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土木堡的关键之处倒不是因为,明英宗战败被瓦剌人抓住,而是明英宗以如此幼稚的手段战败。

孙武在几千年前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是需要全国竭尽全力去经营的。

而明英宗明明不懂军事,却御驾亲征和身经百战的草原霸主也先决战,这本来就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然而,明英宗又将主要权力交给太监王振。

搞笑的是,王振还不如明英宗懂军事,结果战败也就是必然。

其实,明军出兵大约是八九万人,而也先的蒙古骑兵兵力有6万人。

谁都知道,骑兵的战斗力比步兵要强。

以区区10万左右明军去对抗这么多骑兵,还要寻求野外决战,岂不是送死?

结果还没有和也先决战,自己军粮就耗尽,被迫撤退。

而大同总兵郭登告诉学士曹鼐等人,认为瓦剌骑兵相距不过几天的路程,非常危险。

皇帝一定从近路,也就是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进入,王振不听。王振想让明英宗从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经过,威风威风,衣锦还乡。行四十里后,又怕大军过境时损坏老家的庄稼,又急令军队回到宣府,此时瓦剌大军已经追了过来。

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率领的骑兵负责殿后,结果被瓦剌骑兵团团包围,全军覆没,两人战死。

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1万骑兵,再去前去阻击瓦剌追兵,至鹞儿岭时遭瓦剌伏击,全军覆没。

情况危急到如此地步,王振还在乱来。

明英宗一行抵达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离怀来城仅二十里。最低程度,皇帝亲自骑马,在一群御林军骑兵保护下很快就可以进入居庸关长城内,这样就安全了。

然而,王振自己的千余辆辎重车还未到达,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财物损失,下令就地宿营。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尽快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王振却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邝埜说:“我为社稷生灵,何得以死惧我!”王振更加生气,叱左右扶出。

此时瓦剌骑兵已经冲击上来,将明军包围。

土木堡旁无水泉,各处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军队占据,明军坚守数日,很快崩溃。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忠臣,拼死在皇帝身边抵抗,全部被杀死。

混乱中,护卫将军樊忠在皇帝身边用棰将王振捶死,曰:“吾为天下诛此贼!”在突围时杀死数十人后战死。

这次惨败并非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后来于谦死守北京,就力挫也先大军。

而关键在于,一群狗屁不通的人竟然能够指挥国家的主要作战部队,将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当做儿戏一样。

这说明大明内部有了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因为,土木堡之变前,明朝的国势还是出于上升阶段,对北方蒙古势力,也出于攻势。但土木堡之败,数十万大军被消灭,皇帝被俘,都城一度沦为战场,直接让大明王朝八十多年的积累消耗殆尽。所以,土木堡之变不论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最显著的衰败就是在军事上;土木堡之变,集明军之精华的大军被也先消灭,使得明军出现了断层,进而对蒙古势力开始由攻转守。

自洪武和永乐以来,明王朝国力日渐强大,兵锋强盛。因此,明朝当时对北方蒙古势力,一直采取积极进攻的军事政策。不论是洪武年间多次发动的北伐行动,还是永乐的五征漠北战争,都是明朝主动出击蒙古的军事行动。

这种积极防御的政策,一直延续到英宗初年,而这也是为什么王振能说动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的重要原因。

但是,土木堡一败,明朝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国防力量被严重削弱,苦心维系多年的对蒙古势力的军事优势,也彻底瓦解。此后,明朝北境时刻处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明朝对蒙古势力也开始转攻为守,而且是十分被动的防守策略。

精锐尽失使得明朝军队出现了断层,这样的损失并非一朝一夕能恢复过来,明军也开始不断走下坡路。所以,为了弥补军事上的缺失,明朝中叶才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北境的长城防线。开始通过打造九边重镇来防御蒙古铁骑,弥补边军战力的不足,进而达到拱卫京师的战略目的。

这种军事颓势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才得以扭转。那时的明朝迎来了名臣时代,随着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将的出现,尤其是戚继光成功的军事改革(戚家军),让明朝军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出了十分强劲的战力。

自万历以来,明军在对蒙古势力的战争中捷报频传,接连挫败蒙古骑兵,让明军对北方的军事影响力快速恢复过来。为后来万历三大征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军事基础。

其次,就是在政治领域的影响。

其实土木堡之变,不仅让明朝军事走向了下坡路,还对明朝政治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此战还有许多随驾出征的勋贵公卿,文臣武将。这些官员都是当时明王朝的政治贵族和精英。结果经此一战,随驾官员大部分死难。

这样一来,就是明朝的中央官吏体系也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更可怕的是,如此一来过去效忠皇室的勋贵没了,这些空缺都被各地文官大量补缺,从而导致文官集团的壮大,皇权的孤立。

此后,明朝的君臣矛盾开始扩大,像万历和嘉靖两朝,皇帝都遭到了文官集团的群起对抗。而此后的明朝皇帝,也开始增大了对太监的运用......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诚邀,如题。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小编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土木堡之变折损了明朝能征善战的精锐将士

要说明朝的武功,当属朱元璋朱棣在位时期最强,这个时代的明军南征北战打下了景秀江山,待到英宗时,英宗一个土木堡之变就把20万明军精锐消耗殆尽,明朝政府中央军军力亏损到什么程度了呢?连于谦(不是那位说相声的)组织北京保卫战都得现场征兵,所以此战后,明朝向外扩张的战略就基本停止了,所谓逆流而上,不进则退,这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其次,土木堡之变后太监当政

明朝有一个特点,他是著名的太监王朝,那么你见过朱元璋朱棣手下有权倾朝野的太监吗?其实太监治国是从英宗后才开始的,因为明初朱元璋制定的文臣武将相互制衡的政策不行了,武将被打趴下了,制衡不了文官,所以自英宗后,明朝历代皇帝都以宦官充当锦衣卫和东厂厂长,以控制百官。客观上也导致了明朝太监乱整,祸国殃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数十万精锐被歼,天子被俘,随驾百官殉国,京师沦为战场,明朝差点就重蹈北宋靖康之耻的覆辙。如此沉重的打击,已葬送了大明王朝80多年的国力积累。因此,土木堡之变不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的大明,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不断走下坡路。

政治上,文官集团势力坐大!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以后的政治发展,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由于,此战随驾出征的文武百官多半殉难。要知道,这些官员可都是当时明王朝的政治贵族和精英。结果经此一战,明王朝的中央出现了严重的权力真空,中央官吏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断层!

更可怕的是,随驾殉难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效忠大明皇室的勋贵。他们的离世,也使得日后的明朝皇帝在面对文官集团时变得更加孤立,造成“文官集团的壮大,皇权的孤立”的政治局面。

此后,明朝的君臣矛盾开始扩大,像万历和嘉靖两朝,皇帝都遭到了文官集团的群起对抗。而此后的明朝皇帝,也开始增大了对太监的运用......

军事上的衰落更为明显;

土木堡一败,明朝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北方国防力量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前几代帝王苦心维系多年的对蒙古势力的军事优势和压力,也彻底瓦解。此后,明朝时刻处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之下,对蒙古势力的军事战略也转攻为守,而且还是十分被动的防守。

而明朝军队的断层,甚至比政治上的断层更加严重,毕竟精锐的京营机会全灭,剩下的也无法再延续过往之军容。这样的断层并非一朝一夕能恢复过来,而随着卫所制度的快速瓦解,明军更是在下坡路上一路狂奔。所以,为了弥补军事上的孱弱,明朝中叶才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构筑北境的长城防线,只能通过打造由九边重镇构成的长城防线来抵御蒙古铁骑。

这种军事颓势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才得以扭转。那时的明朝迎来了名臣时代,随着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名将的出现,尤其是戚继光成功的军事改革(戚家军),让明朝军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出了十分强劲的战力。

所以,政治加军事的双重打击,让明朝的国力在往后的近两百年间,都无法恢复往日之盛......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土木堡之战发生在明朝的全盛阶段,对外战略上属于攻势期。但由于土木堡的大败,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进而导致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

由于京城的门户一度洞开,北京亦被也先围困,险些步了当年北宋靖康之变的后尘。危难当头之际,幸得掌管兵部的于谦挺身而出,会同朝中所剩文武官员一起说服孙太后,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又率领整合各方力量,同仇敌忾,在京师军民协力与支援下,击退了入侵的瓦剌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光辉胜利。后来也先欲用英宗为人质,对明朝州县进行勒索、逼降,未能得逞。在勒索不成、进犯又被抗击的情况下,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释放回英宗。

由于英宗复位后冤杀了以于谦为首的诸多新生代文官武将,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出现第二次断层。至此强盛的大明王朝,对外战略全面改变为守势,明朝由全盛时期进入了平稳发展期。

另外从政治的角度上讲,土木堡之变还直接导致了明朝皇帝、太监、文官三股势力开始重新构建后来明朝的政治生态。以至于最后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为什么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正统十四年秋七月,北方瓦剌寇边,在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明英宗御驾亲征北上御敌。

在群臣反对无效的情况下,明英宗仓促上阵,率领50万大军从帝都北京出发,一路开向大同前线。由于君臣不合,军内大事都由王振决断,军心混乱。

前期瓦剌也先军以退为进诱敌深入,打掉了明军的先头部队,不懂军事的王振闻讯阵脚大乱,竟然组织数十万大军向北京方向撤退。

原本退兵计划走蔚州一线,避开也先追兵的大军走南线退回北京,同时可以经过蔚州王振老家,彰显王振的威风。因为王振突发奇想,怕损坏蔚州庄稼,影响自己的收入,临时改变退军路线,绕道回到宣府,经居庸关回北京。

也先派追兵穷追不舍,并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一带埋下伏兵,只等着明朝大军一到,口袋扎紧,就可一举歼灭明朝数十万大军。

王振和明英宗带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土木堡奔去。也是在这里,打一场震惊朝野的大战。

数十万明军死亡殆尽,王振被部下杀死,明英宗被瓦剌俘虏,也先大军随后直接打到北京城下。

我们可以在《明史》上找到这次大战的记载。

庚申,瓦剌兵大至,恭顺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战没,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救之,至鹞儿岭遇伏,全军尽覆。辛酉,次土木,被围。壬戌,师溃, 死者数十万。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

吴克忠、吴克勤全军覆没。去救援的朱勇、薛绶全军覆没。

单单土木堡战斗中,跟随皇帝的几十万军队全军覆没。

英国公张辅,奉宁侯陈瀛

驸马都尉并源,平乡伯陈怀

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

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

尚书王佐、邝野,学士曹鼐、张益

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

以上帝国权力中枢的核心人员,全部战死。

土木堡一场战斗,不光打光了明朝的几十万主力部队,还直接端掉了明朝朝廷的指挥中心,几乎所有的帝国高官(不分文武)几乎全部损失。

这对明朝政权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皇帝被俘,文武官员全部战死,主力部队全部打光。导致后期北京保卫战的时候,只剩下一个瘦弱的文官于谦带领一群老弱残兵保卫首都。

要知道,军人好招募,但是军事将领非常难以培养。官员好选拔,但是能服务于一个帝国的优秀官员也是非常难以培养的。

土木堡一战,打光了明朝积攒多年的家底,导致后期明朝面对北方政权的时候,无力主动扩张,只能被动的进行防御。上升时期的国家,被土木堡一战,打断了国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