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说“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那么这个水镜先生又是谁?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三国里面,水镜先生是看的最透彻的,俨然就是天龙八部里扫地僧般的存在,他认为乱世之中名利皆为虚妄,梦一场空一场,拿得起放得下。
相传水镜先生和诸葛亮是师徒关系,水镜先生名为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为人清高拔俗,尤其是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才能,受到庞统、诸葛亮、徐庶等人的敬重。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这个人物其实类似看透一切,甚至是能预知书中结局的人物,在我看来有点像作者自身其中一样,他之所以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也得分两各方面来看。
虽得其主——得刘备诸葛亮自比管仲,抱负远大,希望能拥有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施展才华,力挽狂澜,但是却一直在山野间做个村夫,后来刘备在和水镜先生交谈的过程中,想要邀请他辅佐自己,奈何水镜先生说自己乃是个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
之后并推荐诸葛亮,说他的本领超过管仲、乐毅、有姜子牙和张子房的本事,这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最终打动了诸葛亮,此后一直追随刘备,为他出谋划策。确实,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很多事都是由诸葛亮决定的,他帮助刘备从一个小势力逐渐发展到三足鼎立,为刘备建立蜀汉基业立下汗马功劳。同时诸葛亮治国的才能也得到发挥,治理蜀地、平定南蛮,凡是亲力亲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直到刘备去世,白帝城托孤,甚至说出了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不论真假,但这也算是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在选择主公,诸葛亮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不得其时——不得时势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这句点评非常精准,可谓是开局就预言,给出了答案,水镜先生说的这个“时”自然是天下时势,此时的曹操已经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而且还是占据最有优势的地区,可以说无论哪个方面都强于刘备,面对这样的形势,早已看透一切的水镜先生自然是能大致猜到诸葛亮的结局。
正是这句话,仿佛给诸葛亮定格,尽管诸葛亮神机妙算、腹有谋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愿望,果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水镜先生在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之后,还感叹了一句“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
意思是徐庶你去就去了,干嘛还要将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纵使诸葛亮有万般本事,面对这样的天下形势,时机已过,恐怕也无力扭转局面,其实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也看的很清楚,只是和水镜先生不同,水镜先生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诸葛亮则是放不下,演义中纵观诸葛亮所作所为,似乎都是逆天而为,只有在火上上方谷和七星续命时感叹天意难违,听天由命。
不过诸葛亮能在“不得其时”的形势下,走出一片天地,能让刘备成为三足鼎立之一也是非常不错,倘若能在北方战局混乱时,也就是陶潜让徐州给刘备时出山,那时候的形势完全是不一样的,此时获得的利益应该才是最大化。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三国时代的司马先生才是真正高手)
诸葛孔明满腹经纶,聪明绝世,才华横溢,年过三十而不出道。反而独居野外,躬耕田地,饱肚诗书,外出闲游访友论道。他明知当时的乱世之秋,是英雄豪杰纷出的时代,是军兵将士用武,立功创业之时。也是文人谋士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大施才智,服务时代社会,争取功名利益之时。
孔明处事小心谨慎,思虑过多,目光看得远,思想想得广,不计较眼前一时半会的得失,放眼于来长久的利益。其心胸开阔,志向远大,抱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宁可置身事外,放任好闲,也不轻易出山,他并不是孤身自傲,而是故意神仙道骨。
究其原因他此时此刻,还没有遇到明主,没找到可以投靠依托的英明之主。所以他在等待机会和时间,也在等高人的出现。虽然他等的不一定是刘备,等的肯定是刘备样的专人,也就是说刘遇到孔明是偶然也是巧合。
偶然的是刘先遇到司马老先生,在先生的赞美和推荐下,刘才有所心动。而刘在迟迟打不开局面,又处于落难困苦之中,缺兵缺将,缺人才缺地盘之时,必须要得到能人异士的辅助,才有可能打开新局面。
刚开始刘去拜访孔明时,也许还不是真心诚意,首次看到孔明的住处和环境之后,可能才有真正的求拜诸葛亮的想法。而孔明也很有可能故意,考验试探刘的耐力和诚意程度,于是就有一顾二顾三顾茅庐的故事。
孔明终究被刘的诚心真意所打动,紧随其南征北战,建立起蜀汉政权,开创三国局面。而司马先生既了解刘的为人处事,又深知孔明的聪明才知,更知道三顾前后的事实情况,还清楚明白当时的时局,和各方实际势力的强弱,所以就有”孔明得其主”的认可。
"而不得其时,是司马老先的预言或感叹,这也是先生对具体时局和各方势力,作出精准分析后得出的真确感叹。一个大时代的发展或方向,趋势并不因某个人的努力而轻易改变,虽可以改变局部环境,甚至可延缓大势的发生,但无法阻挡历史发展的滚滚宏流。
长江黄河虽曲折不断,依然不改东流大海的雄心壮志。从这方面上看,司马先生要比诸葛孔明,和三国时代所有的能人谋士要高M倍,他才是真正的终极高手。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从古至今,做大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邀诸葛亮出山,得其主,而不得其时正是司马微(水镜先生)对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感慨,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句话的前因后果。
第一是天时,公元207年,北方有曹操,南方有刘表,东方有孙权,西方有张鲁,还有如刘璋、马超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刘备在新野的立足尚未稳固,就当时的时势来说,任何一个人都会明白,就天时来说,刘备未站天时,这也是司马微先生感叹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地利,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对于地理位置重要的地方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当时的地理环境分析,刘备所处的新野,处于长江中上游,水陆运输还算发达,对于这样一个地方,说曹操、吕布和孙权等诸侯不想据为己有,我想不太现实,所以从地利上来说,也不利于刘备。
第三是人和,虽然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当时的人口分布,大部分集中在北方,也就是曹操所管辖的地区,还有孙权的江东,刘备的人口储备在当时,是偏弱的,所以也算不上刘备占据了优势。
对于像司马微这样的谋士来说,早就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很清楚了。或许他和诸葛亮一样,也想追随一位明主建功立业,刘备所表现出来的仁政爱民对于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但他更明白,大势已定,强求不来,所以他甘愿当一个隐士,对于诸葛亮辅佐刘备,更多的是一种惋惜,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总的来说,历史的发展也见证了刘备的崛起和消亡,也见证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松竹通幽处,一间简陋却又脱俗的小茅屋屹立于院落中。一位身着粗布大衣,松形鹤骨,器宇不凡,犹如一个修道的老者正在抚弄石床上的古琴,老者的四周书架堆满了书卷,幽幽琴声配上竹林清风,沁人心脾。
这位道谷仙风的老者名为司马徽,字德操,是颍川阳翟,他有一双慧眼,不但能识谋士,还能识明主。他还有鉴别才能之士的功能,并像前程无忧一样为那些主君选取和匹配属于他们的谋士,人称“水镜先生”。这位水镜先生在三国时期的地位犹如《天龙八部》扫地僧一般的存在。悲天悯人,看破不说破,功名利禄,人生如梦。
水镜先生为人清雅,学识渊博,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并说出那句广为流传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其实他还说过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看他自己看来,如果不能遇到齐桓公,燕昭王这样的明主,宁愿终老于山野之中。而刘备知人待士,百折不饶,更是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深深感受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也被刘备的真挚情意所打动,刘备就是诸葛亮的伯乐,就是他期望的主公。所以说诸葛亮“得其主”。
而“不得其时”指的是,当诸葛亮跟着刘备出山时,天下早已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方势力渐渐突起,手下的谋士,名将如数家珍。更在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占据了汉室大部分江山。
而孙吴久居江东,拥有赤壁之天险,孙权所在的地盘就是我们现如今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地区。鱼米之乡为孙权提供了很多粮食补给,手下的将士多有丰富的水上作战经验。拥有天时地利的孙权坐稳东吴之地。
至于刘备,40多岁的年纪,手下除了几名武将,几乎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更没有多少士兵。他想要一统天下,匡扶汉室,在那样的形势格局下十分艰难。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土地的优势是巨大的。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曹操一人所占的土地人口是另外两方的数倍之多。统一天下已经势在必得了。
诸葛亮满腹经纶,神机妙算,鞠躬尽瘁,他辅佐刘备白手起家,联孙抗曹,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后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他一生都试图改命,匡扶汉室,但也只是延缓了天下统一的步伐。他六出岐山都没有成功,最后还病死在五丈原上。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结局。
水镜先生的话真是一语中的,纵使诸葛亮机关算尽,也不能挽回刘备这些硬伤。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诸葛亮不去辅助形势大好的曹操或者孙权?在当时,曹操和孙策孙权早有能人谋士,去投靠他们,诸葛亮未必能得到重用。
可刘备身边只有那些能打的武将,急缺谋士,所以他过去必将能得到主君信赖,自己的谋略也必将能施展出来。诸葛亮只想做刘备的唯一啊。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诸葛亮出山之时,年龄不过二十出头,但他安邦定国之才,常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师父庞德公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号,名曰卧龙。既然是龙,必能吞云吐雾,翱翔于九天之外,不可能甘愿埋没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谓良禽择佳木而栖,良臣择明君而侍,诸葛亮虽是隐居,但其实是待价而沽,而且他自视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绝对权力。
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实力最为雄厚,加之其挟天子以令诸侯,乃汉室正统,且曹操爱才惜才,主张唯才是举;东南有孙权,称霸江东,实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于以感情笼络人心;西南有刘璋,占据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会被别人夺走;中部有荆州刘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进取,各方军阀对荆州垂涎三尺;还有汉室宗亲刘备,胸有大志,声望很高,但东奔西走,始终未有立足之地。
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国争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后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谋士有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刘晔等等,个个都是奇谋善断之士,才能都不弱于诸葛亮。最为曹操赞许的郭嘉,只混了个个军师祭酒的职务,所谓军师祭酒,其实就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丞相府的属官,根本没有任何权力。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其次诸葛亮又考虑了孙权,孙权手下能臣强将也不少,谋士有鲁肃、周瑜,文臣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孙权知人善任,重情重义,自己的亲哥哥诸葛瑾,才能虽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诸葛亮去了,应该能有一番作为的。但诸葛亮期望值比较高,孙权给不出他想要的职位,因为周瑜已经干了大都督,诸葛亮去了之后最多只能屈居周瑜之下,干个谋士什么的,跻身不到权力核心。是否选择孙权,诸葛亮犹豫不决。
再次诸葛亮考虑了刘备,刘备武有关羽、张飞和赵云,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唯独缺少驾驭他们的军师,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权,身居高位。但是刘备势单力薄,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找到。诸葛亮也有一丝顾虑。
诸葛亮踌躇未定,不知作何选择时。而他的好朋友却替他做了选择,谁呢?徐庶和司马徽,他俩比较看好刘备,不失时机的推了诸葛亮一把!先是徐庶化身单福,帮刘备打了一场翻身仗,紧接着便借口母亲被曹操掳去,准备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临行前特意推荐了诸葛亮,并把诸葛亮一个劲的猛夸,说自己若是寒鸦,诸葛亮就是凤凰;自己是劣马,诸葛亮就是麒麟。刘备有些心动了!
徐庶又担心诸葛亮不去,特意骑马来到卧龙岗,和诸葛亮说了举荐他这件事,诸葛亮当场就气懵了!且看《三国演义》中的描写:
孔明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可见,诸葛亮当时还没做好决定,刘备不一定是他的首选。所以他才如此激动。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紧接着,司马徽出马了!他几次三番的跑去刘备那替诸葛亮造势,说诸葛亮才能超过姜子牙和张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这个超级大腕要被别人抢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刘备这下彻底心动了,立马就要动身去请诸葛亮。司马徽见已促成好事,就飘然而去了,临走时说了一句摸不着边际的话:“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真身,再三邀请其出山辅佐,且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呢?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这不一定是诸葛亮故意谦让之词,更像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许真没把刘备当做最佳人选。最后刘备使出杀手锏,一个劲的哭,诸葛亮毫无办法,刘备怎么着也是个汉室宗亲,他都这样屈尊相邀了,怎么也得给个面子,于是诸葛亮只得随刘备而去了。他应该不会想到,在刘备那一干就是一辈子,一直干到死;他更不会想到,他这一选择,成为了千古佳话!
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刘备第二次光顾茅庐时,曾对刘备说:
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这番说辞与司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时”,异曲同工,意思就是汉朝最终必然覆亡,这是宿命,是大势所趋,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就算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转乾坤。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应该也能看到。
所以说,诸葛亮出山,实在是迫不得已!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会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
司马徽看的很透彻,说孔明保刘备没有错,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象刘备这样的英主还是少见。连一代奸雄曹操眼里唯一看得起的人物也唯有刘备。刘备不但有抱负,而且还有仁慈,这是英主独具的气质。靠这个可以赢得民心,得民心者可以得天下。因此,司马徽说孔明得其主是选择对了。不得其时大概是其运势不佳,不得天道的助佑。两汉相传已四百年,汉朝的气数已尽。东汉末年宦官当权于内,外戚和军阀割据于外,皇权旁落,小人得势,忠良遭难。各路诸侯借剿灭黄巾之机不断壮大自己,纲纪毁坏,天下分崩,炎刘天下已近日落西山。这个时机来匡扶汉室,复兴东汉唯恐不是明智之举。因此,说孔明不得其时可谓有先见之明。后来的结果果如所料,纵然诸葛孔明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只是谋得了个三分天下只有其偏居一隅的境况。看来司马德操真不愧为高卧隐士,也不负哪个水镜先生之名,看天下大势如水之透彻,如明镜之高悬,这才是天下之奇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