对你的这一段旅程来说已经没用了,火车票也没用了,扔了就行了。
那么,当你具备佛性,见了性之后,那些教你佛性见性的一切法,它们就没用了,所以要离了四相、空相、有相。
所以佛经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最后,饮食并不算什么虚妄之相。按禅宗的理论,为四个三摩地:发心门——开;修行门——示;菩提门——悟;涅槃门——入。
饮食是什么?饮食是“本性”,也就是本能。佛要你修心见性,但是没要你抛弃本性。
修佛来讲,虽然我不信佛,但我能理解佛教的这些理论:天天喝酒吃肉,不等于不善良;天天青菜豆腐,不等于大慈大悲。难不成吃肉的就没有好人了?
《金刚经》里,有《有为偈》,有《无为偈》,其实这两首偈子,也可以阐释这个道理。
《有为偈》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无为偈》里说:一切无为法,如虚亦如空——实际都是在阐释,沉迷于某事,是无法长久的。
也就是说,你不是沉迷于吃肉,吃肉就没问题。
也就是,见境不为境夺,见事不为事夺,见法不为法夺,心不动,则万法为无。喝酒吃肉娶媳妇,都随便。但若你的心被夺了去,那你就废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不变的真理。但是,虚妄之相,正是本心颠倒之用,用则有受,受则有苦乐之别!虽然,苦乐也属颠倒之想,然凡夫之人,执苦乐为实,故生有六道之名相。六道名相,究其本质,乃名性空;究其作用,乃名缘起;究其关系,乃名因果。由因果故,有苦乐受。吃肉者,伤己悲心,结众恶缘,违圣者教,堕因果数,若论受用,唯苦无乐!故不食肉者,是明智者,是慈悲者,是善良者,快乐自在,吉祥伴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我的回答如下:
1、佛陀说因为欲望不灭永难觉悟。佛是心中法,诸法皆般若。摒弃欲望需要智慧和意志。
2、贪嗔痴慢疑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贪、嗔、痴、慢、疑五种心会使人造作恶业,像毒药会妨碍人的修行,故称为五毒心。清除五毒心是修行者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则终究是邪定;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大法,若五毒心尚存,则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欲修佛道必先除五毒心。
3、吃肉是每个人的简单欲望。欲就是贪,贪就是欲,就是五毒心。最普通的欲望吃肉都戒不掉,如何抵挡住更大的诱惑?除去五毒心才能去修佛。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两者都不是佛陀的主张,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佛陀提出的戒律,有4根本戒:不邪淫,不偷盗,不杀生,不妄语。关于吃什么,怎么吃,并不在根本大戒中,只在一些小戒中有出现。佛教徒乞食为生,乞求到什么吃的,就吃什么,不能有挑食的欲望和资格。佛陀同时代的耆那教,倒是有素食的教规。佛陀弟子提婆达多曾经想佛陀建议将素食作为戒律,被佛陀拒绝了。中国佛教的素食戒律,是梁武帝提出的要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金刚经的说法,并不是佛陀本人的说法。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不是佛陀亲口所说,应该是后期大乘佛教僧侣自己造的经,然后依据三法印原则强加给佛陀的。金刚经的思想,与佛陀的思想,似是而非而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虚妄的为什么不能吃肉?
吃肉就是从恨引起的,兽类人不吃它,它要吃人,畜禽类人不吃它,它就抢食成灾。特别到了农耕时代,畜禽之类糟蹋莊稼太剩害,所以人就猎取恨食肉之,习贯成自然。看善字,卄口食一羊,才有善后。不食肉无怨恨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