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洪武年间,明朝猛将冯胜带领大军西征蒙古残余势力,他一路横冲直撞,横扫河西走廊,成功收复曾经失守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从北西夏控制之后,西夏凭借河西走廊这条经济财源线,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度成为西北一带最为强悍的王朝。
史书更是由此形容:
“宋时河西没于夏 ,夏以富强 ”。河西走廊通道漫长,西行可以直抵西域。明王朝为了有效的管理,放弃了酒泉以西的土地,转而在酒泉附近筑关防守,嘉峪关也由此而来。
冯胜曾经在河西一带多次勘探地形,最终将嘉峪关的地址选在了黑山一带。这里有黑山、文殊山、祁连山作为天然屏障,只要修筑关城,外加两臂城墙,防守西域一带的军事压力大大降低。
嘉峪关还未修建之时,西域一带的势力可以从“石关峡谷”穿行而过,进抵河西走廊。
这条石关峡通道,地势险峻,行军颇为困难,很容易受到埋伏。
可它却是西域一带最快进入河西走廊的天然通道。
明王朝在决定修筑雄关嘉峪关之后,彻底改变了石峡关的军事地位。为了能够彻底封死这条石关峡谷,明王朝将长城城墙直接修在了山崖峭壁上,今天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段城墙,这段城墙也被称之为悬臂长城。
嘉峪关真正的成型也并非一朝一夕,这座关城经过洪武、弘治、正德、嘉靖丝四代帝王的屡屡修缮,终于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防御性关城。
我们可以大抵看一下这座关城的整套防御体系:
北翼:石关--嘉峪关
南翼:第一墩---嘉峪关
石关一带是是高山崖壁,地形险峻,被长城封堵之后,已经彻底封死了通往河西走廊的通道。第一墩为北大河河口处,这处大河纵深30多米,乃是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祁连山山脉上的冰川融化,所冲击而形成的一道天然沟壑,沟壑之下和悬崖无异。
不仅是大规模军团行军无法跨过,即便不设防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的跨过这条天然沟壑。
正是这种全封闭性的关城,才让嘉峪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军事地位。
当然,修筑关城并不意味着边陲铁骑无法染指中原地区。嘉峪关更多的时候,它能够主动的让那些边陲铁骑碍于关城险固,转而北上进入荒漠之地行军。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守护西北河西走廊这条经济命脉,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边陲骑兵的战斗力有所损耗,可谓一举两得。
“关山南北共争雄,云压缭垣雪压峰。黄昏宿燕归来晚,怨锁双扉鸣漠风。”这座关城的存在曾经捍卫着明王朝的西北边疆,也曾经成为西北一带最为繁荣的“互贡”市场,西域一带的商人常常途经此处,进入河西走廊参与经商,嘉峪关也被称之为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
这座屹立600多年的关城,曾经见证过历史的兴衰,也曾经目睹过繁荣的盛世。
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嘉峪关是明代长城的最西端,可以说是长城的西部起点。
长城从嘉峪关开始,绵延数千公里到山海关靠近大海。
嘉峪关自身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两翼都是沙漠戈壁,穿越河西走廊中部唯一的道路被嘉峪关扼守。
这是宽度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被嘉峪关的整体防御体系守得滴水不漏。
关城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明代开始,嘉峪关长期驻扎上千士兵。
离开嘉峪关,就是古代的西域,基本都是游牧民族。那个年代,西域是非常乱的,游牧民族互相厮杀,几乎没有一刻停止。
那种环境下,就是弱肉强食,没有什么正义、公理可言。
战胜者可以肆意杀戮、羞辱失败者和他们的家属。
而这些战胜者迟早也会变为失败者,不会有游牧民族长盛不衰。
一旦失败,他们自己会被杀死,妻子、女儿都会被抢走成为别人的小妾甚至泄欲工具、生育工具,儿子则会成为奴隶。
所以,小小的一道关卡,隔绝了文明与野蛮。
当时去西域的汉人,基本都是商人、僧侣、使节和探险家的通道。进入或离开嘉峪关的人,都会从一座巍峨的塔楼下走过。
清同治末年左宗棠驻节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题“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高悬关楼。
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嘉峪关为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部,嘉峪山东南麓,河西走廊尽头,为河西第一要隘。因关城在嘉峪山麓,山之西即关口,故名。
嘉峪关南为祁连山脉,雪峰如玉,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山相峙。关城高踞其间,两侧城墙横穿沙漠,与两山相连,形势险要,雄踞河西,自古为军事要地。
明初收复河西之地,“西抵玉门,北至沙漠,而仍以嘉峪为中外巨防”。洪武五年(1372)筑城置关,后相继增筑关楼、边墙,并筑长达百余里的长城联接关城。五里设烽火台一座,共管理39座,关城与长城、烽火台连成一体,是整个长城防线上的重要据点之一。
关城呈梯形,周长733米,面积3.35万平方米,高11.7米,垛墙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东、西城垣开门,对称筑高17米城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东、西城门外环筑瓮城。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
1988年修复城楼,名“嘉峪关楼”,上悬“天下第一雄关”横匾,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能成为古代雄关,嘉峪关的军事地位绝对非同小可,嘉峪关处于地势险要之处,险要的地势意味着嘉峪关具备控扼南北军防的功能,而这种关口,恰恰又是历代统治者最为重视的关口。
与此同时,具备重要军事的关隘又数不胜数,诸如常出现在课本中的潼关,雁门关,玉门关,可以说西部边疆,重要的大大小小关隘无数,为何嘉峪关就敢叫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朝,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由于地处河西走廊与长城的交接位置,嘉峪关从一开始就地位特殊,更是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
西北地区常年战事不断,嘉峪关的重要作用自然也显露无疑,嘉峪关作为古代西北的第一关口,每逢战事,都会成为交战双方誓死力争的关键所在,无他,掌握了这座关口,也便意味着掌握了战事上的主动权,关在,可攻可守,关无,内地则危在旦夕。
由于嘉峪关特殊的建筑布局,嘉峪关的防御能力更是出众之极,关内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御够成,也因为与长城连为一体,五里一燧,百里一城,更是让嘉峪关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周围几座军事堡垒互为犄角,也让嘉峪关地位更加崇高。
作为明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同样拥有长城第一墩,长城第一墩,肩负着传递关南情报及周围军事信息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总要的经济枢纽,作为京师与西域的必经之地,来往京城与西域的商人大多都要从这里经过,嘉峪关也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点,嘉峪关承载着东方的中原文化与西方的西域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之地。
作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在古代历史中占据过重要的作用,想要拿下嘉峪关,需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而这些在现如今也早就化为烟云,清朝时期开始,嘉峪关等西部众多关隘的军事价值日渐减弱,一直到现如今,这些关隘的价值也仅存于历史文化层面。
即便如此,嘉峪关依旧不负天下第一雄关的盛名,这座关城曾经见证过大明王朝的兴衰,也成为过西域商贸最为繁华之地,屹立了六百多年,这座关城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御敌之城,而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嘉峪关,始建于1372年,全长约60公里,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明朝初期,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由于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是必经之地。嘉峪关建成后,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千米的峡谷地带,构成了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大漠戈壁,烽火狼烟,金戈铁马,早已销声匿迹。只有从历史中走来的这座天下雄关,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吟唱着民族的辉煌!
嘉峪关为何能够成为“古代雄关”?具体是怎样的?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