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二战时期,日本人虽然身体不高,但是,个人战斗力起强,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主要得益于日本军国主对军事的狂热崇拜,日本人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国内经济实力爆发,军事能力超常发挥,对外连战大捿以后,狂热的军国主义在国内盛行,每个人都以成为军人而光荣,军人都受到了严格的搏击,射击锻炼等等等军事体能训练,又辅以武士道精神的灌输,致使日本军人有着别国军人无法比的风格,这种风格足以弥补身体不高的缺点,才使得日本军人的战斗力爆表。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即便是冷兵器时代,身高和战斗力并没有什么联系。

蒙古骑兵创建了历史上最多大的帝国,大家知道蒙古人多高?

对不起,大部分蒙古人都是矮子,由于骑马太多,很多还是罗圈腿。

在苏联时期,苏联有一种空降步兵战车内部空间非常狭窄,俄罗斯大汉进去非常难过,就只能招募蒙古人和哈萨克人做坦克兵,因为他们个子矮,体型小。

再说,进入一战二战以后,身高和体重并不重要,因为基本不需要肉搏了。

退一步说,即便肉搏,大家都是拿着刺刀作战,身高体重就是其次的,主要看双方谁的武器好以及拼刺训练严格。

对于二战的士兵来说,第一重要的是体力和耐力。

真实的战争,同电影是不同的。

以日军为例,在中国辽阔战场,他们往往行军十几天,作战几小时而已。

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行军或者驻扎。

在这种情况下,体力和耐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军连续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时候,曾有西北军参战。当时西北军很多是北方人,又高又壮,比红军的江西、福建、湖南士兵高出半个头。

当时西北军军官很蔑视红军,自称:老子手下一个兵舞大刀,能对付八个红军矮子兵。

结果开战以后,对不起,红军进行运动战,高速穿插行军,在艰苦的山地行军中如鱼得水。那些小个子士兵体力和耐力都很高,背负着几十斤的辎重,每天都可以走很远,甚至通宵行军。

相反,西北军大个子士兵根本架不住,叫苦不迭,速度缓慢,最终被红军拖瘦、拖垮,彻底打败了。

除了体力、耐力以外,第二重要的是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军官最怕遇到楞的士兵,反而喜欢机灵的士兵。

在人海战术已经过时的时代,步兵班都分散成几个战斗组,灵活作战。

一旦战斗爆发,士兵并不是靠勇敢,而要靠自己的灵活和快速反应。

白宝山袭击徐水高炮团时,第一枪打倒的战士来不及反应,还算正常。但第二个战士反应太慢,几乎是眼睁睁看着枪口被打倒的。

而第三个副班长反应神速,听到枪响就立即翻滚卧倒,以高姿态匍匐迅速逃离陷阱,保住了性命。

这才是合格的战士。

所以,日本人矮一点根本没有关系。日本人矮是矮,但其实挺壮实的,用北方话来说,大部分是那种车轴汉子。

实际上,就体力和耐力来说,日本人是很强的,不亚于列强的士兵。他们还有在关岛、菲律宾潜伏二三十年也不投降的。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军事上的措施是实行征兵制,设立常备军。日本的军队从服装到武器再到训练方法,全部近代化。唯一没改变的是思想。

二、提倡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日本民族信仰的主干。日本是个尚武的民族,有出息的男孩都去练武,去当兵,都以当武士为荣。 “武士道”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就是忠。强调忠诚,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强调等级的秩序。二战中被生擒活捉最少的军队就是日本。日本兵宁可剖腹自杀也绝不做战俘。过去日本公司职员跳槽的情况特别少,一般都是干到退休。一旦他有对公司不忠的行为,以后很难再找到工作。

“武士道”第二个特征就是重名轻死,日本人对名誉的重视达到变态的程度。日本成为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民族。日本民族有个的传统,如果人头被砍下,他的灵魂不能回神社。而只要人死之后,他的一切罪行全部免除了,灵魂无罪,它回到神社可以接受后世祭拜。这是日本的基本信仰。

对他们来说砍头是最厉害的刑罚。所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一首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三、日本兵文化素质较高。日本十分重视教育,明治维新,全面改造日本教育。1910年日本普及了6年义务教育,20世纪30年代普及了初中教育。也就是说,普通日本兵都能看懂作战地图。

以上是我的观点,欢迎大家关注和批评指正!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在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中国百姓和士兵经常把日本侵略者成为“小日本”。这首先因为日本是个岛国,面积跟中国比相对很小;其次是因为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中国人低,所以有人习惯把日本叫“小日本”。

这当然是两国交战,日本侵略中国时的特色称呼。

现在战争过去了,两国关系恢复正常了,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这样叫了。

其实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有人把日本叫做倭国。

到了明朝时,日本海盗经常侵扰我东部沿海,我沿岸居民把这帮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家伙叫做倭寇。这里的“倭”,就包含着矮小的意思。

中国人本来身材就较高,古代中国人都是大高个,三国英雄、梁山好汉都是身长八尺,身高丈二。换算成现在的单位,身高都在1.8米靠上。

可是日本人就没有中国人身材这么高了,因为日本人就没有高个子基因。

不过俗话说,不以惨败论英雄,不以高矮分胜负。

蒙古铁骑曾经将汉人政权灭亡,也曾经称雄欧亚大陆,可以说是所向无敌,猖獗一时。但蒙古人的身高平均在1.60米左右,远低于欧洲人,但不是照样虐杀人高马大的欧洲人吗??

一个民族的体质跟战斗力成正比,一个体格不健壮的民族是不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取胜的。

因为无论是行军还是战斗,强度都非常高,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质不好的战士是无法胜任的。

但身高跟身体素质不成正比,一个高个子也可能是个病夫,一个低个子也可能是个猛男。

即使是擂台比武,小个子只要身手矫健,就可以闪展腾挪、灵活多变,争取主。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小个子打败大个子的情况屡见不鲜。

再说,热兵器的战争很少贴身肉搏,战场不是比武场,不是打擂台。是军队武器装备,士兵军事知识,心理素质和精神意志的全面较量,身材高矮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大家都知道俄国人身高马大,俄国军人勇猛彪悍,被誉为战斗民族。但在日俄战争中,小个头的日本军队愣是把大个子的沙俄军队打得心惊胆战,满地找牙。

日本兵在二战中,战斗力那么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日本士兵业务素质高。

毛主席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一个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日本军队明治维新之后,按照西方的编制,西方训练方法对军队进行了彻底改造。不仅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还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

1868年京都建立了“兵学校”,后来逐渐完善,建立起培养军队初、中、高级人才的军事学校。1874年创建陆军士官学校,1882年创建了陆军大学。从日俄战争到二战,日本军队的中高级指挥官都毕业于陆军大学。

当时中国军队的精英,都以去日本军校深造为荣,蔡锷、段祺瑞、孙传芳、蒋介石、何应钦等曾经在日本军校深造。

日军指挥官业务水平这么高,培养出的士兵业务能力如何可想而知。

此外,日本一向重视教育,日本在二战时,国内已经普及初中教育。就是说,日本士兵至少是初中文化水平。而当时的中国,还有大量的文盲士兵,文盲到连地图都看不懂,军队素质很差。

日本军人的体质好。

日本是岛国,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是日本人基本的生活食品。鱼类营养价值非常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而且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渐向工业化国家转变,造船业、轻工业、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日本二战前制造的冰箱、相机、收音机、电动车在国际市场上有了很强的竞争力。)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国民的身体素质在亚洲是首屈一指的,日本军人的体质当然也错不了。

而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常年饥荒,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温饱都难以维持,如何强身健体。士兵很多都是被抓壮丁参军的,都是面黄肌瘦,走路都不稳,如何能战场奋勇杀敌。

日本军人的洗脑成功。

日本为了侵略扩张,一直在国民中进行军国主义洗脑教育。

为了让所有日本民众支持战争,让日本人相信“日本的天皇是世界的主宰”、“世界上最优秀民族是大和民族”,日本政府和军部在战争教育和军事化训练上可谓是绞尽脑汁、不遗余力。

加上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理论,向军人灌输“忠节”、“武勇”、“义理”“尽忠死难”的“武士精神”教育,日本士兵都成了法西斯战争狂,成为凶残无比的战争工具。

在日本兵看来,他们是为天皇二战,为拯救亚洲人民二战,为正义二战。到战场上拼命去打,不死是英雄,死了是烈士,他们的战斗力能不爆表吗?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军队战斗力受到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及后勤保障与管理等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士兵的身高并不是现代军队战斗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冷兵器时期,高大魁梧的士兵在肉搏时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到了二战,身高和体重就并不重要了。就算是近战拼刺刀,拼的也是耐力和技术,而且二战时期日军正是利用自己矮小这一“优势”,拼刺时直接可以刺向对手腹部,让人防不胜防。

现在之所以有人认为二战时期日军战斗力强,是因为当时日军的单兵素质高。在日军,新兵至少要经过三月的拼刺等基础训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射击训练,每个士兵要达到300米内能枪枪击中单个目标的标准。而且日本国内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普及了初中教育,绝大多数日本士兵文化素质高,再加上他们受到军国影响,以为天皇战死为荣,在战斗中及其疯狂。

除去武器装备等外部因素,一支不怕死、训练有素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不会弱。何况,二战时期日军的主要对手是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后勤供应、兵员素质等都不及日军,即使是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我军也付出了较大伤亡。所以当时国府就有一些高层出现投降倾向,大肆宣扬日军战斗力强,无法战胜。殊不知大部分中国军队战斗意志顽强,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的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火力强大的苏军打得满地找牙。到了二战后期,日军兵员素质降低,他们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中惨败,在缅甸面对拥有美式装备的国军也是伤亡惨重。这也证明,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日军的战斗力也没有流传中的那么强。

二战时日军身高1.5米,为什么战斗力爆表?

(侵华日军做饭团)

因为二战时日军相对于中国军队,最大优势是日军能吃饱。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好歹步入了准发达国家行列,各个方面都开始正规化,其中就包括士兵饮食。

根据1931年日本陆军发布的《战时给予规则》规定,每一个日本士兵战时伙食为:

根据中日双方的史料,在侵华战争爆发之初,侵华日军的伙食还是相当好的。

大队以及以上级别作战单位的常驻地都设有专门的食堂,一日三餐菜品都非常丰富。

这个时期,日军的牛肉罐头是由牛肉为辅,以土豆、洋葱、卷心菜等蔬菜为主的牛肉炖杂菜,和二战美军纯粹的牛肉为主的牛肉罐头比较,日军这种牛肉罐头更像是牛肉炖菜罐头。

即使到了太平洋战争后期,也就是1944年—1945年,侵华日军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的牛肉罐头还能保证至少有牛血或者牛杂,虽然和1937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相比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英勇的中方军队还是很不错了。

(侵华日军食用的牛肉罐头)

不过普通日本士兵能吃到最多的配菜不是牛肉罐头,而是各种腌萝卜和一小份白砂糖,但是这也比中方军队强太多了。

抗战时期,正面战场上的中方军队士兵一天一般配备九两糙米,副食为青菜,而青菜都不是经常能吃到,到了抗战中期,中方军队只能用盐水配米饭。

(营养不良的中国士兵)

比如在中条山根据地,常凯申的部队补给全靠黄河对岸供应,别说士兵,就是营长、团长,一顿饭能有一碟咸菜都能让士兵嫉妒的两眼发红。

而且很多时候正面战场的中方军队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也就是只有六两米。只有第五军这样的精锐部队以及后期的青年军可以一天吃三顿,并且每半个月打一次牙祭。

当然,伙食最好的还是驻印军,士兵主食基本不限量(一天20两),菜就是两大桶,一桶午餐肉烩菜,一桶煮饼干。连以上军官可以每餐四菜一汤。

这大概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驻印军与日军作战中能屡屡占上风,因为驻印军就连吃饭也比在缅甸的日军吃得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