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夷九族”脱胎于在秦文公二十年所实行的“夷三族”法,如明末史学界张岱所言:“秦文公始族诛,公孙鞅始连坐”。《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二十年,(秦国)初有夷三族之罪” ,如秦时李斯就因被赵高诬陷谋反,从而被秦二世下令夷三族,《资治通鉴.秦纪》载:“遂具斯五刑论,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五刑即指墨、劓、剕、宫、大辟)。

当然,秦国除了实行“夷三族”,还实行夷五族、夷七族等,如荆轲刺杀秦王失败后,就被夷七族,《狱中上梁王书》载:“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只得说,秦国律法的确是很森严的,也是很残酷的,如范晔所言:“秦政酷烈,一人有罪,延及三族”,一人犯法,牵连三族实在是有些过于残忍。

同时对于秦国实行的“夷三族”到底是哪三族,现在尚未有定论。目前关于“夷三族”的三族一说,现主要流行三种说法:

一、父族、儿族、孙族。《周礼·春官·小宗伯》载:“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东汉末经学家郑玄注曰:“三族,谓父、子、孙”。

二、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载:“三族辅之” ,北周大将军卢辩注曰:“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三、父母、兄弟、妻子。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

三种说法以第二种说法最为残酷。当然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所牵扯的人多数都是无辜的,毕竟犯法的只有一个人,可却是要牵连那些与他有血缘关系的无辜之人,这真得是很残忍。但无论如何,自秦国实行族诛刑罚后,历朝历代凡犯特大重罪,如谋反谋判谋大逆等十恶之罪名者,皇帝就有可能对其实行族诛的极刑,以此来警戒世人不得有反对朝廷之心,借此来维护自家对于天下的统治。

且自秦国开始实施“夷三族”的刑罚后,历代不但沿用,且将其诛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夷三族”逐步发展到“夷五族、七族、八族、九族”,乃至是“夷十族”(《明实录》载:“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

“夷九族”到底起源于何时,尚不可知。直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明确记载有“诛九族”的是发生在隋末,《隋书.刑法志》载:“及杨玄感反,帝诛之罪及九族”,613年,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杨玄感趁机反叛,屯兵于黎阳,后为大将军宇文述所败,随后隋炀帝下诏诛其九族。因此,从史书寥寥记载来看,夷九族非是正规记载在律书上的律法,它非律令,而只是根据皇帝的意思来执行的一种惩罚的方式,简单说就是“潜规则”。

总得说,诛灭九族这样残酷的刑罚,就是用来威慑天下臣民的,它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核弹,威慑大于实际,就是用来吓人的,不是真的拿来用的。如荀子所说:“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让那些心有不轨的人知道刑法之酷烈,从而不敢去做出不利于天下统治的事情,这也不失为一种针对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

而对于“夷九族”到底是诛杀哪九族,因史料缺失更是无从知晓。目前对于“夷九族”的九族之说,一共有四种说法:

第一种、父族九。东汉经学家郑玄曾言:“九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九族指的就是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儿子、孙子、仍孙、曾孙、玄孙这九代。

第二种、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即岳父、岳母。

第三种、父族四、母族三、姥族二。“父族四”即父族上下4代(老太奶爷、太奶爷、奶爷、爸爸),姑母一家、姊妹一家、女儿一家。 “母族三”即母族上下4代(老太姥姥、太姥姥、姥姥、妈妈),姥爷一家、从母一家。“姥族二”即姥族上下4代(老太姥岳母、太姥岳母、姥丈母娘、丈母),岳父一家。

第四种、父五族,母四族。“父五族”即玄孙、曾孙、孙、子、身。“母四族”即母、王母(祖母)、曾王母、高王母。

以上不管是哪种,牵连的人都是十分广的,若是真的诛杀九族,这人数少则千人,多则万人,可谓是牵连甚广。如此,也因诛杀九族牵连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这等杀戮实在是有伤天和,因此历代君王甚少会用到这个刑罚,毕竟他们也怕死后会下十八层地狱,所以历史上对实行诛九族的记载甚少,这也就能解释了。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诛族这种刑罚最早开始于商朝,但在很长一段时期,最多也就是诛三族,即父、兄、子三族。

但是,等到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诛族的面积便不断背扩大,先是五族、后是七族,最后由秦始皇扩大到九族,由此“诛九族”便也成为历朝历代的最高刑罚。

一直以来,诛九族有两种说法,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和妻族二。

所谓“父族四”,就是指自己一族,再加上已经出嫁的姑母和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所谓“母族三”,是指自己的外祖父全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至于妻族二,则是指自己的岳父的一家和岳母的娘家。

第二种说法,是“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这九族。如果按照这九族来说,那打击的范围实在太广。

举个列子,这就好比西汉的皇族,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宣帝刘病已的儿子,这近150年间的所有皇室子弟及其家人都要被杀,这一代代算下来,恐怕至少有好几万人,这实在有点夸张。

更重要的是,除了皇室和那些功勋贵族子弟,对于古代绝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这九族的成员,恐怕早已经很难再分辨清楚,尤其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恐怕连族谱都没有,甚至是很多功勋子弟,他们这九族也很难一直传承下来。

所以,如果古代皇帝按照这个标准来诛九族的话,恐怕很难实际操作下去,因为实在很难找到这九族内全部对应的人,即便找到,恐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太大,而且打击面也实在太广,最后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给牵连进去。

从这层意义上说,古代实际操作中的诛九族,应该是第一种说法。至于第二种,更多是用来告诉大家什么是九族。换句话说,就是让大家直到九族传承下来后,每个族对应该怎么称呼。

那么,按照第一种诛九族的说法来算,将会有多少人被处死呢?我们按照一个家庭有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来算,如果这个家庭种的长子不幸被诛九族,他的“父族四”这边算下来大概要被诛杀3242个人。

至于母族三这边稍微好一些。往上数,会涉及外公外婆。比如,外公的一家,也包括舅舅的一家人,接下来就要在外婆的祖辈上往上数,那就是外婆的娘家。而母亲的姐妹的一家也是要包含在内的。

这样算下来就要牵连三辈人,差不多需要杀57个人。至于妻族,主要是妻子的父亲一家以及妻子的母亲一家被牵连到三代,大概有42个人。这样合计算下来,诛九族大概会涉及3341个人。

当然,这个人数已经算是比较大的家族,广大普通百姓肯定是不会有这样庞大的家族。事实上,古代医疗条件有限,而且生活条件也不好,人的平均寿命基本上在三十到四十岁之间,所以通常情况下,即便是大户人家被诛九族,人数恐怕也就在600—800人左右。

对此,我们可以看下明朝方孝孺被诛十族,把他的门生都算在内,史书上记载的被杀人数,总计也就873人。不过,值得一说的是,虽然诛九族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但在历史上,被明确记载诛九族的人,只有明朝的景清一人,外加方孝孺的诛十族。反倒是夷三族和诛族,在史书上经常出现。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大家看古代的电视或者是书籍多了就能够经常发现,如果某些人犯了非常严重的罪行,例如谋反的话,就会被罪诛九族。也就是说一个人谋反的话,到时候受难的不是他一家人,而是跟他相关的很多很多人。

在古代的时候,有时候一个人犯了很严重的罪行,就会族诛,也就是灭他全族的人。因为在古代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往往一个人发达了,会提携他本族的人。此外在士族时代,一些强大的家族本身各兄弟亲戚之间都是同气连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如果犯了很严重的罪的话,也可能连累到这些人。

古代开始说的比较多的是诛三族,也就是指父母妻三族,另外有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这三族。不管是哪一种,如果到了罪诛三族,恐怕连累的人绝对不会少。而隋朝的时候,杨玄感造反被镇压之后,隋炀帝杨广诛了杨玄感九族,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罪诛九族的人。

这里的最初九族说的是他自己算一族,然后往上推四代长辈,再往下推四代晚辈,这就是常说的近亲。再往远的算的话,那就出了五服,算是远亲了。而到了明朝,朱棣起兵造反,要方孝孺写篡位诏书,方孝孺不肯写,朱棣一怒之下输了他十族。这个十足是指除了九族之外,还要加上他的学生算一族,因为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朱棣此举,恐怕是过于震怒,所以要将和方孝孺有关的所有人全部杀掉。

最后方孝孺的十族一共被杀了整整八百七十三人,可谓是残酷之极。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谢谢邀请。

诛灭九族,这是个非常残忍的刑法。简单的说,就是全家杀光,不留血脉。

阿呆认为,九族,九字在古汉语中泛指最多最大,九州、九鼎都是这个意思。九族,原本泛指所有家人。而在后来,逐渐被具体化了,但是又没有明确规定范围,各个时代的范围也是有变化的。

总而言之,祸及家人,遭来灭门之灾,都是相当恐怖的事情。这估计是最残酷的刑法了。

有一种认定,分别指父亲、母亲以及妻子这三者所在的族群。

另一种则认定,这三族就指的是父母、妻子还有兄弟。

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被灭九族的,是荆轲。大家都知道,刺杀秦王失败,这个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被灭九族,也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震慑作用。

历史上还有一个被灭“十族”的,就是方孝孺了。《明史》中的记载是:“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方孝孺被明成祖朱棣威胁:灭你九族。方孝孺回一句“诛我十族又如何”。方孝孺果真被灭了九族,还加上了一族:学生、门生。

史料《立斋闲录》记载是:“今校南京锦衣卫镇抚司监簿除前编缺坏外所存簿籍载正学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谅经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孙起宗起成起庄小荀居安渊胜族孙崇俭等”。

方孝孺一案,被诛杀了八百四十七人。这是多恐怖的事情啊。方孝孺本人也是被凌迟而死,千刀万剐的。相当残忍和血腥啊。

那么,九族到底指那些人呢?

古代九族应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这里的族人指直系亲属和配偶。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看看,恐怖吧。由此可以看出:婚姻有风险,嫁人需谨慎。

放到现在看,很多脸面都没见过,甚至名字都不知道的,一辈子没来往过的亲戚,都要受到株连。按照这个范围,就是小家小户的,也要被牵连上百人。更别说方孝孺那样的名门氏族,大门大户,一次被诛杀近千人,也是可想而知啊。

阿呆愚见,欢迎商榷。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有关九族,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从高祖父到玄孙,另一种则是父四、母三,妻二族,第三种则是父、母、妻各三族。

先说第一种。《三字经》对九族的解释是这样的: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也就是说从高祖父到玄孙,九代人,构成了九族。

但是一般来说,诛九族不可能是这么个杀法。因为高祖父那一代人基本上肯定是都死绝了,而玄孙那一辈又不太可能生得出来。所以,第二种说法就比较可信了:

父族四是指:株连父族上下4代。也就是父九族/或者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

母族三是指:株连母族上下3代。也就是母七族/或者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

妻族二是指:株连妻族上下2代。也就是妻五族/或者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顺便说一句,真正动刑的时候,“夷三族”比较多,“诛九族”很少,一般都是“株连九族”。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古时候,诛九族到底会诛多少人?

浩论古今,谈古论今,我来回答。

古时封建社会,帝王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会制定严厉而残酷的刑罚,惩治那些触及王朝利益以及罪大恶极之人。

其中,“诛九族”就是帝王常用的残酷手段。

那么诛九族究竟是哪九族,诛哪些人呢?

首先九族指的是玄孙、曾孙、乃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九代人。

一:目前有两种说法:

(1)“九族五服说”

这一说法是将九族分为“五服”,一服为“爷爷奶奶,岳父岳母以及外公外婆”;

二服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以及兄弟姐妹、姑姑姑父等”;

三服则包括“堂兄堂妹、小舅子、姨夫等等”;

四服为“自己的孩子、侄子侄女等等”,最后一服为孙子一辈。

(2)将九族一分三:

父亲有四族,母亲有三族,妻子有两族。

这父亲的四族包括:“爷爷、父亲、自己以及儿子的兄弟姐妹”。

而母亲的这三族则包括:“姥爷、姥姥以及自己母亲的兄弟姐妹”。

最后是妻子的两族:“岳父、岳母的兄弟姐妹”。

但是这“九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范畴来改变的。

简单来说,就是依据感情的亲疏来划分的。

若是一人被叛“诛九族”之罪,那么与之交好的朋友或是感情深厚的师生也会遭到诛连。

二:诛九族如何出现

诛九族来自秦变法后的夷三族法。

《史记 秦本纪》记载:

“文公二十年,(秦国)初有夷三族之罪”

随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国陆续实行夷五族,夷七族,

如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就被夷七族

“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后代的大一统王朝因为疆域扩大,人口众多,于是将诛族这一刑罚沿用,并不断扩大范围。

比如明朝方孝孺因支持建文帝削藩而被明成祖诛十族。

“孝孺在建文朝,以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当靖难师入,以草诏不从,致夷十族”三:诛九族究竟杀多少人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家庭情况而定。

如果是大家族,则有可能上千人。

即使是小家族也有上百人之多。

以方孝孺为例,史书记载共有873人被处决,2000多人被流放。

即使过了几十年后,他的子孙仍然因为他而获罪。

综上所述:诛九族的人数因根据家族大小来确定,处决人数大致几十到几千不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